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在叔本華那裡已經得到預先塑造的誠實之認識激情,這種激情他在基督教美德目錄中以及蘇格拉底美德中都未能發現。
[275]一種正在生成的美德。
&mdash&mdash如古代哲學家說的美德和幸福的統一,或者如基督教說的&ldquo隻要你追随上帝的國和他的公義,所有這些東西都會加給你&rdquo,這些斷言和預告從來都不是出于完全真誠性作出的,但也從來沒有壞良心:人們确立這樣的、他們希望其為真理的定律,滿不在乎地把這些定律作為反對表面現象的真理,而同時卻沒有感到任何宗教上或道德上的内疚&mdash&mdash因為通過榮耀(inhonoremmajorem)美德或上帝,人們已經超越了現實,并且不具有任何自私的動機!甚至直到今天,許多傑出的人仍然處于真誠的這一階段:當他們覺得自己無私時,似乎就允許自己更輕率地對待真理。
然而人們要注意,誠實(Redlichkeit)一詞無論在蘇格拉底美德中還是在基督教美德中都沒有出現:它是最為晚近的美德之一,還沒有完全成熟,仍然經常被人曲解和誤認,還很少意識到它自身&mdash&mdash它是某種正在生成的東西,我們既可以推動它,也可以扼殺它,完全依我們的心意。
457 最終的沉默。
&mdash&mdash有人就像是一個尋寶者:偶然發現了另一個陌生心靈隐藏的東西,[276]對此的了解常常沉重得難以承受!有時,人們對于活着和死去了的人是如此了解和心有靈犀,以至于向别人談論他們對一個人來說變成了一種痛苦:人們每說出一句話都惟恐洩露天機。
&mdash&mdash我完全能夠想象最智慧的曆史學家為什麼會突然變得沉默。
458 [KSA]草稿結尾部分:例如保羅·瑞(Rée)。
([譯按]:保羅·瑞[PaulRée,1849&mdash1901],德國哲學家、醫生,尼采的學生、朋友兼情敵。
他的《道德感的起源》一書對尼采哲學思考的核心之一即道德問題産生過深刻的影響。
這種影響在尼采著作中多處體現出來,如《人性的,太人性的》卷一章二,尤其是第37節,《朝霞》以及《道德的譜系》前言第4節等。
)大獎。
&mdash&mdash一個人具有完美構造的心智,同時又具有與這樣一種心智相匹配的品格、性情甚至還有經驗,這是非常少見的,但也是特别值得欣喜的。
459 [Pütz]特别是針對盧梭1762年問世的小說《愛彌爾或論教育》(EmiloudeL'Education)盧梭的批評者指出,法國哲學家的生活和他的作品之間并不一緻。
小說講述了虛構的住宿生愛彌爾的教育故事,他在遠離有害影響的鄉下、在他的教育者的時刻陪伴下成長。
借助于這一理想情境,盧梭展開了他的教育理論,按照這一理論,強迫和命令作為教育手段被兒童的自由發展所取代。
批評者指出,這部教育小說與盧梭的生活處于一種明顯的矛盾之中。
一方面,當盧梭緻力于從理論上探讨教育主題時,他隻有一段很短的作為教育者的親身實踐工作可以回憶(在裡昂馬布利神父家裡,從1740年4月到1741年初)。
另一方面,事實表明,盧梭将他自己的孩子們送到育嬰堂,因此,他完全不處在與孩子交流更不用說教育他們的位置。
因此似乎很難對《愛彌爾》當真。
[Pütz]經常可以發現,在叔本華的生活實踐&mdash&mdash例如他在性方面的敏感或他的明顯的憂慮狀态&mdash&mdash與他的否定生命的哲學之間,存在着矛盾。
[Pütz]前一句引文的颠倒。
思想者的慷慨。
&mdash&mdash盧梭和叔本華&mdash&mdash兩人都非常驕傲,足以把&ldquo為真理獻身&rdquo(vitamimpenderevero)作為銘言刻在他們的生命上。
由于不能成功地将真理&mdash&mdash他們各自所理解的真理&mdash&mdash獻給他們的生命,這種非凡驕傲給他們帶來的是非凡的痛苦:他們的生活就像是一隻發出與樂曲不和諧聲音的古怪貝司一樣,發出與他們的知識不和諧的聲音!&mdash&mdash然而,如果知識隻能按照它碰巧适合每個思想家的生活的程度呈現自己,那麼,這就是一種不怎麼樣的知識!如果思想家的虛榮心是這樣強大,使他隻能忍受那些與他的生活适合的知識,那麼,他就是一個不怎麼樣的思想家!一個大思想家最美的德行,恰恰在如下中閃爍着:慷慨,即作為認識者,他毫不畏懼地,常常感到羞愧地,常常帶着崇高的嘲諷和微笑地,獻上他自己和他的生活。
460 [譯注]提庇留(Tiberius,公元前42&mdash公元37),也譯提比略,全名提比略·恺撒·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第二位皇帝;奧古斯都大帝(KaiserAugustus,公元前63&mdash公元14),全名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元首政制的創始人,統治羅馬長達40年。
提庇留為奧古斯都的養子,公元14年奧古斯都駕崩後,提庇留繼位。
[譯注]此處貌似尼采在戲仿莎士比亞劇中的哈姆雷特,&ldquo生存還是毀滅&rdquo。
[277]利用危險時刻。
&mdash&mdash人們對一個人和一種形勢的認識會完全不同,當其人、其形勢的每一變動,都使我們及我們最愛的人在财産、榮譽和生死方面處于危險中時:例如,提庇留一定極其深入地思考了奧古斯都大帝的性格和他的政府體制,對它們比甚至最聰明的曆史學家可能知道的還要多。
現在,相對而言,我們全都生活在極大的安全中,以至于我們沒有可能成為好的識人者:其中一個人認識人是出于業餘愛好,另一個人是出于無聊,第三個人是出于習慣;從來沒有一個人是因為&ldquo認識還是毀滅&rdquo。
隻要真理還沒有用刀切入我們的肉裡,我們心底裡就對它保留着一種隐秘的輕蔑:在我們看來,它們始終類似于&ldquo羽毛般輕柔的夢境&rdquo,好像我們可以自由地要或不要它們&mdash&mdash好像這屬于我們的愛好,好像我們可以像從一個夢境中醒來一樣随時從真理中醒來! 461 [Pütz]拉丁語,語出《伊索寓言》&ldquo吹牛的人&rdquo,在這個寓言中,一個好說大話的運動員吹噓說,他在羅德島有一次跳的何其遠也,于是一個圍觀者就用上面的話回答他。
[Pütz]文藝複興和巴洛克的學者文化所發展出的音樂,以人文主義精神與詞聯系在一起,後來也被修辭地加以解釋,尤其在宗教改革的德國,屈從于表達宗教的、倫理的和教育的要求。
新教的教堂音樂就是由此發展出來的,例如聖樂曲藝術。
這裡就是羅德島,就在這裡跳吧(HicRhodus,hicsalta)!&mdash&mdash我們的音樂能夠表達任何東西;它也必須表達什麼東西,因為像某些海怪一樣,它本身沒有任何特征:過去這種音樂曾追随基督教學者,能夠把他的理想改寫成樂聲:為什麼它就不能最終也找到一種與理想的思想家相适應的更明亮、更快樂和更普遍的樂聲呢?&mdash&mdash一種能夠在他靈魂的遼闊的、懸浮着的拱頂中上下搖擺的音樂?&mdash&mdash我們的音樂曾經如此偉大,如此卓越:對它來說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因此,讓它向我們表明,同時感受到三者是可能的:[278]即崇高、深邃和溫暖之光、最合乎邏輯的歡樂! 462 長期療法。
&mdash&mdash心靈的慢性疾病,正如身體的慢性疾病,很少是由于單獨一次對身體的理性和心靈的理性進行粗暴踐踏導緻,而是一般而言産生于無數次未被察覺的微小疏忽。
&mdash&mdash例如,一個人的呼吸一天天變弱,肺部吸入的空氣越來越少,即使這種變化的單位無限微小,最終也會因為肺部長期得不到足夠運動而導緻某種慢性疾病。
這類疾病的唯一療法是相反方向的無數次簡單鍛煉&mdash&mdash例如,養成習慣,每一刻鐘深呼吸一次(如果可能應該平躺在地闆上;還應該将一隻指示時刻的鐘表選為終身伴侶)。
所有這些治療都是緩慢而瑣碎的;同樣,希望治療心靈疾病的人也必須注意改變他最細小的習慣。
許許多多的人每天詛咒他的環境10次,但很少考慮到事實,特别是很少考慮到幾年之後他就會為自己造就一條習慣規律,因而不得不每天詛咒環境10次的事實。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能給自己造成一種每天改善環境10次的習慣!&mdash&mdash 463 第七天。
&mdash&mdash你們贊美那個,說是我的創造?但我不過是丢掉了我身上的負擔![279]我心超越于創造者的虛榮之上。
&mdash&mdash你們贊美這個,說是我的斷念?但我隻不過是丢掉了我身上的負擔!我心超越于斷念者的虛榮之上。
464 施予者之羞。
&mdash&mdash每每給予,每每贈送,并因此每每做給予贈送者狀,這多麼缺少慷慨!給予和贈送吧,但請藏起自己的名字,收起自己的好意!或者就像自然一樣,連名字也沒有&mdash&mdash自然的最令人振奮之處在于,我們在這裡不再遇到一個給予者和一個贈送者,一個&ldquo仁慈的面容&rdquo了。
&mdash&mdash确實,你甚至把自然的這種令人振奮的性質也斷送了,因為你已經在自然中安置了一位神&mdash&mdash現在一切重新成為不自由和被壓抑的了!嗚呼!難道我們永遠沒有權利不受打擾地獨自生活?難道我們永遠都不能不受注視、不受保護、不受牽引和不受饋贈?如果我們身邊總是有另一個人的影子揮之不去,那麼,最佳的勇氣和善就将不複存在。
難道這種來自天堂的糾纏,這位不可擺脫的超自然的鄰人,還不足以把我們推向魔鬼嗎?&mdash&mdash但是,并不需要如此,這不過是一場夢!讓我們從夢中醒來! 465 一次邂逅。
&mdash&mdash甲:你在望什麼呢?你已經一動不動地站在這很久了。
&mdash&mdash乙:總是老一套,周而複始!一件事情需要幫助,如此之深也如此之遠地把我卷入,然而當我好不容易到達它的根基,我卻發現它并不值得如此費力。
在所有這類經曆的最後,我都産生了一種悲哀和恍惚的感覺。
每天我都在較小的程度上如此經曆三次。
466 [280]聲名之累。
&mdash&mdash能像一個無名之輩那樣跟人們說話多好!諸神在拿走我們的匿名(Inkognito)和讓我們聞名的同時,也拿走了我們&ldquo一半美德&rdquo。
467 雙倍的忍耐。
&mdash&mdash&ldquo你這樣做将使許多人痛苦。
&rdquo &mdash&mdash這我知道;同時我還知道這将使我不得不忍受雙倍痛苦,首先是因為同情他們的痛苦而痛苦,其次是因為他們将要施加于我的報複而痛苦。
盡管如此,我一點也不會不去做該做的事情。
468 美的王國更廣大。
&mdash&mdash我們在自然中巡遊,機敏而快活,試圖發現和當場捕獲萬物固有的美;遙望一段布滿岩石、港灣、橄榄樹和松樹的海岸,我們設法發現它的美在什麼情況下才臻于化境,表現無遺:是在燦爛的陽光下,還是在無邊的風暴中,抑或是在天空收起它的最後一道光線之時:同樣,我們也應該以欣賞者和發現者的身份在人們中間跑來跑去,讓他們既表現出善也表現出惡,以便一個人在陽光下,另一個人在風暴中,第三個人在夜幕下和陰雨中,分别展示出他們特有的美。
難道要禁止欣賞像有其粗犷線條和動人之美的蠻荒風景一樣的惡人嗎?如果這同一個人,當他裝出善良規矩的樣子,我們豈不像看了一幅劣作和諷刺畫,豈不像自然中的一個污點一樣讓我們痛苦嗎?&mdash&mdash是的,這是禁止的:[281]人們至今隻許在有道德的善人身上尋找美&mdash&mdash難怪他們所得甚少,總是在尋找沒有軀體的虛幻的美!&mdash&mdash毫無疑問,惡人身上有千百種有德性之人夢想不到的幸福,也具有千百種有德性之人所沒有的美:其中許多還有待我們去發現。
469 [Pütz]參《經集。
早期佛教巴利文教理詩選》,Nyanaponika翻譯和編輯,修訂第2版,康斯坦茨1977,頁40以下。
《犀牛》:歌曲,由每節四行的41節四行詩組成,每節的最後一行每次總是像咒語一樣重複折返:&ldquo人喜歡獨行,犀牛也是一樣。
&rdquo尼采熟悉《經集》的一個英文譯本,并且将上引詩行付諸&ldquo家用&rdquo。
(參1875年12月13日尼采緻卡爾·馮·格斯多夫[CarlvonGersdorff]。
[譯注]格斯多夫和保爾·多伊森[PaulDeussen]同為尼采讀普福塔中學時的同學和朋友。
)智者的非人道。
&mdash&mdash如一首佛教徒的贊歌所說,智者像&ldquo犀牛一樣孤獨漫步&rdquo,而由于他的步伐如此沉重,把路上的一切都化為了齑粉&mdash&mdash他不得不時常做出某種和解和表現出某種人情味:我指的不僅僅是放輕腳步,不僅僅是彬彬有禮和與人為善,不僅僅是機智和自我嘲諷,而且是指自相矛盾和經常退回到坊間的無稽之談。
由于不想像壓路機一樣把災難碾壓向人,希望教導别人的智者就不得不把他的缺陷,當作一種美化來利用;當他說&ldquo鄙視我吧&rdquo,他是在請求,以利于他成為一種肆無忌憚的真理的代言人。
他希望把你帶進深山,他也許還希望讓你去冒生命危險:為此,他也願意無論事前還是事後都聽任你們對這樣一位領路人進行報複&mdash&mdash這是他為自己赢得走在别人前面的享受所付出的代價。
&mdash&mdash你是否記得,當他某一次領着你沿着濕滑的小路穿過幽暗的岩洞時,你的心裡是怎麼想的?你心裡一邊緊張得怦怦直跳,一邊又情緒很壞,你對自己說:&ldquo這位領路人可以做些更好的事,而不是在這種地方爬行!他是那些遊手好閑之徒中的一個&mdash&mdash我們跟随他,以此我們似乎确實賦予他一種價值,這是不是已經給了他太大的榮譽了?&rdquo 470 [Pütz]參《馬太福音》6:26:&ldquo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
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rdquo亦參《路加福音》12:24。
[282]在人多的宴會上。
&mdash&mdash若人們能像喂鳥一樣宴客,手中漫不經心地撒下食物,而不是盯着鳥兒看且論功行賞,客人該多麼幸福!讓我們像鳥兒一樣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喙上也沒有刻着名字。
如此這般在人多的宴會上盡情享受将是我的快樂。
471 [KSA]&ldquo愛其鄰人的&rdquo:熱心與人交往的。
(清樣)另一種鄰人之愛。
&mdash&mdash一切激動的、吵鬧的、前後懸殊的和神經質的行為都與偉大的激情相對立:偉大的激情像一股安靜而陰沉的火焰居于人的内心深處,而且那裡聚集了全部的光和熱,使人從外表看上去平靜而冷漠,給他印上了某種拒人千裡之外的特征。
毫無疑問,這樣的人有時也是能愛鄰人的&mdash&mdash但是,他們的愛不是聯絡感情的、急于取悅他人的愛:而是一種溫和的、思索的和松弛的友好:他們仿佛是透過其城堡&mdash&mdash這城堡是他的屏障因而也是他的牢籠&mdash&mdash的窗子打量外面:打量一個陌生的、自由的世界,打量他人,這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愉快! 472 不為自己辯護。
&mdash&mdash甲:你為什麼不願為自己辯護? [KSA]草稿:我能在100件事上為自己辯護,但我鄙視這辯護所包含的快樂,不能容忍其他人可能的對我的想象:我真的很看重這些事情。
這完全不是真的&mdash&mdash這對我來說并沒有什麼重要,而做另一個人以為看透我要做的事情使我不快。
&mdash&mdash乙:我可以為自己辯護,我可以在這件事和其他100件事上為自己辯護,但我蔑視這種辯護中所包含的快樂:因為這些事情于我還不夠偉大,我甯肯背着壞名聲,也不可能助長那些卑賤的小人物的幸災樂禍,讓他們說:&ldquo他還很看重這些事哩!&rdquo這恰恰不是真的!也許我應該考慮自己更多一些,把訂正有關自己的錯誤意見當作一項責任;[283]&mdash&mdash我對于我自己以及我所造成的東西實在是太不關心和太懶散了。
473 [Pütz]拉丁語,這是對一個短語的改編,這一短語可以追溯到阿裡斯多芬(《普洛托》1151),以及西塞羅(《塔斯庫勒姆對話》V,37,108)根據帕庫維烏斯(《透克洛斯》,殘篇19)引用的說法:Patriaest,ubicumqueestbene。
其簡化形式廣為人知:Ubibene,ibipatria[哪裡過得好,哪裡就是祖國]。
人應該在哪裡建造他的房屋。
&mdash&mdash如果離群索居使你覺得自己偉大而多産,那麼一種社會中的生活就會使你變得渺小而荒蕪:反之亦然。
一種有力的父親般的溫柔寬厚&mdash&mdash你在哪裡捕捉到了這種心緒,就把你的房屋建在哪裡,無論現在是在熙攘喧鬧中,還是在寂靜無聲中。
哪裡我成為父親,哪裡就是我的祖國(Ubipatersum,ibipatria)。
474 [Pütz]引自穆勒:《全集》,Th.Gomperz編,萊比錫1869&mdash1880,XII,頁67。
與辯證法相反的方法指的是直覺。
[KSA]草稿:辯證法是達到神聖存在的唯一道路:柏拉圖,穆勒67,叔本華從直覺出發同樣斷言。
唯一的道路。
&mdash&mdash&ldquo辯證法是達到神聖的存在和深入現象的面紗背後的唯一道路&rdquo&mdash&mdash柏拉圖莊重而熱情地宣布,正如叔本華同樣莊重而熱情地宣布,一種與辯證法相反的方法才是唯一的道路&mdash&mdash但他們兩個都錯了。
因為他們指給我們一條道路所要通達的那個東西根本就不存在。
&mdash&mdash迄今為止,人類所有的偉大熱情不都是這樣一種對于無(Nichts)的熱情?人類所有的莊重不都是關于無的莊重? 475 [KSA]在草稿中是&ldquo我&rdquo而不是&ldquo他&rdquo。
負重。
&mdash&mdash你們不了解他:他負重很多仍能飛往高空。
根據自己翅膀的可憐扇動,你們斷定,既然他如此負重多多,那他一定是想留在低處。
476 [Pütz]指涉登山寶訓的第一個祝福,見《馬太福音》5:3:&ldquo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rdquo當精神豐收的節日。
&mdash&mdash經驗、事件,對于經驗和事件的思考,以及對于思考的夢想,所有這些每天都在不斷增長和積累[284]&mdash&mdash一筆巨大的令人欣喜的财富!其景象讓人暈眩;我不再能夠理解,為什麼精神上貧乏的人可以被稱作有福的了。
然而,當我感到疲倦時,我有時也會嫉妒他們:因為掌管如此巨大的一筆财富絕不是一件容易事兒,其沉重往往會壓倒一切幸福。
&mdash&mdash如果我們需要做的隻是站在那裡和随便看看該有多好!如果人隻是他自己知識的守财奴該有多好! 477 從懷疑中走出。
&mdash&mdash甲:經過一場普遍的道德懷疑之後,其他人變得憂郁而虛弱,被腐蝕了、被蟲蛀了,在某種程度上被蛀空了&mdash&mdash但是我卻變得比以前更勇敢和更健康,帶着重新赢得的本能。
哪裡狂風呼嘯,哪裡波濤洶湧,哪裡危險重重,哪裡我就感覺最好。
我并沒有變成一隻蛀蟲,雖然确實經常不得不像一隻蛀蟲一樣工作和打洞。
&mdash&mdash乙:你剛好不再是一個懷疑者了!因為你否定! &mdash&mdash甲:通過這否定,我重新學會了肯定。
478 讓我們走開!&mdash&mdash不要碰他!讓他一個人呆着!你難道想讓他完全破碎嗎?他豈不像一隻玻璃杯子,當你把開水一下子倒進去,他就會裂成碎片嗎?而他是這樣珍貴的一隻杯子! 479 愛與真。
&mdash&mdash我們在愛戀中時都是違反真理的重犯、習以為常的同犯,真理的偷竊者,[285]我們所允許為真遠遠多于向我們顯現為真&mdash&mdash因此,思想者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吓跑那些他所愛戀的人(這些人并不就是那些恰好也愛他的人),以便他們露出他們的毒刺和惡意,從而不再能誘惑他。
因此,思想者的善意也和月亮一樣有其陰晴圓缺。
480 無法避免的。
&mdash&mdash你們所願意經曆的:那些不願你們舒适愉快的人,在你們的經曆中找到貶低你們的機會!假如你們經曆了心靈和知識上的最深刻變革,最終像一個初愈者,帶着痛苦的笑容,進入自由與明亮的甯靜中&mdash&mdash人們仍然會說:&ldquo他把他的病當作一種論據,認為他的無能證明了所有人的無能;他太虛榮了,他為了感覺到痛苦者的優越感而不惜讓自己病倒。
&rdquo&mdash&mdash假設有人掙脫了鎖鍊而且同時受了重傷:于是就有另一個人嘲笑地指出來。
&ldquo可是這家夥得多笨啊!&rdquo他會說,&ldquo所以說,這人到底什麼狀況啊,他已經習慣了他的鎖鍊,而又愚蠢到想要打碎它!&rdquo 481 [Pütz]除了向所謂批判哲學的決定性轉變以外,康德哲學的發展沒有經曆什麼戲劇性轉變;他的哲學風格以審慎的批評,嚴密的邏輯和極端抽象為特點,以至于過了50年他才寫出這一轉折著作。
[Pütz]早在1818年,叔本華就在給歌德關于《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問世的一篇書面通知中寫到,他&ldquo以為,愛爾維修說的是正确的:人到了30歲,最多到35歲,就通過對于世界的印象産生了所有思想,他所能勝任的,他此後所交付的一切,永遠隻是那些思想的展開而已&rdquo。
通過指明這種&ldquo不變&rdquo的特點,尼采影射叔本華關于悟知品格(intelligiblerCharakter)的理論。
([譯按]:正如叔本華在《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28節中[參石沖白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頁223及以下]首次引入intelligiblerCharakter時指出的那樣,這個術語源于康德[參《純粹理性批判》,1976版,A539/B567以下,中譯本參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437及以下]。
不過同一個詞,石沖白譯為&ldquo悟知性格&rdquo,鄧曉芒譯為&ldquo理知性格&rdquo。
)[Pütz]在歌德從《維特的煩惱》(1774)直到《瑪麗恩巴德哀歌》(1823)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作為創作動機的痛苦主題。
([譯按]《瑪麗恩巴德哀歌》為歌德晚年最著名的愛情詩篇。
1823年夏天,已是74歲高齡的歌德又一次光臨捷克溫泉療養勝地瑪麗恩巴德,他請魏瑪公國的卡爾·奧古斯特公爵代為轉達向19歲的烏爾麗克求婚。
久等無果後,歌德于9月5日乘馬車踏上回程,途中當年&ldquo維特&rdquo的痛苦與惆怅再次襲來,最終促成了這篇愛情悲歌。
一個世紀後,茨威格在他著名的傳記作品《人類群星閃耀時》第六章中生動複現了這一事件。
)[KSA]草稿:康德是一個可敬的但也無足輕重的人,他的個人需要有時流露出來:他的經曆有限,他的思想方式沒有給他以時間去經曆什麼:他缺少廣度和力量。
叔本華要好,他至少表現出某種強烈的醜陋性情,在仇恨、貪欲和虛榮中,他表現出更狂野的天性并有時間發展這種狂野。
&mdash&mdash但是,這兩人都沒有其自我的深刻的曆史,沒有危機和生死時刻,他們的思想并不就是一部傳記,在康德那裡隻是他的頭腦的曆史,在叔本華那裡隻是其性格和對反映、對智力的興趣的記錄。
叔本華的思想中沒有冒險事件,沒有傳奇,沒有災難。
想想帕斯卡!兩個德國人。
&mdash&mdash如果我們将康德、叔本華與柏拉圖、斯賓諾莎、帕斯卡、盧梭和歌德進行比較,考慮他們的靈魂而不是才智,我們會看到,這種比較不利于前者:他們的思想并不是由他們充滿激情的靈魂的曆史構成的,在其中也不會有傳奇、危機、災難和生死時刻等着我們去猜;他們的思想并非同時也是其靈魂的不自覺的傳記,而是說,[286]在康德那裡,它隻是一個頭腦的傳記;在叔本華那裡,隻是一種性格(&ldquo一種不可改變的[性格]&rdquo)的描述和反映,以及對于&ldquo反映&rdquo本身的喜愛,也就是對于一種卓越才智的喜愛。
康德,當他透過他的思想閃現出來時,完全是一個誠實和可敬的人,但同時也是一個無關緊要的人:他缺乏廣度與力量;他沒有什麼經曆,他的工作方式不允許他有時間去經曆什麼&mdash&mdash我指的不是粗劣外在生活&ldquo事件&rdquo,而是在最孤獨和最寂靜的生命中所遭受的命運和痙攣,這樣的生命才有閑暇,可以在思想的激情中燃燒。
叔本華有一點超過了康德:因為當他恨、欲望、虛榮和懷疑時,他至少具有強烈的醜陋性情,他的心性更狂野,并有時間和興緻沉湎于這種狂野。
但他缺少&ldquo發展&rdquo,正如他的思想的疆界之内也缺少發展一樣;他沒有&ldquo曆史&rdquo。
482 尋找同伴。
&mdash&mdash我們究竟是否謀求過多,若我們謀求這樣的同伴,他像放到火上烤到正好程度的栗子一樣軟、香、有營養?他是否對生活要求很少,更願意把生活看作一種饋贈而非應得,仿佛是小鳥和蜜蜂給他銜來的禮物?他是否太驕傲了,根本不能覺得自己是被酬報的?他是否過于嚴肅地沉緬于對知識和誠實的熱情中,以至于沒有時間和興趣去愛好聲名?&mdash&mdash我們将把這樣的人稱作哲人;而他們自己則會找到一個更為謙遜的名字。
483 [287]厭倦于人類。
&mdash&mdash甲:認識!是的!但永遠都是作為人去認識!永遠隻能看同樣的滑稽戲,扮演同樣的滑稽戲角色?永遠隻能用這種眼光觀察事物?然而也許存在着無數類型的生物,它們的感官比人類更适于認識!在所有認識的最後,人最終認識的是什麼?是其感官!這也許說明,認識是不可能的!可憐!可厭! &mdash&mdash乙:這确是一次兇險的襲擊&mdash&mdash理性在襲擊你!但是到了明天,你又會沉浸在認識也就是非理性中,你會說:沉浸在對一切人性的東西的興趣中。
我們下海吧!&mdash&mdash 484 自己的路。
&mdash&mdash一旦我們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踏上了所謂的&ldquo自己的路&rdquo:于是一個秘密就突然向我們揭開了:所有過去對我們友好和與我們親密的人,他們迄今為止都自以為比我們優越,而現在他們覺得受到了冒犯。
其中最好的人寬大為懷并耐心等待,期待我們已經再次找到了&ldquo正路&rdquo&mdash&mdash似乎隻有他們才知道什麼是正路!&mdash&mdash另一些人則嘲笑我們,他們幹的事情,就像我們暫時變傻變瘋一樣,或者他們惡意地稱我們為引誘者。
更惡毒的人則贊同我們是純粹的傻瓜,并試圖抹黑我們的動機,而最糟糕的人則把我們當作他們最糟糕的敵人,認為我們由于長期依賴他們而渴望報複&mdash&mdash并因此害怕我們。
&mdash&mdash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建議:以此開始自己的自主,确保有一年的時間用來赦免所有熟識我們的人犯下的所有罪過。
485 [288]遠觀。
&mdash&mdash甲:但是,這種孤獨是為什麼? &mdash&mdash乙:我沒生任何人的氣。
我隻是覺得,獨處時看我的朋友,比與他們共處時,更清楚也更美;我最熱愛音樂和對音樂最有感受的時候,也正是我遠離音樂而生活的時候。
看來,我需用遠觀,以便更好地思考事物。
4
[275]一種正在生成的美德。
&mdash&mdash如古代哲學家說的美德和幸福的統一,或者如基督教說的&ldquo隻要你追随上帝的國和他的公義,所有這些東西都會加給你&rdquo,這些斷言和預告從來都不是出于完全真誠性作出的,但也從來沒有壞良心:人們确立這樣的、他們希望其為真理的定律,滿不在乎地把這些定律作為反對表面現象的真理,而同時卻沒有感到任何宗教上或道德上的内疚&mdash&mdash因為通過榮耀(inhonoremmajorem)美德或上帝,人們已經超越了現實,并且不具有任何自私的動機!甚至直到今天,許多傑出的人仍然處于真誠的這一階段:當他們覺得自己無私時,似乎就允許自己更輕率地對待真理。
然而人們要注意,誠實(Redlichkeit)一詞無論在蘇格拉底美德中還是在基督教美德中都沒有出現:它是最為晚近的美德之一,還沒有完全成熟,仍然經常被人曲解和誤認,還很少意識到它自身&mdash&mdash它是某種正在生成的東西,我們既可以推動它,也可以扼殺它,完全依我們的心意。
457 最終的沉默。
&mdash&mdash有人就像是一個尋寶者:偶然發現了另一個陌生心靈隐藏的東西,[276]對此的了解常常沉重得難以承受!有時,人們對于活着和死去了的人是如此了解和心有靈犀,以至于向别人談論他們對一個人來說變成了一種痛苦:人們每說出一句話都惟恐洩露天機。
&mdash&mdash我完全能夠想象最智慧的曆史學家為什麼會突然變得沉默。
458 [KSA]草稿結尾部分:例如保羅·瑞(Rée)。
([譯按]:保羅·瑞[PaulRée,1849&mdash1901],德國哲學家、醫生,尼采的學生、朋友兼情敵。
他的《道德感的起源》一書對尼采哲學思考的核心之一即道德問題産生過深刻的影響。
這種影響在尼采著作中多處體現出來,如《人性的,太人性的》卷一章二,尤其是第37節,《朝霞》以及《道德的譜系》前言第4節等。
)大獎。
&mdash&mdash一個人具有完美構造的心智,同時又具有與這樣一種心智相匹配的品格、性情甚至還有經驗,這是非常少見的,但也是特别值得欣喜的。
459 [Pütz]特别是針對盧梭1762年問世的小說《愛彌爾或論教育》(EmiloudeL'Education)盧梭的批評者指出,法國哲學家的生活和他的作品之間并不一緻。
小說講述了虛構的住宿生愛彌爾的教育故事,他在遠離有害影響的鄉下、在他的教育者的時刻陪伴下成長。
借助于這一理想情境,盧梭展開了他的教育理論,按照這一理論,強迫和命令作為教育手段被兒童的自由發展所取代。
批評者指出,這部教育小說與盧梭的生活處于一種明顯的矛盾之中。
一方面,當盧梭緻力于從理論上探讨教育主題時,他隻有一段很短的作為教育者的親身實踐工作可以回憶(在裡昂馬布利神父家裡,從1740年4月到1741年初)。
另一方面,事實表明,盧梭将他自己的孩子們送到育嬰堂,因此,他完全不處在與孩子交流更不用說教育他們的位置。
因此似乎很難對《愛彌爾》當真。
[Pütz]經常可以發現,在叔本華的生活實踐&mdash&mdash例如他在性方面的敏感或他的明顯的憂慮狀态&mdash&mdash與他的否定生命的哲學之間,存在着矛盾。
[Pütz]前一句引文的颠倒。
思想者的慷慨。
&mdash&mdash盧梭和叔本華&mdash&mdash兩人都非常驕傲,足以把&ldquo為真理獻身&rdquo(vitamimpenderevero)作為銘言刻在他們的生命上。
由于不能成功地将真理&mdash&mdash他們各自所理解的真理&mdash&mdash獻給他們的生命,這種非凡驕傲給他們帶來的是非凡的痛苦:他們的生活就像是一隻發出與樂曲不和諧聲音的古怪貝司一樣,發出與他們的知識不和諧的聲音!&mdash&mdash然而,如果知識隻能按照它碰巧适合每個思想家的生活的程度呈現自己,那麼,這就是一種不怎麼樣的知識!如果思想家的虛榮心是這樣強大,使他隻能忍受那些與他的生活适合的知識,那麼,他就是一個不怎麼樣的思想家!一個大思想家最美的德行,恰恰在如下中閃爍着:慷慨,即作為認識者,他毫不畏懼地,常常感到羞愧地,常常帶着崇高的嘲諷和微笑地,獻上他自己和他的生活。
460 [譯注]提庇留(Tiberius,公元前42&mdash公元37),也譯提比略,全名提比略·恺撒·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第二位皇帝;奧古斯都大帝(KaiserAugustus,公元前63&mdash公元14),全名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元首政制的創始人,統治羅馬長達40年。
提庇留為奧古斯都的養子,公元14年奧古斯都駕崩後,提庇留繼位。
[譯注]此處貌似尼采在戲仿莎士比亞劇中的哈姆雷特,&ldquo生存還是毀滅&rdquo。
[277]利用危險時刻。
&mdash&mdash人們對一個人和一種形勢的認識會完全不同,當其人、其形勢的每一變動,都使我們及我們最愛的人在财産、榮譽和生死方面處于危險中時:例如,提庇留一定極其深入地思考了奧古斯都大帝的性格和他的政府體制,對它們比甚至最聰明的曆史學家可能知道的還要多。
現在,相對而言,我們全都生活在極大的安全中,以至于我們沒有可能成為好的識人者:其中一個人認識人是出于業餘愛好,另一個人是出于無聊,第三個人是出于習慣;從來沒有一個人是因為&ldquo認識還是毀滅&rdquo。
隻要真理還沒有用刀切入我們的肉裡,我們心底裡就對它保留着一種隐秘的輕蔑:在我們看來,它們始終類似于&ldquo羽毛般輕柔的夢境&rdquo,好像我們可以自由地要或不要它們&mdash&mdash好像這屬于我們的愛好,好像我們可以像從一個夢境中醒來一樣随時從真理中醒來! 461 [Pütz]拉丁語,語出《伊索寓言》&ldquo吹牛的人&rdquo,在這個寓言中,一個好說大話的運動員吹噓說,他在羅德島有一次跳的何其遠也,于是一個圍觀者就用上面的話回答他。
[Pütz]文藝複興和巴洛克的學者文化所發展出的音樂,以人文主義精神與詞聯系在一起,後來也被修辭地加以解釋,尤其在宗教改革的德國,屈從于表達宗教的、倫理的和教育的要求。
新教的教堂音樂就是由此發展出來的,例如聖樂曲藝術。
這裡就是羅德島,就在這裡跳吧(HicRhodus,hicsalta)!&mdash&mdash我們的音樂能夠表達任何東西;它也必須表達什麼東西,因為像某些海怪一樣,它本身沒有任何特征:過去這種音樂曾追随基督教學者,能夠把他的理想改寫成樂聲:為什麼它就不能最終也找到一種與理想的思想家相适應的更明亮、更快樂和更普遍的樂聲呢?&mdash&mdash一種能夠在他靈魂的遼闊的、懸浮着的拱頂中上下搖擺的音樂?&mdash&mdash我們的音樂曾經如此偉大,如此卓越:對它來說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因此,讓它向我們表明,同時感受到三者是可能的:[278]即崇高、深邃和溫暖之光、最合乎邏輯的歡樂! 462 長期療法。
&mdash&mdash心靈的慢性疾病,正如身體的慢性疾病,很少是由于單獨一次對身體的理性和心靈的理性進行粗暴踐踏導緻,而是一般而言産生于無數次未被察覺的微小疏忽。
&mdash&mdash例如,一個人的呼吸一天天變弱,肺部吸入的空氣越來越少,即使這種變化的單位無限微小,最終也會因為肺部長期得不到足夠運動而導緻某種慢性疾病。
這類疾病的唯一療法是相反方向的無數次簡單鍛煉&mdash&mdash例如,養成習慣,每一刻鐘深呼吸一次(如果可能應該平躺在地闆上;還應該将一隻指示時刻的鐘表選為終身伴侶)。
所有這些治療都是緩慢而瑣碎的;同樣,希望治療心靈疾病的人也必須注意改變他最細小的習慣。
許許多多的人每天詛咒他的環境10次,但很少考慮到事實,特别是很少考慮到幾年之後他就會為自己造就一條習慣規律,因而不得不每天詛咒環境10次的事實。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能給自己造成一種每天改善環境10次的習慣!&mdash&mdash 463 第七天。
&mdash&mdash你們贊美那個,說是我的創造?但我不過是丢掉了我身上的負擔![279]我心超越于創造者的虛榮之上。
&mdash&mdash你們贊美這個,說是我的斷念?但我隻不過是丢掉了我身上的負擔!我心超越于斷念者的虛榮之上。
464 施予者之羞。
&mdash&mdash每每給予,每每贈送,并因此每每做給予贈送者狀,這多麼缺少慷慨!給予和贈送吧,但請藏起自己的名字,收起自己的好意!或者就像自然一樣,連名字也沒有&mdash&mdash自然的最令人振奮之處在于,我們在這裡不再遇到一個給予者和一個贈送者,一個&ldquo仁慈的面容&rdquo了。
&mdash&mdash确實,你甚至把自然的這種令人振奮的性質也斷送了,因為你已經在自然中安置了一位神&mdash&mdash現在一切重新成為不自由和被壓抑的了!嗚呼!難道我們永遠沒有權利不受打擾地獨自生活?難道我們永遠都不能不受注視、不受保護、不受牽引和不受饋贈?如果我們身邊總是有另一個人的影子揮之不去,那麼,最佳的勇氣和善就将不複存在。
難道這種來自天堂的糾纏,這位不可擺脫的超自然的鄰人,還不足以把我們推向魔鬼嗎?&mdash&mdash但是,并不需要如此,這不過是一場夢!讓我們從夢中醒來! 465 一次邂逅。
&mdash&mdash甲:你在望什麼呢?你已經一動不動地站在這很久了。
&mdash&mdash乙:總是老一套,周而複始!一件事情需要幫助,如此之深也如此之遠地把我卷入,然而當我好不容易到達它的根基,我卻發現它并不值得如此費力。
在所有這類經曆的最後,我都産生了一種悲哀和恍惚的感覺。
每天我都在較小的程度上如此經曆三次。
466 [280]聲名之累。
&mdash&mdash能像一個無名之輩那樣跟人們說話多好!諸神在拿走我們的匿名(Inkognito)和讓我們聞名的同時,也拿走了我們&ldquo一半美德&rdquo。
467 雙倍的忍耐。
&mdash&mdash&ldquo你這樣做将使許多人痛苦。
&rdquo &mdash&mdash這我知道;同時我還知道這将使我不得不忍受雙倍痛苦,首先是因為同情他們的痛苦而痛苦,其次是因為他們将要施加于我的報複而痛苦。
盡管如此,我一點也不會不去做該做的事情。
468 美的王國更廣大。
&mdash&mdash我們在自然中巡遊,機敏而快活,試圖發現和當場捕獲萬物固有的美;遙望一段布滿岩石、港灣、橄榄樹和松樹的海岸,我們設法發現它的美在什麼情況下才臻于化境,表現無遺:是在燦爛的陽光下,還是在無邊的風暴中,抑或是在天空收起它的最後一道光線之時:同樣,我們也應該以欣賞者和發現者的身份在人們中間跑來跑去,讓他們既表現出善也表現出惡,以便一個人在陽光下,另一個人在風暴中,第三個人在夜幕下和陰雨中,分别展示出他們特有的美。
難道要禁止欣賞像有其粗犷線條和動人之美的蠻荒風景一樣的惡人嗎?如果這同一個人,當他裝出善良規矩的樣子,我們豈不像看了一幅劣作和諷刺畫,豈不像自然中的一個污點一樣讓我們痛苦嗎?&mdash&mdash是的,這是禁止的:[281]人們至今隻許在有道德的善人身上尋找美&mdash&mdash難怪他們所得甚少,總是在尋找沒有軀體的虛幻的美!&mdash&mdash毫無疑問,惡人身上有千百種有德性之人夢想不到的幸福,也具有千百種有德性之人所沒有的美:其中許多還有待我們去發現。
469 [Pütz]參《經集。
早期佛教巴利文教理詩選》,Nyanaponika翻譯和編輯,修訂第2版,康斯坦茨1977,頁40以下。
《犀牛》:歌曲,由每節四行的41節四行詩組成,每節的最後一行每次總是像咒語一樣重複折返:&ldquo人喜歡獨行,犀牛也是一樣。
&rdquo尼采熟悉《經集》的一個英文譯本,并且将上引詩行付諸&ldquo家用&rdquo。
(參1875年12月13日尼采緻卡爾·馮·格斯多夫[CarlvonGersdorff]。
[譯注]格斯多夫和保爾·多伊森[PaulDeussen]同為尼采讀普福塔中學時的同學和朋友。
)智者的非人道。
&mdash&mdash如一首佛教徒的贊歌所說,智者像&ldquo犀牛一樣孤獨漫步&rdquo,而由于他的步伐如此沉重,把路上的一切都化為了齑粉&mdash&mdash他不得不時常做出某種和解和表現出某種人情味:我指的不僅僅是放輕腳步,不僅僅是彬彬有禮和與人為善,不僅僅是機智和自我嘲諷,而且是指自相矛盾和經常退回到坊間的無稽之談。
由于不想像壓路機一樣把災難碾壓向人,希望教導别人的智者就不得不把他的缺陷,當作一種美化來利用;當他說&ldquo鄙視我吧&rdquo,他是在請求,以利于他成為一種肆無忌憚的真理的代言人。
他希望把你帶進深山,他也許還希望讓你去冒生命危險:為此,他也願意無論事前還是事後都聽任你們對這樣一位領路人進行報複&mdash&mdash這是他為自己赢得走在别人前面的享受所付出的代價。
&mdash&mdash你是否記得,當他某一次領着你沿着濕滑的小路穿過幽暗的岩洞時,你的心裡是怎麼想的?你心裡一邊緊張得怦怦直跳,一邊又情緒很壞,你對自己說:&ldquo這位領路人可以做些更好的事,而不是在這種地方爬行!他是那些遊手好閑之徒中的一個&mdash&mdash我們跟随他,以此我們似乎确實賦予他一種價值,這是不是已經給了他太大的榮譽了?&rdquo 470 [Pütz]參《馬太福音》6:26:&ldquo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
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rdquo亦參《路加福音》12:24。
[282]在人多的宴會上。
&mdash&mdash若人們能像喂鳥一樣宴客,手中漫不經心地撒下食物,而不是盯着鳥兒看且論功行賞,客人該多麼幸福!讓我們像鳥兒一樣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喙上也沒有刻着名字。
如此這般在人多的宴會上盡情享受将是我的快樂。
471 [KSA]&ldquo愛其鄰人的&rdquo:熱心與人交往的。
(清樣)另一種鄰人之愛。
&mdash&mdash一切激動的、吵鬧的、前後懸殊的和神經質的行為都與偉大的激情相對立:偉大的激情像一股安靜而陰沉的火焰居于人的内心深處,而且那裡聚集了全部的光和熱,使人從外表看上去平靜而冷漠,給他印上了某種拒人千裡之外的特征。
毫無疑問,這樣的人有時也是能愛鄰人的&mdash&mdash但是,他們的愛不是聯絡感情的、急于取悅他人的愛:而是一種溫和的、思索的和松弛的友好:他們仿佛是透過其城堡&mdash&mdash這城堡是他的屏障因而也是他的牢籠&mdash&mdash的窗子打量外面:打量一個陌生的、自由的世界,打量他人,這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愉快! 472 不為自己辯護。
&mdash&mdash甲:你為什麼不願為自己辯護? [KSA]草稿:我能在100件事上為自己辯護,但我鄙視這辯護所包含的快樂,不能容忍其他人可能的對我的想象:我真的很看重這些事情。
這完全不是真的&mdash&mdash這對我來說并沒有什麼重要,而做另一個人以為看透我要做的事情使我不快。
&mdash&mdash乙:我可以為自己辯護,我可以在這件事和其他100件事上為自己辯護,但我蔑視這種辯護中所包含的快樂:因為這些事情于我還不夠偉大,我甯肯背着壞名聲,也不可能助長那些卑賤的小人物的幸災樂禍,讓他們說:&ldquo他還很看重這些事哩!&rdquo這恰恰不是真的!也許我應該考慮自己更多一些,把訂正有關自己的錯誤意見當作一項責任;[283]&mdash&mdash我對于我自己以及我所造成的東西實在是太不關心和太懶散了。
473 [Pütz]拉丁語,這是對一個短語的改編,這一短語可以追溯到阿裡斯多芬(《普洛托》1151),以及西塞羅(《塔斯庫勒姆對話》V,37,108)根據帕庫維烏斯(《透克洛斯》,殘篇19)引用的說法:Patriaest,ubicumqueestbene。
其簡化形式廣為人知:Ubibene,ibipatria[哪裡過得好,哪裡就是祖國]。
人應該在哪裡建造他的房屋。
&mdash&mdash如果離群索居使你覺得自己偉大而多産,那麼一種社會中的生活就會使你變得渺小而荒蕪:反之亦然。
一種有力的父親般的溫柔寬厚&mdash&mdash你在哪裡捕捉到了這種心緒,就把你的房屋建在哪裡,無論現在是在熙攘喧鬧中,還是在寂靜無聲中。
哪裡我成為父親,哪裡就是我的祖國(Ubipatersum,ibipatria)。
474 [Pütz]引自穆勒:《全集》,Th.Gomperz編,萊比錫1869&mdash1880,XII,頁67。
與辯證法相反的方法指的是直覺。
[KSA]草稿:辯證法是達到神聖存在的唯一道路:柏拉圖,穆勒67,叔本華從直覺出發同樣斷言。
唯一的道路。
&mdash&mdash&ldquo辯證法是達到神聖的存在和深入現象的面紗背後的唯一道路&rdquo&mdash&mdash柏拉圖莊重而熱情地宣布,正如叔本華同樣莊重而熱情地宣布,一種與辯證法相反的方法才是唯一的道路&mdash&mdash但他們兩個都錯了。
因為他們指給我們一條道路所要通達的那個東西根本就不存在。
&mdash&mdash迄今為止,人類所有的偉大熱情不都是這樣一種對于無(Nichts)的熱情?人類所有的莊重不都是關于無的莊重? 475 [KSA]在草稿中是&ldquo我&rdquo而不是&ldquo他&rdquo。
負重。
&mdash&mdash你們不了解他:他負重很多仍能飛往高空。
根據自己翅膀的可憐扇動,你們斷定,既然他如此負重多多,那他一定是想留在低處。
476 [Pütz]指涉登山寶訓的第一個祝福,見《馬太福音》5:3:&ldquo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rdquo當精神豐收的節日。
&mdash&mdash經驗、事件,對于經驗和事件的思考,以及對于思考的夢想,所有這些每天都在不斷增長和積累[284]&mdash&mdash一筆巨大的令人欣喜的财富!其景象讓人暈眩;我不再能夠理解,為什麼精神上貧乏的人可以被稱作有福的了。
然而,當我感到疲倦時,我有時也會嫉妒他們:因為掌管如此巨大的一筆财富絕不是一件容易事兒,其沉重往往會壓倒一切幸福。
&mdash&mdash如果我們需要做的隻是站在那裡和随便看看該有多好!如果人隻是他自己知識的守财奴該有多好! 477 從懷疑中走出。
&mdash&mdash甲:經過一場普遍的道德懷疑之後,其他人變得憂郁而虛弱,被腐蝕了、被蟲蛀了,在某種程度上被蛀空了&mdash&mdash但是我卻變得比以前更勇敢和更健康,帶着重新赢得的本能。
哪裡狂風呼嘯,哪裡波濤洶湧,哪裡危險重重,哪裡我就感覺最好。
我并沒有變成一隻蛀蟲,雖然确實經常不得不像一隻蛀蟲一樣工作和打洞。
&mdash&mdash乙:你剛好不再是一個懷疑者了!因為你否定! &mdash&mdash甲:通過這否定,我重新學會了肯定。
478 讓我們走開!&mdash&mdash不要碰他!讓他一個人呆着!你難道想讓他完全破碎嗎?他豈不像一隻玻璃杯子,當你把開水一下子倒進去,他就會裂成碎片嗎?而他是這樣珍貴的一隻杯子! 479 愛與真。
&mdash&mdash我們在愛戀中時都是違反真理的重犯、習以為常的同犯,真理的偷竊者,[285]我們所允許為真遠遠多于向我們顯現為真&mdash&mdash因此,思想者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吓跑那些他所愛戀的人(這些人并不就是那些恰好也愛他的人),以便他們露出他們的毒刺和惡意,從而不再能誘惑他。
因此,思想者的善意也和月亮一樣有其陰晴圓缺。
480 無法避免的。
&mdash&mdash你們所願意經曆的:那些不願你們舒适愉快的人,在你們的經曆中找到貶低你們的機會!假如你們經曆了心靈和知識上的最深刻變革,最終像一個初愈者,帶着痛苦的笑容,進入自由與明亮的甯靜中&mdash&mdash人們仍然會說:&ldquo他把他的病當作一種論據,認為他的無能證明了所有人的無能;他太虛榮了,他為了感覺到痛苦者的優越感而不惜讓自己病倒。
&rdquo&mdash&mdash假設有人掙脫了鎖鍊而且同時受了重傷:于是就有另一個人嘲笑地指出來。
&ldquo可是這家夥得多笨啊!&rdquo他會說,&ldquo所以說,這人到底什麼狀況啊,他已經習慣了他的鎖鍊,而又愚蠢到想要打碎它!&rdquo 481 [Pütz]除了向所謂批判哲學的決定性轉變以外,康德哲學的發展沒有經曆什麼戲劇性轉變;他的哲學風格以審慎的批評,嚴密的邏輯和極端抽象為特點,以至于過了50年他才寫出這一轉折著作。
[Pütz]早在1818年,叔本華就在給歌德關于《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問世的一篇書面通知中寫到,他&ldquo以為,愛爾維修說的是正确的:人到了30歲,最多到35歲,就通過對于世界的印象産生了所有思想,他所能勝任的,他此後所交付的一切,永遠隻是那些思想的展開而已&rdquo。
通過指明這種&ldquo不變&rdquo的特點,尼采影射叔本華關于悟知品格(intelligiblerCharakter)的理論。
([譯按]:正如叔本華在《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28節中[參石沖白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頁223及以下]首次引入intelligiblerCharakter時指出的那樣,這個術語源于康德[參《純粹理性批判》,1976版,A539/B567以下,中譯本參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437及以下]。
不過同一個詞,石沖白譯為&ldquo悟知性格&rdquo,鄧曉芒譯為&ldquo理知性格&rdquo。
)[Pütz]在歌德從《維特的煩惱》(1774)直到《瑪麗恩巴德哀歌》(1823)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作為創作動機的痛苦主題。
([譯按]《瑪麗恩巴德哀歌》為歌德晚年最著名的愛情詩篇。
1823年夏天,已是74歲高齡的歌德又一次光臨捷克溫泉療養勝地瑪麗恩巴德,他請魏瑪公國的卡爾·奧古斯特公爵代為轉達向19歲的烏爾麗克求婚。
久等無果後,歌德于9月5日乘馬車踏上回程,途中當年&ldquo維特&rdquo的痛苦與惆怅再次襲來,最終促成了這篇愛情悲歌。
一個世紀後,茨威格在他著名的傳記作品《人類群星閃耀時》第六章中生動複現了這一事件。
)[KSA]草稿:康德是一個可敬的但也無足輕重的人,他的個人需要有時流露出來:他的經曆有限,他的思想方式沒有給他以時間去經曆什麼:他缺少廣度和力量。
叔本華要好,他至少表現出某種強烈的醜陋性情,在仇恨、貪欲和虛榮中,他表現出更狂野的天性并有時間發展這種狂野。
&mdash&mdash但是,這兩人都沒有其自我的深刻的曆史,沒有危機和生死時刻,他們的思想并不就是一部傳記,在康德那裡隻是他的頭腦的曆史,在叔本華那裡隻是其性格和對反映、對智力的興趣的記錄。
叔本華的思想中沒有冒險事件,沒有傳奇,沒有災難。
想想帕斯卡!兩個德國人。
&mdash&mdash如果我們将康德、叔本華與柏拉圖、斯賓諾莎、帕斯卡、盧梭和歌德進行比較,考慮他們的靈魂而不是才智,我們會看到,這種比較不利于前者:他們的思想并不是由他們充滿激情的靈魂的曆史構成的,在其中也不會有傳奇、危機、災難和生死時刻等着我們去猜;他們的思想并非同時也是其靈魂的不自覺的傳記,而是說,[286]在康德那裡,它隻是一個頭腦的傳記;在叔本華那裡,隻是一種性格(&ldquo一種不可改變的[性格]&rdquo)的描述和反映,以及對于&ldquo反映&rdquo本身的喜愛,也就是對于一種卓越才智的喜愛。
康德,當他透過他的思想閃現出來時,完全是一個誠實和可敬的人,但同時也是一個無關緊要的人:他缺乏廣度與力量;他沒有什麼經曆,他的工作方式不允許他有時間去經曆什麼&mdash&mdash我指的不是粗劣外在生活&ldquo事件&rdquo,而是在最孤獨和最寂靜的生命中所遭受的命運和痙攣,這樣的生命才有閑暇,可以在思想的激情中燃燒。
叔本華有一點超過了康德:因為當他恨、欲望、虛榮和懷疑時,他至少具有強烈的醜陋性情,他的心性更狂野,并有時間和興緻沉湎于這種狂野。
但他缺少&ldquo發展&rdquo,正如他的思想的疆界之内也缺少發展一樣;他沒有&ldquo曆史&rdquo。
482 尋找同伴。
&mdash&mdash我們究竟是否謀求過多,若我們謀求這樣的同伴,他像放到火上烤到正好程度的栗子一樣軟、香、有營養?他是否對生活要求很少,更願意把生活看作一種饋贈而非應得,仿佛是小鳥和蜜蜂給他銜來的禮物?他是否太驕傲了,根本不能覺得自己是被酬報的?他是否過于嚴肅地沉緬于對知識和誠實的熱情中,以至于沒有時間和興趣去愛好聲名?&mdash&mdash我們将把這樣的人稱作哲人;而他們自己則會找到一個更為謙遜的名字。
483 [287]厭倦于人類。
&mdash&mdash甲:認識!是的!但永遠都是作為人去認識!永遠隻能看同樣的滑稽戲,扮演同樣的滑稽戲角色?永遠隻能用這種眼光觀察事物?然而也許存在着無數類型的生物,它們的感官比人類更适于認識!在所有認識的最後,人最終認識的是什麼?是其感官!這也許說明,認識是不可能的!可憐!可厭! &mdash&mdash乙:這确是一次兇險的襲擊&mdash&mdash理性在襲擊你!但是到了明天,你又會沉浸在認識也就是非理性中,你會說:沉浸在對一切人性的東西的興趣中。
我們下海吧!&mdash&mdash 484 自己的路。
&mdash&mdash一旦我們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踏上了所謂的&ldquo自己的路&rdquo:于是一個秘密就突然向我們揭開了:所有過去對我們友好和與我們親密的人,他們迄今為止都自以為比我們優越,而現在他們覺得受到了冒犯。
其中最好的人寬大為懷并耐心等待,期待我們已經再次找到了&ldquo正路&rdquo&mdash&mdash似乎隻有他們才知道什麼是正路!&mdash&mdash另一些人則嘲笑我們,他們幹的事情,就像我們暫時變傻變瘋一樣,或者他們惡意地稱我們為引誘者。
更惡毒的人則贊同我們是純粹的傻瓜,并試圖抹黑我們的動機,而最糟糕的人則把我們當作他們最糟糕的敵人,認為我們由于長期依賴他們而渴望報複&mdash&mdash并因此害怕我們。
&mdash&mdash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建議:以此開始自己的自主,确保有一年的時間用來赦免所有熟識我們的人犯下的所有罪過。
485 [288]遠觀。
&mdash&mdash甲:但是,這種孤獨是為什麼? &mdash&mdash乙:我沒生任何人的氣。
我隻是覺得,獨處時看我的朋友,比與他們共處時,更清楚也更美;我最熱愛音樂和對音樂最有感受的時候,也正是我遠離音樂而生活的時候。
看來,我需用遠觀,以便更好地思考事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