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86
[Pütz]指關于佛律癸亞(Phrygia)國王彌達斯(Midas)的希臘傳說,這位國王所碰到的一切都會立刻變成金子。
他跳到帕克托羅斯河(Paktolos)河中&mdash&mdash這條河從那時起就流淌金子&mdash&mdash才解除這一才能,因此消除了被餓死的危險。
金子與饑餓。
&mdash&mdash常有這樣的人,他所觸及之處,一切皆化為黃金。
但是總有一天,他會發現,他不得不因他的特殊才能而餓死。
置身于全是閃閃發光的、富麗堂皇的、理想的、難以接近的東西中,他現在急切渴望那些完全不可能被他變為金子的東西&mdash&mdash多麼強烈的渴望!一個饑腸辘辘的人對食物的渴望!&mdash&mdash他将向什麼伸手呢? 487 羞慚。
&mdash&mdash一匹駿馬站在那裡,不耐煩地用腳刨地,打着響鼻,它渴望縱情馳騁一番,它愛那個一貫騎着它的騎手&mdash&mdash但是,說來慚愧!它的騎手今天不能坐在它的背上,他疲倦了。
&mdash&mdash這是疲倦的思想者在他自己的哲學面前所感到的羞慚。
488 反對愛的浪費。
&mdash&mdash當我們突然意識到自己強烈嫌惡某人時,我們不是會為之臉紅嗎?但是,當我們發現自己強烈喜愛某人時,我們同樣也該為其中包含的不公正羞愧!不僅如此,對某些人來說,[289]如果别人給予他的喜愛是這樣來的:即另外一些人被剝奪了這種喜愛,他的心就會收緊、感覺被束縛。
當此之時,我們從這種聲音聽出了這樣的意思,即我們是被挑選出來受到寵愛的!但是,可惜,我對于這樣被挑選出來毫無感激:那個希望以這種方式喜愛我的人讓我不快:他不應該以他人為代價來愛我!然而我已經意願,跟我一起來忍受我自己!而且我常常擁有滿溢的心靈并有理由縱情放肆&mdash&mdash對于一個這樣的人,擁有如此心靈的人,人們不應該給予他其他人急需的、如此急需的任何東西! 489 處于困境中的朋友。
&mdash&mdash有時我們注意到,某位朋友傾心的不是我們而是另外一個人,他的體貼令他在抉擇時備受折磨,而他的自私又不能勝任這種抉擇:在此,我們必須使抉擇對他變得容易,我們必須讓他受到我們的持續冒犯。
&mdash&mdash這同樣是必要的,即當我們轉向另一種思考方式,而這種思考方式卻有可能敗壞這位朋友時:我們對他的愛必然驅使我們,通過一種由我們來承擔的不公,為他與我們脫離關系創造一種心安理得。
490 這些渺小的真理。
&mdash&mdash&ldquo你們知道這一切,但你們從來沒有親身經曆過這一切&mdash&mdash所以我不會接受你們的證明。
這些&lsquo渺小的真理&rsquo&mdash&mdash你們認為它們渺小,是因為你們從來沒有為它們付出過血的代價!&rdquo&mdash&mdash但是,它們偉大,竟然僅僅是因為人們已為此付出太多代價了嗎?難道血就算是太多代價嗎?&ldquo你們這樣想嗎?你們是多麼吝惜你們的血啊!&rdquo 491 [290]也因此而孤獨!&mdash&mdash甲:你現在打算回到你的荒野嗎? &mdash&mdash乙:我不是一個快成急就者;我必須長時間地等待自己&mdash&mdash水總是遲遲不肯從我的自我之泉噴湧而出,我經常焦渴得失去了耐心。
我隐退到孤獨之中,就是為了不從衆人的水池飲水。
當我生活在人群中,我的生活恰如他們的生活,我的思想也不像是我自己的思想;在他們中間生活過一段時間以後,我總是覺得,所有人都在設法使我離開我自己,奪走我的靈魂&mdash&mdash我對所有人都感到憤怒,并且恐懼他們。
因此,我必須走進荒野,以便恢複正常。
492 [譯注]威尼斯潟湖(dieLagunevonVenedig),在意大利亞得裡亞海,有一片廣闊的淺水區與大海隔絕,形成潟湖,意大利著名城市威尼斯就位于潟湖内。
[Pütz]帶着對歌德在《意大利之旅》中的威尼斯生活的印象,尼采多次訪問威尼斯,最早是在1880年初,也就是《朝霞》出版的前一年。
在這裡,他口授了他的格言的一部分,名為L'OmbradiVenezia[威尼斯的影子]。
威尼斯在1900年前後成了文學沒落的體現:從尼采著名的《威尼斯詩歌》(1888,見《尼采反對瓦格納》,&ldquo間奏曲&rdquo一節,GKA7650,頁156以下)到托馬斯·曼的小說《威尼斯之死》(1912)。
在南風中。
&mdash&mdash甲:我真搞不懂自己了!就在昨天,我心中還波濤洶湧,同時又如此溫暖、如此陽光燦爛&mdash&mdash明亮到極點。
但是今天!現在一切都平靜、遼闊、抑郁、陰沉,就像威尼斯潟湖:&mdash&mdash我什麼也不想要,同時長長松了一口氣,然而私下裡我又對這種無欲無求(Nichts-Wollen)感到不耐煩&mdash&mdash于是在我的憂郁之湖中,起了陣陣微瀾。
&mdash&mdash乙:在此,你描述了一種适意的微恙,下一陣東北風就會從你那兒把它帶走! &mdash&mdash甲:可為什麼會這樣! 493 在自己的樹上。
&mdash&mdash甲:沒有哪個思想家的思想,像我自己的思想一樣,讓我有如此多的享受:當然,關于它們的價值,這說明不了任何東西,但是,若冷落了對我來說最美味可口的果實,僅僅因為它們碰巧長在我的樹上,那我可真是個傻瓜哩!&mdash&mdash而我曾經是這樣一個傻瓜! &mdash&mdash乙:其他人的情況正好相反:[291]關于他們的思想的價值,這同樣證明不了任何東西,尤其是,也不證明他們的思想沒有價值。
494 [KSA]&ldquo這于我算什麼&rdquo(wasliegtanmir):這句話及其變體在尼采這時期草稿中很多,亦可參本書節488和539;此外亦參這一時期的信件,如1880年10月31日緻歐文貝克信。
([譯按]這句話及其變體亦參本書214、270、547。
)勇者的最後論據。
&mdash&mdash&ldquo這片樹林中有蛇。
&rdquo&mdash&mdash那我進去殺死它們。
&mdash&mdash&ldquo但結果也許是你沒有除掉蛇,反而被蛇咬了&rdquo&mdash&mdash這于我算什麼! 495 我們的教師。
&mdash&mdash年輕時,人們從當代,從當時剛好碰到的圈子選擇教師和指路人:我們漫不經心地深信,當代必定有更适合我們而非适合其他人的教師,而且用不着太費力,我們也必定會找到他們。
後來人們才發現,不得不為這種幼稚交納苛刻的罰金:人們不得不從他的教師那裡贖買自己。
然後人們開始滿世界尋找合适的指路人,連前世界也找遍了&mdash&mdash但是也許一切都太遲了。
而最遭的情況是,我們發現,在我們的青年時代,他們本來還活着&mdash&mdash隻是我們那時選錯了人! 496 [Pütz]事涉哲學家柏拉圖的《第七封信》(324b)。
[譯注]指西西裡島東部強盛的城邦叙拉古。
當時叙拉古在西方的地位幾乎可以與波斯帝國在東方的地位相比。
叙拉古實行僭主制,推行軍事獨裁。
[Pütz]伊斯蘭教的創立者(570&mdash632);最初是麥加的一個商人,他于610年意識到他的使命并接受了神啟,其核心是造物主的唯一性和末日審判。
在最初的宣布之後,他隻在小圈子裡作為神的使者出現,但卻在麥加引起了如此激烈的反對,以至于他于622年決心進行&ldquo希吉拉&rdquo(Hidschra,大遷徙),也就是遷移到麥地那,在那裡他被承認為先知并被接受為領袖。
他尤其極大發展了他的學說的法律方面,并且制定了禮俗儀式,使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和猶太教區别開來。
惡的原則。
&mdash&mdash哲學思想者如何在他生活的每一個社會中被視為一切臭名昭著之典範,柏拉圖對此有過出色的描述:因為作為習俗的批評者,哲學思想者是信守風俗之人的敵人,因此,除非成功地變成新風俗的創立者,否則他在人們心目中永遠都隻能是&ldquo惡的原則&rdquo。
[292]由此我們可以猜測,雅典城盡管非常開放和熱愛革新,但在柏拉圖在世時卻是多麼不遺餘力地敗壞他的名聲:因此,這位自稱體内充滿&ldquo政治本能&rdquo的柏拉圖,為什麼三次去西西裡島進行嘗試也就不足為奇了,當時那裡似乎剛好有一個全希臘的地中海-國家正在醞釀中。
正是在這一國家中,并且在它的支持下,柏拉圖認為他能夠為全體希臘人做某些事情,這些事情也就是後來穆罕默德為他的阿拉伯民族所做的:确立無論巨細的習俗,特别是規定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和穆罕默德的想法一樣,他的想法也是确定地可能實行的:因為即使基督教那些難以置信得多的觀念最終也被證明是可以實行的!如果某些偶然事件不曾發生,如果另外一些偶然事件曾經發生,世界就會經曆南歐的柏拉圖化了;如果這種狀态一直延續到今天,那麼可以推測,柏拉圖将作為善的原則為我們所崇拜。
然而他未能成功:因此為他保留了一個夢想家和烏托邦分子的名聲&mdash&mdash其他一些更為拙劣的稱呼則随着古代雅典人一起消失了。
497 具有純化力量的眼睛。
&mdash&mdash我們可能最容易在這樣的人那裡談論&ldquo天才&rdquo,如柏拉圖、斯賓諾莎和歌德,在他們那裡,精神,作為一種有翅膀的存在,似乎跟性格及氣質隻有松散的聯結,它能夠輕易跟它們分開,能夠遠遠地超拔于它們之上。
相反,那樣的人才恰恰最熱烈地談論自己的&ldquo天才&rdquo,他們一刻也離不開他們的氣質,卻善于給予它最精神性、最寬泛、最普遍甚至有時是宇宙性的表達(如叔本華)。
這些天才飛不起來、不能超越他們自己,然而他們自己卻相信,無論飛到哪裡,他們都發現和重新發現了自己,[293]&mdash&mdash這就是他們的&ldquo偉大&rdquo,它還真可說是一種偉大哩!&mdash&mdash另一些人,天才這個名字更應該歸于他們,他們有一雙純潔和令人純潔的眼睛,這雙眼睛仿佛不是從他們的氣質和性格生長出來的,而是脫離了它們,通常與它們處于溫和的對立之中,這雙眼睛看向世界就像看向一位神,而且它愛這位神。
但是,即使對于這些人,這樣的眼睛也不是一下子就贈送給他們的:有一種關于看的訓練和預備性訓練,而且誰真正幸運,誰就能在恰當的時間找到一位也會純潔地看的教師。
498 不可要求。
&mdash&mdash你們不了解他!确實,他輕松而又自由地屈從于人和物,而且對二者都親切友好;他唯一的請求是,讓他安之若素、泰然自若,&mdash&mdash但是,在此期間,隻有人和物都不要求他屈從,這才是可能的。
任何要求都會使他驕傲、受驚和好戰。
499 [Pütz]參法國作家狄德羅(DenisDiderot,1713&mdash1784)的市民感傷劇《私生子》(Lefilsnatureloulesépreuvesdelavertu,1757),但其中的說法相反:Iln&rsquoyaqueleméchantquisoitseul[隻有惡人才孤獨]。
[Pütz]由于認為不能被他的環境所理解,所以盧梭總是一再與他的同時代人鬧翻。
這一内在和外在沖突的結果是他不得不忍受巨大的孤獨,但是,他同時又把這種孤獨理解為自己獨特性的證明。
[Pütz]普洛克儒斯特斯(Prokrustes)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ldquo拉長者&rdquo。
希臘神話中一個大惡棍和攔路搶劫的強盜,自稱是波塞冬的兒子,他攔截過路者。
身材短小的人他将其拉長,直到與一張大床一緻;身材高大的人他則将其截肢,直到與一張小床一緻。
他被忒修斯殺死。
尼采在此通過借用&ldquo普洛克儒斯特斯之床&rdquo指一種必須痛苦地适應的預定規則。
惡人。
&mdash&mdash&ldquo隻有孤獨的人才是惡的&rdquo,狄德羅這樣說,盧梭立即覺得受到了極大冒犯。
因此,他向自己承認狄德羅是正确的。
确實,在社會生活和社交生活中,每一種惡的傾向都不得不讓自己受到嚴厲的束縛,戴上各種各樣的面具和經常躺在美德的普洛克儒特斯(Prokrustes)床上,以至于我們完全可以談論一種惡人的殉道。
在孤獨中,所有這一切都不複存在。
凡惡的人,都最多地處于孤獨中:也最好地處于孤獨中&mdash&mdash而且因此對于那種處處隻看到奇觀的眼睛來說,也最美地處于孤獨中。
500 [294]違反本性。
&mdash&mdash一個思想家可以連續多年違反本性地思考,我指的是,不去跟随那些從内在而來願意為他效勞的思想,而是去跟随那些由于公務、規定好的日程安排或一種任意形式的勤勉責成他去追求的思想。
但是最終他病了:因為這種看似道德的克服,同樣徹底地敗壞了他的神經力量,就像唯有對于常規的一種偏離和放蕩才有可能做到的那樣。
501 有死的靈魂!&mdash&mdash對認識而言,最有用的成就也許就是:人類對不朽靈魂的信仰被放棄了。
現在,人類可以等待,現在它無須再像過去那樣不得不過分倉促并強咽下一些未經完全檢驗的思想。
在過去的時代,這一可憐的&ldquo不朽靈魂&rdquo之得救取決于人們在一個短暫的生存過程中所獲得的認識,人們必須在一夜之間決定一切&mdash&mdash&ldquo認識&rdquo具有一種令人心驚的重要性!我們現在又重新赢得了十足的勇氣,可以去犯錯誤、做試驗、可以接受暫時性&mdash&mdash所有這一切并不具有什麼終極重要性!&mdash&mdash而且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個人和種族現在可以考慮這樣一些宏大的任務,這在過去的時代似乎會顯得瘋狂,像在拿天堂和地獄開玩笑。
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來做試驗!人類的确可以用自己來做試驗!最大的犧牲依然尚未為認識而作出&mdash&mdash确實,在過去的時代,哪怕僅僅是想一下決定我們今天行動的那些觀念,也是對神的亵渎,對個人自己的永恒救贖的葬送。
502 [Pütz]指通過柏拉圖和其他人奠定的&ldquo迷狂&rdquo(Enthusiasmos,神聖的熱情)學說。
迷狂首先被看作詩人藝術創作的前提條件,在古代後期也被看作造型藝術家創作的前提條件;藝術家可以上升到&ldquo神聖的瘋狂&rdquo(theiamania),但并不排除冷靜的技術和有意識的造型。
關于藝術創作的這一觀念,在詩學理論中,通過文藝複興的中介,影響到18世紀。
在尼采文本中語義雙關的&ldquo狂飙和突進&rdquo,隻是這一觀念在18世紀末的許多表現形式之一。
[295]一個詞代表三種不同的狀态。
&mdash&mdash在一個人那裡,狂野的、醜陋的、無法忍受的動物性于激情中産生了;另一個人通過激情升到了一個高度,神情宏偉而壯麗,與之相比,他通常的存在則顯得貧乏。
第三個人全然變得高貴了,他同樣體驗到了最高貴的狂飙和突進,在這種狀态中,他變成了具有野性美的自然,比他通常所代表的處于偉大的甯靜美中的自然更深刻,雖然隻是那麼一點點:然而,處于激情狀态中,他更多地被人們理解,并恰恰由于這種因素而更多地被人們崇拜&mdash&mdash此時他離他們更近一步,也更像他們。
當他們這樣看他時,他們感到了着迷和驚恐,并因此稱他為:神聖的。
503 友誼。
&mdash&mdash針對哲學生活的那個異議,對現代人從未出現過,即人會因哲學生活而變得對朋友無益:它屬于古人。
盡情享受過友誼,考慮過友誼,深刻而強烈,而且幾乎至死不渝。
這是古人優于我們的地方:與之相反,我們則表明了理想化的兩性之愛。
古人的所有偉大的卓越,其支撐都在于:男人和男人并肩攜手,一個女人不可以提出這樣的要求,即成為他的愛的最近或最高的目标,更不用說是唯一目标了&mdash&mdash像熱情促使我們去感覺的那樣。
也許我們的樹木之所以長得不高,正是因為樹上爬滿了常青藤和葡萄藤。
504 調和!&mdash&mdash哲學的任務難道應該是調和孩子學到的東西和成人認識到的東西嗎?[296]哲學應該恰恰是青年的任務嗎,由于青年處于兒童和成人的中間,具有一種折中的需要?事情看來幾乎就是如此,如果人們考慮一下,哲學家現在習慣于在什麼年齡作出他們的構想:在一個對信仰來說已經太晚而對知識來說還太早的年齡。
505 實幹家。
&mdash&mdash我們思想者最先确定了一切事物的健康趣味并在必要時頒布它。
最後實幹家從我們手裡接受了它:他們對于我們的依賴程度難以想象地大,這也是世界上最可笑的景象,他們自己卻對此毫無所知,而且還如此地驕傲,喜歡避而不談我們這些不切實際的人:真的,如果我們想貶低他們的實際生活,他們甚至也會貶低它&mdash&mdash為此,有時一種小小的報複欲就能夠刺激我們。
506 [Pütz]&ldquo如其時代那樣&rdquo理解每一部作品,符合19世紀曆史思想的基本原則。
與此相反,尼采早在其《不合時宜的沉思》(1873&mdash1876)中已經指出,一切偉大的東西如何根本上是與當下的權力對立的,以及如何本質上是關涉未來的。
充滿理論教益和整體奠基性的第二個沉思《論史學對于人生的利弊》(1874),在其曆史類型學中同時隐晦地提出對于&ldquo時間性&rdquo的一種特征刻畫。
以&ldquo生命&rdquo為尺度來考驗時間性事物的創造性價值及将其從遺忘中奪回的權利。
一切好東西所必需的幹燥。
怎麼!&mdash&mdash隻能像其所誕生的時代那樣來理解一部作品嗎?但是,如果不是這樣來理解,人們将會有更多的樂趣,更多的驚奇,也将從它那裡學到更多的東西!你們難道沒有注意到,每一部新出現的優秀作品,隻要它還處在它的時代的潮濕空氣中,它就具有最小的價值&mdash&mdash恰恰因為它還随身攜帶着那麼多市場的氣息、敵人的氣息、最新的輿論的氣息以及一切昙花一現的東西。
後來它變幹燥了,它的&ldquo時間性&rdquo死去了&mdash&mdash這時它才得到它的深刻的光輝和健康的氣息,以及如果它追求的話,得到它的永恒的沉靜之眼。
507 [297]反對真理專政。
&mdash&mdash即使我們真的如此瘋狂,以至于認為我們的全部意見都是真的,我們也仍然不能希望隻有它們存在&mdash&mdash我不明白,為什麼真理獨自統治世界和成為至高無上的主宰必須被想望;在我看來,它擁有巨大的權力就足夠了。
但是它必須能作戰,并且擁有敵人,而人們也必須能不時離開真理在虛假中休養&mdash&mdash否則,真理就會變得令我們厭倦,變得無力和無趣,并使我們變得同樣如是。
508 [Pütz]熱烈激動的感傷狀态(pathetischeZustand,來自希臘語pathos,意為&ldquo忍受&rdquo),表明人從其原來的形象異化了。
尼采在此追随一種古老的曆史思考模式,用人類返回&ldquo質樸&rdquo之烏托邦也即返回與自身的統一,對晚近時期文化上的一種分裂狀态提出異議(參例如席勒《論樸素的詩和感傷的詩》,1795/96)。
不感情用事。
&mdash&mdash我們為了有利于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應該為我們帶來無論其他人還是我們自己的任何道德贊美;我們為使自己快樂所做的一切,同樣也是如此。
在這樣的情況下,避免感情用事和克制一切感情上的做作自身,乃是所有高等人那裡的好的音調:而且誰對此已經習以為常,誰就重新獲贈質樸(Naivität)。
509 第三隻眼睛。
&mdash&mdash你仍然需要劇院?為什麼?難道你仍然如此稚嫩?聰明起來吧!到别處去尋找更精彩的悲劇和喜劇表演吧!那裡發生的一切更有趣也更讓人感興趣。
确實,在這些事件中僅僅做一名觀衆是很不容易的&mdash&mdash但是,你可以學習!然後,即使在最困難和最困苦的情況下,甚至是當你自己的激情襲擊你的時候,你都仍然會擁有一扇通向快樂的小門和一個避難所。
睜開你的戲劇眼吧,偉大的第三隻眼,它穿過你的另外兩隻眼看向世界! 510 [298]逃離自己的美德。
&mdash&mdash如果一個思想者不懂得偶爾逃離他自己的美德,那他還有什麼價值!他的确不應該&ldquo僅僅是一個道德存在&rdquo! 511 [Pütz]傳說路德在瓦特堡(Wartburg)時遇一魔鬼誘惑他,他擲墨水瓶驅之。
誘惑者。
&mdash&mdash真誠(Ehrlichkeit)對于所有狂熱者都是大誘惑。
那似乎以魔鬼形象或一個美女形象走近路德,但被他以一種粗魯方式趕走的東西,可能就是真誠,也許在某些更罕見的情況下,甚至是真理。
512 做事的勇敢。
&mdash&mdash據其天性對人考慮周到并謹小慎微的人,對事卻自有其勇氣,他顧忌于新的和太近的相識,也限制他的舊相識:借此,他的&ldquo匿名&rdquo(Inkognito)和他的無所顧忌得以在真理中緊密結合。
513 界限與美。
&mdash&mdash你尋找具有美的文化的人嗎?但是你必須讓自己也屬于有限的前景和觀點,就像當你尋找美的地區時一樣。
當然,全景的人是存在的,他們就像全景的地區一樣,一定富有教益而令人驚奇:但是不美。
514 [譯注]隻有一件:尼采著作中多處戲仿耶稣,語出《新約》中的故事。
參《路加福音》10:42:&ldquo但是最需要的隻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從她奪去的。
&rdquo緻更強大者。
&mdash&mdash你們這些更強大的、高傲的精靈,所求于你們的隻有一件:[299]不要在我們肩上增加新的負擔,而是把我們的負擔拿走一些,放到你們的肩上,因為你們才是更強大者嘛!然而,你們的所作所為正好相反:因為你們想要飛行,我們就不得不在我們的負擔之外再加上你們的負擔:這就是說,我們該爬行! 515 美的增加。
&mdash&mdash為什麼美随着文明進步而增加?因為在被文明化的人那裡,實現醜的三種機會很少,而且越來越少:第一,處于最狂野的暴發中的情緒;第二,身體的極度的勞累;第三,強制人面對引起恐懼的景象,在低級而充滿危險的文化中,此種強制是如此重大且如此頻繁,以至于它甚至為此規定了專門的手勢、神情和禮節,使醜變成了一種責任。
516 [Pütz]事見《馬太福音》8:28&mdash34,《馬可福音》5:1&mdash17,《路加福音》8:26&mdash39:耶稣治療加大拉和格拉森地方的被鬼附體的人,将作祟的鬼驅趕到豬群裡去了。
不要讓你自己的魔鬼跑到别人身上!&mdash&mdash就我們的時代來說,我們無論如何還在堅持如下看法,即善良和仁慈的人就是好人;我們唯一要補充的是:&ldquo假如善良和仁慈地對待他自己的話。
&rdquo如果沒有這一前提,如果他逃離他自己、仇恨他自己、傷害他自己,那他肯定就算不上一個好人。
此後他隻不過是逃到了他人那裡,以躲避他自己:這些他人有能力注意到,他們自己此時還沒那麼糟糕,即便如此,他也想讓他們看上去很糟糕!&mdash&mdash但恰恰是這種逃離自我、仇恨自我、生活在其他人中間和為了其他人而生活的人&mdash&mdash人們迄今為止都不假思索地和愚蠢地稱為&ldquo無私&rdquo以及因此也就是&ldquo善&rdquo。
517 [300]誘惑人去愛。
&mdash&mdash那仇恨他自己的人,我們應該害怕他,因為我們會成為他的憤怒和複仇的犧牲品。
那就是說,我們要想想,我們要如何誘惑他愛上他自己! 518 斷念。
&mdash&mdash什麼是屈服(Ergebung)?它是一個病人最舒服的姿勢;他在痛苦中輾轉反側,為了找到這種姿勢,最終因此而疲倦了&mdash&mdash這時他找到了它。
519 受騙。
&mdash&mdash若你們想行動,必先關上懷疑之門&mdash&mdash行動者這樣說。
&mdash&mdash難道你就不怕因此受騙嗎?&mdash&mdash觀察者這樣回答。
520 永恒的葬禮。
&mdash&mdash若有人走向曆史,相信他一定會聽到連續不斷的墓前悼詞:人們過去一直在,現在也仍然還在,把他們最珍愛的東西、他們的思想和他們的希望不停地送進墳墓,以便獲得和繼續獲得塵世之榮耀(gloriamundi)的驕傲&mdash&mdash也就是葬禮緻辭的輝煌。
由此,一切都應該得到了很好的補償!葬禮緻辭者始終還是公衆最大的恩人。
521 不同尋常的自負。
&mdash&mdash某人擁有某種偉大品質并為此感到欣慰:而對自己身上其餘的一切&mdash&mdash幾乎等于他的一切&mdash&mdash他都投以輕蔑的目光。
[301]然而,一旦他走近他的聖殿(Heiligtum),他就自我康複了;甚至那通向聖殿的小路,在他眼前也變成了有着寬大柔軟台階的階梯&mdash&mdash而你們卻殘忍地因此稱他為自負的! 522 不聽的智慧。
&mdash&mdash整天聽别人議論我們什麼,甚至絞盡腦汁去推測别人心裡對我們的想法,這會毀了最堅強的人!因為其他人容許我們生活,隻是為了每日保持優越于我們的權利!如果我們有權反對他們或者我們哪怕僅僅是想要這樣,他們就不會再容忍我們!總之,為了普遍易于相處,我們需要作出犧牲,當我們被議論、被贊揚、被譴責、被希望和期待時,我們都要充耳不聞,一次也不要去想這些。
523 深究。
&mdash&mdash每當有人對我們有所揭示,我們可以問:它要隐瞞什麼?它打算将我們的目光從什麼上移開?它要造成什麼偏見?然後還有:這一僞裝妙到何種程度?它又在哪裡用錯了? 524 [Pütz]法語,意為機智、妙語。
孤獨者的嫉妒。
&mdash&mdash善交際者和孤獨者(假定二者都富有才智!)的區别在于:無論什麼東西都能使前者滿意或幾近使他們滿意,隻要他們能在自己心中為其找到一種可傳達的、幸運的轉換就行&mdash&mdash這使他們甚至可以與魔鬼握手言和!但是,一樣事物于孤獨者而言,其欣喜陶醉與痛苦折磨都是寂靜無聲的,[302]他們憎恨對他們内心深處的問題作機智而耀眼的展覽,就像不願意看到他們的情人打扮得花枝招展:他們憂心忡忡地注視着她,仿佛懷疑她正急不可待地要去取悅别人。
這是所有孤獨的思想者和狂熱的夢想家在機智(esprit)面前感到的嫉妒。
525 贊美之效。
&mdash&mdash高度贊美使一些人變得羞慚,使另一些人變得狂妄放肆。
526 不願成為符号。
&mdash&mdash我可憐那些達官貴人:他們一刻也不允許其身份作廢(anulliren),并且因此隻能從一個不舒服的處境和僞裝來結識人;事實上,持續不斷強迫自己意味着些什麼,最終把他們變成了一些莊嚴的零(Null)。
&mdash&mdash所有以成為符号為己任者,其命運都是如此。
527 隐身者。
&mdash&mdash你難道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什麼時候都把心靈的大門關的嚴嚴實實,即使滿心歡喜也不露半點聲色,甯可裝聾作啞,也不肯失态于人?&mdash&mdash你難道也從來沒有遇見過這樣的人,他們往往和善的令人難受,總是蹑手蹑
他跳到帕克托羅斯河(Paktolos)河中&mdash&mdash這條河從那時起就流淌金子&mdash&mdash才解除這一才能,因此消除了被餓死的危險。
金子與饑餓。
&mdash&mdash常有這樣的人,他所觸及之處,一切皆化為黃金。
但是總有一天,他會發現,他不得不因他的特殊才能而餓死。
置身于全是閃閃發光的、富麗堂皇的、理想的、難以接近的東西中,他現在急切渴望那些完全不可能被他變為金子的東西&mdash&mdash多麼強烈的渴望!一個饑腸辘辘的人對食物的渴望!&mdash&mdash他将向什麼伸手呢? 487 羞慚。
&mdash&mdash一匹駿馬站在那裡,不耐煩地用腳刨地,打着響鼻,它渴望縱情馳騁一番,它愛那個一貫騎着它的騎手&mdash&mdash但是,說來慚愧!它的騎手今天不能坐在它的背上,他疲倦了。
&mdash&mdash這是疲倦的思想者在他自己的哲學面前所感到的羞慚。
488 反對愛的浪費。
&mdash&mdash當我們突然意識到自己強烈嫌惡某人時,我們不是會為之臉紅嗎?但是,當我們發現自己強烈喜愛某人時,我們同樣也該為其中包含的不公正羞愧!不僅如此,對某些人來說,[289]如果别人給予他的喜愛是這樣來的:即另外一些人被剝奪了這種喜愛,他的心就會收緊、感覺被束縛。
當此之時,我們從這種聲音聽出了這樣的意思,即我們是被挑選出來受到寵愛的!但是,可惜,我對于這樣被挑選出來毫無感激:那個希望以這種方式喜愛我的人讓我不快:他不應該以他人為代價來愛我!然而我已經意願,跟我一起來忍受我自己!而且我常常擁有滿溢的心靈并有理由縱情放肆&mdash&mdash對于一個這樣的人,擁有如此心靈的人,人們不應該給予他其他人急需的、如此急需的任何東西! 489 處于困境中的朋友。
&mdash&mdash有時我們注意到,某位朋友傾心的不是我們而是另外一個人,他的體貼令他在抉擇時備受折磨,而他的自私又不能勝任這種抉擇:在此,我們必須使抉擇對他變得容易,我們必須讓他受到我們的持續冒犯。
&mdash&mdash這同樣是必要的,即當我們轉向另一種思考方式,而這種思考方式卻有可能敗壞這位朋友時:我們對他的愛必然驅使我們,通過一種由我們來承擔的不公,為他與我們脫離關系創造一種心安理得。
490 這些渺小的真理。
&mdash&mdash&ldquo你們知道這一切,但你們從來沒有親身經曆過這一切&mdash&mdash所以我不會接受你們的證明。
這些&lsquo渺小的真理&rsquo&mdash&mdash你們認為它們渺小,是因為你們從來沒有為它們付出過血的代價!&rdquo&mdash&mdash但是,它們偉大,竟然僅僅是因為人們已為此付出太多代價了嗎?難道血就算是太多代價嗎?&ldquo你們這樣想嗎?你們是多麼吝惜你們的血啊!&rdquo 491 [290]也因此而孤獨!&mdash&mdash甲:你現在打算回到你的荒野嗎? &mdash&mdash乙:我不是一個快成急就者;我必須長時間地等待自己&mdash&mdash水總是遲遲不肯從我的自我之泉噴湧而出,我經常焦渴得失去了耐心。
我隐退到孤獨之中,就是為了不從衆人的水池飲水。
當我生活在人群中,我的生活恰如他們的生活,我的思想也不像是我自己的思想;在他們中間生活過一段時間以後,我總是覺得,所有人都在設法使我離開我自己,奪走我的靈魂&mdash&mdash我對所有人都感到憤怒,并且恐懼他們。
因此,我必須走進荒野,以便恢複正常。
492 [譯注]威尼斯潟湖(dieLagunevonVenedig),在意大利亞得裡亞海,有一片廣闊的淺水區與大海隔絕,形成潟湖,意大利著名城市威尼斯就位于潟湖内。
[Pütz]帶着對歌德在《意大利之旅》中的威尼斯生活的印象,尼采多次訪問威尼斯,最早是在1880年初,也就是《朝霞》出版的前一年。
在這裡,他口授了他的格言的一部分,名為L'OmbradiVenezia[威尼斯的影子]。
威尼斯在1900年前後成了文學沒落的體現:從尼采著名的《威尼斯詩歌》(1888,見《尼采反對瓦格納》,&ldquo間奏曲&rdquo一節,GKA7650,頁156以下)到托馬斯·曼的小說《威尼斯之死》(1912)。
在南風中。
&mdash&mdash甲:我真搞不懂自己了!就在昨天,我心中還波濤洶湧,同時又如此溫暖、如此陽光燦爛&mdash&mdash明亮到極點。
但是今天!現在一切都平靜、遼闊、抑郁、陰沉,就像威尼斯潟湖:&mdash&mdash我什麼也不想要,同時長長松了一口氣,然而私下裡我又對這種無欲無求(Nichts-Wollen)感到不耐煩&mdash&mdash于是在我的憂郁之湖中,起了陣陣微瀾。
&mdash&mdash乙:在此,你描述了一種适意的微恙,下一陣東北風就會從你那兒把它帶走! &mdash&mdash甲:可為什麼會這樣! 493 在自己的樹上。
&mdash&mdash甲:沒有哪個思想家的思想,像我自己的思想一樣,讓我有如此多的享受:當然,關于它們的價值,這說明不了任何東西,但是,若冷落了對我來說最美味可口的果實,僅僅因為它們碰巧長在我的樹上,那我可真是個傻瓜哩!&mdash&mdash而我曾經是這樣一個傻瓜! &mdash&mdash乙:其他人的情況正好相反:[291]關于他們的思想的價值,這同樣證明不了任何東西,尤其是,也不證明他們的思想沒有價值。
494 [KSA]&ldquo這于我算什麼&rdquo(wasliegtanmir):這句話及其變體在尼采這時期草稿中很多,亦可參本書節488和539;此外亦參這一時期的信件,如1880年10月31日緻歐文貝克信。
([譯按]這句話及其變體亦參本書214、270、547。
)勇者的最後論據。
&mdash&mdash&ldquo這片樹林中有蛇。
&rdquo&mdash&mdash那我進去殺死它們。
&mdash&mdash&ldquo但結果也許是你沒有除掉蛇,反而被蛇咬了&rdquo&mdash&mdash這于我算什麼! 495 我們的教師。
&mdash&mdash年輕時,人們從當代,從當時剛好碰到的圈子選擇教師和指路人:我們漫不經心地深信,當代必定有更适合我們而非适合其他人的教師,而且用不着太費力,我們也必定會找到他們。
後來人們才發現,不得不為這種幼稚交納苛刻的罰金:人們不得不從他的教師那裡贖買自己。
然後人們開始滿世界尋找合适的指路人,連前世界也找遍了&mdash&mdash但是也許一切都太遲了。
而最遭的情況是,我們發現,在我們的青年時代,他們本來還活着&mdash&mdash隻是我們那時選錯了人! 496 [Pütz]事涉哲學家柏拉圖的《第七封信》(324b)。
[譯注]指西西裡島東部強盛的城邦叙拉古。
當時叙拉古在西方的地位幾乎可以與波斯帝國在東方的地位相比。
叙拉古實行僭主制,推行軍事獨裁。
[Pütz]伊斯蘭教的創立者(570&mdash632);最初是麥加的一個商人,他于610年意識到他的使命并接受了神啟,其核心是造物主的唯一性和末日審判。
在最初的宣布之後,他隻在小圈子裡作為神的使者出現,但卻在麥加引起了如此激烈的反對,以至于他于622年決心進行&ldquo希吉拉&rdquo(Hidschra,大遷徙),也就是遷移到麥地那,在那裡他被承認為先知并被接受為領袖。
他尤其極大發展了他的學說的法律方面,并且制定了禮俗儀式,使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和猶太教區别開來。
惡的原則。
&mdash&mdash哲學思想者如何在他生活的每一個社會中被視為一切臭名昭著之典範,柏拉圖對此有過出色的描述:因為作為習俗的批評者,哲學思想者是信守風俗之人的敵人,因此,除非成功地變成新風俗的創立者,否則他在人們心目中永遠都隻能是&ldquo惡的原則&rdquo。
[292]由此我們可以猜測,雅典城盡管非常開放和熱愛革新,但在柏拉圖在世時卻是多麼不遺餘力地敗壞他的名聲:因此,這位自稱體内充滿&ldquo政治本能&rdquo的柏拉圖,為什麼三次去西西裡島進行嘗試也就不足為奇了,當時那裡似乎剛好有一個全希臘的地中海-國家正在醞釀中。
正是在這一國家中,并且在它的支持下,柏拉圖認為他能夠為全體希臘人做某些事情,這些事情也就是後來穆罕默德為他的阿拉伯民族所做的:确立無論巨細的習俗,特别是規定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和穆罕默德的想法一樣,他的想法也是确定地可能實行的:因為即使基督教那些難以置信得多的觀念最終也被證明是可以實行的!如果某些偶然事件不曾發生,如果另外一些偶然事件曾經發生,世界就會經曆南歐的柏拉圖化了;如果這種狀态一直延續到今天,那麼可以推測,柏拉圖将作為善的原則為我們所崇拜。
然而他未能成功:因此為他保留了一個夢想家和烏托邦分子的名聲&mdash&mdash其他一些更為拙劣的稱呼則随着古代雅典人一起消失了。
497 具有純化力量的眼睛。
&mdash&mdash我們可能最容易在這樣的人那裡談論&ldquo天才&rdquo,如柏拉圖、斯賓諾莎和歌德,在他們那裡,精神,作為一種有翅膀的存在,似乎跟性格及氣質隻有松散的聯結,它能夠輕易跟它們分開,能夠遠遠地超拔于它們之上。
相反,那樣的人才恰恰最熱烈地談論自己的&ldquo天才&rdquo,他們一刻也離不開他們的氣質,卻善于給予它最精神性、最寬泛、最普遍甚至有時是宇宙性的表達(如叔本華)。
這些天才飛不起來、不能超越他們自己,然而他們自己卻相信,無論飛到哪裡,他們都發現和重新發現了自己,[293]&mdash&mdash這就是他們的&ldquo偉大&rdquo,它還真可說是一種偉大哩!&mdash&mdash另一些人,天才這個名字更應該歸于他們,他們有一雙純潔和令人純潔的眼睛,這雙眼睛仿佛不是從他們的氣質和性格生長出來的,而是脫離了它們,通常與它們處于溫和的對立之中,這雙眼睛看向世界就像看向一位神,而且它愛這位神。
但是,即使對于這些人,這樣的眼睛也不是一下子就贈送給他們的:有一種關于看的訓練和預備性訓練,而且誰真正幸運,誰就能在恰當的時間找到一位也會純潔地看的教師。
498 不可要求。
&mdash&mdash你們不了解他!确實,他輕松而又自由地屈從于人和物,而且對二者都親切友好;他唯一的請求是,讓他安之若素、泰然自若,&mdash&mdash但是,在此期間,隻有人和物都不要求他屈從,這才是可能的。
任何要求都會使他驕傲、受驚和好戰。
499 [Pütz]參法國作家狄德羅(DenisDiderot,1713&mdash1784)的市民感傷劇《私生子》(Lefilsnatureloulesépreuvesdelavertu,1757),但其中的說法相反:Iln&rsquoyaqueleméchantquisoitseul[隻有惡人才孤獨]。
[Pütz]由于認為不能被他的環境所理解,所以盧梭總是一再與他的同時代人鬧翻。
這一内在和外在沖突的結果是他不得不忍受巨大的孤獨,但是,他同時又把這種孤獨理解為自己獨特性的證明。
[Pütz]普洛克儒斯特斯(Prokrustes)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ldquo拉長者&rdquo。
希臘神話中一個大惡棍和攔路搶劫的強盜,自稱是波塞冬的兒子,他攔截過路者。
身材短小的人他将其拉長,直到與一張大床一緻;身材高大的人他則将其截肢,直到與一張小床一緻。
他被忒修斯殺死。
尼采在此通過借用&ldquo普洛克儒斯特斯之床&rdquo指一種必須痛苦地适應的預定規則。
惡人。
&mdash&mdash&ldquo隻有孤獨的人才是惡的&rdquo,狄德羅這樣說,盧梭立即覺得受到了極大冒犯。
因此,他向自己承認狄德羅是正确的。
确實,在社會生活和社交生活中,每一種惡的傾向都不得不讓自己受到嚴厲的束縛,戴上各種各樣的面具和經常躺在美德的普洛克儒特斯(Prokrustes)床上,以至于我們完全可以談論一種惡人的殉道。
在孤獨中,所有這一切都不複存在。
凡惡的人,都最多地處于孤獨中:也最好地處于孤獨中&mdash&mdash而且因此對于那種處處隻看到奇觀的眼睛來說,也最美地處于孤獨中。
500 [294]違反本性。
&mdash&mdash一個思想家可以連續多年違反本性地思考,我指的是,不去跟随那些從内在而來願意為他效勞的思想,而是去跟随那些由于公務、規定好的日程安排或一種任意形式的勤勉責成他去追求的思想。
但是最終他病了:因為這種看似道德的克服,同樣徹底地敗壞了他的神經力量,就像唯有對于常規的一種偏離和放蕩才有可能做到的那樣。
501 有死的靈魂!&mdash&mdash對認識而言,最有用的成就也許就是:人類對不朽靈魂的信仰被放棄了。
現在,人類可以等待,現在它無須再像過去那樣不得不過分倉促并強咽下一些未經完全檢驗的思想。
在過去的時代,這一可憐的&ldquo不朽靈魂&rdquo之得救取決于人們在一個短暫的生存過程中所獲得的認識,人們必須在一夜之間決定一切&mdash&mdash&ldquo認識&rdquo具有一種令人心驚的重要性!我們現在又重新赢得了十足的勇氣,可以去犯錯誤、做試驗、可以接受暫時性&mdash&mdash所有這一切并不具有什麼終極重要性!&mdash&mdash而且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個人和種族現在可以考慮這樣一些宏大的任務,這在過去的時代似乎會顯得瘋狂,像在拿天堂和地獄開玩笑。
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來做試驗!人類的确可以用自己來做試驗!最大的犧牲依然尚未為認識而作出&mdash&mdash确實,在過去的時代,哪怕僅僅是想一下決定我們今天行動的那些觀念,也是對神的亵渎,對個人自己的永恒救贖的葬送。
502 [Pütz]指通過柏拉圖和其他人奠定的&ldquo迷狂&rdquo(Enthusiasmos,神聖的熱情)學說。
迷狂首先被看作詩人藝術創作的前提條件,在古代後期也被看作造型藝術家創作的前提條件;藝術家可以上升到&ldquo神聖的瘋狂&rdquo(theiamania),但并不排除冷靜的技術和有意識的造型。
關于藝術創作的這一觀念,在詩學理論中,通過文藝複興的中介,影響到18世紀。
在尼采文本中語義雙關的&ldquo狂飙和突進&rdquo,隻是這一觀念在18世紀末的許多表現形式之一。
[295]一個詞代表三種不同的狀态。
&mdash&mdash在一個人那裡,狂野的、醜陋的、無法忍受的動物性于激情中産生了;另一個人通過激情升到了一個高度,神情宏偉而壯麗,與之相比,他通常的存在則顯得貧乏。
第三個人全然變得高貴了,他同樣體驗到了最高貴的狂飙和突進,在這種狀态中,他變成了具有野性美的自然,比他通常所代表的處于偉大的甯靜美中的自然更深刻,雖然隻是那麼一點點:然而,處于激情狀态中,他更多地被人們理解,并恰恰由于這種因素而更多地被人們崇拜&mdash&mdash此時他離他們更近一步,也更像他們。
當他們這樣看他時,他們感到了着迷和驚恐,并因此稱他為:神聖的。
503 友誼。
&mdash&mdash針對哲學生活的那個異議,對現代人從未出現過,即人會因哲學生活而變得對朋友無益:它屬于古人。
盡情享受過友誼,考慮過友誼,深刻而強烈,而且幾乎至死不渝。
這是古人優于我們的地方:與之相反,我們則表明了理想化的兩性之愛。
古人的所有偉大的卓越,其支撐都在于:男人和男人并肩攜手,一個女人不可以提出這樣的要求,即成為他的愛的最近或最高的目标,更不用說是唯一目标了&mdash&mdash像熱情促使我們去感覺的那樣。
也許我們的樹木之所以長得不高,正是因為樹上爬滿了常青藤和葡萄藤。
504 調和!&mdash&mdash哲學的任務難道應該是調和孩子學到的東西和成人認識到的東西嗎?[296]哲學應該恰恰是青年的任務嗎,由于青年處于兒童和成人的中間,具有一種折中的需要?事情看來幾乎就是如此,如果人們考慮一下,哲學家現在習慣于在什麼年齡作出他們的構想:在一個對信仰來說已經太晚而對知識來說還太早的年齡。
505 實幹家。
&mdash&mdash我們思想者最先确定了一切事物的健康趣味并在必要時頒布它。
最後實幹家從我們手裡接受了它:他們對于我們的依賴程度難以想象地大,這也是世界上最可笑的景象,他們自己卻對此毫無所知,而且還如此地驕傲,喜歡避而不談我們這些不切實際的人:真的,如果我們想貶低他們的實際生活,他們甚至也會貶低它&mdash&mdash為此,有時一種小小的報複欲就能夠刺激我們。
506 [Pütz]&ldquo如其時代那樣&rdquo理解每一部作品,符合19世紀曆史思想的基本原則。
與此相反,尼采早在其《不合時宜的沉思》(1873&mdash1876)中已經指出,一切偉大的東西如何根本上是與當下的權力對立的,以及如何本質上是關涉未來的。
充滿理論教益和整體奠基性的第二個沉思《論史學對于人生的利弊》(1874),在其曆史類型學中同時隐晦地提出對于&ldquo時間性&rdquo的一種特征刻畫。
以&ldquo生命&rdquo為尺度來考驗時間性事物的創造性價值及将其從遺忘中奪回的權利。
一切好東西所必需的幹燥。
怎麼!&mdash&mdash隻能像其所誕生的時代那樣來理解一部作品嗎?但是,如果不是這樣來理解,人們将會有更多的樂趣,更多的驚奇,也将從它那裡學到更多的東西!你們難道沒有注意到,每一部新出現的優秀作品,隻要它還處在它的時代的潮濕空氣中,它就具有最小的價值&mdash&mdash恰恰因為它還随身攜帶着那麼多市場的氣息、敵人的氣息、最新的輿論的氣息以及一切昙花一現的東西。
後來它變幹燥了,它的&ldquo時間性&rdquo死去了&mdash&mdash這時它才得到它的深刻的光輝和健康的氣息,以及如果它追求的話,得到它的永恒的沉靜之眼。
507 [297]反對真理專政。
&mdash&mdash即使我們真的如此瘋狂,以至于認為我們的全部意見都是真的,我們也仍然不能希望隻有它們存在&mdash&mdash我不明白,為什麼真理獨自統治世界和成為至高無上的主宰必須被想望;在我看來,它擁有巨大的權力就足夠了。
但是它必須能作戰,并且擁有敵人,而人們也必須能不時離開真理在虛假中休養&mdash&mdash否則,真理就會變得令我們厭倦,變得無力和無趣,并使我們變得同樣如是。
508 [Pütz]熱烈激動的感傷狀态(pathetischeZustand,來自希臘語pathos,意為&ldquo忍受&rdquo),表明人從其原來的形象異化了。
尼采在此追随一種古老的曆史思考模式,用人類返回&ldquo質樸&rdquo之烏托邦也即返回與自身的統一,對晚近時期文化上的一種分裂狀态提出異議(參例如席勒《論樸素的詩和感傷的詩》,1795/96)。
不感情用事。
&mdash&mdash我們為了有利于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應該為我們帶來無論其他人還是我們自己的任何道德贊美;我們為使自己快樂所做的一切,同樣也是如此。
在這樣的情況下,避免感情用事和克制一切感情上的做作自身,乃是所有高等人那裡的好的音調:而且誰對此已經習以為常,誰就重新獲贈質樸(Naivität)。
509 第三隻眼睛。
&mdash&mdash你仍然需要劇院?為什麼?難道你仍然如此稚嫩?聰明起來吧!到别處去尋找更精彩的悲劇和喜劇表演吧!那裡發生的一切更有趣也更讓人感興趣。
确實,在這些事件中僅僅做一名觀衆是很不容易的&mdash&mdash但是,你可以學習!然後,即使在最困難和最困苦的情況下,甚至是當你自己的激情襲擊你的時候,你都仍然會擁有一扇通向快樂的小門和一個避難所。
睜開你的戲劇眼吧,偉大的第三隻眼,它穿過你的另外兩隻眼看向世界! 510 [298]逃離自己的美德。
&mdash&mdash如果一個思想者不懂得偶爾逃離他自己的美德,那他還有什麼價值!他的确不應該&ldquo僅僅是一個道德存在&rdquo! 511 [Pütz]傳說路德在瓦特堡(Wartburg)時遇一魔鬼誘惑他,他擲墨水瓶驅之。
誘惑者。
&mdash&mdash真誠(Ehrlichkeit)對于所有狂熱者都是大誘惑。
那似乎以魔鬼形象或一個美女形象走近路德,但被他以一種粗魯方式趕走的東西,可能就是真誠,也許在某些更罕見的情況下,甚至是真理。
512 做事的勇敢。
&mdash&mdash據其天性對人考慮周到并謹小慎微的人,對事卻自有其勇氣,他顧忌于新的和太近的相識,也限制他的舊相識:借此,他的&ldquo匿名&rdquo(Inkognito)和他的無所顧忌得以在真理中緊密結合。
513 界限與美。
&mdash&mdash你尋找具有美的文化的人嗎?但是你必須讓自己也屬于有限的前景和觀點,就像當你尋找美的地區時一樣。
當然,全景的人是存在的,他們就像全景的地區一樣,一定富有教益而令人驚奇:但是不美。
514 [譯注]隻有一件:尼采著作中多處戲仿耶稣,語出《新約》中的故事。
參《路加福音》10:42:&ldquo但是最需要的隻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從她奪去的。
&rdquo緻更強大者。
&mdash&mdash你們這些更強大的、高傲的精靈,所求于你們的隻有一件:[299]不要在我們肩上增加新的負擔,而是把我們的負擔拿走一些,放到你們的肩上,因為你們才是更強大者嘛!然而,你們的所作所為正好相反:因為你們想要飛行,我們就不得不在我們的負擔之外再加上你們的負擔:這就是說,我們該爬行! 515 美的增加。
&mdash&mdash為什麼美随着文明進步而增加?因為在被文明化的人那裡,實現醜的三種機會很少,而且越來越少:第一,處于最狂野的暴發中的情緒;第二,身體的極度的勞累;第三,強制人面對引起恐懼的景象,在低級而充滿危險的文化中,此種強制是如此重大且如此頻繁,以至于它甚至為此規定了專門的手勢、神情和禮節,使醜變成了一種責任。
516 [Pütz]事見《馬太福音》8:28&mdash34,《馬可福音》5:1&mdash17,《路加福音》8:26&mdash39:耶稣治療加大拉和格拉森地方的被鬼附體的人,将作祟的鬼驅趕到豬群裡去了。
不要讓你自己的魔鬼跑到别人身上!&mdash&mdash就我們的時代來說,我們無論如何還在堅持如下看法,即善良和仁慈的人就是好人;我們唯一要補充的是:&ldquo假如善良和仁慈地對待他自己的話。
&rdquo如果沒有這一前提,如果他逃離他自己、仇恨他自己、傷害他自己,那他肯定就算不上一個好人。
此後他隻不過是逃到了他人那裡,以躲避他自己:這些他人有能力注意到,他們自己此時還沒那麼糟糕,即便如此,他也想讓他們看上去很糟糕!&mdash&mdash但恰恰是這種逃離自我、仇恨自我、生活在其他人中間和為了其他人而生活的人&mdash&mdash人們迄今為止都不假思索地和愚蠢地稱為&ldquo無私&rdquo以及因此也就是&ldquo善&rdquo。
517 [300]誘惑人去愛。
&mdash&mdash那仇恨他自己的人,我們應該害怕他,因為我們會成為他的憤怒和複仇的犧牲品。
那就是說,我們要想想,我們要如何誘惑他愛上他自己! 518 斷念。
&mdash&mdash什麼是屈服(Ergebung)?它是一個病人最舒服的姿勢;他在痛苦中輾轉反側,為了找到這種姿勢,最終因此而疲倦了&mdash&mdash這時他找到了它。
519 受騙。
&mdash&mdash若你們想行動,必先關上懷疑之門&mdash&mdash行動者這樣說。
&mdash&mdash難道你就不怕因此受騙嗎?&mdash&mdash觀察者這樣回答。
520 永恒的葬禮。
&mdash&mdash若有人走向曆史,相信他一定會聽到連續不斷的墓前悼詞:人們過去一直在,現在也仍然還在,把他們最珍愛的東西、他們的思想和他們的希望不停地送進墳墓,以便獲得和繼續獲得塵世之榮耀(gloriamundi)的驕傲&mdash&mdash也就是葬禮緻辭的輝煌。
由此,一切都應該得到了很好的補償!葬禮緻辭者始終還是公衆最大的恩人。
521 不同尋常的自負。
&mdash&mdash某人擁有某種偉大品質并為此感到欣慰:而對自己身上其餘的一切&mdash&mdash幾乎等于他的一切&mdash&mdash他都投以輕蔑的目光。
[301]然而,一旦他走近他的聖殿(Heiligtum),他就自我康複了;甚至那通向聖殿的小路,在他眼前也變成了有着寬大柔軟台階的階梯&mdash&mdash而你們卻殘忍地因此稱他為自負的! 522 不聽的智慧。
&mdash&mdash整天聽别人議論我們什麼,甚至絞盡腦汁去推測别人心裡對我們的想法,這會毀了最堅強的人!因為其他人容許我們生活,隻是為了每日保持優越于我們的權利!如果我們有權反對他們或者我們哪怕僅僅是想要這樣,他們就不會再容忍我們!總之,為了普遍易于相處,我們需要作出犧牲,當我們被議論、被贊揚、被譴責、被希望和期待時,我們都要充耳不聞,一次也不要去想這些。
523 深究。
&mdash&mdash每當有人對我們有所揭示,我們可以問:它要隐瞞什麼?它打算将我們的目光從什麼上移開?它要造成什麼偏見?然後還有:這一僞裝妙到何種程度?它又在哪裡用錯了? 524 [Pütz]法語,意為機智、妙語。
孤獨者的嫉妒。
&mdash&mdash善交際者和孤獨者(假定二者都富有才智!)的區别在于:無論什麼東西都能使前者滿意或幾近使他們滿意,隻要他們能在自己心中為其找到一種可傳達的、幸運的轉換就行&mdash&mdash這使他們甚至可以與魔鬼握手言和!但是,一樣事物于孤獨者而言,其欣喜陶醉與痛苦折磨都是寂靜無聲的,[302]他們憎恨對他們内心深處的問題作機智而耀眼的展覽,就像不願意看到他們的情人打扮得花枝招展:他們憂心忡忡地注視着她,仿佛懷疑她正急不可待地要去取悅别人。
這是所有孤獨的思想者和狂熱的夢想家在機智(esprit)面前感到的嫉妒。
525 贊美之效。
&mdash&mdash高度贊美使一些人變得羞慚,使另一些人變得狂妄放肆。
526 不願成為符号。
&mdash&mdash我可憐那些達官貴人:他們一刻也不允許其身份作廢(anulliren),并且因此隻能從一個不舒服的處境和僞裝來結識人;事實上,持續不斷強迫自己意味着些什麼,最終把他們變成了一些莊嚴的零(Null)。
&mdash&mdash所有以成為符号為己任者,其命運都是如此。
527 隐身者。
&mdash&mdash你難道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什麼時候都把心靈的大門關的嚴嚴實實,即使滿心歡喜也不露半點聲色,甯可裝聾作啞,也不肯失态于人?&mdash&mdash你難道也從來沒有遇見過這樣的人,他們往往和善的令人難受,總是蹑手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