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回 武安君含冤死杜郵呂不韋巧計歸異人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趙孝成王初時接得趙括捷報,心中大喜,已後聞趙軍困于長平,正欲商量遣兵救援。
忽報“趙括已死,趙軍四十餘萬,盡降于秦,被武安君一一夜坑殺,止放二百四十人還趙。
”趙王大驚,群臣無不悚懼。
國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号痛之一聲不絕。
惟趙括之母不哭,曰:“自括為将時,老妾已不看作生人矣。
”趙王以趙母有前言,不加誅,反賜粟帛以慰之。
又使人謝廉頗。
趙國正在驚惶之際,邊吏又報道:“秦兵攻下上一黨一,十七城皆已降秦。
今武安君親率大軍前進,聲言欲圍邯鄲。
”趙王問群臣:“誰能止秦兵者?”群臣莫應。
平原君歸家,遍問賓客,賓客亦無應者。
适蘇代客于平原君之所,自言“代若至鹹陽,必能止秦兵不攻趙。
”平原君言于趙王,趙王大出金币,資之入秦。
蘇代往見應侯範睢,睢揖之上坐,問曰:“先生何為而來?”蘇代曰:“為君而來。
”範睢曰:“何以教我?”蘇代曰:“武安君已殺馬服子乎?”睢應曰:“然。
”代曰:“今且圍邯鄲乎?”睢又應曰:“然。
”代曰:“武安君用兵如神,身為秦将,所收奪七十餘城,斬首近百萬,雖伊尹、呂望之功,不加于此。
今又舉兵而圍邯鄲,趙必亡矣!趙亡,則秦成帝業,秦成帝業,則武安君為佐命之元臣,如伊尹之于商,呂望之于周。
君雖素貴,不能不居其下也!”範睢愕然前席曰:“然則如何?”蘇代曰:“君不如許韓、趙割地以和于秦。
夫割地以為君功,而又解武安君之兵一柄一,君之位,則安于泰山矣!”範睢大喜。
明日即言于秦王曰:“秦兵在外日久,已勞苦,宜休息。
不如使人谕韓、趙,使割地以求和。
”秦王曰:“惟相國自裁。
”于是範睢按大出金帛,以贈蘇代之行,使之往說韓趙。
韓、趙二王懼秦,皆聽代計。
韓許割垣雍一城,趙許割六城,各遣使求和于秦。
秦王初嫌韓止一城太少,使者曰:“上一黨一十七縣,皆韓物也!”秦王乃笑而受之。
召武安君班師。
白起連戰皆勝,正欲進圍邯鄲,忽聞班師之诏,知出于應侯之謀,乃大恨。
自此白起與範睢有隙。
白起宣言于衆曰:“自長平之敗,邯鄲城中,一一夜十驚,若乘勝往攻,不過一月可拔矣。
惜乎應侯不知時勢,主張班師,失此機會!”秦王聞之,大悔曰:“起既知邯鄲可拔,何不早奏?”乃複使起為将,欲使伐趙。
白起适有病不能行,乃改命大将王陵。
陵率軍十萬伐趙,圍邯鄲城。
趙王使廉頗禦之。
頗設守甚嚴,複以家财募死士,時時夜缒城往砍秦營。
王陵兵屢敗。
時武安君病已愈,秦王欲使代王陵。
武安君奏曰:“邯鄲實未易攻也。
前者大敗之後,百姓震恐不甯,因而乘之,彼守則不固,攻則無力,可剋期而下。
今二歲餘矣,其痛已定,又廉頗老将,非趙括比。
諸侯見秦之方和于趙,而複攻之,皆以秦為不可信,必将‘合從’而來救,臣未見秦之勝也!”秦王強之行,白起固辭。
秦王複使應侯往請。
武安君怒應侯前阻其功,遂稱疾。
秦王問應侯曰:“武安君真病乎?”應侯曰:“病之真否未可知,然不肯為将,其志已堅。
”秦王怒曰:“起以秦别無他将,必須彼耶?昔長平之勝,初用兵者王龁也,龁何遽不如起?”乃益兵十萬,命王龁往代王陵。
王陵歸國,免其官。
王龁圍邯鄲,五月不能拔。
武安君聞之,謂其客曰:“吾固言邯鄲未易攻,王不聽吾言,今竟如何?”客有與應侯客善者,洩其語。
應侯言于秦王,必欲使武安君為将。
武安君遂僞稱病笃。
秦王大怒,削武安君爵土,貶為士①伍,遷于陰密,立刻出鹹陽城中,不許暫停。
武安君歎曰:“範蠡有言:‘狡兔死,走狗烹。
’吾為秦攻下諸侯七十餘城,故當烹矣!”于是出鹹陽西門,至于杜郵,暫歇,以待行李。
應侯複言于秦王曰:“白起之行,其心怏怏不服,大有怨言,其托病非真,恐适他國為秦害。
”秦王乃遣使賜以利劍,令自裁。
使者至杜郵,緻秦王之命。
武安君持劍在手,歎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役,趙卒四十餘萬來降,我挾詐一一夜盡坑之,彼誠何罪?我死固其宜矣!”乃自刭而死。
時秦昭襄王之五十年十一月,周赧王之五十八年也。
秦人以白起死非其罪,無不憐之,往往為之立祠。
後至大唐末年,有天雷震死牛一
忽報“趙括已死,趙軍四十餘萬,盡降于秦,被武安君一一夜坑殺,止放二百四十人還趙。
”趙王大驚,群臣無不悚懼。
國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号痛之一聲不絕。
惟趙括之母不哭,曰:“自括為将時,老妾已不看作生人矣。
”趙王以趙母有前言,不加誅,反賜粟帛以慰之。
又使人謝廉頗。
趙國正在驚惶之際,邊吏又報道:“秦兵攻下上一黨一,十七城皆已降秦。
今武安君親率大軍前進,聲言欲圍邯鄲。
”趙王問群臣:“誰能止秦兵者?”群臣莫應。
平原君歸家,遍問賓客,賓客亦無應者。
适蘇代客于平原君之所,自言“代若至鹹陽,必能止秦兵不攻趙。
”平原君言于趙王,趙王大出金币,資之入秦。
蘇代往見應侯範睢,睢揖之上坐,問曰:“先生何為而來?”蘇代曰:“為君而來。
”範睢曰:“何以教我?”蘇代曰:“武安君已殺馬服子乎?”睢應曰:“然。
”代曰:“今且圍邯鄲乎?”睢又應曰:“然。
”代曰:“武安君用兵如神,身為秦将,所收奪七十餘城,斬首近百萬,雖伊尹、呂望之功,不加于此。
今又舉兵而圍邯鄲,趙必亡矣!趙亡,則秦成帝業,秦成帝業,則武安君為佐命之元臣,如伊尹之于商,呂望之于周。
君雖素貴,不能不居其下也!”範睢愕然前席曰:“然則如何?”蘇代曰:“君不如許韓、趙割地以和于秦。
夫割地以為君功,而又解武安君之兵一柄一,君之位,則安于泰山矣!”範睢大喜。
明日即言于秦王曰:“秦兵在外日久,已勞苦,宜休息。
不如使人谕韓、趙,使割地以求和。
”秦王曰:“惟相國自裁。
”于是範睢按大出金帛,以贈蘇代之行,使之往說韓趙。
韓、趙二王懼秦,皆聽代計。
韓許割垣雍一城,趙許割六城,各遣使求和于秦。
秦王初嫌韓止一城太少,使者曰:“上一黨一十七縣,皆韓物也!”秦王乃笑而受之。
召武安君班師。
白起連戰皆勝,正欲進圍邯鄲,忽聞班師之诏,知出于應侯之謀,乃大恨。
自此白起與範睢有隙。
白起宣言于衆曰:“自長平之敗,邯鄲城中,一一夜十驚,若乘勝往攻,不過一月可拔矣。
惜乎應侯不知時勢,主張班師,失此機會!”秦王聞之,大悔曰:“起既知邯鄲可拔,何不早奏?”乃複使起為将,欲使伐趙。
白起适有病不能行,乃改命大将王陵。
陵率軍十萬伐趙,圍邯鄲城。
趙王使廉頗禦之。
頗設守甚嚴,複以家财募死士,時時夜缒城往砍秦營。
王陵兵屢敗。
時武安君病已愈,秦王欲使代王陵。
武安君奏曰:“邯鄲實未易攻也。
前者大敗之後,百姓震恐不甯,因而乘之,彼守則不固,攻則無力,可剋期而下。
今二歲餘矣,其痛已定,又廉頗老将,非趙括比。
諸侯見秦之方和于趙,而複攻之,皆以秦為不可信,必将‘合從’而來救,臣未見秦之勝也!”秦王強之行,白起固辭。
秦王複使應侯往請。
武安君怒應侯前阻其功,遂稱疾。
秦王問應侯曰:“武安君真病乎?”應侯曰:“病之真否未可知,然不肯為将,其志已堅。
”秦王怒曰:“起以秦别無他将,必須彼耶?昔長平之勝,初用兵者王龁也,龁何遽不如起?”乃益兵十萬,命王龁往代王陵。
王陵歸國,免其官。
王龁圍邯鄲,五月不能拔。
武安君聞之,謂其客曰:“吾固言邯鄲未易攻,王不聽吾言,今竟如何?”客有與應侯客善者,洩其語。
應侯言于秦王,必欲使武安君為将。
武安君遂僞稱病笃。
秦王大怒,削武安君爵土,貶為士①伍,遷于陰密,立刻出鹹陽城中,不許暫停。
武安君歎曰:“範蠡有言:‘狡兔死,走狗烹。
’吾為秦攻下諸侯七十餘城,故當烹矣!”于是出鹹陽西門,至于杜郵,暫歇,以待行李。
應侯複言于秦王曰:“白起之行,其心怏怏不服,大有怨言,其托病非真,恐适他國為秦害。
”秦王乃遣使賜以利劍,令自裁。
使者至杜郵,緻秦王之命。
武安君持劍在手,歎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役,趙卒四十餘萬來降,我挾詐一一夜盡坑之,彼誠何罪?我死固其宜矣!”乃自刭而死。
時秦昭襄王之五十年十一月,周赧王之五十八年也。
秦人以白起死非其罪,無不憐之,往往為之立祠。
後至大唐末年,有天雷震死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