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托漢裔劉淵稱王 亂晉室張方劫駕
關燈
小
中
大
部曰:&ldquo吾誓報此仇!&rdquo卻說東嬴公請得猗兵來,殺退劉淵,克複并州,乃大排筵宴慶功,窮搜民間,得黃金千斤,絹帛萬匹,米谷十萬石,送與猗,作為酬謝。
一面申奏朝廷報捷,卻将借鮮卑兵一節瞞過,據為己功。
且說朝廷先得了告急文書,知東嬴公敗走山東,并州失守,多官會議,以劉琨為并州刺史,便責令帶兵克複城池。
及至捷報奏到,劉琨已拜命出京多時了。
此時朝中是張方、成都王穎二人用事。
成都王一味驕奢淫佚,張方專事剝削百姓,又縱兵四出剽掠,将一個錦緞般洛陽,弄得凋殘憊敝,道路側目,怨氣沖天。
看看民窮财盡,張方見無可搜刮,遂大會群臣,建議遷都長安。
群臣畏其氣焰,皆唯唯而已。
仆射荀藩曰:&ldquo不可。
洛陽為天下之中,先帝龍飛之地,陵寝宗廟所在,豈可無端棄去?&rdquo張方大叱曰:&ldquo汝敢違吾令耶?&rdquo叱武士推出斬之,多官勸免。
張方即帶領兵士,直入殿廷陳列,帶劍上殿,立而言曰:&ldquo洛陽民窮财盡,不堪為都,請陛下駕幸長安,即刻便行。
&rdquo惠帝戰栗曰:&ldquo惟卿所命,但當備駕而後行。
&rdquo張方曰:&ldquo不須備駕,臣有車在此,即請陛下乘之可也。
&rdquo說罷,便命把車推至殿廷,親來掖惠帝上車。
惠帝泣曰:&ldquo朕便行。
但請卿饬人至後宮多載幾個宮人,及應用之物同去。
&rdquo張方曰:&ldquo但請先行,此事都在我。
&rdquo即叱令禦者啟行。
成都王穎、豫章王熾,及一班文武都涕泣相從。
張方卻親率兵士,闖入宮中打開寶庫,恣情掠取,所有魏晉以來,積蓄之金珠寶物、鐘鼎、彜斚、圭璧等物,取了個寸草不留。
衆兵亦在各宮内任情劫奪,吓得衆宮人、内監号哭奔走,多有投井投池而死者。
門窗間所挂流蘇帳,亦被衆兵争先拉下,剪作馬衣,方才呼嘯而散。
荀藩送惠帝至城外,歸途看見,揮涕不止。
司隸劉暾曰:&ldquo徒哭無益,今衆官雖多随駕而去,而留在洛陽者亦複不少。
吾等急宜在此設立留台,以為辦事之地,示天下以天子不過偶幸長安,并非遷都之意,以安海内之心。
不然,諸藩視此為變故,紛紛起兵,天下更無甯日矣。
&rdquo荀藩曰:&ldquo公言甚善,奈何未曾奉诏?&rdquo劉暾曰:&ldquo吾等部署既定,然後奏聞,有何不可?且羊後無罪,被張方逼廢,吾等亦宜迎歸,奉為皇後,則更堂皇冠冕矣。
&rdquo荀藩大喜。
即日備駕至金墉城,迎羊後還宮,一面在殿上鳴鐘擊鐘,聚集未曾随駕諸官,商量設立留台一事。
多官皆以為然。
于是荀藩、劉暾二人署了首名,多官以次皆署名,寫表馳驿奏聞。
且說張方劫了惠帝,剽掠了寶庫,徑奔長安。
河間王聞報,即至灞上迎駕,就在長安城中征西将軍府,暫作行宮。
惠帝下诏,以河間王為太宰,都督中外軍士;東海王越為太傅,王戎參錄朝政,王衍為左仆射,以張方為中領軍,錄尚書事。
又下诏令天下州縣,蠲除苛政,愛民務本,俟天下清通之後,再還洛陽。
自此朝事粗定。
隻有成都王穎,自恃為太弟,而不得預政,頗多怨望,而驕恣亦日甚。
河間王見之,甚悔從前倡議立太弟之說。
而惠帝兄弟二十五人,此時除成都王外,僅剩豫章王熾、吳王晏二人。
晏頑鈍庸愚,極似惠帝;惟豫章王性情沖淡,又禮賢下士,好學多聞。
河間王便隐隐存了個廢立之心。
不知後事如何,但聽下回分解。
一面申奏朝廷報捷,卻将借鮮卑兵一節瞞過,據為己功。
且說朝廷先得了告急文書,知東嬴公敗走山東,并州失守,多官會議,以劉琨為并州刺史,便責令帶兵克複城池。
及至捷報奏到,劉琨已拜命出京多時了。
此時朝中是張方、成都王穎二人用事。
成都王一味驕奢淫佚,張方專事剝削百姓,又縱兵四出剽掠,将一個錦緞般洛陽,弄得凋殘憊敝,道路側目,怨氣沖天。
看看民窮财盡,張方見無可搜刮,遂大會群臣,建議遷都長安。
群臣畏其氣焰,皆唯唯而已。
仆射荀藩曰:&ldquo不可。
洛陽為天下之中,先帝龍飛之地,陵寝宗廟所在,豈可無端棄去?&rdquo張方大叱曰:&ldquo汝敢違吾令耶?&rdquo叱武士推出斬之,多官勸免。
張方即帶領兵士,直入殿廷陳列,帶劍上殿,立而言曰:&ldquo洛陽民窮财盡,不堪為都,請陛下駕幸長安,即刻便行。
&rdquo惠帝戰栗曰:&ldquo惟卿所命,但當備駕而後行。
&rdquo張方曰:&ldquo不須備駕,臣有車在此,即請陛下乘之可也。
&rdquo說罷,便命把車推至殿廷,親來掖惠帝上車。
惠帝泣曰:&ldquo朕便行。
但請卿饬人至後宮多載幾個宮人,及應用之物同去。
&rdquo張方曰:&ldquo但請先行,此事都在我。
&rdquo即叱令禦者啟行。
成都王穎、豫章王熾,及一班文武都涕泣相從。
張方卻親率兵士,闖入宮中打開寶庫,恣情掠取,所有魏晉以來,積蓄之金珠寶物、鐘鼎、彜斚、圭璧等物,取了個寸草不留。
衆兵亦在各宮内任情劫奪,吓得衆宮人、内監号哭奔走,多有投井投池而死者。
門窗間所挂流蘇帳,亦被衆兵争先拉下,剪作馬衣,方才呼嘯而散。
荀藩送惠帝至城外,歸途看見,揮涕不止。
司隸劉暾曰:&ldquo徒哭無益,今衆官雖多随駕而去,而留在洛陽者亦複不少。
吾等急宜在此設立留台,以為辦事之地,示天下以天子不過偶幸長安,并非遷都之意,以安海内之心。
不然,諸藩視此為變故,紛紛起兵,天下更無甯日矣。
&rdquo荀藩曰:&ldquo公言甚善,奈何未曾奉诏?&rdquo劉暾曰:&ldquo吾等部署既定,然後奏聞,有何不可?且羊後無罪,被張方逼廢,吾等亦宜迎歸,奉為皇後,則更堂皇冠冕矣。
&rdquo荀藩大喜。
即日備駕至金墉城,迎羊後還宮,一面在殿上鳴鐘擊鐘,聚集未曾随駕諸官,商量設立留台一事。
多官皆以為然。
于是荀藩、劉暾二人署了首名,多官以次皆署名,寫表馳驿奏聞。
且說張方劫了惠帝,剽掠了寶庫,徑奔長安。
河間王聞報,即至灞上迎駕,就在長安城中征西将軍府,暫作行宮。
惠帝下诏,以河間王為太宰,都督中外軍士;東海王越為太傅,王戎參錄朝政,王衍為左仆射,以張方為中領軍,錄尚書事。
又下诏令天下州縣,蠲除苛政,愛民務本,俟天下清通之後,再還洛陽。
自此朝事粗定。
隻有成都王穎,自恃為太弟,而不得預政,頗多怨望,而驕恣亦日甚。
河間王見之,甚悔從前倡議立太弟之說。
而惠帝兄弟二十五人,此時除成都王外,僅剩豫章王熾、吳王晏二人。
晏頑鈍庸愚,極似惠帝;惟豫章王性情沖淡,又禮賢下士,好學多聞。
河間王便隐隐存了個廢立之心。
不知後事如何,但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