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鹹服蟒袍補褂。

    賜茶畢,兵部大臣等進前跪奏請鳴角。

    黃幄前蒙古畫角先鳴,次親軍海螺、傳令海螺以次遞鳴,聲至鹿角前,鹿角海螺、前鋒護軍海螺接鳴,後蒙古畫角、親軍海螺止鳴。

    傳令海螺退回台下兩邊,排列陣内。

     視傳令退後,将正黃旗漢軍信炮施放三次,舉鹿角。

    兵聞擊鼓而進,鳴金而止,麾紅旗則槍炮齊發。

    如此九進。

    至第十進,連環槍炮齊發。

    連環槍炮發畢,鹿角分開八門,八旗藤牌兵丁由鹿角出,排班駐立,各随金鼓而舞。

    藤牌舞畢,退回。

     八旗漢軍鳥槍、滿洲火器營、鳥槍兵亦由鹿角出,各按汛地排立整齊,施放進步連環槍。

    頭隊前鋒、護軍各旗結隊由鹿角出,以待施放進步連環槍畢。

    次隊亦随同前進,兩翼交沖官兵亦即催馬前進,左翼于鑲白旗号纛,右翼于鑲紅旗号纛之下,伺候進步連環槍畢。

    退回時,頭隊前鋒、護軍一齊鳴螺呐喊前進,各按汛地排立,交沖官兵即催馬呐喊交沖。

    交沖畢,殿後前鋒、護軍務至本旗号纛下排立。

     殿後兵進後,槍炮、鹿角兵、前鋒、護軍隊各旗結隊鳴螺撤回。

    撤後,殿後兵結隊鳴螺撤回入陣,仍在原排列處整齊排列,兵退至原排列處立定。

    兵部大臣等奏大閱禮成,請皇上禦圓幄釋甲胄,扈從王大臣、侍衛等随釋甲。

    駕還行宮,作《铙歌清樂》,奏《鬯皇威》之章。

    俟皇上入行宮後,正白旗漢軍施放信炮三次。

     閱兵大臣官員等各回營釋甲,帶領該官兵,各按隊伍,沿途嚴行管束,陸續進城。

     查舊例,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前鋒營、擴軍營、内火器營,共安營三十四座。

     此次既加增健銳營、外火器營交沖,臣等請于左翼之末增健銳營一座,右翼之末增外火器營一座,共安營三十六座。

    明年開印後,臣等将派出操閱之大臣官兵,帶往仰山窪多演數次,仍帶往南苑操演數次,以備大閱。

    嘉慶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奏。

     又為查閱隊伍儀注事,臣等會議,得三月二十日皇上大閱之期,大臣官員兵丁等将隊伍排齊,兵部大臣奏聞。

    駕出行宮,升晾鷹台圓幄,躬親甲胄,随從王大臣侍衛等亦擐甲胄。

    俟擐甲畢,禦前大臣奏聞,駕自晾鷹台乘騎,由中路行至左翼鹿角之末,正藍旗漢軍鹿角開門,入隊伍,在鹿角之後漢軍兵丁之間查閱,至右翼鹿角之末,鑲藍旗漢軍鹿角開門,出隊伍,仍由中路升晾鷹台。

    查閱隊伍時,前引大臣、兵部大臣等導引,随從大臣、閱兵王大臣等随行,禦前侍衛、乾清門侍衛等皆随行,其次豹尾槍随行,豹尾槍後金龍大纛随行,三旗侍衛等按次随行。

    派出帶隊大臣等各在所帶隊伍汛地乘騎駐立。

    部院大臣等是日皆蟒袍補服,在晾鷹台排列。

    皇上查閱隊伍畢,臨晾鷹台黃幄,升禦座,進茶。

    及大衆賜茶畢,兵部大臣跪奏請鳴螺演陣。

    恭繪陣圖,一并恭呈。

    嘉慶十七年二月初八日奏。

     國朝喪制皇帝二十七日而除,高宗當世宗升遐之日,欲行三年之喪,諸臣引據經義陳懇,乃持服百日。

    嘉慶四年,仁宗欲持服三年,王大臣以大禮服制著有定制,再四請循舊制,始勉從所請。

    缟素百日,仍素服二十七月。

    嘉慶二年二月七日,孝淑睿皇後之喪,時以禮統于尊,辍朝五日。

    睿皇素服七日,遇奠摘纓。

    所有王公大臣及官員兵民人等俱隻素服七日,不摘纓,照常剃發。

    睿皇仍谕:“辍朝期内,各衙門章疏及引見等事照常呈遞。

    其七日内,圓明園值宿奏事之王大臣等,及引見人員俱常服,不挂朝珠。

    ”此禮之變也。

    蓋禮以義起。

    當日睿皇尊養之孝思,高宗慈愛之周至,具見和、福二折中,實千古未有之盛事也。

    折并附錄:奴才和坤、福長安跪奏:竊奴才福長安于召見軍機大臣方才趕到,随同進見。

     當将此七日内皇上不過乾清宮中一路,如詣吉安所時,俱出入蒼震門,不由花園門行走,在永思殿更換素服,凡随從人等俱在景山東門換服,于回宮時仍換常服,皇帝在宮時亦仍換常服;于十三日目送奉移後,皇帝回園時,不由出入賢良門行走,從西門竟至長春仙館;于次日早晨方恭請聖安,詳晰面奏。

    太上皇聖意甚慰,以為皇帝心思周密,又恐皇帝遇于哀悼,複蒙垂詢,亦經奴才等具奏:“皇帝總以孝奉為務,甚能以義制情,并不過于傷感。

    ”又奏:昨日奴才福長安于未刻回圓明園,當同軍機大臣進見,奏稱:“皇帝遵奉敕旨,于十六日回園,即到長春仙館。

    并以若照常例請安,猶覺稍有未惬,拟于十七日在生秋亭恭請聖安較為妥協。

    ”太上皇以皇帝所想尤屬周到,聖意甚悅,以為必應如此。

    又蒙垂詢:“皇帝日内尚不至過悲否?”當日即回奏:“皇帝以禮抑情,并不過于感怆。

    今日因閱看景安、秦承恩奏到撲滅淅川光頭山教匪二折,轉深慰悅。

    ”太上皇以皇帝極盡孝道,斟酌事理,思慮詳密,又以國事為重,聖意尤為欣喜。

    理合奏聞,仰慰宸廑。

    謹奏。

    嘉慶二年二月十一日。

    再本日進見時,太上皇又将昨日垂詢一切詳細詢及,奴才等如前覆奏。

    又問:“皇帝近日面貌稍覺瘦否?”當即覆奏:“禦容如常。

    ”複問及在宮内服色,又經覆奏:“皇帝因奉養太上皇,諸取吉祥,不獨禦用系屬常服,即凡随從太監等皆蒙谕令穿天青褂子。

    ”太上皇以皇上專隆尊養,純孝若此,實為前代所未有,聖心愉悅之至。

     《禮》:“為天子斬衰。

    ”國朝喪儀,王公百官持服二十七日。

    孝袍毛邊,夏則涼帽去纓,冬則暖帽去纓。

    屆期除服易青袍,百日而止,衣更青則冠用纓。

     惟恭理喪儀及殡前守衛執事人員,及派出穿孝之王大臣,始百日除服。

    嘉慶庚辰七月二十五日戌刻,仁宗龍馭上賓。

    八月十二日梓宮由避暑山莊啟行,二十二日至京,距初喪已屆二十七日。

    遽行除服,臣子之心有所不安,且幾筵前舉行祭典理應喪服。

    留京王大臣始奏請以大祭禮後除服;其各衙門文移奏疏向以二十七日内用藍印,及每日陳設法駕鹵簿例于滿月禮後停止者,均改至大祭禮後。

    欽天監擇吉九月十六日大祭,始除服。

     大行皇帝梓宮自熱河奉移入京,工部奏例用一百二十八人大杠一分。

    沿途十宿,每宿分六十班,每班需用押杠官四員。

    自少卿科道以下、主事以上,公侯伯以下、參領雲騎尉以上,前鋒參領、護軍參領、八旗參領、副參領、上三旗頭等侍衛、下五旗王府長史内,移取能事者,每班四員照管。

    三十八人幡杠一分,沿途分三十班。

    每班派部員官四員、包衣官四員管轄。

     沿途十宿蘆殿地址、裡數:熱河麗正門起,過廣仁嶺,十二日喀拉河屯四十裡,十三日平家營二十九裡,十四日常山峪三十九裡,十五日兩間房三十八裡,過青石梁,十六日巴克什營二十九裡,十七日瑤亭五十裡,十八日密雲六十八裡,過古北口,十九日懷柔四十四裡,二十日蔺溝四十九裡,二十一日清河北三十九裡,二十二日東華門三十四裡。

     八月二十三日辰正,大行皇帝梓宮入安定門。

    皇帝先一時進城,由神武門入見太後,仍出安定門跪迎。

    俟過,複馳至内東華門外跪迎,步行随入宮。

    梓宮入東華門,至箭亭換小杠,然後入景運門,至乾清官。

    百官齊集景運門外。

    二十三日行殷祭禮。

    自是日至九月十六日,每日三次齊集舉哀:早以辰初三刻,午以午正一刻,晡以申初三刻。

    當梓宮入城時,臣民跪迎者無不同深悲戚,仁宗深仁厚澤感人之深于斯益見。

    皇帝哀恸,直令人不忍仰視。

    我朝以孝治天下,實從古所未有也。

     嘉慶庚辰,重九日辰刻朝奠後,頒賞諸王大臣遺念,至侍郎而止。

    吳藹人信中講學得與,南書房翰林也。

    朱韫齋士彥以閣學,顧晴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