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嬰兒期:人際情境
關燈
小
中
大
般需要
此時,為若幹相互作用區之間的轉化提供能量的生物學組織因素,在這些區域中表現為動力機制,并且表現出吮吸、感受、口部運動和雙手操作等需要。
前面我們已經講到過兩類對精神病學尤其有益的動力機制:其中,第二類包括那些主要涉及把特定相互作用區之間的能量轉化特征概念化了的動力機制。
直到此時&mdash&mdash或者我們可以說,嬰兒子宮外生活的第二個月或第三個月&mdash&mdash我們已經考量了對水和食物的需要,它們作為以一種動力機制、一種整合傾向,在喂奶情境中得到滿足,而就嬰兒而言,這種動力機制或整合傾向會以适當而又合宜的行為表現出來。
但是,我們現在已經進展到這一點,即我們正在說口部區本身就是一種動力機制,而作為一種動力機制,它表現除了一種吮吸的需要,就像雙手通常會表現出感受和操作等需要一樣;順便說一下,口部區也會進行大量的操作。
我們可以說口部區和手部區(manualzone)是為了另一種動力機制,也即需要(needs)而存在;然而,這些區域(它們本身被視為動力機制)會表現出區域需要(zonalneeds),吮吸的需要便是其中的一個特例。
确實,這些區域需要必須從量上滿足對由一般需要所整合的情境的解決&mdash&mdash這些一般需要指的是對氧氣、水分、食物等的需要;但是,同樣正确的是,這些區域需要通常(如果不是一直如此的話)超出了這種必要的量的要求。
這裡所說的量(quantity)指的是在相互作用區轉化的過程中所提供的能量的量(這種轉化表現為以區域為中心的交換活動)。
換句話說,在發展相當早的時期,諸如口部區等所需轉化的能量可能大于為滿足對水和食物的需要而所需的能量;這種超額會表現為活動(這種活動不是滿足對水和食物的需要所必需的)的維持,而是開始成為一種對特定相互作用區進行練習的需要(我們姑且可以這樣稱謂)。
因此,在生命的早期,為吮吸動作中的轉化所提供的能量可能大于為吮吸乳汁的轉化所提供的能量,這種超額部分會表現為一種吮吸的需要,這種需要并不一定與乳頭相聯系,與從乳頭裡吸到乳汁也沒有什麼聯系。
幾年前,戴維·M·利維博士的研究工作為精神病學理論這一完整取向的可能性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他對于這一點的研究,最早出現在他的這一研究中,即吮吸拇指與從富有營養的乳頭裡獲得奶汁的容易程度之間的關系。
注73如果吮吸可以很容易地滿足對食物的需要,嬰兒就會大量吮吸别的東西;而且嬰兒的嘴唇也可以碰觸到上肢和下肢(upperandlowerextremities,尤其是上肢),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嬰兒提供可吮吸的東西。
利維博士的基本研究将這一方面做了進一步的發展,拓展到了小雞的啄食行為。
通過實驗設置,他發現,如果這些小雞極易獲得足夠的食物,它們就會啄自己或互相對啄,而且,事實上,在某些情形下,它們幾乎會互相啄光羽毛,為的是釋出這種區域需要,也就是,為了轉化能量,為口部區的活動提供食物保障,而這超出了對食物的需要。
注74 所以說,在生命早期,這些相互作用區開始明顯成為獨立的動力機制,并且在每一個區域轉化的總能量中占有或多或少固定的部分;能量隻有在做功時才會轉化。
因此,存在着一種吮吸之類的區域需要,你可能會說,這種需要與對食物的一般需要之間,即使未必相關,至少其附屬性是極強的。
如果食物的供給大于區域的需要,那事情就非常嚴重了。
但是,如果區域需要超出了食物和水的保障所需的程度,釋放口部區緊張的行為就會出現,而且這種釋放超出了食物和水的保障所需的程度。
順便說一下,口部區很容易得到轉化所需的能量,而且,與一般需要相比,口部需要對于理解人格的發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于這方面的思考,就講這些。
人際經驗中的肛尿區域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嬰兒共存中另外兩個重要的區域,即肛區(analzone)和尿區(urethralzone)。
這兩個終點站位于食物殘渣和多餘水分的排洩之處。
我們可以将這裡所涉及的一般需要稱為對于排除有機體共存和功能活動中所涉及之固态廢物和液态廢物的需要。
潛在于這些需要之下的緊張,會被感覺為解大便和尿尿的周期性需要;在經驗這些感覺到的需要的過程中,神經肌肉器官(neuromuscularorgans)兩個系統的緊張具有關鍵的重要作用。
現在,你們會注意到,我在此處的思維發展方式稍有不同。
我在講到對食物和水的需要時,并沒有詳細地指明任何器官在感覺到的需要中具有關鍵的重要作用;但是,很可能是因為肛區和尿區屬于排洩區域,廢物在此處&ldquo被抛出&rdquo,而且也因為我們将要讨論的各個其他方面的考慮,所以這兩個區域及其感受到的需要,實際上可分解為神經肌肉器官的有意義的參照。
很可能主要由于改進了的生存價值,哺乳動物的軀體組織已經能夠間歇地釋放這些廢物,尤其是在流體較少而黏稠物(糞便)較多的情況下,為這些廢物分離空間,以與體壁隔離開來。
在這一點上,我想把自己從觀察中推斷出的一些内容引入對這個問題的讨論中,據我所知,這些推斷并不為其他任何人的觀察、研究或實驗所支持,當然也并未得到我自己的足夠觀察和實驗的支持。
我想特别強調一下提供空間分離這個要素,空間分離即有機體與糞便在空間上的分離。
如同嬰兒對食物和水的需要那樣,他們的尿尿、排便需要也需與一位相對成熟的母親代理人合作才能實現,他們就需要這個成年人幫助把他抱離被尿弄濕了的被褥,并幫忙擦掉嬰兒肛門及周圍身體表面的糞便。
拭去大便的過程,需要有人清潔弄髒了的區域,特别是肛區的黏膜與皮膚(mucocutaneous)的聯結處。
我們通常認為,我們身體内部的覆蓋組織(coveringtissue)的特點,一般情況下,迥然不同于我們平常所認為的我們身體外部的覆蓋組織。
剛剛我講到我&ldquo所認為的&rdquo體内的東西時,我所指的并不是超越任何可能性的真實内部組織。
鼻腔、嘴和胃腸道就其實際的意義而言都屬于體外;但是,它們出于特定的軀體目的而被劃歸在體内,将它們與不屬于身體的東西分離開來的覆蓋物或膈膜(membrane),在特性上顯然不同于皮膚、指甲和頭發等,後者毫無疑問是在身體外部。
我想提及的一些尤其重要的細節即是這些準内部覆蓋物(quasi-insidecoverings)的特征:它們分泌黏液,有着供移動東西物體等使用的毛狀體器官(ciliaryapparatus)。
這些黏液膜聯結着皮膚,其聯結處始終是有機體共存中的一個相互作用區,盡管還存在有耳朵那樣的區域(在這些區域,黏膜與皮膚之間的聯結處并不暴露在外在世界中)。
凡是黏膜與皮膚的聯結之處,都會有真正對完整有機體整合來說的不同尋常的危險&mdash&mdash由于聯結血液供應的特定,以及這樣那樣的原因&mdash&mdash而且幾乎總是存在一個提供豐富血液供應的感受器官,就好像是為了保護這兩種不同覆蓋膜相對比較纖弱的結構。
與消化道相連接的黏膜止于肛門,也就是說,它的末梢部位是肛口,或稱肛門;而且,猶如雙唇一樣,在肛區也有一個膜和皮膚的聯結之處。
它與消化道的肛端相連,此處出現了一個特别的感受器分隔區,當這些感受器并非嚴格技術意義上的距離感受器時,我們可以稱其為絕緣感受器(anticontactreceptors)。
正如我前面所說,通過與母親替代者合作而将大便拭去的過程,包括清洗弄髒的區域,尤其是肛門的黏膜與皮膚聯結之處。
在肛門區内,傳導智力或智力基礎的傳入(即感受器)神經通路的終端器官,提供了原始感覺的一個特别重要的部分,它被打上了肛門相互作用區的烙印,或者被塗抹上了肛門相互作用區的色彩。
我在前面就已經提到過,肛門原始感覺的這一特殊部分具有一種準距離特質(quasi-distancequality),因為它決定着有機體與真實糞便之間的分離&mdash&mdash這裡所說的決定,并不意味着大便是由它産生的,而是表明這種分離是否真的發生。
在不排便期間,大便會積聚在消化道中的一段内,肌肉壁的緊張對三塊肛括約肌(analsphincters)的最深處施加壓力,這種壓力會讓人産生想排便的需要。
括約肌是多少有點像環形的肌肉器官,在需要閉合肛門時,它就會出現,此處的括約肌是由三塊肛括約肌和兩塊尿括約肌(urinarysphincters)構成。
順便說一下,消化道的上端有一個很像括約肌的肌肉組織,叫口輪匝肌(orbicularisoris)。
它也是一種環形的肌肉組織,雖然它的精确形狀通常會由于嘴形(mouthform)的改進而被掩蓋;相比于其他括約肌的機能活動,它的機能活動大為改進,而且它會與其他肌肉結構的機能活動結合起來,因為包括你在吹奏銅管樂器時,口腔盡頭就會發生括約肌運動。
正如我前面所說,消化道直腸部分的肌肉壁對三塊括約肌的内部施加壓力,于是就産生了想排便的需要。
現在,我們必須區分一下直腸與肛道,前者主要是一
前面我們已經講到過兩類對精神病學尤其有益的動力機制:其中,第二類包括那些主要涉及把特定相互作用區之間的能量轉化特征概念化了的動力機制。
直到此時&mdash&mdash或者我們可以說,嬰兒子宮外生活的第二個月或第三個月&mdash&mdash我們已經考量了對水和食物的需要,它們作為以一種動力機制、一種整合傾向,在喂奶情境中得到滿足,而就嬰兒而言,這種動力機制或整合傾向會以适當而又合宜的行為表現出來。
但是,我們現在已經進展到這一點,即我們正在說口部區本身就是一種動力機制,而作為一種動力機制,它表現除了一種吮吸的需要,就像雙手通常會表現出感受和操作等需要一樣;順便說一下,口部區也會進行大量的操作。
我們可以說口部區和手部區(manualzone)是為了另一種動力機制,也即需要(needs)而存在;然而,這些區域(它們本身被視為動力機制)會表現出區域需要(zonalneeds),吮吸的需要便是其中的一個特例。
确實,這些區域需要必須從量上滿足對由一般需要所整合的情境的解決&mdash&mdash這些一般需要指的是對氧氣、水分、食物等的需要;但是,同樣正确的是,這些區域需要通常(如果不是一直如此的話)超出了這種必要的量的要求。
這裡所說的量(quantity)指的是在相互作用區轉化的過程中所提供的能量的量(這種轉化表現為以區域為中心的交換活動)。
換句話說,在發展相當早的時期,諸如口部區等所需轉化的能量可能大于為滿足對水和食物的需要而所需的能量;這種超額會表現為活動(這種活動不是滿足對水和食物的需要所必需的)的維持,而是開始成為一種對特定相互作用區進行練習的需要(我們姑且可以這樣稱謂)。
因此,在生命的早期,為吮吸動作中的轉化所提供的能量可能大于為吮吸乳汁的轉化所提供的能量,這種超額部分會表現為一種吮吸的需要,這種需要并不一定與乳頭相聯系,與從乳頭裡吸到乳汁也沒有什麼聯系。
幾年前,戴維·M·利維博士的研究工作為精神病學理論這一完整取向的可能性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他對于這一點的研究,最早出現在他的這一研究中,即吮吸拇指與從富有營養的乳頭裡獲得奶汁的容易程度之間的關系。
注73如果吮吸可以很容易地滿足對食物的需要,嬰兒就會大量吮吸别的東西;而且嬰兒的嘴唇也可以碰觸到上肢和下肢(upperandlowerextremities,尤其是上肢),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嬰兒提供可吮吸的東西。
利維博士的基本研究将這一方面做了進一步的發展,拓展到了小雞的啄食行為。
通過實驗設置,他發現,如果這些小雞極易獲得足夠的食物,它們就會啄自己或互相對啄,而且,事實上,在某些情形下,它們幾乎會互相啄光羽毛,為的是釋出這種區域需要,也就是,為了轉化能量,為口部區的活動提供食物保障,而這超出了對食物的需要。
注74 所以說,在生命早期,這些相互作用區開始明顯成為獨立的動力機制,并且在每一個區域轉化的總能量中占有或多或少固定的部分;能量隻有在做功時才會轉化。
因此,存在着一種吮吸之類的區域需要,你可能會說,這種需要與對食物的一般需要之間,即使未必相關,至少其附屬性是極強的。
如果食物的供給大于區域的需要,那事情就非常嚴重了。
但是,如果區域需要超出了食物和水的保障所需的程度,釋放口部區緊張的行為就會出現,而且這種釋放超出了食物和水的保障所需的程度。
順便說一下,口部區很容易得到轉化所需的能量,而且,與一般需要相比,口部需要對于理解人格的發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于這方面的思考,就講這些。
人際經驗中的肛尿區域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嬰兒共存中另外兩個重要的區域,即肛區(analzone)和尿區(urethralzone)。
這兩個終點站位于食物殘渣和多餘水分的排洩之處。
我們可以将這裡所涉及的一般需要稱為對于排除有機體共存和功能活動中所涉及之固态廢物和液态廢物的需要。
潛在于這些需要之下的緊張,會被感覺為解大便和尿尿的周期性需要;在經驗這些感覺到的需要的過程中,神經肌肉器官(neuromuscularorgans)兩個系統的緊張具有關鍵的重要作用。
現在,你們會注意到,我在此處的思維發展方式稍有不同。
我在講到對食物和水的需要時,并沒有詳細地指明任何器官在感覺到的需要中具有關鍵的重要作用;但是,很可能是因為肛區和尿區屬于排洩區域,廢物在此處&ldquo被抛出&rdquo,而且也因為我們将要讨論的各個其他方面的考慮,所以這兩個區域及其感受到的需要,實際上可分解為神經肌肉器官的有意義的參照。
很可能主要由于改進了的生存價值,哺乳動物的軀體組織已經能夠間歇地釋放這些廢物,尤其是在流體較少而黏稠物(糞便)較多的情況下,為這些廢物分離空間,以與體壁隔離開來。
在這一點上,我想把自己從觀察中推斷出的一些内容引入對這個問題的讨論中,據我所知,這些推斷并不為其他任何人的觀察、研究或實驗所支持,當然也并未得到我自己的足夠觀察和實驗的支持。
我想特别強調一下提供空間分離這個要素,空間分離即有機體與糞便在空間上的分離。
如同嬰兒對食物和水的需要那樣,他們的尿尿、排便需要也需與一位相對成熟的母親代理人合作才能實現,他們就需要這個成年人幫助把他抱離被尿弄濕了的被褥,并幫忙擦掉嬰兒肛門及周圍身體表面的糞便。
拭去大便的過程,需要有人清潔弄髒了的區域,特别是肛區的黏膜與皮膚(mucocutaneous)的聯結處。
我們通常認為,我們身體内部的覆蓋組織(coveringtissue)的特點,一般情況下,迥然不同于我們平常所認為的我們身體外部的覆蓋組織。
剛剛我講到我&ldquo所認為的&rdquo體内的東西時,我所指的并不是超越任何可能性的真實内部組織。
鼻腔、嘴和胃腸道就其實際的意義而言都屬于體外;但是,它們出于特定的軀體目的而被劃歸在體内,将它們與不屬于身體的東西分離開來的覆蓋物或膈膜(membrane),在特性上顯然不同于皮膚、指甲和頭發等,後者毫無疑問是在身體外部。
我想提及的一些尤其重要的細節即是這些準内部覆蓋物(quasi-insidecoverings)的特征:它們分泌黏液,有着供移動東西物體等使用的毛狀體器官(ciliaryapparatus)。
這些黏液膜聯結着皮膚,其聯結處始終是有機體共存中的一個相互作用區,盡管還存在有耳朵那樣的區域(在這些區域,黏膜與皮膚之間的聯結處并不暴露在外在世界中)。
凡是黏膜與皮膚的聯結之處,都會有真正對完整有機體整合來說的不同尋常的危險&mdash&mdash由于聯結血液供應的特定,以及這樣那樣的原因&mdash&mdash而且幾乎總是存在一個提供豐富血液供應的感受器官,就好像是為了保護這兩種不同覆蓋膜相對比較纖弱的結構。
與消化道相連接的黏膜止于肛門,也就是說,它的末梢部位是肛口,或稱肛門;而且,猶如雙唇一樣,在肛區也有一個膜和皮膚的聯結之處。
它與消化道的肛端相連,此處出現了一個特别的感受器分隔區,當這些感受器并非嚴格技術意義上的距離感受器時,我們可以稱其為絕緣感受器(anticontactreceptors)。
正如我前面所說,通過與母親替代者合作而将大便拭去的過程,包括清洗弄髒的區域,尤其是肛門的黏膜與皮膚聯結之處。
在肛門區内,傳導智力或智力基礎的傳入(即感受器)神經通路的終端器官,提供了原始感覺的一個特别重要的部分,它被打上了肛門相互作用區的烙印,或者被塗抹上了肛門相互作用區的色彩。
我在前面就已經提到過,肛門原始感覺的這一特殊部分具有一種準距離特質(quasi-distancequality),因為它決定着有機體與真實糞便之間的分離&mdash&mdash這裡所說的決定,并不意味着大便是由它産生的,而是表明這種分離是否真的發生。
在不排便期間,大便會積聚在消化道中的一段内,肌肉壁的緊張對三塊肛括約肌(analsphincters)的最深處施加壓力,這種壓力會讓人産生想排便的需要。
括約肌是多少有點像環形的肌肉器官,在需要閉合肛門時,它就會出現,此處的括約肌是由三塊肛括約肌和兩塊尿括約肌(urinarysphincters)構成。
順便說一下,消化道的上端有一個很像括約肌的肌肉組織,叫口輪匝肌(orbicularisoris)。
它也是一種環形的肌肉組織,雖然它的精确形狀通常會由于嘴形(mouthform)的改進而被掩蓋;相比于其他括約肌的機能活動,它的機能活動大為改進,而且它會與其他肌肉結構的機能活動結合起來,因為包括你在吹奏銅管樂器時,口腔盡頭就會發生括約肌運動。
正如我前面所說,消化道直腸部分的肌肉壁對三塊括約肌的内部施加壓力,于是就産生了想排便的需要。
現在,我們必須區分一下直腸與肛道,前者主要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