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拗相公飲恨半山堂
關燈
小
中
大
個更換騎坐。
約行四十餘裡,日光将午,到一村鎮。
江居下了驢,走上一步,禀道:“相公,該打中火了。
”荊公因痰火病發,随身扶手,帶得有清肺幹糕,及丸藥茶餅等物。
分付手下:“隻取沸汾一瓯來,你們自去吃飯。
”荊公将沸湯調茶,用了點心。
衆人吃飯,兀自未了。
荊公見屋傍有個坑廁,付一張毛紙,走去登東。
隻見坑廁土牆上,白石灰畫詩八句: 初知鄞邑未升時,為負虛名衆所推。
蘇老《辨奸》先有識,李丞劾奏已前知。
斥除賢正專威柄,引進虛浮起禍基。
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聲遺。
荊公登了東,觑個空,就左腳脫下一隻方帛,将局底向土牆上抹得字迹糊塗,方才罷手。
衆人中火已畢。
荊公複上肩輿而行,又二十裡,遇一驿舍。
江居禀道,“這宮舍寬敞,可以止宿。
”荊公道:“昨日叮咛汝輩是甚言語!今宿于驿亭,豈不惹人盤問?還到前村,擇僻靜處民家投宿,方為安穩。
”又行五裡許,天色将晚。
到一村家,竹籬茅舍,柴扉半掩。
荊公叫江居上前借宿,江居推扉而入。
内一老叟扶杖走出,問其來由。
江居道:“某等遊客,欲暫宿尊居一宵,房錢依例奉納。
”老叟道:“但随官人們尊使。
”江居引荊公進門,與主人相見。
老叟延荊公上坐,見江居等三人侍立,知有名分,請到側屋裡另坐。
老叟安排茶飯去了。
荊公看新粉壁上,有大書律詩一首,詩雲。
文章謾說自天成,曲學偏邪識者輕。
強辨鎢刑非正道,誤餐魚餌豈真情。
好謀己遂生前志,執拗空遺死後名。
親見亡兒陰受梏,始知天理報分明。
荊公閱畢,慘然不樂。
須臾,老叟搬出飯來,從人都飽餐,荊公也略用了些。
問老叟道:“壁上詩何人寫作?”老叟道:“往來遊客所書,不知名姓。
”公俯首尋思:“我曾辨帛勒為鹑刑、及誤餐魚餌;二事人頗曉得。
隻亡兒陰府受梏事,我單對夫人說,并沒第二人得知,如何此詩言及?好怪,好怪!” 荊公因此詩末句刺着他痛心之處,狐疑不已,因問老叟:“高壽幾何?”老叟道:“年七十八了。
”荊公又問:“有幾位賢郎?”老叟撲簌簌淚下,告道:“有四子,都死了。
與老妻獨居于此。
”荊公道:“四子何為俱夭?”老叟道:“十年以來,苦為新法所害。
諸子應門,或殁于官,或喪于途。
老漢幸年高、得以苟延殘喘,倘若少壯,也不在人世了。
”荊公驚問:“新法有何不便,乃至于此?”老叟道:“官人隻看壁間詩可知矣。
自朝廷用王安石為相,變易祖宗制度,專以聚斂為急,拒谏飾非,驅忠立佞。
始設青苗法以虐農民,繼立保甲、助役、保馬、均輸等法,紛纭不一。
官府奉上而虐下,日以簍掠為事。
吏卒夜呼于門,百姓不得安寝。
棄産業,攜妻子,逃于深山者,日有數十。
此村百有餘家,今所存八九家矣。
寒家男女共一十六口,今隻有四口僅存耳!”說罷,淚如雨下,荊公亦覺悲酸。
又問道:“有人說新法便民,老丈今言不便,願聞其詳。
”老叟道:“王安石執拗,民間稱為拗相公。
若言不便,便加怒貶;說便,便加升擢。
凡說新法便民者,都是谄佞輩所為,其實害民非淺。
且如保甲上番之法,民家每一丁,教閱于場,又以一丁朝夕供送。
雖說五日一教,那做保正的,日聚于教場中,受賄方釋。
如沒賄賂,隻說武藝不熟,拘之不放,以緻農時俱廢,往往凍餒而死。
”言畢,問道:“如今那拗相公何在?”荊公哄他道:“見在朝中輔相天子。
”老叟唾地大罵道:“這等好邪,不行誅戮,還要用他,公道何在!朝廷為何不相了韓琦、富弼、司馬光、呂海、蘇拭諸君子,而偏用此小人乎!”江居等聽得客坐中喧嚷之聲,走來看時,見老叟說話太狠,咤叱道: “老人家不可亂言,倘王丞相聞知此語,獲罪非輕了。
”老叟矍然怒起道:“吾年近八十,何畏一死!若見此好賊,必手刃其頭,刳其心肝而食之。
雖赴鼎镬刀鋸,亦無恨矣!”衆人皆吐舌縮項。
荊公面如死灰,不敢答言,起立庭中,對江居說道:“月明如晝,還宜趕路。
”江居會意,去還了老叟飯錢,安排轎馬。
荊公舉手與老叟分别。
老叟笑道:“老拙自罵奸賊王安石,與官人何幹,乃怫然而去?莫非官人與王安石有甚親故麼?”荊公連聲答道:“沒有,沒有!”荊公登輿,分付快走,從者跟随,踏月而行。
又走十餘裡,到樹林之下。
隻有茅屋三間,井無鄰比。
荊公道:“此頗幽寂,可以息勞。
”命江居叩門。
内有老妪啟扉。
江居亦告以遊客貪路,錯過邸店,特來借宿,來早奉謝,老妪指中一間屋道:“此處空在,但宿何妨。
隻是草房窄狹,放不下轎馬。
”江居道:“不妨,我有道理。
”荊公降輿入室。
江居分付将轎子置于檐下,騾驢放在樹林之中。
荊公坐于室内,看那老妪時,衣衫藍縷,鬓發蓬松,草舍泥牆,頗為潔淨。
老妪取燈火,安置荊公,自去睡了。
荊公見窗間有字,攜燈看時,亦是律詩八句。
詩雲: 生已沽名炫氣豪,死猶虛僞惑兒曹。
既無好語遺吳國,卻有浮辭诙葉濤。
四野逃
約行四十餘裡,日光将午,到一村鎮。
江居下了驢,走上一步,禀道:“相公,該打中火了。
”荊公因痰火病發,随身扶手,帶得有清肺幹糕,及丸藥茶餅等物。
分付手下:“隻取沸汾一瓯來,你們自去吃飯。
”荊公将沸湯調茶,用了點心。
衆人吃飯,兀自未了。
荊公見屋傍有個坑廁,付一張毛紙,走去登東。
隻見坑廁土牆上,白石灰畫詩八句: 初知鄞邑未升時,為負虛名衆所推。
蘇老《辨奸》先有識,李丞劾奏已前知。
斥除賢正專威柄,引進虛浮起禍基。
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聲遺。
荊公登了東,觑個空,就左腳脫下一隻方帛,将局底向土牆上抹得字迹糊塗,方才罷手。
衆人中火已畢。
荊公複上肩輿而行,又二十裡,遇一驿舍。
江居禀道,“這宮舍寬敞,可以止宿。
”荊公道:“昨日叮咛汝輩是甚言語!今宿于驿亭,豈不惹人盤問?還到前村,擇僻靜處民家投宿,方為安穩。
”又行五裡許,天色将晚。
到一村家,竹籬茅舍,柴扉半掩。
荊公叫江居上前借宿,江居推扉而入。
内一老叟扶杖走出,問其來由。
江居道:“某等遊客,欲暫宿尊居一宵,房錢依例奉納。
”老叟道:“但随官人們尊使。
”江居引荊公進門,與主人相見。
老叟延荊公上坐,見江居等三人侍立,知有名分,請到側屋裡另坐。
老叟安排茶飯去了。
荊公看新粉壁上,有大書律詩一首,詩雲。
文章謾說自天成,曲學偏邪識者輕。
強辨鎢刑非正道,誤餐魚餌豈真情。
好謀己遂生前志,執拗空遺死後名。
親見亡兒陰受梏,始知天理報分明。
荊公閱畢,慘然不樂。
須臾,老叟搬出飯來,從人都飽餐,荊公也略用了些。
問老叟道:“壁上詩何人寫作?”老叟道:“往來遊客所書,不知名姓。
”公俯首尋思:“我曾辨帛勒為鹑刑、及誤餐魚餌;二事人頗曉得。
隻亡兒陰府受梏事,我單對夫人說,并沒第二人得知,如何此詩言及?好怪,好怪!” 荊公因此詩末句刺着他痛心之處,狐疑不已,因問老叟:“高壽幾何?”老叟道:“年七十八了。
”荊公又問:“有幾位賢郎?”老叟撲簌簌淚下,告道:“有四子,都死了。
與老妻獨居于此。
”荊公道:“四子何為俱夭?”老叟道:“十年以來,苦為新法所害。
諸子應門,或殁于官,或喪于途。
老漢幸年高、得以苟延殘喘,倘若少壯,也不在人世了。
”荊公驚問:“新法有何不便,乃至于此?”老叟道:“官人隻看壁間詩可知矣。
自朝廷用王安石為相,變易祖宗制度,專以聚斂為急,拒谏飾非,驅忠立佞。
始設青苗法以虐農民,繼立保甲、助役、保馬、均輸等法,紛纭不一。
官府奉上而虐下,日以簍掠為事。
吏卒夜呼于門,百姓不得安寝。
棄産業,攜妻子,逃于深山者,日有數十。
此村百有餘家,今所存八九家矣。
寒家男女共一十六口,今隻有四口僅存耳!”說罷,淚如雨下,荊公亦覺悲酸。
又問道:“有人說新法便民,老丈今言不便,願聞其詳。
”老叟道:“王安石執拗,民間稱為拗相公。
若言不便,便加怒貶;說便,便加升擢。
凡說新法便民者,都是谄佞輩所為,其實害民非淺。
且如保甲上番之法,民家每一丁,教閱于場,又以一丁朝夕供送。
雖說五日一教,那做保正的,日聚于教場中,受賄方釋。
如沒賄賂,隻說武藝不熟,拘之不放,以緻農時俱廢,往往凍餒而死。
”言畢,問道:“如今那拗相公何在?”荊公哄他道:“見在朝中輔相天子。
”老叟唾地大罵道:“這等好邪,不行誅戮,還要用他,公道何在!朝廷為何不相了韓琦、富弼、司馬光、呂海、蘇拭諸君子,而偏用此小人乎!”江居等聽得客坐中喧嚷之聲,走來看時,見老叟說話太狠,咤叱道: “老人家不可亂言,倘王丞相聞知此語,獲罪非輕了。
”老叟矍然怒起道:“吾年近八十,何畏一死!若見此好賊,必手刃其頭,刳其心肝而食之。
雖赴鼎镬刀鋸,亦無恨矣!”衆人皆吐舌縮項。
荊公面如死灰,不敢答言,起立庭中,對江居說道:“月明如晝,還宜趕路。
”江居會意,去還了老叟飯錢,安排轎馬。
荊公舉手與老叟分别。
老叟笑道:“老拙自罵奸賊王安石,與官人何幹,乃怫然而去?莫非官人與王安石有甚親故麼?”荊公連聲答道:“沒有,沒有!”荊公登輿,分付快走,從者跟随,踏月而行。
又走十餘裡,到樹林之下。
隻有茅屋三間,井無鄰比。
荊公道:“此頗幽寂,可以息勞。
”命江居叩門。
内有老妪啟扉。
江居亦告以遊客貪路,錯過邸店,特來借宿,來早奉謝,老妪指中一間屋道:“此處空在,但宿何妨。
隻是草房窄狹,放不下轎馬。
”江居道:“不妨,我有道理。
”荊公降輿入室。
江居分付将轎子置于檐下,騾驢放在樹林之中。
荊公坐于室内,看那老妪時,衣衫藍縷,鬓發蓬松,草舍泥牆,頗為潔淨。
老妪取燈火,安置荊公,自去睡了。
荊公見窗間有字,攜燈看時,亦是律詩八句。
詩雲: 生已沽名炫氣豪,死猶虛僞惑兒曹。
既無好語遺吳國,卻有浮辭诙葉濤。
四野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