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桑走過來,女人們都要停住腳步,羨慕地看上一眼。
張柔桑的外表是這樣柔和,性情也是柔和的,但卻并不是沒有主意。
她的内心,甚至是很剛的。
對于秧寶寶的無情無意,她可以原諒一次,也可以原諒第二次,但第三次,她就不再縱容了。
所以,自打開學以後,秧寶寶又一次被蔣芽兒拉了過去,她再沒有向秧寶寶表示過一點的友誼。
現在,秧寶寶出于功利的目的,要與張柔桑拉關系,多少是有些卑下了。
當然,那是不考慮秧寶寶内心另一種感情的說法。
就這樣,秧寶寶怎麼說都是餘着臉去和張柔桑說話的。
張柔桑不卑不亢,并不給她的舊友難堪,卻也談不上對舊情有什麼顧念。
她的向來很溫存的大眼睛裡,此時含有着一股嚴峻的表情,這比不理不睬更加拒人以千裡之外。
然而,秧寶寶其實也苦得很,一方面自尊心受着打擊,另一方面,也真正體會到張柔桑被她傷得有多曆害。
她卑屈地随在張柔桑的身後,問這問那,不顧蔣芽兒的打岔,還有拉扯。
課間的十分鐘很快就過去了,她隻得回到自己位子上,隔了幾排桌椅,遠遠地望一眼張柔桑。
有幾次,張柔桑無意間與她的目光相遇,那目光真是怪可憐的。
張柔桑裝做看不見,趕緊避了開去。
放學了,秧寶寶緊跟着張柔桑出了教室,為了跟上她,在桌椅間磕碰了腿腳,也不覺着。
下了樓梯,走出校門,秧寶寶追上了張柔桑,可張柔桑的步子卻快了些,将秧寶寶又拉上一點。
秧寶寶小跑着追上,張柔桑再快一點,始終和她保持着五六步的距離。
就這麼,一追一趕地走到向西去的新街上。
秋日的陽光,下午三時許,已經斜下來。
但因為雲層薄,空氣透爽,所以光鋪得開,均勻地明亮着。
這一刻,就像早晨十點鐘的時候,隻是影子掉了個方向,向東。
這兩個小孩子,前一個是粉紅色的格子襯衫,套着蘋果綠色的毛線背心;後一個是紅黑白攘拼的運動衫外套,翻出淡黃碎花的襯衣領子。
底下都是褲腳和膝蓋上貼着化的牛仔褲,白旅遊鞋。
背上的書包壓得她們有些佝偻,脖頸一伸一伸地向前走。
看那身後拖曳的影子,比她們的人長,重,遲緩,埋着心事。
再拉開些距離,就能看見,在這一前一後兩個人的後邊,遠得多,至少有一百米的地方,還有個彩色的小花點。
一身大朵大朵的玫瑰紫團花,也拖曳着一條佝偻的憂傷的影子,那就是蔣芽兒。
看着張柔桑的背景下了新街,走在車轍縱橫的土路上。
沿了一堵石灰白的山牆,路窄了起來,隻剩下一步寬,接下去就到了一個岔道。
張柔桑走上去往張墅的村路,秧寶寶也跟着也要往張墅去了,可就在這時,她看見通往沈婁的石橋上,有幾個女人前呼後喚着走過,下了石橋便往老屋的方向去了。
秧寶寶不由也跟着上了石橋,這樣,就可以看見老屋了。
老屋的門口,圍了一些人。
秧寶寶心亂跳着,跑下橋,追上方才那幾個女人,聽見女人們笑道:公公發耿勁了!秧寶寶一氣跑到老屋跟前,繞過圍着的人,就去推院門。
院門閉着,上了闩,可能還頂上了東西,一動不動。
她扒着門縫喊:公公,開門,是我,夏靜穎!沒有人應。
身後的人也幫着喊:秧寶回來了,開門呀!還是沒有人應。
人們又笑道:公公發耿勁了! 秧寶寶喘息着,歇下手,回身看看。
門口圍着的多是莊裡的女人和孩子。
其中有兩個生人,穿着鐵灰色的滌綸西裝,推着自行車,此時将自行車架在地上,自己找了塊石頭坐下來,大約已經等一時了。
看起來,他們并不着急,而是笑嘻嘻的,好像感到很有趣。
他們從兜裡摸出香煙,互相點了火,慢慢地吸着。
其中一個,向衆人解釋說:我們并不是來擡他棺材的,隻是與他宣傳火葬。
衆人就朝裡喊:公公,他們要與你講講話而已!院門裡寂然無聲。
人們就向來人說:公公是聾人,不一定聽得見。
來人說:你說他聽不見,我們剛開口說,我們是土葬改革辦公室的,他立即将門關閉。
衆人就說:那不是聽出來的,是聞味道聞出來的!大家就笑,那兩個幹部也笑。
笑過了,側耳聽聽,門裡面還是沒聲音。
太陽又西去一些,從門上斜過一塊。
人們或坐或站,都找到了安置的地方,閑扯着,扯一陣,朝裡邊喊一聲:公公,開門!再扯一陣,喊一聲:公公,道士來了!裡面總是無聲。
人們就笑。
秧寶寶貼門站着,企圖朝裡看,可門縫緊閉,一絲空隙不留。
什麼動靜也沒有,連那些腳腱強勁的雞都沉默着,傳遞出一種警惕的氣息。
過一會兒,那兩人吸完一支煙,站起來,拍拍褲子後面的灰,推起自行車,故意大聲地說:不讓進算數,走了,走了,明日再來!說罷又悄悄将自行車原樣架好,屏息等着。
大家曉得他們是哄公公開門,都忍着笑,等着。
半天,也沒有動靜。
于是,人們又哄聲笑了,兩位幹部重新坐下來。
有好事的女人自發地上前,咚咚地擂着門,威吓着:再不開門,要撬了啊!秧寶寶發起火來,奮力将那女人推開,說:撬誰的門?撬你家的門!大家又笑,笑秧寶寶原來很護家的,破屋當寶啊!就在這紛亂之時,院子裡,忽然拔起一聲吼叫,人們不由靜了一靜。
這一聲吼叫,嘶啞卻高亢,有點像野獸,隻有秧寶寶聽出來,公公在唱歌,唱的是:狀元岙,有個曹阿狗,田種九畝九分九厘九毫九絲九,爹,殺豬吊酒,娘,上繃落繡,買得個婁,上種紅菱下種藕,田塍沿裡下毛豆,河勘邊裡種楊柳……随着公公唱腔有了闆眼,人們才醒過來,輕松地笑了。
兩位幹部互相說:你會不會唱?與老頭對上一段!然後站起來,再一次拍去褲後面的灰,說:要麼去田裡看看,将他的墓處理了。
于是,就有人引路,往公公的自留地裡去了。
秧寶寶對了門裡喊:公公,人走了,開門!回答她的是公公激越的歌聲:楊柳高頭延扁豆,楊柳底下排蔥韭。
大兒子又賣紅菱又賣藕,二兒子賣蔥韭,三兒子打藤頭,大媳婦趕市上街走,二媳婦挑水澆菜跑河頭,三媳婦劈柴掃地管竈頭……這平直的歌調裡,拼力掙着一股勁,叫秧寶寶害怕極了,她不由地挪動腳步,随着衆人走去。
人們繞過老屋,從兩座低矮的院牆之間穿過去,再順了一條田埂走一段,來到了公公的自留地。
這是一塊旱地,大約有二分,種了些毛豆。
因為人力不濟,毛豆長得不好。
稀稀拉拉的豆柯裡邊,石塊砌了一個方坑,半邊的上方,兩片石闆架成一個屋脊。
這就是公公為自己造的陰穴。
人們指點給兩位幹部看,兩位幹部戲谑地說:這陰穴也忒簡陋了,魂靈也關不牢的。
人們便告訴道:雖然簡陋,可公公卻是用心用意,專程請了石匠來,鑿了石方,放下,接縫,才造好沒幾日,看,鑿痕新得很呢!兩位幹部說:要是新造的,就更錯了,縣裡老早立法保護耕地,廢除土葬,滿牆張貼的都是:讓得三分地,留給子孫耕。
難道看不見?人們說:公家都造墳山,為何不讓給子孫耕?兩位幹部說:那是山地,不是耕地。
人們就說:現在你們不是來了嗎?來得及給子孫耕的!大家還都朝後站站,看那兩人怎麼動手。
那兩位幹部站在石穴旁邊,就有些尴尬,真要動手拆人家墳,到底是怕傷陰骘。
太陽已經低到公路的路面了,有自行車在一道金光裡駛着。
這邊呢,光是淡金色的,從貼地的豆河根裡淌過來,淌過石闆。
石闆上還敷着一層薄薄的石粉,看上去很新鮮。
那兩人嘴裡繼續嘀咕着,手抄在懷裡,又站了一時,就有人說:其實這還算不得陰穴,要埋了人才算呢!又有人插嘴道:難道往自家地裡栽一塊石闆也要立法嗎?兩位幹部想得了提醒一般,放下手來,說:反正不能土葬!就轉過身子往回走了。
大家随在身後,又湧向了村子。
秧寶寶遠遠跟着人們,走到路上,回頭看看毛豆地,地裡面的石穴,穴上的石闆聚了一些落日的光,又被豆柯擋了些,閃閃爍爍的。
可這會兒,天真是有些暗了。
那毛豆地,以及邊上的幾塊菜地,都顯得荒。
那一點光,漸漸也流散了,露出灰白的顔色。
人們擁着兩個幹部,從田埂上走回巷道。
這一次,他們沒有在老屋跟前停留,徑直走了過去。
老屋的院門依然閉着,公公已經不唱了,沉寂下來。
幹部的自行車丁零零地上了石橋。
人們各回各的家,燕子也回巢了。
這個寂寥的村莊,不期而至的一出戲劇,落幕了。
秧寶寶站在老屋跟前,遲疑地用手推了推門,門紋絲不動。
她移過身,躲到牆邊一棵水杉後面,眼淚流了下來。
她手扶着樹,感覺到樹皮粗糙的溫暖。
這是白晝太陽留下的熱,也是樹的體溫,情意綿綿地抓撓着孩子的手心。
風吹着,樹葉在很高的上方嘩響。
秧寶寶輕聲哭泣着,不為别的,就為了公公,公公可憐,可憐,可憐!别人家的門裡都飄出飯菜的香,惟有老屋,沉寂着,沒一絲動靜。
秧寶寶光顧自己哭着,根本不會想到,在屋前邊的空地邊上一座無人的空屋斷牆後面,也站着一個人。
這個人,從頭至尾目睹了方才的一幕,此時也在哭泣。
那是張柔桑。
她們倆也都不知道,更遠一些,其實也不遠,就在石橋下面,婁底頭,蹲了一個她們的同學,蔣芽兒,也在哭。
應該說,剛才的一幕,她看得并不清楚,可是她嗅都嗅得到這個下午的傷心的空氣。
大衆們都在嬉笑着,可是,孩子們都在傷心。
暮色降臨,将這三個哭泣的小孩子,罩在一種藍灰色的影子裡。
她們身上的衣衫的諸多色彩,全調進了一種透明的顔料,變淺,變暗,沉暗中,有一層隐藏的明亮,這又使得顔色變輕盈了。
在這樣的色澤中,她們變得更小,而且更輕,她們慢慢地移出各自哭泣的窩,飄一般走動起來,悄無聲息。
淚痕都巴在臉上,喉嚨口不時還抽噎一下,手足有些麻軟,身子就好像不是自己的。
她們散開在帶些潮氣的薄霧裡邊,彼此也看不見,離開了這個村莊。
第二天,上課之前,張柔桑走到秧寶寶座位前,從書包裡掏出一個手絹包,打開,是一團粉紅色的開司米,還有一柄鈎針。
她迅速地起了一個頭,手在秧寶寶眼皮底下翻飛一陣,立即出現一排辮子花,然後放在桌面上,走開了。
隻這幾下,秧寶寶已經看懂了,拾起來試着。
小心地送進鈎針,繞了線,再抽出來,一股辮子花在針下顯現了。
蔣芽兒依在身邊,看着她鈎。
三個人都沒說話,靜靜的,然後,上課鈴響了。
接下來的日子,秧寶寶就是鈎着這頂小帽子。
總是這樣,關鍵的時刻,張柔桑就會過來指點。
并不說話,隻是拿起來示範情地鈎幾針,再還給徒弟。
蔣芽兒呢,偎在秧寶寶旁邊,眼睛随着鈎針,織出一朵一朵辮子花,漸漸地,有了帽子的輪廓。
在這編織活裡,她們小心裡的一種痛楚,漸漸撫平了,變得十分安靜。
每天放學,整理好書包,背上肩,秧寶寶就取出編織活,一邊走,一邊鈎。
蔣芽兒勾着她的肩,一手替她拿着線團,看她鈎。
兩人走出校門,走上校門前的新街,向東走去。
街市熙攘進來,尤其菜市場口上那一
張柔桑的外表是這樣柔和,性情也是柔和的,但卻并不是沒有主意。
她的内心,甚至是很剛的。
對于秧寶寶的無情無意,她可以原諒一次,也可以原諒第二次,但第三次,她就不再縱容了。
所以,自打開學以後,秧寶寶又一次被蔣芽兒拉了過去,她再沒有向秧寶寶表示過一點的友誼。
現在,秧寶寶出于功利的目的,要與張柔桑拉關系,多少是有些卑下了。
當然,那是不考慮秧寶寶内心另一種感情的說法。
就這樣,秧寶寶怎麼說都是餘着臉去和張柔桑說話的。
張柔桑不卑不亢,并不給她的舊友難堪,卻也談不上對舊情有什麼顧念。
她的向來很溫存的大眼睛裡,此時含有着一股嚴峻的表情,這比不理不睬更加拒人以千裡之外。
然而,秧寶寶其實也苦得很,一方面自尊心受着打擊,另一方面,也真正體會到張柔桑被她傷得有多曆害。
她卑屈地随在張柔桑的身後,問這問那,不顧蔣芽兒的打岔,還有拉扯。
課間的十分鐘很快就過去了,她隻得回到自己位子上,隔了幾排桌椅,遠遠地望一眼張柔桑。
有幾次,張柔桑無意間與她的目光相遇,那目光真是怪可憐的。
張柔桑裝做看不見,趕緊避了開去。
放學了,秧寶寶緊跟着張柔桑出了教室,為了跟上她,在桌椅間磕碰了腿腳,也不覺着。
下了樓梯,走出校門,秧寶寶追上了張柔桑,可張柔桑的步子卻快了些,将秧寶寶又拉上一點。
秧寶寶小跑着追上,張柔桑再快一點,始終和她保持着五六步的距離。
就這麼,一追一趕地走到向西去的新街上。
秋日的陽光,下午三時許,已經斜下來。
但因為雲層薄,空氣透爽,所以光鋪得開,均勻地明亮着。
這一刻,就像早晨十點鐘的時候,隻是影子掉了個方向,向東。
這兩個小孩子,前一個是粉紅色的格子襯衫,套着蘋果綠色的毛線背心;後一個是紅黑白攘拼的運動衫外套,翻出淡黃碎花的襯衣領子。
底下都是褲腳和膝蓋上貼着化的牛仔褲,白旅遊鞋。
背上的書包壓得她們有些佝偻,脖頸一伸一伸地向前走。
看那身後拖曳的影子,比她們的人長,重,遲緩,埋着心事。
再拉開些距離,就能看見,在這一前一後兩個人的後邊,遠得多,至少有一百米的地方,還有個彩色的小花點。
一身大朵大朵的玫瑰紫團花,也拖曳着一條佝偻的憂傷的影子,那就是蔣芽兒。
看着張柔桑的背景下了新街,走在車轍縱橫的土路上。
沿了一堵石灰白的山牆,路窄了起來,隻剩下一步寬,接下去就到了一個岔道。
張柔桑走上去往張墅的村路,秧寶寶也跟着也要往張墅去了,可就在這時,她看見通往沈婁的石橋上,有幾個女人前呼後喚着走過,下了石橋便往老屋的方向去了。
秧寶寶不由也跟着上了石橋,這樣,就可以看見老屋了。
老屋的門口,圍了一些人。
秧寶寶心亂跳着,跑下橋,追上方才那幾個女人,聽見女人們笑道:公公發耿勁了!秧寶寶一氣跑到老屋跟前,繞過圍着的人,就去推院門。
院門閉着,上了闩,可能還頂上了東西,一動不動。
她扒着門縫喊:公公,開門,是我,夏靜穎!沒有人應。
身後的人也幫着喊:秧寶回來了,開門呀!還是沒有人應。
人們又笑道:公公發耿勁了! 秧寶寶喘息着,歇下手,回身看看。
門口圍着的多是莊裡的女人和孩子。
其中有兩個生人,穿着鐵灰色的滌綸西裝,推着自行車,此時将自行車架在地上,自己找了塊石頭坐下來,大約已經等一時了。
看起來,他們并不着急,而是笑嘻嘻的,好像感到很有趣。
他們從兜裡摸出香煙,互相點了火,慢慢地吸着。
其中一個,向衆人解釋說:我們并不是來擡他棺材的,隻是與他宣傳火葬。
衆人就朝裡喊:公公,他們要與你講講話而已!院門裡寂然無聲。
人們就向來人說:公公是聾人,不一定聽得見。
來人說:你說他聽不見,我們剛開口說,我們是土葬改革辦公室的,他立即将門關閉。
衆人就說:那不是聽出來的,是聞味道聞出來的!大家就笑,那兩個幹部也笑。
笑過了,側耳聽聽,門裡面還是沒聲音。
太陽又西去一些,從門上斜過一塊。
人們或坐或站,都找到了安置的地方,閑扯着,扯一陣,朝裡邊喊一聲:公公,開門!再扯一陣,喊一聲:公公,道士來了!裡面總是無聲。
人們就笑。
秧寶寶貼門站着,企圖朝裡看,可門縫緊閉,一絲空隙不留。
什麼動靜也沒有,連那些腳腱強勁的雞都沉默着,傳遞出一種警惕的氣息。
過一會兒,那兩人吸完一支煙,站起來,拍拍褲子後面的灰,推起自行車,故意大聲地說:不讓進算數,走了,走了,明日再來!說罷又悄悄将自行車原樣架好,屏息等着。
大家曉得他們是哄公公開門,都忍着笑,等着。
半天,也沒有動靜。
于是,人們又哄聲笑了,兩位幹部重新坐下來。
有好事的女人自發地上前,咚咚地擂着門,威吓着:再不開門,要撬了啊!秧寶寶發起火來,奮力将那女人推開,說:撬誰的門?撬你家的門!大家又笑,笑秧寶寶原來很護家的,破屋當寶啊!就在這紛亂之時,院子裡,忽然拔起一聲吼叫,人們不由靜了一靜。
這一聲吼叫,嘶啞卻高亢,有點像野獸,隻有秧寶寶聽出來,公公在唱歌,唱的是:狀元岙,有個曹阿狗,田種九畝九分九厘九毫九絲九,爹,殺豬吊酒,娘,上繃落繡,買得個婁,上種紅菱下種藕,田塍沿裡下毛豆,河勘邊裡種楊柳……随着公公唱腔有了闆眼,人們才醒過來,輕松地笑了。
兩位幹部互相說:你會不會唱?與老頭對上一段!然後站起來,再一次拍去褲後面的灰,說:要麼去田裡看看,将他的墓處理了。
于是,就有人引路,往公公的自留地裡去了。
秧寶寶對了門裡喊:公公,人走了,開門!回答她的是公公激越的歌聲:楊柳高頭延扁豆,楊柳底下排蔥韭。
大兒子又賣紅菱又賣藕,二兒子賣蔥韭,三兒子打藤頭,大媳婦趕市上街走,二媳婦挑水澆菜跑河頭,三媳婦劈柴掃地管竈頭……這平直的歌調裡,拼力掙着一股勁,叫秧寶寶害怕極了,她不由地挪動腳步,随着衆人走去。
人們繞過老屋,從兩座低矮的院牆之間穿過去,再順了一條田埂走一段,來到了公公的自留地。
這是一塊旱地,大約有二分,種了些毛豆。
因為人力不濟,毛豆長得不好。
稀稀拉拉的豆柯裡邊,石塊砌了一個方坑,半邊的上方,兩片石闆架成一個屋脊。
這就是公公為自己造的陰穴。
人們指點給兩位幹部看,兩位幹部戲谑地說:這陰穴也忒簡陋了,魂靈也關不牢的。
人們便告訴道:雖然簡陋,可公公卻是用心用意,專程請了石匠來,鑿了石方,放下,接縫,才造好沒幾日,看,鑿痕新得很呢!兩位幹部說:要是新造的,就更錯了,縣裡老早立法保護耕地,廢除土葬,滿牆張貼的都是:讓得三分地,留給子孫耕。
難道看不見?人們說:公家都造墳山,為何不讓給子孫耕?兩位幹部說:那是山地,不是耕地。
人們就說:現在你們不是來了嗎?來得及給子孫耕的!大家還都朝後站站,看那兩人怎麼動手。
那兩位幹部站在石穴旁邊,就有些尴尬,真要動手拆人家墳,到底是怕傷陰骘。
太陽已經低到公路的路面了,有自行車在一道金光裡駛着。
這邊呢,光是淡金色的,從貼地的豆河根裡淌過來,淌過石闆。
石闆上還敷着一層薄薄的石粉,看上去很新鮮。
那兩人嘴裡繼續嘀咕着,手抄在懷裡,又站了一時,就有人說:其實這還算不得陰穴,要埋了人才算呢!又有人插嘴道:難道往自家地裡栽一塊石闆也要立法嗎?兩位幹部想得了提醒一般,放下手來,說:反正不能土葬!就轉過身子往回走了。
大家随在身後,又湧向了村子。
秧寶寶遠遠跟着人們,走到路上,回頭看看毛豆地,地裡面的石穴,穴上的石闆聚了一些落日的光,又被豆柯擋了些,閃閃爍爍的。
可這會兒,天真是有些暗了。
那毛豆地,以及邊上的幾塊菜地,都顯得荒。
那一點光,漸漸也流散了,露出灰白的顔色。
人們擁着兩個幹部,從田埂上走回巷道。
這一次,他們沒有在老屋跟前停留,徑直走了過去。
老屋的院門依然閉着,公公已經不唱了,沉寂下來。
幹部的自行車丁零零地上了石橋。
人們各回各的家,燕子也回巢了。
這個寂寥的村莊,不期而至的一出戲劇,落幕了。
秧寶寶站在老屋跟前,遲疑地用手推了推門,門紋絲不動。
她移過身,躲到牆邊一棵水杉後面,眼淚流了下來。
她手扶着樹,感覺到樹皮粗糙的溫暖。
這是白晝太陽留下的熱,也是樹的體溫,情意綿綿地抓撓着孩子的手心。
風吹着,樹葉在很高的上方嘩響。
秧寶寶輕聲哭泣着,不為别的,就為了公公,公公可憐,可憐,可憐!别人家的門裡都飄出飯菜的香,惟有老屋,沉寂着,沒一絲動靜。
秧寶寶光顧自己哭着,根本不會想到,在屋前邊的空地邊上一座無人的空屋斷牆後面,也站着一個人。
這個人,從頭至尾目睹了方才的一幕,此時也在哭泣。
那是張柔桑。
她們倆也都不知道,更遠一些,其實也不遠,就在石橋下面,婁底頭,蹲了一個她們的同學,蔣芽兒,也在哭。
應該說,剛才的一幕,她看得并不清楚,可是她嗅都嗅得到這個下午的傷心的空氣。
大衆們都在嬉笑着,可是,孩子們都在傷心。
暮色降臨,将這三個哭泣的小孩子,罩在一種藍灰色的影子裡。
她們身上的衣衫的諸多色彩,全調進了一種透明的顔料,變淺,變暗,沉暗中,有一層隐藏的明亮,這又使得顔色變輕盈了。
在這樣的色澤中,她們變得更小,而且更輕,她們慢慢地移出各自哭泣的窩,飄一般走動起來,悄無聲息。
淚痕都巴在臉上,喉嚨口不時還抽噎一下,手足有些麻軟,身子就好像不是自己的。
她們散開在帶些潮氣的薄霧裡邊,彼此也看不見,離開了這個村莊。
第二天,上課之前,張柔桑走到秧寶寶座位前,從書包裡掏出一個手絹包,打開,是一團粉紅色的開司米,還有一柄鈎針。
她迅速地起了一個頭,手在秧寶寶眼皮底下翻飛一陣,立即出現一排辮子花,然後放在桌面上,走開了。
隻這幾下,秧寶寶已經看懂了,拾起來試着。
小心地送進鈎針,繞了線,再抽出來,一股辮子花在針下顯現了。
蔣芽兒依在身邊,看着她鈎。
三個人都沒說話,靜靜的,然後,上課鈴響了。
接下來的日子,秧寶寶就是鈎着這頂小帽子。
總是這樣,關鍵的時刻,張柔桑就會過來指點。
并不說話,隻是拿起來示範情地鈎幾針,再還給徒弟。
蔣芽兒呢,偎在秧寶寶旁邊,眼睛随着鈎針,織出一朵一朵辮子花,漸漸地,有了帽子的輪廓。
在這編織活裡,她們小心裡的一種痛楚,漸漸撫平了,變得十分安靜。
每天放學,整理好書包,背上肩,秧寶寶就取出編織活,一邊走,一邊鈎。
蔣芽兒勾着她的肩,一手替她拿着線團,看她鈎。
兩人走出校門,走上校門前的新街,向東走去。
街市熙攘進來,尤其菜市場口上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