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衆齊姜氏乘醉遣夫
關燈
小
中
大
不救,惟知奉楚,恐被天下豪傑恥笑。
楚若能釋宋公之囚,終此盟好,寡人敢不惟命是聽!”衆諸侯皆曰:“魯侯之言甚善!”仲遂将這話私告于成得臣,得臣轉聞于楚王。
楚王曰:“諸侯以盟主之義責寡人,寡人其可違乎?”乃于亳郊,更築盟壇,期以十二月癸醜日,歃血要神②,同赦宋罪。
約會已定。
先一日将宋公釋放,與衆諸侯相見。
宋襄公且羞且憤,滿肚不樂,卻又不得不向諸侯稱謝。
至日,鄭文公拉衆諸侯,敦請楚成王登壇主盟。
成王執牛耳,宋魯以下,次第受歃。
襄公敢怒而不敢言。
事畢,諸侯各散。
宋襄公訛聞公子目夷已即君位,将奔衛以避之。
公子目夷遣使已到,緻詞曰:“臣所以攝位者,為君守也。
國固君之國,何為不入?”須臾,法駕齊備,迎襄公以歸,目夷退就臣列。
胡曾先生論襄公之釋,全虧公子目夷定計,神閑氣定,全不以舊君為意;若手忙腳亂,求歸襄公,楚益視為奇貨,豈肯輕放。
有詩贊雲: 金注①何如瓦注奇?新君能解舊君圍。
為君守位仍推位,千古賢名誦目夷。
又有詩說六位諸侯,公然媚楚求寬,明明把中國一操一縱之權,授之于楚,楚目中尚有中國乎?詩雲: 從來兔死自狐悲,被劫何人劫是誰? 用夏媚夷全不恥,還誇釋宋得便宜。
宋襄公志欲求伯,被楚人捉弄一場,反受大辱。
怨恨之情,痛入骨髓,但恨力不能報。
又怪鄭伯倡議,尊楚王為盟主,不勝其憤,正要與鄭國作對。
時周襄王之十四年春三月,鄭文公如楚行朝禮,宋襄公聞之大怒,遂起傾國之兵,親讨鄭罪,使上卿公子目夷輔世子王臣居守。
目夷谏曰:“楚、鄭方睦,宋若伐鄭,楚必救之。
此行恐不能取勝,不如修德待時為上。
”大司馬公孫固亦谏。
襄公怒曰:“司馬不願行,寡人将獨往!”固不敢複言,遂出師伐鄭。
襄公自将中軍,公孫固為副,大夫樂仆伊、華秀老、公子蕩、向訾守等皆從行。
諜人報知鄭文公。
文公大驚,急遣人告急于楚。
楚成王曰:“鄭事我如父,宜亟救之。
”成得臣進曰:“救鄭不如伐宋。
”楚成王曰:“何故?”得臣對曰:“宋公被執,國人已破膽矣。
今複不自量,以大兵伐鄭,其國必虛。
乘虛而搗之,其國必懼。
此不待戰而知勝負者也。
若宋還而自救,彼亦勞矣。
以逸制勞,安往而不得志耶?”楚王以為然。
即命得臣為大将,鬥勃副之,興兵伐宋。
宋襄公正與鄭相持,得了楚兵之信,兼程而歸,列營于泓水之南以拒楚。
成得臣使人下戰書。
公孫固謂襄公曰:“楚師之來,為救鄭也。
吾以釋鄭謝楚,楚必歸。
不可與戰。
”襄公曰:“昔齊桓公興兵伐楚,今楚來伐而不與戰,何以繼桓公之業乎?”公孫固又曰:“臣聞‘一姓不再興’。
天之棄商①久矣,君欲興之,得乎?且吾之甲不如楚堅,兵不如楚利,人不如楚強。
宋人畏楚如畏蛇蠍,君何恃以勝楚?”襄公曰:“楚兵甲有餘,仁義不足。
寡人兵甲不足,仁義有餘。
昔武王虎贲三千,而勝殷億萬之衆,惟仁義也。
以有道之君,而避無道之臣,寡人雖生不如死矣。
”乃批戰書之尾,約以十一月朔日,交戰于泓陽。
命建大旗一面于辂車,旗上寫“仁義”二字。
公孫固暗暗叫苦,私謂樂仆伊曰:“戰主殺而言仁義,吾不知君之仁義何在也?天奪君魄矣,竊為危之!吾等必戒慎其事,毋緻喪國足矣。
”至期,公孫固未雞鳴而起,請于襄公,嚴陣以待。
且說楚将成得臣屯兵于泓水之北,鬥勃請“五鼓濟②師,防宋人先布陣以扼我。
”得臣笑曰:“宋公專務迂闊,全不知兵。
吾早濟早戰,晚濟晚戰,何所懼哉?”天明,甲乘始陸續渡水。
公孫固請于襄公曰:“楚兵天明始渡,其意甚輕。
我今乘其半渡,突前擊之,是吾以全軍而制楚之半也。
若令皆濟,楚衆我寡,恐不敵,奈何?”襄公指大旗曰:“汝見‘仁義’二字否?寡人堂堂之陣,豈有半濟而擊之理?”公孫固又暗暗叫苦。
須臾,楚兵盡濟。
成得臣服瓊弁,結玉纓;繡袍軟甲,腰挂雕弓,手執長鞭,指揮軍士,東西布陣,氣宇昂昂,旁若無人。
公孫固又請于襄公曰:“楚方布陣,尚未成列,急鼓之必亂。
”襄公唾其面曰:“咄!汝貪一擊之利,不顧萬世之仁義耶?寡人堂堂之陣,豈有未成列而鼓之之理?”公孫固又暗暗叫苦。
楚兵陣勢已成,人強馬壯,漫山遍野,宋兵皆有懼色。
襄公使軍中發鼓,楚軍中亦發鼓
楚若能釋宋公之囚,終此盟好,寡人敢不惟命是聽!”衆諸侯皆曰:“魯侯之言甚善!”仲遂将這話私告于成得臣,得臣轉聞于楚王。
楚王曰:“諸侯以盟主之義責寡人,寡人其可違乎?”乃于亳郊,更築盟壇,期以十二月癸醜日,歃血要神②,同赦宋罪。
約會已定。
先一日将宋公釋放,與衆諸侯相見。
宋襄公且羞且憤,滿肚不樂,卻又不得不向諸侯稱謝。
至日,鄭文公拉衆諸侯,敦請楚成王登壇主盟。
成王執牛耳,宋魯以下,次第受歃。
襄公敢怒而不敢言。
事畢,諸侯各散。
宋襄公訛聞公子目夷已即君位,将奔衛以避之。
公子目夷遣使已到,緻詞曰:“臣所以攝位者,為君守也。
國固君之國,何為不入?”須臾,法駕齊備,迎襄公以歸,目夷退就臣列。
胡曾先生論襄公之釋,全虧公子目夷定計,神閑氣定,全不以舊君為意;若手忙腳亂,求歸襄公,楚益視為奇貨,豈肯輕放。
有詩贊雲: 金注①何如瓦注奇?新君能解舊君圍。
為君守位仍推位,千古賢名誦目夷。
又有詩說六位諸侯,公然媚楚求寬,明明把中國一操一縱之權,授之于楚,楚目中尚有中國乎?詩雲: 從來兔死自狐悲,被劫何人劫是誰? 用夏媚夷全不恥,還誇釋宋得便宜。
宋襄公志欲求伯,被楚人捉弄一場,反受大辱。
怨恨之情,痛入骨髓,但恨力不能報。
又怪鄭伯倡議,尊楚王為盟主,不勝其憤,正要與鄭國作對。
時周襄王之十四年春三月,鄭文公如楚行朝禮,宋襄公聞之大怒,遂起傾國之兵,親讨鄭罪,使上卿公子目夷輔世子王臣居守。
目夷谏曰:“楚、鄭方睦,宋若伐鄭,楚必救之。
此行恐不能取勝,不如修德待時為上。
”大司馬公孫固亦谏。
襄公怒曰:“司馬不願行,寡人将獨往!”固不敢複言,遂出師伐鄭。
襄公自将中軍,公孫固為副,大夫樂仆伊、華秀老、公子蕩、向訾守等皆從行。
諜人報知鄭文公。
文公大驚,急遣人告急于楚。
楚成王曰:“鄭事我如父,宜亟救之。
”成得臣進曰:“救鄭不如伐宋。
”楚成王曰:“何故?”得臣對曰:“宋公被執,國人已破膽矣。
今複不自量,以大兵伐鄭,其國必虛。
乘虛而搗之,其國必懼。
此不待戰而知勝負者也。
若宋還而自救,彼亦勞矣。
以逸制勞,安往而不得志耶?”楚王以為然。
即命得臣為大将,鬥勃副之,興兵伐宋。
宋襄公正與鄭相持,得了楚兵之信,兼程而歸,列營于泓水之南以拒楚。
成得臣使人下戰書。
公孫固謂襄公曰:“楚師之來,為救鄭也。
吾以釋鄭謝楚,楚必歸。
不可與戰。
”襄公曰:“昔齊桓公興兵伐楚,今楚來伐而不與戰,何以繼桓公之業乎?”公孫固又曰:“臣聞‘一姓不再興’。
天之棄商①久矣,君欲興之,得乎?且吾之甲不如楚堅,兵不如楚利,人不如楚強。
宋人畏楚如畏蛇蠍,君何恃以勝楚?”襄公曰:“楚兵甲有餘,仁義不足。
寡人兵甲不足,仁義有餘。
昔武王虎贲三千,而勝殷億萬之衆,惟仁義也。
以有道之君,而避無道之臣,寡人雖生不如死矣。
”乃批戰書之尾,約以十一月朔日,交戰于泓陽。
命建大旗一面于辂車,旗上寫“仁義”二字。
公孫固暗暗叫苦,私謂樂仆伊曰:“戰主殺而言仁義,吾不知君之仁義何在也?天奪君魄矣,竊為危之!吾等必戒慎其事,毋緻喪國足矣。
”至期,公孫固未雞鳴而起,請于襄公,嚴陣以待。
且說楚将成得臣屯兵于泓水之北,鬥勃請“五鼓濟②師,防宋人先布陣以扼我。
”得臣笑曰:“宋公專務迂闊,全不知兵。
吾早濟早戰,晚濟晚戰,何所懼哉?”天明,甲乘始陸續渡水。
公孫固請于襄公曰:“楚兵天明始渡,其意甚輕。
我今乘其半渡,突前擊之,是吾以全軍而制楚之半也。
若令皆濟,楚衆我寡,恐不敵,奈何?”襄公指大旗曰:“汝見‘仁義’二字否?寡人堂堂之陣,豈有半濟而擊之理?”公孫固又暗暗叫苦。
須臾,楚兵盡濟。
成得臣服瓊弁,結玉纓;繡袍軟甲,腰挂雕弓,手執長鞭,指揮軍士,東西布陣,氣宇昂昂,旁若無人。
公孫固又請于襄公曰:“楚方布陣,尚未成列,急鼓之必亂。
”襄公唾其面曰:“咄!汝貪一擊之利,不顧萬世之仁義耶?寡人堂堂之陣,豈有未成列而鼓之之理?”公孫固又暗暗叫苦。
楚兵陣勢已成,人強馬壯,漫山遍野,宋兵皆有懼色。
襄公使軍中發鼓,楚軍中亦發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