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拗相公飲恨半山堂

關燈
亡空白屋,千年嗔根說青苗。

     想因過此未親睹,一夜愁添雪鬓毛。

     荊公閱之,如萬箭攢心,好生不樂。

    想道:“一路來,茶坊道院,以至村鎮人家,處處有詩譏诮。

    這老妪獨居,誰人到此?亦有詩句,足見怨詞詈語遍于人間矣!那第二聯說‘吳國’,乃吾之夫人也。

    葉濤,是吾故友。

    此二句詩意猶不可解。

    ”欲喚老妪問之,聞隔壁打鼾之聲。

    江居等馬上辛苦,俱已睡去。

    荊公展轉尋思,撫膺頓足,懊悔不疊,想道:“吾隻信福建子之言,道民間甚便新法,故吾違衆而行之,焉知天下怨恨至此!此皆福建子誤我也!”呂惠卿是閩人,故荊公呼為福建子,是夜,荊公長籲短歎,和衣偃卧,不能成寐,吞聲暗位,兩袖皆沾濕了。

     将次天明,老摳起身,蓬着頭同一赤腳蠢婢,趕二豬出門外。

    婢攜糠秕,老妪取水,用木杓攪手木盆之中,口中呼:“羅,羅,羅,拗相公來。

    ”二豬聞呼,就盆吃食。

    婢又呼雞:“王安石來。

    ”群雞俱至。

    江居和衆人看見,無不驚訝,荊公心愈不樂,因問老妪道:“老人家何為呼雞之名如此?”老妪道:“官人難道不知王安石即當今之丞相,拗相公是他的渾名?自王安石做了相公,立新法以擾民。

    老妾二十年孀婦,子媳俱無,止與一婢同處。

    婦女二口,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

    錢既出了,差役如故。

    老妾以桑麻為業,蠶未成眠,便預借絲錢用了。

    麻未上機,又借布錢用了。

    桑麻失利,隻得畜豬養雞,等候吏胥裡保來征役錢。

    或準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

    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畜養雞,都呼為拗相公、王安石,把王安石當做畜生。

    今世沒奈何他,後世得他變為異類,烹而食之,以快胸中之恨耳!”荊公暗暗垂淚,不敢開言,左右驚訝,荊公容顔改變,索鏡自照,隻見須發俱白,兩目皆腫,心下凄慘,自己憂恚所緻。

    思想“一夜愁添雪鬓毛”之句,豈非數乎!命江居取錢謝了老妪,收拾起身。

     江居走到輿前,禀道:“相公施美政于天下,愚民無知,反以為怨。

    今宵不可再宿村舍,還是驿亭官舍,省些閑氣。

    ”荊公口雖不答,點頭道是。

    上路多時,到一郵亭。

    江居先下驢,扶荊公出轎升亭而坐,安排蚤飯。

    荊公看亭子壁間,亦有絕句二首,第一首雲: 富韓司馬總孤忠,懇谏良言過耳風。

     隻把惠卿心腹侍,不知殺羿是逢蒙! 第二首雲: 高談道德口懸河,變法誰知有許多。

     他日命衰時敗後,人非鬼責奈愁何? 荊公看罷,濁然大怒,喚驿卒問道:“何物狂夫,敢毀謗朝政如此!”有一老卒應道:“不但此驿有詩,是處皆有留題也。

    ”荊公問道:“此詩為何而作?”老卒道:“因王安石立新法以害民,所以民恨入骨。

    近聞得安石辭了相位,判江甯府,必從此路經過。

    蚤晚常有村農數百在此左近,伺候他來。

    ”荊公道:“伺他來,要拜谒他麼?”老卒笑道:“仇怨之人,何拜谒之有!衆百姓持白梃,候他到時,打殺了他,分而啖之耳。

    ”荊公大駭,不等飯熟,趨出郵亭上轎,江居喚衆人随行。

    一路隻買幹糧充饑,荊公更不出轎,分付兼程趕路。

    直至金陵,與吳國夫人相見。

    羞入江甯城市,乃蔔居于鐘山之半,名其堂曰半山。

     荊公隻在半山堂中,看經佞佛,冀消罪愈。

    他原是過目成誦極聰明的人,一路所見之詩,無字不記。

    私自寫出與吳國夫人看之,方信亡兒王方陰府受罪,非偶然也。

    以此終日憂憤,痰火大發。

    兼以氣膈,不能飲食。

    延及歲餘,奄奄待盡,骨瘦如柴,支枕而坐。

    吳國夫人在旁堕淚問道:“相公有甚好言語分付?”荊公道:“夫婦之情,偶合耳。

    我死,更不須挂念。

    隻是散盡家财,廣修善事便了……”言未已,忽報故人葉濤特來疾,夫人回避。

    荊公請葉濤床頭相見,執其手,囑道:“君聰明過人,宜多讀佛書,莫作沒要緊文字,徒勞無益,王某一生枉費精力,欲以文章勝人,今将死之時,悔之無及。

    ”葉濤安慰道:“相公福壽正遠,何出此言?”荊公歎道:“生死無常,老人隻恐大限一至,不能發言,故今日為君叙及此也。

    ”葉濤辭去。

    荊公忽然想起老妪草舍中詩句第二聯道:“既無好語遺吳國,卻有浮詞诳葉濤。

    ”今日正應其語,不覺撫髀長歎道:“事皆前定,豈偶然哉!作此詩者,非鬼即神。

    不然,如何曉得我未來之事?吾被鬼神诮讓如此,安能久于人世乎!” 不幾日,疾革,發谵語,将手批頰,自罵道:“王某上負天子,下負百姓,罪不容誅。

    九泉之下,何面目見唐子方諸公乎?”一連罵了三日,嘔血數升而死。

    那唐子方名介,乃是宋朝一個直臣,苦谏新法不便,安石不聽,也是嘔血而死的。

    一般樣死,比王安石死得有名聲。

    至今山間人家,尚有呼豬為拗柑公者。

    後人論宋朝元氣,都為熙甯變法所壞,所以有靖康之禍。

    有詩為證: 熙甯新法谏書多,執拗行私奈爾何! 不是此番元氣耗,虜軍豈得渡黃河? 又有詩惜荊公之才: 好個聰明介甫翁,高才曆任有清風。

     可憐覆谏因高位,隻合終身翰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