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

關燈
前文裡曾多次提到,我雖在津輕出生、成長,但迄今卻對津輕這塊土地一無所知。

    靠近日本海的津輕西海岸,除了在小學二三年級時那趟“高山遠足”去過之後,我就不曾造訪了。

    所謂的高山,其實隻是一座海邊的小山。

    距離金木町正西方十四公裡左右,有座居民約有五千人、名叫車力的大村莊,穿過這裡就能到達高山了,聽說那裡的稻荷神社(1)特别出名。

    不過,畢竟那是小時候的事了,唯有穿了不合時宜服裝去遠足的記憶,依舊深深地留在心裡,其他的印象都很模糊。

    因此,我早已計劃要趁這個機會好好逛一逛津輕的西海岸。

     去鹿子川水塘踏青後的第二天,我從金木町出發,于上午十一點左右到達五所川原,并在這個車站換乘五能線(2)火車,坐了不到十分鐘,便抵達木造車站了。

    木造町還屬于津輕平原上的一座小鎮,我打算在這裡稍作逗留。

    走出車站一看,感覺這是一座古老而悠閑的小鎮。

    這裡的居民大約有四千人,好像比金木町少了一些,但小鎮的曆史相當久遠。

    碾米廠裡機器運作的咚咚聲響,聽起來頗為慵懶。

    不知道是哪一家屋檐下的鴿子,咕咕叫個不停。

    這裡是我父親出生的故鄉。

    我那在金木町的津島家,幾乎曆代都是女系家族,必須招婿入門。

    父親是這座小鎮一戶M姓世家的三男,進了我家當門婿,接任不曉得第幾代的當家主。

    父親在我十四歲時過世了,隻能說我對這位父親的了解實在不多。

    這裡再次引用本人作品《回憶》中的一個段落: 我父親是個大忙人,很少待在家裡。

    即便在家,也很少和孩子們相處。

    我始終畏懼父親。

    我一直很想要父親的鋼筆,卻不敢說出來,悶在心裡左思右想。

    終于,一天晚上,我躺在被窩裡閉着眼睛假裝說夢話,不停小聲念着“鋼筆、鋼筆、鋼筆……”,企圖讓正在隔壁房間跟客人談話的父親聽見。

    理所當然,我的盼望既沒有傳到父親耳中,也沒有送進他的心裡。

     有一回,我和弟弟跑進堆滿米袋的庫房裡開心玩耍,父親站在門口連聲呵斥:“小子,出來!出來!”屋外的光線從父親的背後射了進來,我隻看到一個高大又漆黑的身影。

    即便時過境遷,直到今天一想起當時的恐懼感,依然令我很不舒服。

    (中略)翌年春天,積雪仍深的時節,我父親在東京的醫院裡吐血身亡。

    附近的報社出了号外刊登父親的訃告。

    比起父親的死訊,這種驚天動地的頭條大事更令我興奮不已。

    我的名字也在遺屬名單中被刊上了報紙。

     父親的遺體躺在龐大的棺木裡,被放在雪橇上運回了故鄉。

    我随着衆多鎮民一起去到鄰村附近迎接。

    不久,從樹林後面接二連三滑出幾台帶篷雪橇,月光映灑下來,那幕情景真是美極了。

     第二天,家人都聚集到安放父親棺木的佛堂裡。

    在揭開棺蓋的時候,大家都放聲大哭。

    父親像在安睡中,高挺的鼻梁蒼白泛青。

    聽着大家的哭聲,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關于我父親的記憶,可以說大概就是這些了。

    父親過世以後,大哥表現出來的威嚴,并不亞于父親。

    正因如此,我才得以安心地仰賴他,也從未因為失去父親而感到寂寞。

    随着年齡的增長,我開始不禮貌地尋思:父親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有一天,我在東京的陋屋裡打盹,父親來到了我的夢中,告訴我他其實沒有死,隻是基于政治上的考慮而不得不佯裝死亡。

    夢裡的父親比我記憶中的面容來得疲憊而顯得衰老,令我對他百般思念。

    講我的夢境也沒什麼意思,總之,事實是,近來我有股愈來愈強烈的欲望,很想了解父親是個怎樣的人。

     父親的幾個兄弟都患有肺疾。

    父親雖沒染上肺結核,但也是由于某種呼吸系統的疾病導緻吐血身亡的。

    他離開人世時是五十三歲,這在我幼小的心中已經覺得是很老的人,應該算是壽終正寝了;然而放到如今的時代,區區五十三歲迎接死期,别說是老邁頹齡的壽終正寝,根本是英年早逝! 我曾托大地想過,倘若父親能多活幾年,也許能為津輕做出更偉大的貢獻。

    我一直很想親眼看看,我的父親是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又是在什麼樣的鄉鎮長大成人的。

    木造町隻有一條街道,房屋沿着路的兩邊栉比鱗次。

    家家戶戶的後面都有翻過土的大片水田,田間的小路邊還有成排的白楊林蔭道。

    來到津輕的這幾天,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白楊樹。

    我當然應該在其他地方看過許多白楊樹,但唯獨木造町的白楊樹那淡綠的嫩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擺,令人憐愛,讓我留下了十分鮮明的印象。

     從這裡遠望的津輕富士,也和從金木町看到的姿容一模一樣,像個纖瘦的絕世美女。

    傳說中,這種能夠看到美麗山景的地方,必定盛産稻米和美人。

    這地方确實盛産稻米,至于美人如何呢?是不是也和金木町一樣,沒法給個肯定的答案呢?關于那個傳說,我甚至懷疑恐怕正好相反吧——在能夠看到岩木山美麗山容的地方,應該是……哦不,就此打住吧。

    談論這種話題,往往會惹人不悅,我這個隻在鎮子裡轉了一圈後講風涼話的遊客,或許沒有資格妄下定論。

    那天的天空同樣萬裡無雲,唯一一條從火車站筆直延伸而出的水泥路面熱氣蒸騰,好似淡淡的春霞一般。

    我漫不經心向前走去,腳上的膠底鞋像貓兒一樣悄然無聲,春天的暖意熏得我腦袋發蒙,居然把木造警察局的牌匾字樣看作是木造的警察局,還兀自點頭,心想這公署果真是用木頭建造的,頓了一瞬才茅塞頓開,不禁苦笑着自嘲。

     木造町是個“籠陽”的小鎮。

    所謂“籠陽”,就是像往昔銀座的店家會在午後烈陽發威時,在店門前同時撐開遮陽棚,想必諸位讀者都曾涼爽地由那種遮陽棚下方走過,也會覺得像是一條臨時搭建的長廊;換言之,如果把那一條以布棚遮陽的長廊,想成是從家家戶戶的屋檐伸出兩米寬的永久性遮陽檐,那便是北國的“籠陽”了,這樣想象就八九不離十了。

    不過,它并不是為了遮陽而搭建的。

    這可不是東京的那種摩登玩意兒。

    它是為了在積雪極深的冬天,方便街坊相互走動,就把相鄰家戶的長屋檐緊緊連在一起,于是搭出了一條室外長廊。

    如此一來,即使在暴雪狂作的時候,也不用擔心得冒雪出門,可以舒服地到外面買東西,因此成為當地人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它還可以充當孩子們玩耍的地方,也不會發生東京人行道那樣的危險,下雨時走在長廊下得以避免淋濕,更不用說像我這種被春陽的暖意蒸得發昏的旅人,恰好可以沖進這裡面享受片刻的涼意。

    盡管坐在店裡的人們好奇盯瞧的目光教人有些招架不住,總之很感謝這條長廊的存在。

     根據一般的說法,所謂“籠陽”的片假名應該是“小店”的諧音,可我認為應該套上“隐濑”或是“隐日”(3)的漢字去做解釋更容易理解。

    想到這裡,我不禁自鳴得意了起來。

    我沿着這條籠陽長廊,走着走着,來到了M藥品批發店。

    這就是我父親的老家了。

    我過門不入,沒有繞進去,繼續在籠陽裡面往前走,心裡盤算着到底該怎麼辦。

    這座小鎮的籠陽真的很長。

    津輕的古老城鎮似乎多數都有這種籠陽走廊,但像木造町這樣,整座小鎮都由籠陽連貫起來的地方,應該并不多見。

    依我之見,木造町應該叫籠陽小鎮了。

     我再往前走了一小段,終于走到了長廊的盡頭,我在這裡歎了一聲,向右轉身折返。

    到今天為止,我還不曾造訪M家,也沒來過木造町。

    或許在孩提時候曾讓人帶來這裡玩過,在我則完全沒有印象。

    M家這一代的當家主比我大上四五歲,為人爽朗,以前就不時來金木町遊訪,和我相熟。

    我想,就算現在上門拜訪,應當不至于遭到白眼,可畢竟我的來訪實在唐突。

    倘若以我這身破爛裝束,沒什麼要事卻登堂入室,堆起谄媚的笑容向M先生打起招呼說好久不見了,想必他會瞪大眼睛,心想這家夥在東京終于沒法糊口了,橫豎是跑來找他借錢的吧。

    就算告訴他,我隻是想在死前看一眼父親的老家,隻怕愈發顯得虛情假意。

    都已經是長了歲數的大男人了,那種話就是撕爛了嘴也講不出口,不如現在就打道回府吧! 我煩惱不已,不知不覺間又來到了M藥品批發店的門口。

    我再也沒有機會來第二趟了。

    就算是沒面子也無妨。

    進去吧!我霍然下定了決心,朝店裡打了一聲招呼。

    M先生走了出來。

    “哎呀!嘿!稀客稀客!”熱情如火的他,不由分說就把我連扯帶拉地送進客廳,硬是把我推到了壁龛前的上座,“喂,人呢?送酒啊!”他吩咐了家裡人,不到兩三分鐘,酒就上桌了。

    動作真是利落。

     “久違了,真是久違啦!”M先生自己也豪爽地大口喝酒,“多少年沒來木造啦?” “這個嗎……就算小時候來過,起碼有個三十年了吧?” “我想也是,我想也是!來來來,喝吧!來了木造就甭客氣啦!太好啦!真是太好啦!” 這棟房子的隔間跟我那金木町的家非常相像。

    聽說,金木町現在的房子是我父親當了門婿之後不久,親自設計與大幅改建的。

    這下我終于懂了。

    原來到了金木町的父親,隻是把隔間改成與自己的老家一樣罷了。

    我好像可以明了身為門婿的父親當時的想法與感受,不由得會心一笑。

    有了這層體會後,就連院子裡的樹木和石頭的擺置,看上去都似曾相識。

    即便隻是發現了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仿佛已經感受到死去父親“感性的一面”了。

    單是這一點,這趟來M先生家已是不虛此行了。

    M先生似乎準備要好好款待我一番。

     “不了,請别忙。

    我得搭一點鐘的火車去深浦才行。

    ” “深浦?去幹什麼?” “也沒什麼要事,隻是想去看一看。

    ” “要寫書嗎?” “嗯,也有這個打算。

    ”我總不能說得趁自己還沒死之前到處走走逛逛這種掃興的話。

     “那,木造町的事也會寫進去吧?既然要寫木造町的事……”M先生神态自若地說,“首先希望你能寫下供給稻米的數量。

    根據警察局轄區内的統計,咱們木造警察局轄區是全國第一!很厲害吧?是日本的第一名呢!我想,這可以說是我們努力的成果。

    當這一帶的稻田缺水時,我就跑去鄰村讨水,終于得到了今天的成就。

    就像是大醉虎(4)搖身一變,成了水虎大明神(5)一樣呢。

    我們也沒有因為自己是地主就遊手好閑。

    我雖然脊椎不大好,可也下田除過草呢。

    嗯,想必下回你們東京人也能配給到一大包香噴噴的白米飯喽!”這話真教人欣慰無比。

    M先生從小就是個豁達大度的人。

    他那雙像孩子般渾圓的眼睛很有魅力,深受當地民衆的愛戴。

    我好不容易才謝絕了他的再三挽留,總算趕上了下午一點開往深浦的火車,并在心中祈求M先生永遠幸福平安。

     從木造町搭乘五能線火車行駛大約三十分鐘,途經鳴澤和鲹澤,這裡便是津輕平原的盡頭了。

    火車接下來沿着日本海岸奔馳,右手邊可以望見大海,左手邊不遠處即為出羽丘陵北側山脈的尾端。

    約莫一個小時過後,右邊的車窗出現了大戶濑的罕見奇景。

    據說這一帶的岩石全都是凝灰角礫岩(6),受到海水侵蝕後變成了平坦而摻雜着灰綠色的岩盤,在江戶時代末期露出了海面,簡直像是妖魔鬼怪從海裡爬出來一樣。

     由于這裡宛如能夠一次招待數百人的海邊宴會廳,因而起名為千疊敷(7),再加上岩盤的表面分布着許多圓形坑洞盛滿了海水,看來就像斟滿了美酒的大酒杯,因為被叫作杯沼。

    話說回來,能把那麼多直徑三十到六十公分的坑洞全看成了酒杯,想來命名的人必定是個酒豪。

    這一帶海岸盡是奇嶙怪岩聳立,怒濤一波波沖刷着岩腳。

    ——倘若以上這段描述寫在名勝導覽手冊裡,倒是未嘗不可;但事實上,這裡的“風景”十分普通,可以說是全國各地處處可見,并不會給人帶來像外濱北端海邊那種奇特的震撼,也因此不具有外地人所無法理解的那種津輕特有的佶屈乖僻。

    換句話說,這裡已經受到了文明的開化,經過人類的熏陶,呈現出一種開朗的順從氛圍了。

     那位竹内運平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