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
關燈
小
中
大
生在《青森縣通史》中,也記載着從這地方往南的區域,以前并不屬于津輕的領地,而是秋田的領地,後來在慶長八年和鄰藩的佐竹氏談判,才把這裡納歸津輕所屬。
的确,從這一帶開始的風光,似乎不大像津輕了。
不過,這隻是我一個過路客不負責任的第一印象。
這裡既沒有津輕那種不幸的宿命,也不再有津輕獨特的“笨拙”。
即便隻欣賞了此地的山光水景,也能感覺得出來。
所有的一切都充分展現出智慧,體現出文化熏陶,沒有愚蠢的傲慢。
從大戶濑再經過約莫四十分鐘,就到了深浦。
這座海港小鎮同樣呈現出在千葉縣海邊漁村常見的那種溫良恭儉和謹言慎行,說難聽點,就是城府深密,噤默無言地送往迎來。
也就是說,他們對外來遊客沒有絲毫的好奇。
我絕不是把深浦給人的這種感覺,當成該地的缺點說出來,而是認為假如不是抱持這樣的心态,說不定人們在世上就會活得很痛苦。
這或許正是成年人展現出來的成熟樣貌——擁有某種深藏不露的自信。
這裡沒有在津輕北部看到的那種孩子氣的惡作劇。
津輕的北部好比是半生不熟的蔬菜,這地方的則已經炖得軟爛了。
啊,就是這樣沒錯!隻消這樣做個比較,一切就不言自明了。
住在津輕内陸的人們,事實上缺乏那種由悠久的曆史所衍生而出的自信,連一丁點兒都沒有。
所以他們才會不得不擺出高傲的姿态,時常惱羞成怒,老是批評别人:“彼為鄙賤之人!”或許就此形成了津輕人的反骨、津輕人的剛愎、津輕人的乖僻,最後領着他們走上了孤獨的悲哀宿命。
津輕人啊!請擡起頭來展露笑容吧!不是有人(8)毫不諱言地斷定這地方具有即将邁入文藝複興時期前同樣旺盛的崛起力嗎?請靜靜地思考一個晚上:當日本的文化面臨了獲取偌小的成就後卻停滞不前的時期,津輕此地的大業待成,将會給日本帶來多麼大的希望啊!這一番話,想必會得到激動的連連贊同。
然而,在别人溜須拍馬下得到的信心,根本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津輕人應當對此視而不見,對自己深具信心地繼續努力下去。
深浦町是位于舊時津輕領地西海岸南端的港邊小鎮,目前有五千左右的居民。
江戶時代,幕府派駐了町奉行官,掌理深浦、青森、鲹澤、十三等四浦的町政府,成為津輕藩最為重要的港埠之一。
此處的地形是由丘陵環抱的一個小海灣,水深而波平,與吾妻濱的奇岩、弁天島、行合岬,形成了一連串的海岸名勝。
這是一座安靜的小鎮。
漁夫家的院子裡,倒挂晾曬着既大又豪氣的潛水服,給人一種超然而安心的感覺。
沿着火車站前唯一一條主要道路往前直走,即可到達小鎮郊外圓覺寺(9)的仁王門(10)。
聽說這座寺院的藥師堂(11),已經被指定為國寶。
我打算參拜過這座藥師堂後,就離開深浦。
一個已然建設完畢的城鎮,隻會讓旅人備感失落。
我來到海濱,坐在石頭上,十分猶豫接下來該往何處去。
驕陽當空,時間還早。
我忽然想起了東京那間陋屋裡的孩子。
這趟旅程我本來告訴自己盡量不要想起家裡人,但孩子的臉龐乍然飛進了我那空蕩蕩的心口。
我于是起身走去鎮上的郵局,買了一張明信片捎回家中。
老大得了百日咳,孩子的媽就要生老二了。
我心情浮躁,随便揀了家旅舍(12)便走了進去。
我被領進一間髒污的客房之後,解開綁腿時就迫不及待地要了酒。
酒菜很快就上桌,那速度快得出奇,恰恰解了我的酒瘾。
盡管客房很不幹淨,但餐食還包括用鲷魚和鮑魚兩種海鮮烹調的各種豐富菜肴。
鲷魚和鮑魚好像是這座海港的特産。
喝完兩瓶清酒,離睡覺的時間還早。
這趟來到津輕之後,總是受到别人的美食款待,今天是不是該自食其力地喝個夠呢?我腦中轉着無聊的想法,來到走廊遇上方才送餐的十二三歲小姑娘就問:“還有酒嗎?”小姑娘回答:“沒有了。
”我再追問:“有其他地方喝得到酒的嗎?”小姑娘馬上回答:“有。
”我這才放下心來,繼續問她那家店在哪裡。
小姑娘告訴我怎麼走,我去了一看,沒想到是一家挺别緻的傳統餐館。
我被領到二樓一間十疊大的包廂,窗口能望見海,我在津輕漆(13)的餐桌前大模大樣地盤腿而坐,連聲吩咐女侍快上酒。
酒很快就送上來了,下酒菜還沒來,對此我已很是感激。
通常烹煮飯菜總是比較花時間,店家經常把顧客晾着幹等。
有個四十歲上下、缺了門牙的大嬸,端着酒壺進來。
我想問一問大嬸深浦有沒有什麼鄉野傳說。
“深浦有哪些名勝?” “您去向觀音菩薩參拜過了嗎?” “觀音菩薩?哦,圓覺寺那裡俗稱觀音菩薩呀!原來如此。
”我還以為能從大嬸身上問出一些古老的故事,然而,包廂卻又來了一個圓滾滾的年輕女侍,一開口便滔滔不絕地賣弄俏皮話。
我實在無法忍受,決定要拿出男子氣概坦白以告,于是開了口對她說: “麻煩你下樓去吧!” 我在此向讀者發出忠告:男人進了餐館,千萬别口吐真言!這可是我的切身之痛。
那個年輕女侍聽了,當即闆起臭臉站起身來,連着那個大嬸也一同起身,兩人相偕走了出去。
那狀況像是一個被趕出了房間,另一個也不好繼續待在房裡,以免失了朋友間的義氣。
我在這間大包廂裡獨飲,遠眺着深浦港的燈塔,愈發添了幾分旅愁,幹脆回到了投宿的旅舍。
第二天早上,我落寞地吃着早飯,店老闆端着酒壺和小碟子進來了。
“您是津島先生吧?”店老闆問道。
“是的。
”我在登記簿裡留的是筆名太宰。
“我就說嘛,長得真像呀!我跟您哥哥英治先生是中學的同學。
您在登記簿上寫的是太宰,所以我當下沒發現,可愈看愈覺得和您哥哥長得太像了!” “不過,我留的也不是假名字。
” “是是是,這我也知道。
我聽說了他有個弟弟換了名字在寫小說。
昨天晚上招待不周,實在抱歉。
來,請喝酒吧!這個小碟子裡的是腌鮑魚腸,上好的配酒菜!” 我吃完飯,就着腌鮑魚腸享用了一壺酒。
腌鮑魚腸确實好吃,真是美味極了!結果,即便來到了津輕的最遠程,我依然得到哥哥們勢力的庇護。
到頭來,我恍然驚覺僅一己之力,根本什麼事都成不了,方才享用到的珍馐美酒愈發暖人肺腑。
總之,我在津輕南端這座港口的唯一收獲就是了解到哥哥們的“勢力範圍”。
我滿腦子都是這件事,不知不覺地又上了火車。
鲹澤。
我在深浦搭上回頭車,順道造訪了這座古老的港口。
這座小鎮差不多位于津輕西海岸的中心,在江戶時代曾經繁華一時。
津輕多數稻米都從這座港口裝載運出,而且這裡也是傳統老式木船來回大阪的啟航與終點站。
這地方水産豐富,捕撈上岸的海鮮不但是當地居民的盤中飧,更造福了廣大的津輕平原家家戶戶的三餐菜色。
不過,這裡的人口如今隻有四千五百人左右,比木造町和深浦町都來得少,已經漸漸失去了往昔的榮光。
既然地名叫作鲹澤,可以想見這裡過去的某一段時期,必然能夠大量捕獲到鲹魚(14),不過在我小時候,從不曾聽過這裡盛産鲹魚,隻知道雷魚特别有名。
近來,東京有時候也會配給雷魚,所以讀者應該聽過這種魚,它的名稱也可以寫成“”或“”,體長為十五六公分,沒有魚鱗,把它想成是海裡的香魚,大緻就相去不遠了。
雷魚是西海岸的特産,秋田更是盛産地。
東京人嫌它太油膩,我們卻覺得這種魚的味道非常清淡。
在津輕,通常把剛捕上岸的雷魚摻上淡味醬油直接炖煮後整尾吃完,能夠一口氣吃上二三十尾的人也不在少數。
甚至還聽說經常舉辦吃雷魚大賽,吃得最多的人就能領獎。
那些運到東京的雷魚已經不新鮮了,況且東京人也不懂得該怎麼煮雷魚最為鮮美,所以才會覺得雷魚不好吃。
在俳句的歲時記(15)裡,好像出現過“雷魚”一詞,我也記得曾經讀過一首江戶時代俳人吟詠的俳句,意思是形容雷魚的味道清淡(16),說不定江戶時候的老饕也把雷魚視為珍馐呢。
毫無疑問地,吃雷魚确實是津輕這地方入冬以後,人們圍坐在暖爐邊享受的樂趣之一。
就是因為這裡盛産雷魚,我才會從小就聽過了鲹澤的地名,不過這倒是我頭一回來到這座小鎮。
這是一座背山面海、出奇狹長的小鎮,還散發出一股沉沉的酸甜味,讓人聯想到野澤凡兆(17)的俳句“夏夜走街市,酸甜苦辣香四溢”(18)。
這地方就連河水都顯得濁濁的。
整座小鎮彌漫着一種倦怠的氛圍。
這裡雖也有和木造町一樣的籠陽長廊,卻有些搖搖欲墜,也不如木造町的籠陽那般能夠帶來涼意。
那一天的太陽赤焰焰地發威,我本想走在籠陽裡面躲陽光,可依然覺得胸口發悶,喘不過氣來。
這裡賣吃食的店鋪很多,教人懷疑這地方以前也許開過不少家所謂的“銘酒屋”(19)。
或許是當時留下來的攬客習慣,當我走過相鄰的四五家荞麥面店時,店家居然罕見地站在門口招呼來往過客“歇歇腿再走吧”。
我掐算了時辰,恰是晌午,于是走進其中一家稍事休息。
一碗荞麥面外帶兩碟烤魚,總共四十錢。
荞麥面沾汁的味道還不難吃。
話說回來,這座小鎮實在太長了。
沿着海岸就這麼一條路,已經走出好遠,夾道仍是樣貌相同的屋舍,一間接着一間沒完沒了。
我覺得應該已經走了四公裡遠,總算來到了小鎮的盡頭,于是循着原路折返。
這地方并沒有所謂鬧市。
一般城鎮總會有一處熱鬧的地方集結了當地的各方勢力,即便隻是路過的旅人,也能夠馬上嗅出哪一塊就是最精彩的亮點,然而在鲹澤町卻找不到這種鬧市。
這就好比一把折扇的釘軸和螺蓋分了家,扇骨也應聲散了一地。
我心想,這麼一來,鎮上的各派人馬極有可能相互鬥争傾軋,不由得想起了德加的那番政治論談。
總之,這座小鎮的中樞指揮好像不大牢靠。
走筆至此,我不禁沒好氣地笑了起來。
深浦也好,鲹澤也罷,倘使有我喜愛的好友在這些城鎮裡,熱情地歡迎我來到這裡,并帶我到各地遊覽與介紹,我願意抛開自己無謂的第一印象,重新以充滿感動的筆觸寫下“唯有深浦和鲹澤才是津輕的精華所在”這樣的字句。
事實上,旅遊随筆之類的文章根本不足為信。
倘使有深浦人和鲹澤人讀了我這本書,希望能夠一笑置之,因為我的遊記根本不具有決定性的權威,更缺乏诋毀你們故鄉的影響力。
離開了鲹澤町,我又搭上五能線火車,在下午兩點回到了五所川原町。
我一出車站,便造訪了中先生家。
有關中先生的事,我最近已在《歸去來》(20)和《故鄉》(21)等一系列作品中有過詳盡的描寫,此處不再贅述。
簡單地說,中先生是我的恩人。
他曾在我二十來歲多次闖禍的時候,屢屢幫我處理善後,從不曾抱怨。
久違的中先生衰老了很多,教我看得心痛。
說是去年曾大病一場,之後就變得這般孱瘦了。
“時代真是變樣啦!你居然可以穿成這副模樣從東京回來?”中先生嘴上消遣,臉上卻掩不住欣喜地不停打量我這身乞丐般的裝束,“哎,襪子破了呢!”說着,他親自起身從衣櫃裡取出了一雙高級襪子拿給我。
“我等會兒想去一趟摩登町。
” “哦,很好,快去吧!喂,惠子,領個路!” 中先生盡管瘦得皮裡走肉,但那急吼吼的脾氣仍是一如往昔。
我姨母一家就住在五所川原的摩登町。
我還小的時候,那條街叫作摩登町,現在好像改成大町還是什麼别的名稱了。
關于五所川原町,我已在序章中提到了,這裡充滿了我兒時的回憶。
四五年前(22),我曾在五所川原的某家報紙(23)上發表過下面這篇随筆(24): 姨母住在五所川原,所以我小時候常去五所川原玩,還去看過旭座劇場落成後的首演。
記得那是在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擔綱主演應該是友右衛門,我還被梅由兵衛感動得眼淚直流。
那是我出生以後第一次看到旋轉舞台,可以說萬分驚訝,甚至不由自主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可惜沒多久,那家旭座劇
的确,從這一帶開始的風光,似乎不大像津輕了。
不過,這隻是我一個過路客不負責任的第一印象。
這裡既沒有津輕那種不幸的宿命,也不再有津輕獨特的“笨拙”。
即便隻欣賞了此地的山光水景,也能感覺得出來。
所有的一切都充分展現出智慧,體現出文化熏陶,沒有愚蠢的傲慢。
從大戶濑再經過約莫四十分鐘,就到了深浦。
這座海港小鎮同樣呈現出在千葉縣海邊漁村常見的那種溫良恭儉和謹言慎行,說難聽點,就是城府深密,噤默無言地送往迎來。
也就是說,他們對外來遊客沒有絲毫的好奇。
我絕不是把深浦給人的這種感覺,當成該地的缺點說出來,而是認為假如不是抱持這樣的心态,說不定人們在世上就會活得很痛苦。
這或許正是成年人展現出來的成熟樣貌——擁有某種深藏不露的自信。
這裡沒有在津輕北部看到的那種孩子氣的惡作劇。
津輕的北部好比是半生不熟的蔬菜,這地方的則已經炖得軟爛了。
啊,就是這樣沒錯!隻消這樣做個比較,一切就不言自明了。
住在津輕内陸的人們,事實上缺乏那種由悠久的曆史所衍生而出的自信,連一丁點兒都沒有。
所以他們才會不得不擺出高傲的姿态,時常惱羞成怒,老是批評别人:“彼為鄙賤之人!”或許就此形成了津輕人的反骨、津輕人的剛愎、津輕人的乖僻,最後領着他們走上了孤獨的悲哀宿命。
津輕人啊!請擡起頭來展露笑容吧!不是有人(8)毫不諱言地斷定這地方具有即将邁入文藝複興時期前同樣旺盛的崛起力嗎?請靜靜地思考一個晚上:當日本的文化面臨了獲取偌小的成就後卻停滞不前的時期,津輕此地的大業待成,将會給日本帶來多麼大的希望啊!這一番話,想必會得到激動的連連贊同。
然而,在别人溜須拍馬下得到的信心,根本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津輕人應當對此視而不見,對自己深具信心地繼續努力下去。
深浦町是位于舊時津輕領地西海岸南端的港邊小鎮,目前有五千左右的居民。
江戶時代,幕府派駐了町奉行官,掌理深浦、青森、鲹澤、十三等四浦的町政府,成為津輕藩最為重要的港埠之一。
此處的地形是由丘陵環抱的一個小海灣,水深而波平,與吾妻濱的奇岩、弁天島、行合岬,形成了一連串的海岸名勝。
這是一座安靜的小鎮。
漁夫家的院子裡,倒挂晾曬着既大又豪氣的潛水服,給人一種超然而安心的感覺。
沿着火車站前唯一一條主要道路往前直走,即可到達小鎮郊外圓覺寺(9)的仁王門(10)。
聽說這座寺院的藥師堂(11),已經被指定為國寶。
我打算參拜過這座藥師堂後,就離開深浦。
一個已然建設完畢的城鎮,隻會讓旅人備感失落。
我來到海濱,坐在石頭上,十分猶豫接下來該往何處去。
驕陽當空,時間還早。
我忽然想起了東京那間陋屋裡的孩子。
這趟旅程我本來告訴自己盡量不要想起家裡人,但孩子的臉龐乍然飛進了我那空蕩蕩的心口。
我于是起身走去鎮上的郵局,買了一張明信片捎回家中。
老大得了百日咳,孩子的媽就要生老二了。
我心情浮躁,随便揀了家旅舍(12)便走了進去。
我被領進一間髒污的客房之後,解開綁腿時就迫不及待地要了酒。
酒菜很快就上桌,那速度快得出奇,恰恰解了我的酒瘾。
盡管客房很不幹淨,但餐食還包括用鲷魚和鮑魚兩種海鮮烹調的各種豐富菜肴。
鲷魚和鮑魚好像是這座海港的特産。
喝完兩瓶清酒,離睡覺的時間還早。
這趟來到津輕之後,總是受到别人的美食款待,今天是不是該自食其力地喝個夠呢?我腦中轉着無聊的想法,來到走廊遇上方才送餐的十二三歲小姑娘就問:“還有酒嗎?”小姑娘回答:“沒有了。
”我再追問:“有其他地方喝得到酒的嗎?”小姑娘馬上回答:“有。
”我這才放下心來,繼續問她那家店在哪裡。
小姑娘告訴我怎麼走,我去了一看,沒想到是一家挺别緻的傳統餐館。
我被領到二樓一間十疊大的包廂,窗口能望見海,我在津輕漆(13)的餐桌前大模大樣地盤腿而坐,連聲吩咐女侍快上酒。
酒很快就送上來了,下酒菜還沒來,對此我已很是感激。
通常烹煮飯菜總是比較花時間,店家經常把顧客晾着幹等。
有個四十歲上下、缺了門牙的大嬸,端着酒壺進來。
我想問一問大嬸深浦有沒有什麼鄉野傳說。
“深浦有哪些名勝?” “您去向觀音菩薩參拜過了嗎?” “觀音菩薩?哦,圓覺寺那裡俗稱觀音菩薩呀!原來如此。
”我還以為能從大嬸身上問出一些古老的故事,然而,包廂卻又來了一個圓滾滾的年輕女侍,一開口便滔滔不絕地賣弄俏皮話。
我實在無法忍受,決定要拿出男子氣概坦白以告,于是開了口對她說: “麻煩你下樓去吧!” 我在此向讀者發出忠告:男人進了餐館,千萬别口吐真言!這可是我的切身之痛。
那個年輕女侍聽了,當即闆起臭臉站起身來,連着那個大嬸也一同起身,兩人相偕走了出去。
那狀況像是一個被趕出了房間,另一個也不好繼續待在房裡,以免失了朋友間的義氣。
我在這間大包廂裡獨飲,遠眺着深浦港的燈塔,愈發添了幾分旅愁,幹脆回到了投宿的旅舍。
第二天早上,我落寞地吃着早飯,店老闆端着酒壺和小碟子進來了。
“您是津島先生吧?”店老闆問道。
“是的。
”我在登記簿裡留的是筆名太宰。
“我就說嘛,長得真像呀!我跟您哥哥英治先生是中學的同學。
您在登記簿上寫的是太宰,所以我當下沒發現,可愈看愈覺得和您哥哥長得太像了!” “不過,我留的也不是假名字。
” “是是是,這我也知道。
我聽說了他有個弟弟換了名字在寫小說。
昨天晚上招待不周,實在抱歉。
來,請喝酒吧!這個小碟子裡的是腌鮑魚腸,上好的配酒菜!” 我吃完飯,就着腌鮑魚腸享用了一壺酒。
腌鮑魚腸确實好吃,真是美味極了!結果,即便來到了津輕的最遠程,我依然得到哥哥們勢力的庇護。
到頭來,我恍然驚覺僅一己之力,根本什麼事都成不了,方才享用到的珍馐美酒愈發暖人肺腑。
總之,我在津輕南端這座港口的唯一收獲就是了解到哥哥們的“勢力範圍”。
我滿腦子都是這件事,不知不覺地又上了火車。
鲹澤。
我在深浦搭上回頭車,順道造訪了這座古老的港口。
這座小鎮差不多位于津輕西海岸的中心,在江戶時代曾經繁華一時。
津輕多數稻米都從這座港口裝載運出,而且這裡也是傳統老式木船來回大阪的啟航與終點站。
這地方水産豐富,捕撈上岸的海鮮不但是當地居民的盤中飧,更造福了廣大的津輕平原家家戶戶的三餐菜色。
不過,這裡的人口如今隻有四千五百人左右,比木造町和深浦町都來得少,已經漸漸失去了往昔的榮光。
既然地名叫作鲹澤,可以想見這裡過去的某一段時期,必然能夠大量捕獲到鲹魚(14),不過在我小時候,從不曾聽過這裡盛産鲹魚,隻知道雷魚特别有名。
近來,東京有時候也會配給雷魚,所以讀者應該聽過這種魚,它的名稱也可以寫成“”或“”,體長為十五六公分,沒有魚鱗,把它想成是海裡的香魚,大緻就相去不遠了。
雷魚是西海岸的特産,秋田更是盛産地。
東京人嫌它太油膩,我們卻覺得這種魚的味道非常清淡。
在津輕,通常把剛捕上岸的雷魚摻上淡味醬油直接炖煮後整尾吃完,能夠一口氣吃上二三十尾的人也不在少數。
甚至還聽說經常舉辦吃雷魚大賽,吃得最多的人就能領獎。
那些運到東京的雷魚已經不新鮮了,況且東京人也不懂得該怎麼煮雷魚最為鮮美,所以才會覺得雷魚不好吃。
在俳句的歲時記(15)裡,好像出現過“雷魚”一詞,我也記得曾經讀過一首江戶時代俳人吟詠的俳句,意思是形容雷魚的味道清淡(16),說不定江戶時候的老饕也把雷魚視為珍馐呢。
毫無疑問地,吃雷魚确實是津輕這地方入冬以後,人們圍坐在暖爐邊享受的樂趣之一。
就是因為這裡盛産雷魚,我才會從小就聽過了鲹澤的地名,不過這倒是我頭一回來到這座小鎮。
這是一座背山面海、出奇狹長的小鎮,還散發出一股沉沉的酸甜味,讓人聯想到野澤凡兆(17)的俳句“夏夜走街市,酸甜苦辣香四溢”(18)。
這地方就連河水都顯得濁濁的。
整座小鎮彌漫着一種倦怠的氛圍。
這裡雖也有和木造町一樣的籠陽長廊,卻有些搖搖欲墜,也不如木造町的籠陽那般能夠帶來涼意。
那一天的太陽赤焰焰地發威,我本想走在籠陽裡面躲陽光,可依然覺得胸口發悶,喘不過氣來。
這裡賣吃食的店鋪很多,教人懷疑這地方以前也許開過不少家所謂的“銘酒屋”(19)。
或許是當時留下來的攬客習慣,當我走過相鄰的四五家荞麥面店時,店家居然罕見地站在門口招呼來往過客“歇歇腿再走吧”。
我掐算了時辰,恰是晌午,于是走進其中一家稍事休息。
一碗荞麥面外帶兩碟烤魚,總共四十錢。
荞麥面沾汁的味道還不難吃。
話說回來,這座小鎮實在太長了。
沿着海岸就這麼一條路,已經走出好遠,夾道仍是樣貌相同的屋舍,一間接着一間沒完沒了。
我覺得應該已經走了四公裡遠,總算來到了小鎮的盡頭,于是循着原路折返。
這地方并沒有所謂鬧市。
一般城鎮總會有一處熱鬧的地方集結了當地的各方勢力,即便隻是路過的旅人,也能夠馬上嗅出哪一塊就是最精彩的亮點,然而在鲹澤町卻找不到這種鬧市。
這就好比一把折扇的釘軸和螺蓋分了家,扇骨也應聲散了一地。
我心想,這麼一來,鎮上的各派人馬極有可能相互鬥争傾軋,不由得想起了德加的那番政治論談。
總之,這座小鎮的中樞指揮好像不大牢靠。
走筆至此,我不禁沒好氣地笑了起來。
深浦也好,鲹澤也罷,倘使有我喜愛的好友在這些城鎮裡,熱情地歡迎我來到這裡,并帶我到各地遊覽與介紹,我願意抛開自己無謂的第一印象,重新以充滿感動的筆觸寫下“唯有深浦和鲹澤才是津輕的精華所在”這樣的字句。
事實上,旅遊随筆之類的文章根本不足為信。
倘使有深浦人和鲹澤人讀了我這本書,希望能夠一笑置之,因為我的遊記根本不具有決定性的權威,更缺乏诋毀你們故鄉的影響力。
離開了鲹澤町,我又搭上五能線火車,在下午兩點回到了五所川原町。
我一出車站,便造訪了中先生家。
有關中先生的事,我最近已在《歸去來》(20)和《故鄉》(21)等一系列作品中有過詳盡的描寫,此處不再贅述。
簡單地說,中先生是我的恩人。
他曾在我二十來歲多次闖禍的時候,屢屢幫我處理善後,從不曾抱怨。
久違的中先生衰老了很多,教我看得心痛。
說是去年曾大病一場,之後就變得這般孱瘦了。
“時代真是變樣啦!你居然可以穿成這副模樣從東京回來?”中先生嘴上消遣,臉上卻掩不住欣喜地不停打量我這身乞丐般的裝束,“哎,襪子破了呢!”說着,他親自起身從衣櫃裡取出了一雙高級襪子拿給我。
“我等會兒想去一趟摩登町。
” “哦,很好,快去吧!喂,惠子,領個路!” 中先生盡管瘦得皮裡走肉,但那急吼吼的脾氣仍是一如往昔。
我姨母一家就住在五所川原的摩登町。
我還小的時候,那條街叫作摩登町,現在好像改成大町還是什麼别的名稱了。
關于五所川原町,我已在序章中提到了,這裡充滿了我兒時的回憶。
四五年前(22),我曾在五所川原的某家報紙(23)上發表過下面這篇随筆(24): 姨母住在五所川原,所以我小時候常去五所川原玩,還去看過旭座劇場落成後的首演。
記得那是在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擔綱主演應該是友右衛門,我還被梅由兵衛感動得眼淚直流。
那是我出生以後第一次看到旋轉舞台,可以說萬分驚訝,甚至不由自主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可惜沒多久,那家旭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