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誤部第五

關燈
死,不敢違旨也。

    &rdquo乃築沙潭水心以葬。

     誤而不誤 隆慶時,紹興岑郡侯有姬方娠。

    一人偶沖道,縛至府,問曰:&ldquo汝何業?&rdquo曰:&ldquo賣蔔。

    &rdquo岑曰:&ldquo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rdquo其人不識所謂,漫應曰:&ldquo璋也弄,瓦也弄。

    &rdquo怒而責之。

    未幾,果雙生一子一女。

    蔔者名大著。

     吳下管生,失一小青衣,問占于柳華嶽,得&ldquo剝床以膚&rdquo爻。

    柳素昧文理,連味&ldquo以膚&rdquo二字,忽曰:&ldquo汝有姨夫乎,試往其家索之,可得也。

    &rdquo管如其言,果獲之。

    柳名益起。

     一書生禮奎神甚虔,同侪戲之,以經書文七首置神座下。

    書生得之,喜曰:&ldquo神賜也!&rdquo稽首受而讀之。

    及試命題,一如所讀,竟登第。

     不伏誤 陳彭年攝太常,導駕誤行黃道。

    有司止之。

    彭年正色回顧曰:&ldquo自有典故!&rdquo禮曹畏其該洽,不敢诘。

     天順間,錢塘張錫作文極捷,而事多杜撰。

    有問者,則高聲應曰:&ldquo出《太平廣記》。

    &rdquo以其帙多難卒辨也。

    類此。

     誤福 畢士安作相,有婿皇甫泌放縱,累戒不悛。

    畢欲面奏之,甫啟口雲&ldquo臣婿皇甫泌&rdquo,即值邊有警報,不終其說。

    越數日,又言,值上内逼,遽起遙語曰:&ldquo卿累言,朕已知之矣。

    &rdquo俄降旨超轉一資,畢竟不敢自明。

    李吉甫惡吳武陵,欲阻其進。

    知貢舉官懷榜至,未接,先問:&ldquo吳武陵及第否?&rdquo忽有中使宣敕至。

    主司恐是舊知,榜尚在懷,即添注武陵姓名,中使去,呈李。

    李曰:&ldquo此人至粗,何以及第?&rdquo然名已上榜,無可奈何矣。

    二事正相類。

     怯誤為勇 張亮過建安城下,壁壘未固,高麗兵奄至。

    亮素怯,踞胡床直視不能言。

    将士見之,疑以為勇,相與奮擊。

    敗敵,還報亮。

    亮猶股栗未甯。

     父僧誤 京師有少尼與一男子情好,欲長留之,不得,乃醉而髡其首,以弟子畜之。

    後其妻蹤迹至寺,得夫以歸。

    夫深自漸悔,且囑妻;&ldquo勿洩,俟吾發長。

    &rdquo時其子商于外,婦每怪姑倍食,又數聞人音,穴壁窺之,正見姑與一僧同卧,忿恚,具白其子。

    子大怒,取刀入室,撫兩人首,其一僧也,即奮刃斷僧首。

    母覺而止之,不及,告以故。

    子驗其首乃大悔。

    有司謂&ldquo雖非弑逆,然母奸不應子殺。

    &rdquo遂坐死。

     婆奸媳 萬曆辛卯間,阊門外有父子同居者。

    子商于外,婦事舅姑極柔婉,妪遂疑翁與婦通,乃夜取翁衣帽自飾,潛入婦寝所,試抱持之。

    婦不得脫,怒甚,以手指毀其面。

    妪負痛,始去,明旦托病不起。

    婦潛歸父母家,訴之。

    父往察,翁面無損,歸讓其女不實。

    女恚,竟自經。

    父訟于官,翁亦無以自明。

    鄰裡稱妪面有傷痕,執妪鞫之,事乃白。

    時吳中喧傳為&ldquo婆奸媳&rdquo。

     羅長官 萬曆丙戌間,京師有傭工之婦,先與衛軍羅姓者交密,呼為&ldquo羅長官&rdquo,後以隙絕。

    婦久曠欲動,乃擇胡(舊版作葫)蘿蔔潤之,每寝,執以自娛,快意處亟呼蘿蔔為&ldquo羅長官&rdquo。

    鄰人聞之,以為羅君複修好矣。

    鄰有惡少年,素垂涎于婦,調之不從,恨焉。

    适傭工夜歸,與婦寝。

    惡少不知也,意其獨宿,故無聲,挾利刀潛入,将迫之。

    扪枕得雙頭,誤認為羅,怒甚,連斫之而去。

    事既上,有司不能決。

    鄰人曰:&ldquo前此每夜其婦必呼其舊好之羅長官。

    然但聞聲,未見其人也。

    &rdquo官以羅妒奸殺人,當重辟。

    羅極稱冤,竟不白。

    惡少歸,嗟歎不已。

    妻叩之,備述其故。

    妻亦與一人有私,其所私者,正避匿床下,計欲殺惡少而取其妻,乃以所聞語鳴官。

    惡少竟得罪,而羅長官乃釋。

     誤哭 今春,吾蘇北教場演武。

    故事:铳手三人,試三铳,铳不響,有罰。

    第二铳偶走藥,火噴面黑,其人詣河頭洗滌。

    而第三铳藥線甚遲,铳手俱責,以口吹之,铳忽發,破頭而死。

    而第二人之婦,初時聞其夫為铳傷,倉惶來視,即見死屍橫地,以為夫也,便大哭。

    第三人之婦亦來同看,反以好言解,俄而第二人至,二婦俱駭,詢之,知其詳,于是第三人之婦放聲舉哀,而前婦收淚,轉為解慰焉。

     訛言 至元丁醜六月,民間謠言朝廷将采童男女以授鞑靼為奴婢,且俾父母護送交割。

    自中原至江南,人家男女年十二、三以上,便為婚嫁,擾擾十餘日方息。

    吳僧柏子庭有詩戲之,曰:&ldquo一封丹诏未為真,三杯淡酒便成親。

    夜來明月樓頭望,唯有嫦娥不嫁人。

    &rdquo隆慶戊辰,有私閹人者,名張朝,假傳奉旨來浙直選宮女。

    一時驚婚者衆,輿人、廚人無從顧覓,亦如至元故事。

    有人改子庭詩雲:&ldquo抵關内使未為真,何必三杯便做親?夜來明月樓頭望,吓得姮娥要嫁人。

    &rdquo又訛言并選寡婦伴送入京。

    于是孀居無老少,皆從人,有守制數十年,不得已,亦再适。

    又有人為詩曰:&ldquo大男小女不須愁,富貴貧窮錯對頭。

    堪笑一班貞節婦,也随飛诏去風流。

    &rdquo 蠍虎冤 守宮與蜥蜴二種。

    守宮即蠍虎,常懸壁。

    蜥蜴毒甚于蛇,又名&ldquo蛇醫&rdquo,俗言與龍為親家,故能緻雨。

    古法用蜥蜴數十,置水甕中,數十兒持柳枝咒曰:&ldquo蜥蜴蜥蜴,興雲吐霧,降雨滂沱,放汝歸去。

    &rdquo宋熙甯中,求雨時覓蜥蜴,不能盡得,以蠍虎代之,入水即死。

    小兒更咒曰:&ldquo冤苦冤苦,我是蠍虎。

    似爾昏沉,怎得甘雨!&rdquo 國初,大江之岸嘗崩,人言下有豬婆龍。

    對者恐犯國姓,隻言下有鼋。

    太祖惡與&ldquo元&rdquo同音,令捕殆盡。

    物之稱冤者,豈獨壁虎哉? 馬冤 舞馬已散在人間,祿山嘗睹其舞而心愛之,自是因以數匹賣于範陽。

    其後轉為田承嗣所得,不之知也,雜戰馬中,置之外棧。

    忽一日,軍中享士,樂作,馬舞不能已。

    厮養皆謂其為妖,操箠擊之。

    馬謂其舞不中節,愈加抑揚頓挫。

    廄吏遽以馬怪白之,箠至死。

    時人亦有知其舞馬者,以暴故,終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