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回 武安君含冤死杜郵呂不韋巧計歸異人
關燈
小
中
大
隻,牛腹有白起二字。
論者謂白起殺人太多,故數百年後,尚受畜生雷震之報。
殺業之重如此,為将者可不戒哉! 秦王既殺白起,複發一精一兵五萬,令鄭安平将之,往助王龁,必攻下邯鄲方已。
趙王聞秦益兵來攻,大懼,遣使分路求救于諸侯。
平原君趙勝曰:“魏,吾姻家,且素善,其救必至;楚大而遠,非以‘合從’說之不可,吾當親往。
”于是約其門下食客,欲得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同往。
三千餘人内,文者不武,武者不文,選來選去,止得一十九人,不足二十之數。
平原君歎曰:“勝養士數十年于茲矣,得士之難如此哉?”有下坐客一人,出言曰:“如臣者,不識可以備數乎?”平原君問其姓名,對曰:“臣姓一毛一名遂,大梁人,客君門下三年矣。
”平原君笑曰:“夫賢士處世,譬如錐之處于囊中,其穎①立露。
今先生處勝門下三年,勝未有所聞,是先生于文武一無所長也。
”一毛一遂曰:“臣今日方請處囊中耳!使早處囊中,将突然盡脫而出,豈特露穎而已哉?”平原君異其言,乃使湊二十人之數。
即日辭了趙王,望陳都進發。
既至,先通春申君黃歇。
歇素與平原君有交,乃為之轉通于楚考烈王。
平原君黎明入朝,相見禮畢,楚王與平原君坐于殿上,一毛一遂與十九人俱叙立于階下。
平原君從容言及“合從”卻秦之事。
”楚王曰:“‘合從’之約,始事者趙,後聽張儀遊說,其約不堅。
先懷王為‘從約長’,伐秦不克。
齊湣王複為‘從約長’,諸侯背之。
至今列國以‘從’為諱,此事如一團一沙,未易言也。
”平原君曰:“自蘇秦倡‘合從’之議,六國約為兄弟,盟于洹水,秦兵不敢出函谷關者十五年。
其後,齊、魏受犀首之欺,欲其伐趙;懷王受張儀之欺,欲其伐齊;所以從約漸解。
使②三國堅守洹水之誓,不受秦欺,秦其奈之何哉?齊湣王名為‘合從’,實欲兼并,是以諸侯背之,豈‘合從’之不善哉?”楚王曰:“今日之勢,秦強而列國俱弱,但可各圖自保,安①能相為。
”平原君曰:“秦雖強,分制六國則不足;六國雖弱,合制秦則有餘。
若各圖自保,不思相救,一強一弱,勝負已分,恐秦師之日進也。
”楚王又曰:“秦兵一出而拔上一黨一十七城,坑趙卒四十餘萬,合韓、趙二國之力,不能敵一武安君。
今又進一逼一邯鄲,楚國僻遠,能及于事乎?”平原君曰:“寡君任将非人,緻有長平之失。
今王陵、王龁二十餘萬之衆,頓于邯鄲之下,先後年餘,不能損趙之分豪。
若救兵一集,可以大挫其鋒,此數年之安也。
”楚王曰:“秦新通好于楚,君欲寡人‘合從’救趙,秦必遷怒于楚,是代趙而受怨矣。
”平原君曰:“秦之通好于楚者,欲專事于三晉。
三晉既亡,楚其能獨立哉?”楚王終有畏秦之心,遲疑不決。
一毛一遂在階下顧視日晷②,已當午矣。
乃按劍曆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可決。
今自日出入朝,日中而議猶未定,何也?”楚王怒問曰:“彼何人?”平原君曰:“此臣之客一毛一遂。
”楚王曰:“寡人與汝君議事,客何得多言?”叱之使去。
一毛一遂走上幾步,按劍而言曰:“‘合從’乃天下大事,天下人皆得議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色稍舒,問曰:“客有何言?”一毛一遂曰:“楚地五千餘裡,自文武稱王,至今雄視天下,号為盟主。
一旦秦人崛起,數敗楚兵,懷王囚死。
白起小豎子,一戰再戰,鄢、郢盡沒,被一逼一遷都。
此百世之怨,三尺童子,猶以為羞,大王獨不念乎?今日‘合從’之議,為楚,非為趙也!”楚王曰:“唯唯。
”遂曰:“大王之意已決乎?”楚王曰:“寡人意已決矣!”一毛一遂呼左右,取歃血盤至,跪進于楚王之前曰:“大王為‘從約長’當先歃,次則吾君,次則臣一毛一遂。
”于是從約遂定。
一毛一遂歃血畢,左手持盤,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等宜共歃于堂下!鮑等所謂‘因人成事①’者也。
”楚王既許“合從”,即命春申群将八萬人救趙。
平原君歸國,歎曰:“一毛一先生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閱人多矣,乃今于一毛一先生而失之,勝自今不敢複相天下士矣。
”自是以遂為上客。
正是: 橹樯②空大随人轉,秤錘雖小壓千斤。
利錐不與囊中處,文武紛紛十九人。
時魏安厘王遣大将晉鄙帥兵十萬救趙。
論者謂白起殺人太多,故數百年後,尚受畜生雷震之報。
殺業之重如此,為将者可不戒哉! 秦王既殺白起,複發一精一兵五萬,令鄭安平将之,往助王龁,必攻下邯鄲方已。
趙王聞秦益兵來攻,大懼,遣使分路求救于諸侯。
平原君趙勝曰:“魏,吾姻家,且素善,其救必至;楚大而遠,非以‘合從’說之不可,吾當親往。
”于是約其門下食客,欲得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同往。
三千餘人内,文者不武,武者不文,選來選去,止得一十九人,不足二十之數。
平原君歎曰:“勝養士數十年于茲矣,得士之難如此哉?”有下坐客一人,出言曰:“如臣者,不識可以備數乎?”平原君問其姓名,對曰:“臣姓一毛一名遂,大梁人,客君門下三年矣。
”平原君笑曰:“夫賢士處世,譬如錐之處于囊中,其穎①立露。
今先生處勝門下三年,勝未有所聞,是先生于文武一無所長也。
”一毛一遂曰:“臣今日方請處囊中耳!使早處囊中,将突然盡脫而出,豈特露穎而已哉?”平原君異其言,乃使湊二十人之數。
即日辭了趙王,望陳都進發。
既至,先通春申君黃歇。
歇素與平原君有交,乃為之轉通于楚考烈王。
平原君黎明入朝,相見禮畢,楚王與平原君坐于殿上,一毛一遂與十九人俱叙立于階下。
平原君從容言及“合從”卻秦之事。
”楚王曰:“‘合從’之約,始事者趙,後聽張儀遊說,其約不堅。
先懷王為‘從約長’,伐秦不克。
齊湣王複為‘從約長’,諸侯背之。
至今列國以‘從’為諱,此事如一團一沙,未易言也。
”平原君曰:“自蘇秦倡‘合從’之議,六國約為兄弟,盟于洹水,秦兵不敢出函谷關者十五年。
其後,齊、魏受犀首之欺,欲其伐趙;懷王受張儀之欺,欲其伐齊;所以從約漸解。
使②三國堅守洹水之誓,不受秦欺,秦其奈之何哉?齊湣王名為‘合從’,實欲兼并,是以諸侯背之,豈‘合從’之不善哉?”楚王曰:“今日之勢,秦強而列國俱弱,但可各圖自保,安①能相為。
”平原君曰:“秦雖強,分制六國則不足;六國雖弱,合制秦則有餘。
若各圖自保,不思相救,一強一弱,勝負已分,恐秦師之日進也。
”楚王又曰:“秦兵一出而拔上一黨一十七城,坑趙卒四十餘萬,合韓、趙二國之力,不能敵一武安君。
今又進一逼一邯鄲,楚國僻遠,能及于事乎?”平原君曰:“寡君任将非人,緻有長平之失。
今王陵、王龁二十餘萬之衆,頓于邯鄲之下,先後年餘,不能損趙之分豪。
若救兵一集,可以大挫其鋒,此數年之安也。
”楚王曰:“秦新通好于楚,君欲寡人‘合從’救趙,秦必遷怒于楚,是代趙而受怨矣。
”平原君曰:“秦之通好于楚者,欲專事于三晉。
三晉既亡,楚其能獨立哉?”楚王終有畏秦之心,遲疑不決。
一毛一遂在階下顧視日晷②,已當午矣。
乃按劍曆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可決。
今自日出入朝,日中而議猶未定,何也?”楚王怒問曰:“彼何人?”平原君曰:“此臣之客一毛一遂。
”楚王曰:“寡人與汝君議事,客何得多言?”叱之使去。
一毛一遂走上幾步,按劍而言曰:“‘合從’乃天下大事,天下人皆得議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色稍舒,問曰:“客有何言?”一毛一遂曰:“楚地五千餘裡,自文武稱王,至今雄視天下,号為盟主。
一旦秦人崛起,數敗楚兵,懷王囚死。
白起小豎子,一戰再戰,鄢、郢盡沒,被一逼一遷都。
此百世之怨,三尺童子,猶以為羞,大王獨不念乎?今日‘合從’之議,為楚,非為趙也!”楚王曰:“唯唯。
”遂曰:“大王之意已決乎?”楚王曰:“寡人意已決矣!”一毛一遂呼左右,取歃血盤至,跪進于楚王之前曰:“大王為‘從約長’當先歃,次則吾君,次則臣一毛一遂。
”于是從約遂定。
一毛一遂歃血畢,左手持盤,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等宜共歃于堂下!鮑等所謂‘因人成事①’者也。
”楚王既許“合從”,即命春申群将八萬人救趙。
平原君歸國,歎曰:“一毛一先生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閱人多矣,乃今于一毛一先生而失之,勝自今不敢複相天下士矣。
”自是以遂為上客。
正是: 橹樯②空大随人轉,秤錘雖小壓千斤。
利錐不與囊中處,文武紛紛十九人。
時魏安厘王遣大将晉鄙帥兵十萬救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