謬誤部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舍人舊錯夏商鼈,禦史新争舜禹龜。
&rdquo 射策誤 宋制科題,有&ldquo堯舜禹湯所舉如何&rdquo,乃漢時宮中谒者趙堯舉春,李舜舉夏,倪湯舉秋,貢禹舉冬,各職天子所服也。
又&ldquo湯周福祚&rdquo,乃張湯、杜周也。
當時士子以唐、虞、三代為對,遂無一人合者。
近時文宗出論題,有&ldquo孔子不知孟子之事&rdquo,合場茫然不知。
乃《論語》&ldquo陳司敗章&rdquo圈外注也。
蘇紫溪先生視學浙中,有知人之鑒,而出題險僻。
如&ldquo一至一,二至二,三句三聖人,四句四孔子&rdquo。
場中多有擱筆而出者。
科場中進士程文,多可笑者。
治平中,國學試策,問&ldquo體貌大臣&rdquo。
進士策對曰:&ldquo若文相公、富相公,皆大臣之有體者,若馮當世、沈文通,皆大臣之有貌者。
&rdquo意謂文、富豐碩,馮、沈美少也。
劉厚甫遂目沈、馮為&ldquo有貌大臣&rdquo。
詩鬼正誤 虞文靖在宜黃時,嘗倚樓吟詩,有&ldquo五更鼓角吹殘雪&rdquo之句。
忽隔溪一童揖而言曰:&ldquo角可吹,鼓不可吹。
&rdquo亟命召之,已失所在。
蓋詩鬼也。
高塘 濠州西有高塘館,附近淮水。
禦史閻敬愛宿此館,題詩曰:&ldquo借問襄王安在哉,山川此地勝陽台。
今朝寓宿高唐館,神女何曾入夢來?&rdquo轺軒來往,莫不吟諷言佳。
有李和風者至,又題詩曰:&ldquo高唐不是這高塘,淮畔江南各一方。
若向此中求薦枕,參差笑殺楚襄王。
&rdquo讀者莫不解顔。
《草訣百韻歌》 有雲《草訣百韻歌》乃右軍所作。
楊用修戲曰;&ldquo字莫高于羲之,得羲之自作《草韻》奇矣。
更得子美《詩學大成》,孔子《四書活套》,足稱三絕。
&rdquo 吏牒 《祝氏猥談》雲:一大将乞翰林某詩,專令一吏候之,免其他役。
吏始甚德之。
既逾改火,吏不勝躁,具牒呈其将,言:&ldquo蒙委領某翰林文字,為渠展轉支延,已及半載,顯是本官不能作詩,虛詞诳脫。
&rdquo 馬疑司馬 紹聖間,馬從一監南京排岸司。
适漕使至,随衆迎谒。
漕一見,即怒叱之曰:&ldquo聞汝不職,未欲按汝,尚敢來見耶?&rdquo從一惶恐,自陳&ldquo湖湘人,迎親就祿&rdquo,求哀不已。
漕察其語,南音也,乃稍霁威,曰:&ldquo湖南亦有司馬氏耶?&rdquo從一答曰:&ldquo某姓馬,監排岸司耳。
&rdquo漕乃微笑曰:&ldquo然則勉力職事可也。
&rdquo初蓋認為溫公族人,故欲害之。
自此從一刺谒,削去&ldquo司&rdquo字。
王彥輔《麈史》乖謬二事 京西憲按行至一邑,辱縣尉張伯豪,斥使下騎而步,且行且數其不才。
既入傳舍,有虞侯白言:&ldquo提刑适罵官員,乃陶中丞女婿。
&rdquo憲矍然曰:&ldquo何不早告我!&rdquo亟召尉,與之坐。
茶罷,乃曰:&ldquo聞君有才,适來聊相沮。
君詞色俱不變,前途豈易量耶!&rdquo即命書吏立發薦章與之。
某路憲至一郡,因料兵,見護戎年高,謂守倅曰:&ldquo護戎老不任事,何可容也?&rdquo守、倅并默然。
戎抗聲曰:&ldquo我本不欲來,為小兒輩所強,今果受辱!&rdquo憲問:&ldquo小兒謂誰?&rdquo曰:&ldquo外甥章得象也。
&rdquo蓋是時方為宰相。
憲曰:&ldquo雖年高,顧精神不減,不知服何藥?&rdquo戎曰:&ldquo素無服餌。
&rdquo憲又曰:&ldquo好個健老兒!&rdquo惠酒而去。
語雲&ldquo朝裡無人莫做官&rdquo,隻為有此輩花臉。
誤笞 許誡言為琅琊太守,有囚缢死獄中,乃執去年修獄吏典鞭之。
典曰:&ldquo小人職修獄,狴牢破壞當笞,今賊乃自缢也。
&rdquo誡言怒曰:&ldquo汝胥吏,又典獄,舉動自合笞耳!&rdquo 雖誤,卻是快語。
誤黥 陳東官蘇州時,因斷流罪,命黥其面,有&ldquo特刺配&rdquo字。
黥畢,幕中相與白曰:&ldquo凡言&lsquo特&rsquo者,罪不至是,而出于朝廷一時之旨,非有司所得行。
&rdquo東即以&ldquo特刺&rdquo改&ldquo準條&rdquo,再黥之。
後有薦其才于政府者,曰:&ldquo得非人面上起草稿者乎?&rdquo 譯誤 元時,達魯花赤為政,不通漢語,動辄詢譯者。
江南有僧,田為豪家所侵,投牒訟之。
豪厚賂譯。
既入,達魯花赤問:&ldquo僧訟何事?&rdquo譯曰:&ldquo僧言天旱,欲自焚以求雨耳。
&rdquo達魯花赤大稱贊,命持牒上。
譯業别為一牒,即易之以進;覽畢,判可。
僧不知也,出門,則豪已積薪通衢,數十人舁僧畀火中焚之。
胡元閏位,天地反覆,即此一事可見耳。
防誤得誤 桓溫将舉殷浩為尚書令,先緻書聞浩。
浩欣然答書,慮有謬誤,開閉數四,竟達空函。
不誤為誤 後唐劉夫人,少因兵亂,與父相失。
及貴寵,其父劉山叟負藥囊詣宮門,請見。
時諸嫔禦争以門第相尚,後恐為己辱,即曰:&ldquo妾離家時,父已亡殁,安得有是?&rdquo要命驅出杖之。
帝嘗于宮中敝服攜篚,裝劉山臾尋女以為戲笑。
閩中一娼,色且衰,求嫁不遂,乃決之術士。
雲:&ldquo年至六十,當享富貴之養。
&rdquo娼以為不然。
後數年,閩人有子從幼為閹人者,聞其母尚存,遣人求得之,館于外第。
翌日出拜,見其貌鄙陋,恥之,不拜而去,語左右曰:&ldquo此非吾母,當更求之也。
&rdquo左右窺其意,至閩求美儀觀者,乃得老娼以歸。
至則相向恸哭,日隆奉養,閱十數年而殁。
貧父受杖,肥娼受養。
颠之倒之,勢利榜樣。
不誤反誤 有一狠子,生平多逆父旨。
父臨死,囑曰:&ldquo必葬我水中!&rdquo冀其逆命得葬土中,至是狠子曰:&ldquo生平逆父命,今
&rdquo 射策誤 宋制科題,有&ldquo堯舜禹湯所舉如何&rdquo,乃漢時宮中谒者趙堯舉春,李舜舉夏,倪湯舉秋,貢禹舉冬,各職天子所服也。
又&ldquo湯周福祚&rdquo,乃張湯、杜周也。
當時士子以唐、虞、三代為對,遂無一人合者。
近時文宗出論題,有&ldquo孔子不知孟子之事&rdquo,合場茫然不知。
乃《論語》&ldquo陳司敗章&rdquo圈外注也。
蘇紫溪先生視學浙中,有知人之鑒,而出題險僻。
如&ldquo一至一,二至二,三句三聖人,四句四孔子&rdquo。
場中多有擱筆而出者。
科場中進士程文,多可笑者。
治平中,國學試策,問&ldquo體貌大臣&rdquo。
進士策對曰:&ldquo若文相公、富相公,皆大臣之有體者,若馮當世、沈文通,皆大臣之有貌者。
&rdquo意謂文、富豐碩,馮、沈美少也。
劉厚甫遂目沈、馮為&ldquo有貌大臣&rdquo。
詩鬼正誤 虞文靖在宜黃時,嘗倚樓吟詩,有&ldquo五更鼓角吹殘雪&rdquo之句。
忽隔溪一童揖而言曰:&ldquo角可吹,鼓不可吹。
&rdquo亟命召之,已失所在。
蓋詩鬼也。
高塘 濠州西有高塘館,附近淮水。
禦史閻敬愛宿此館,題詩曰:&ldquo借問襄王安在哉,山川此地勝陽台。
今朝寓宿高唐館,神女何曾入夢來?&rdquo轺軒來往,莫不吟諷言佳。
有李和風者至,又題詩曰:&ldquo高唐不是這高塘,淮畔江南各一方。
若向此中求薦枕,參差笑殺楚襄王。
&rdquo讀者莫不解顔。
《草訣百韻歌》 有雲《草訣百韻歌》乃右軍所作。
楊用修戲曰;&ldquo字莫高于羲之,得羲之自作《草韻》奇矣。
更得子美《詩學大成》,孔子《四書活套》,足稱三絕。
&rdquo 吏牒 《祝氏猥談》雲:一大将乞翰林某詩,專令一吏候之,免其他役。
吏始甚德之。
既逾改火,吏不勝躁,具牒呈其将,言:&ldquo蒙委領某翰林文字,為渠展轉支延,已及半載,顯是本官不能作詩,虛詞诳脫。
&rdquo 馬疑司馬 紹聖間,馬從一監南京排岸司。
适漕使至,随衆迎谒。
漕一見,即怒叱之曰:&ldquo聞汝不職,未欲按汝,尚敢來見耶?&rdquo從一惶恐,自陳&ldquo湖湘人,迎親就祿&rdquo,求哀不已。
漕察其語,南音也,乃稍霁威,曰:&ldquo湖南亦有司馬氏耶?&rdquo從一答曰:&ldquo某姓馬,監排岸司耳。
&rdquo漕乃微笑曰:&ldquo然則勉力職事可也。
&rdquo初蓋認為溫公族人,故欲害之。
自此從一刺谒,削去&ldquo司&rdquo字。
王彥輔《麈史》乖謬二事 京西憲按行至一邑,辱縣尉張伯豪,斥使下騎而步,且行且數其不才。
既入傳舍,有虞侯白言:&ldquo提刑适罵官員,乃陶中丞女婿。
&rdquo憲矍然曰:&ldquo何不早告我!&rdquo亟召尉,與之坐。
茶罷,乃曰:&ldquo聞君有才,适來聊相沮。
君詞色俱不變,前途豈易量耶!&rdquo即命書吏立發薦章與之。
某路憲至一郡,因料兵,見護戎年高,謂守倅曰:&ldquo護戎老不任事,何可容也?&rdquo守、倅并默然。
戎抗聲曰:&ldquo我本不欲來,為小兒輩所強,今果受辱!&rdquo憲問:&ldquo小兒謂誰?&rdquo曰:&ldquo外甥章得象也。
&rdquo蓋是時方為宰相。
憲曰:&ldquo雖年高,顧精神不減,不知服何藥?&rdquo戎曰:&ldquo素無服餌。
&rdquo憲又曰:&ldquo好個健老兒!&rdquo惠酒而去。
語雲&ldquo朝裡無人莫做官&rdquo,隻為有此輩花臉。
誤笞 許誡言為琅琊太守,有囚缢死獄中,乃執去年修獄吏典鞭之。
典曰:&ldquo小人職修獄,狴牢破壞當笞,今賊乃自缢也。
&rdquo誡言怒曰:&ldquo汝胥吏,又典獄,舉動自合笞耳!&rdquo 雖誤,卻是快語。
誤黥 陳東官蘇州時,因斷流罪,命黥其面,有&ldquo特刺配&rdquo字。
黥畢,幕中相與白曰:&ldquo凡言&lsquo特&rsquo者,罪不至是,而出于朝廷一時之旨,非有司所得行。
&rdquo東即以&ldquo特刺&rdquo改&ldquo準條&rdquo,再黥之。
後有薦其才于政府者,曰:&ldquo得非人面上起草稿者乎?&rdquo 譯誤 元時,達魯花赤為政,不通漢語,動辄詢譯者。
江南有僧,田為豪家所侵,投牒訟之。
豪厚賂譯。
既入,達魯花赤問:&ldquo僧訟何事?&rdquo譯曰:&ldquo僧言天旱,欲自焚以求雨耳。
&rdquo達魯花赤大稱贊,命持牒上。
譯業别為一牒,即易之以進;覽畢,判可。
僧不知也,出門,則豪已積薪通衢,數十人舁僧畀火中焚之。
胡元閏位,天地反覆,即此一事可見耳。
防誤得誤 桓溫将舉殷浩為尚書令,先緻書聞浩。
浩欣然答書,慮有謬誤,開閉數四,竟達空函。
不誤為誤 後唐劉夫人,少因兵亂,與父相失。
及貴寵,其父劉山叟負藥囊詣宮門,請見。
時諸嫔禦争以門第相尚,後恐為己辱,即曰:&ldquo妾離家時,父已亡殁,安得有是?&rdquo要命驅出杖之。
帝嘗于宮中敝服攜篚,裝劉山臾尋女以為戲笑。
閩中一娼,色且衰,求嫁不遂,乃決之術士。
雲:&ldquo年至六十,當享富貴之養。
&rdquo娼以為不然。
後數年,閩人有子從幼為閹人者,聞其母尚存,遣人求得之,館于外第。
翌日出拜,見其貌鄙陋,恥之,不拜而去,語左右曰:&ldquo此非吾母,當更求之也。
&rdquo左右窺其意,至閩求美儀觀者,乃得老娼以歸。
至則相向恸哭,日隆奉養,閱十數年而殁。
貧父受杖,肥娼受養。
颠之倒之,勢利榜樣。
不誤反誤 有一狠子,生平多逆父旨。
父臨死,囑曰:&ldquo必葬我水中!&rdquo冀其逆命得葬土中,至是狠子曰:&ldquo生平逆父命,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