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回 質平原秦王索魏齊敗長平白起坑趙卒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須賈得命,連夜奔回大梁,來見魏王,述範睢吩咐之語。
那送家眷是小事,要斬相國之頭,幹礙體面,難于啟齒。
魏王躊躇未決。
魏齊聞知此信,棄了相印,連夜逃往趙國,依平原君趙勝去了。
魏王乃大飾車馬,将黃金百镒,采帛千端,送範睢家眷至鹹陽。
又告明:“魏齊聞風先遁,今在平原君府中,不幹魏國之事。
”範睢乃奏聞秦王。
秦王曰:“趙與秦一向結好,渑池會上,結為兄弟,又将王孫異人為質于趙,欲以固其好也。
前秦兵伐韓,圍阏與,趙遣李牧救韓,大敗秦兵,寡人向未問罪。
今又擅納丞相之仇人。
丞相之仇,即寡人之仇。
寡人決意伐趙,一則報阏與之恨,二者索取魏齊。
”乃親帥師二十萬,命王翦為大将,伐趙,拔三城。
是時趙惠文王方薨,太子丹立,是為孝成王。
孝成王年少,惠文太後用事,聞秦兵深入,甚懼。
時蔺相如病笃告老,虞卿代為相國。
使大将廉頗帥師禦敵,相持不決。
虞卿言于惠文太後曰:“事急矣!臣請奉長安君為質于齊以求救。
”太後許之。
原來惠文王之太後,乃齊湣王之女。
其年齊襄王新薨,太子建即位,年亦少,君王後太史氏用事。
兩太後姑嫂之親,親情和睦,長安君又是惠文太後最一愛一之少子,往質于齊,君王後如何不動心?于是即命田單為大将,發兵十萬,前來救趙。
秦将王翦言于秦王曰:“趙多良将,又有平原君之賢,未易攻也。
況齊救将至,不如全師而歸。
”秦王曰:“不得魏齊,寡人何面見應侯乎?”乃遣使謂平原君曰:“秦之伐趙,為取魏齊耳!若能獻出魏齊,即當退兵。
”平原君對曰:“魏齊不在臣家,大王無誤聽人言也。
”使者三往,平原君終不肯認。
秦王心中悶悶不悅。
欲待進兵,又恐齊、趙合兵,勝負難料;欲待班師,魏齊如何可得?再四躊躇,生出一個計策來。
乃為書謝趙王,略曰: 寡人與君,兄弟也。
寡人誤聞道路之言,魏齊在平原君所,是以興兵索之。
不然,豈敢輕涉趙境?所取三城,謹還歸于趙。
寡人願複前好,往來無間。
趙王亦遣使答書,謝其退兵還城之意。
田單聞秦師已退,亦歸齊去訖。
秦王回至函谷關,複遣人以一緘緻平原君趙勝。
勝拆書看之,略曰: 寡人聞君之高義,願與君為布衣之交。
君幸過寡人,寡人願與君為十日之飲。
平原君将書來見趙王。
趙王集群臣計議,相國虞卿進曰:“秦,虎狼之國也。
昔孟嘗君入秦,幾乎不返。
況彼方疑魏齊在趙,平原君不可往!”廉頗曰:“昔蔺相如懷和氏壁單身入秦,尚能完歸趙國,秦不欺趙。
若不往,反起其疑。
趙王曰:“寡人亦以此為秦王美意,不可違也。
”遂命趙勝同秦使西入鹹陽。
秦王一見,歡若平生,日日設宴相待。
盤桓數日,秦王因極歡之際,舉巵向趙勝曰:“寡人有請于君,君若見諾,乞飲此酌。
”勝曰:“大王命勝,何敢不從!”因引巵盡之。
秦王曰:“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
今範君亦寡人之太公仲父也!範君之仇魏齊,托在君家,君可使人歸取其頭,以畢範君之恨,即寡人受君之賜!”趙勝曰:“臣聞之:‘貴而為友者,為賤時也;富而為友者,為貧時也。
’夫魏齊,臣之友也。
即使真在臣所,臣亦不忍出之,況不在乎?”秦王變色曰:“君必不出魏齊,寡人不放君出關!”趙勝曰:“關之出與不出,事在大王。
且王以飲相召,而以威劫之,天下知曲直之所在矣。
”秦王知平原君不肯負魏齊,遂與之俱至鹹陽,留于館舍。
使人遣趙王書,略曰: 王之弟平原君在秦,範君之仇魏齊在平原之家,魏齊頭旦至,平原君夕返。
不然,寡人且舉兵臨趙,親讨魏齊,又不出平原君于關,惟王諒之! 趙王得書大恐,謂群臣曰:“寡人豈為他國之亡臣,易吾國之鎮公子?”乃發兵圍平原君家,索取魏齊。
平原君賓客多與魏齊有交,乘夜縱之逃出,往投相國虞卿。
虞卿曰:“趙王畏秦,甚于豺虎,此不可以言語争也。
不如仍走大梁,信陵君招賢納士,天下亡命者皆歸之,又且平原君之厚交,必然相庇。
雖然,君罪人不可獨行,吾當與君同往!”即解相印,為書以謝趙王,與魏齊共變服為賤者,逃出趙國。
既至大梁,虞卿乃伏魏齊于郊外,慰之曰:“信陵君慷慨丈夫,我往投之,必立刻相迎,不令君久待也。
”虞卿徒步至信陵君之門,以刺通。
主客者入報,信陵君方解發就沐,見刺,大驚曰:“此趙之相國,安得無故至此?”使主客者辭以主人方沐,暫請入坐,因叩其來魏之意。
虞卿情急,隻得将魏齊得罪于秦始末,及自家捐棄相印,相随投奔之意,大略告訴一番。
主客者複入言之。
信陵君心中畏秦,不
那送家眷是小事,要斬相國之頭,幹礙體面,難于啟齒。
魏王躊躇未決。
魏齊聞知此信,棄了相印,連夜逃往趙國,依平原君趙勝去了。
魏王乃大飾車馬,将黃金百镒,采帛千端,送範睢家眷至鹹陽。
又告明:“魏齊聞風先遁,今在平原君府中,不幹魏國之事。
”範睢乃奏聞秦王。
秦王曰:“趙與秦一向結好,渑池會上,結為兄弟,又将王孫異人為質于趙,欲以固其好也。
前秦兵伐韓,圍阏與,趙遣李牧救韓,大敗秦兵,寡人向未問罪。
今又擅納丞相之仇人。
丞相之仇,即寡人之仇。
寡人決意伐趙,一則報阏與之恨,二者索取魏齊。
”乃親帥師二十萬,命王翦為大将,伐趙,拔三城。
是時趙惠文王方薨,太子丹立,是為孝成王。
孝成王年少,惠文太後用事,聞秦兵深入,甚懼。
時蔺相如病笃告老,虞卿代為相國。
使大将廉頗帥師禦敵,相持不決。
虞卿言于惠文太後曰:“事急矣!臣請奉長安君為質于齊以求救。
”太後許之。
原來惠文王之太後,乃齊湣王之女。
其年齊襄王新薨,太子建即位,年亦少,君王後太史氏用事。
兩太後姑嫂之親,親情和睦,長安君又是惠文太後最一愛一之少子,往質于齊,君王後如何不動心?于是即命田單為大将,發兵十萬,前來救趙。
秦将王翦言于秦王曰:“趙多良将,又有平原君之賢,未易攻也。
況齊救将至,不如全師而歸。
”秦王曰:“不得魏齊,寡人何面見應侯乎?”乃遣使謂平原君曰:“秦之伐趙,為取魏齊耳!若能獻出魏齊,即當退兵。
”平原君對曰:“魏齊不在臣家,大王無誤聽人言也。
”使者三往,平原君終不肯認。
秦王心中悶悶不悅。
欲待進兵,又恐齊、趙合兵,勝負難料;欲待班師,魏齊如何可得?再四躊躇,生出一個計策來。
乃為書謝趙王,略曰: 寡人與君,兄弟也。
寡人誤聞道路之言,魏齊在平原君所,是以興兵索之。
不然,豈敢輕涉趙境?所取三城,謹還歸于趙。
寡人願複前好,往來無間。
趙王亦遣使答書,謝其退兵還城之意。
田單聞秦師已退,亦歸齊去訖。
秦王回至函谷關,複遣人以一緘緻平原君趙勝。
勝拆書看之,略曰: 寡人聞君之高義,願與君為布衣之交。
君幸過寡人,寡人願與君為十日之飲。
平原君将書來見趙王。
趙王集群臣計議,相國虞卿進曰:“秦,虎狼之國也。
昔孟嘗君入秦,幾乎不返。
況彼方疑魏齊在趙,平原君不可往!”廉頗曰:“昔蔺相如懷和氏壁單身入秦,尚能完歸趙國,秦不欺趙。
若不往,反起其疑。
趙王曰:“寡人亦以此為秦王美意,不可違也。
”遂命趙勝同秦使西入鹹陽。
秦王一見,歡若平生,日日設宴相待。
盤桓數日,秦王因極歡之際,舉巵向趙勝曰:“寡人有請于君,君若見諾,乞飲此酌。
”勝曰:“大王命勝,何敢不從!”因引巵盡之。
秦王曰:“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
今範君亦寡人之太公仲父也!範君之仇魏齊,托在君家,君可使人歸取其頭,以畢範君之恨,即寡人受君之賜!”趙勝曰:“臣聞之:‘貴而為友者,為賤時也;富而為友者,為貧時也。
’夫魏齊,臣之友也。
即使真在臣所,臣亦不忍出之,況不在乎?”秦王變色曰:“君必不出魏齊,寡人不放君出關!”趙勝曰:“關之出與不出,事在大王。
且王以飲相召,而以威劫之,天下知曲直之所在矣。
”秦王知平原君不肯負魏齊,遂與之俱至鹹陽,留于館舍。
使人遣趙王書,略曰: 王之弟平原君在秦,範君之仇魏齊在平原之家,魏齊頭旦至,平原君夕返。
不然,寡人且舉兵臨趙,親讨魏齊,又不出平原君于關,惟王諒之! 趙王得書大恐,謂群臣曰:“寡人豈為他國之亡臣,易吾國之鎮公子?”乃發兵圍平原君家,索取魏齊。
平原君賓客多與魏齊有交,乘夜縱之逃出,往投相國虞卿。
虞卿曰:“趙王畏秦,甚于豺虎,此不可以言語争也。
不如仍走大梁,信陵君招賢納士,天下亡命者皆歸之,又且平原君之厚交,必然相庇。
雖然,君罪人不可獨行,吾當與君同往!”即解相印,為書以謝趙王,與魏齊共變服為賤者,逃出趙國。
既至大梁,虞卿乃伏魏齊于郊外,慰之曰:“信陵君慷慨丈夫,我往投之,必立刻相迎,不令君久待也。
”虞卿徒步至信陵君之門,以刺通。
主客者入報,信陵君方解發就沐,見刺,大驚曰:“此趙之相國,安得無故至此?”使主客者辭以主人方沐,暫請入坐,因叩其來魏之意。
虞卿情急,隻得将魏齊得罪于秦始末,及自家捐棄相印,相随投奔之意,大略告訴一番。
主客者複入言之。
信陵君心中畏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