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誅篡逆惠帝複辟 弄威權齊王被戕
關燈
小
中
大
擒,天子複辟。
河間王歎曰:&ldquo甚矣,天象之不足憑也!&rdquo乃撤兵回關中。
原來成都王前鋒趙骧、石超,與士猗、許超交戰,士猗欺趙骧為敗兵之将,不做準備;趙骧與衆計議,乘着夜間天陰月黑,引兵劫寨,士猗出其不意,大敗而逃。
退至十裡之外,恰遇孫會、劉琨兵到。
此時天色未明,士猗倉皇之中,疑是趙骧伏兵,揮兵混戰。
兩家兵馬互相掩殺,直至孫會與趙骧當面交鋒,方知是誤。
後面追兵已到,石超一馬當先,孫會迎着交戰,不三合,被石超斬于馬下。
王彥兵随後殺到,士猗、許超均被亂兵殺死,劉琨匹馬逃去。
趙骧驅兵大進,徑趨洛陽。
洛陽百姓聞得義兵殺到,皆箪食壺漿,出城迎迓。
孫秀不能禁止,一時兵士解體,無可守禦。
趙骧等遂長驅直入,将孫秀府中團團圍住,不分老幼,盡皆殺死;一面入宮将趙王擒下。
王彥便率領三千兵,至金墉城迎接惠帝。
河間王大兵随後亦到,恰好擁護惠帝入洛陽。
百姓皆香花燈燭,歡呼萬歲。
河間王乃令趙骧、石超率兵往接應齊王,闾和、張泓、孫輔等在穎上拒住齊王。
及聞洛陽已破,趙骧、石超又引兵殺來,情知大事已去,遂同至齊王軍前投降。
齊王大喜,即合兵一處,向洛陽進發,在路遇見石超、趙骧,同入洛陽,朝見惠帝。
惠帝至是始登殿複辟,賜趙王死,大封功臣。
封齊王為大司馬,加九錫輔政,封成都王為大将軍,加九錫,都督中外軍事。
遣使至關中封河間王為侍中太尉,複常山王乂爵為長沙王,原來常山王本封長沙王,楚王玮誅汝南王及衛瓘時,乂曾引兵相助,及事定之後,賈後坐楚王玮矯诏之罪,執而誅之,乂亦貶為常山王。
至是複其本爵,又晉新野公歆為新野王。
一時兩鎮重兵,齊集洛陽,帶甲之士數十萬,兩王威權并重,竟有兩不相下之勢。
新野王依附齊王,因說齊王曰:&ldquo殿下既秉朝政,事權宜專,乃成都又都督軍馬,當國大臣,豈可以兵柄授人?宜設法取回兵權,庶幾可以自衛,不然位高則危,惟殿下圖之。
&rdquo齊王曰:&ldquo我亦有此意,奈此時大事方定,容緩圖之。
&rdquo長沙王乂亦勸成都王曰:&ldquo齊王威權太重,宜及早圖之,不然彼必不能相容,一日奪我兵權,悔已晚矣。
&rdquo長史盧志曰:&ldquo不可。
殿下長驅入洛陽,誅賊臣,複天位,此不世之功,天下所共知者也。
此時既已立功,急宜立名,以收四海之心。
前日邺郡報到,太妃偶抱微恙,殿下宜乘此機會,表稱齊王功德,自請還鎮省疾,則天下之人,皆仰殿下謙德,功成名立,然後徐圖之,方為上策。
&rdquo成都王大喜,從之,即日拜表辭歸邺郡。
長沙王乂卻留在洛陽,伺察動靜,時時到齊王處佯與周旋。
自是齊王威權日重,一切大小朝政,俱在大司馬府議行,殿廷均成虛設。
齊王又嫌外藩各擁重兵,恐其謀己,暗思削去各鎮兵權,苦無善法。
又以河間王颙黨附趙王,及聞義兵勢大,始改換旗幟,又不入洛陽來會,遂思先削除河間王之兵,卻未曾舉動。
長沙王得此消息,便專使飛報河間王。
河間王得報,即集衆商議曰:&ldquo齊王專恣,至不能容外藩,若不設法自固,恐終不免矣。
&rdquo長史李含曰:&ldquo不思剪除權臣,自建奇功,而徒圖自存,此下策也。
成都王至親,有大功,推讓還藩,天下歸心。
齊王以疏間親,弄權專政,朝野側目。
今為殿下計,不如移檄長沙王,數齊王之罪,令其讨齊王,我以兵應之。
長沙非齊王之敵,必為齊王所殺,我卻移兵讨齊王殺長沙之罪,直入洛陽,剪除齊王,迎成都王入洛陽輔政。
如此,則殿下功成名立,四海歸心,何憂不自固耶?&rdquo河間王大喜。
即日拜表朝廷,曆數齊王專擅之罪,聲稱移兵入洛,以清君側。
又移檄長沙王,使讨齊王。
一面令李含、張方,引兵殺奔洛陽而來。
卻說長沙王接到河間王檄文,即率領親兵百餘人,馳入宮中,盡閉諸門,點起禦林軍來,圍攻大司馬府,口稱奉诏收權臣司馬冏。
一面奏請惠帝駕幸東門敵樓,親督兵士。
齊王亦引本部将校,督兵拒敵,就在城中大戰。
登時洛陽城内大亂起來,殺得屍骸塞路,血流盈渠。
此時軍民人等,皆知齊王有罪,紛紛從長沙王來助攻大司馬府。
齊王指揮将校士卒,竭力拒戰,從午時戰至日哺,死亡枕藉,不分勝敗,各自休兵。
次日齊王親率士卒,自為前敵,來撲長沙王,又酣戰一日,死亡更多,仍不分勝敗。
是夜人靜時,長沙王巡行各處,聞溝渠之中,血流有聲,不覺歎曰:&ldquo徒殺士卒,而不獲罪魁,死者正未有已時也。
&rdquo至天明,即指揮衆兵直逼大司馬府圍住,令人多取幹柴草木堆在門外,大呼曰:&ldquo府中兵士,速開門出降,倘再執迷抗拒,即放火焚燒,玉石不分矣!&rdquo府中士卒大懼,遂大開府門出降。
長沙王率衆一擁入内,将齊王亂刀砍死,老幼男女,殺戮無遺。
惠帝遂拜長沙王為太尉。
長沙王又引羊後之父羊玄之,及皇甫商共秉朝政,以羊玄之為仆射,皇甫商為将軍。
長沙王雖秉朝政,卻事事皆往邺郡就商于成都王。
隻因此一番舉動,又引出二王造反來。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河間王歎曰:&ldquo甚矣,天象之不足憑也!&rdquo乃撤兵回關中。
原來成都王前鋒趙骧、石超,與士猗、許超交戰,士猗欺趙骧為敗兵之将,不做準備;趙骧與衆計議,乘着夜間天陰月黑,引兵劫寨,士猗出其不意,大敗而逃。
退至十裡之外,恰遇孫會、劉琨兵到。
此時天色未明,士猗倉皇之中,疑是趙骧伏兵,揮兵混戰。
兩家兵馬互相掩殺,直至孫會與趙骧當面交鋒,方知是誤。
後面追兵已到,石超一馬當先,孫會迎着交戰,不三合,被石超斬于馬下。
王彥兵随後殺到,士猗、許超均被亂兵殺死,劉琨匹馬逃去。
趙骧驅兵大進,徑趨洛陽。
洛陽百姓聞得義兵殺到,皆箪食壺漿,出城迎迓。
孫秀不能禁止,一時兵士解體,無可守禦。
趙骧等遂長驅直入,将孫秀府中團團圍住,不分老幼,盡皆殺死;一面入宮将趙王擒下。
王彥便率領三千兵,至金墉城迎接惠帝。
河間王大兵随後亦到,恰好擁護惠帝入洛陽。
百姓皆香花燈燭,歡呼萬歲。
河間王乃令趙骧、石超率兵往接應齊王,闾和、張泓、孫輔等在穎上拒住齊王。
及聞洛陽已破,趙骧、石超又引兵殺來,情知大事已去,遂同至齊王軍前投降。
齊王大喜,即合兵一處,向洛陽進發,在路遇見石超、趙骧,同入洛陽,朝見惠帝。
惠帝至是始登殿複辟,賜趙王死,大封功臣。
封齊王為大司馬,加九錫輔政,封成都王為大将軍,加九錫,都督中外軍事。
遣使至關中封河間王為侍中太尉,複常山王乂爵為長沙王,原來常山王本封長沙王,楚王玮誅汝南王及衛瓘時,乂曾引兵相助,及事定之後,賈後坐楚王玮矯诏之罪,執而誅之,乂亦貶為常山王。
至是複其本爵,又晉新野公歆為新野王。
一時兩鎮重兵,齊集洛陽,帶甲之士數十萬,兩王威權并重,竟有兩不相下之勢。
新野王依附齊王,因說齊王曰:&ldquo殿下既秉朝政,事權宜專,乃成都又都督軍馬,當國大臣,豈可以兵柄授人?宜設法取回兵權,庶幾可以自衛,不然位高則危,惟殿下圖之。
&rdquo齊王曰:&ldquo我亦有此意,奈此時大事方定,容緩圖之。
&rdquo長沙王乂亦勸成都王曰:&ldquo齊王威權太重,宜及早圖之,不然彼必不能相容,一日奪我兵權,悔已晚矣。
&rdquo長史盧志曰:&ldquo不可。
殿下長驅入洛陽,誅賊臣,複天位,此不世之功,天下所共知者也。
此時既已立功,急宜立名,以收四海之心。
前日邺郡報到,太妃偶抱微恙,殿下宜乘此機會,表稱齊王功德,自請還鎮省疾,則天下之人,皆仰殿下謙德,功成名立,然後徐圖之,方為上策。
&rdquo成都王大喜,從之,即日拜表辭歸邺郡。
長沙王乂卻留在洛陽,伺察動靜,時時到齊王處佯與周旋。
自是齊王威權日重,一切大小朝政,俱在大司馬府議行,殿廷均成虛設。
齊王又嫌外藩各擁重兵,恐其謀己,暗思削去各鎮兵權,苦無善法。
又以河間王颙黨附趙王,及聞義兵勢大,始改換旗幟,又不入洛陽來會,遂思先削除河間王之兵,卻未曾舉動。
長沙王得此消息,便專使飛報河間王。
河間王得報,即集衆商議曰:&ldquo齊王專恣,至不能容外藩,若不設法自固,恐終不免矣。
&rdquo長史李含曰:&ldquo不思剪除權臣,自建奇功,而徒圖自存,此下策也。
成都王至親,有大功,推讓還藩,天下歸心。
齊王以疏間親,弄權專政,朝野側目。
今為殿下計,不如移檄長沙王,數齊王之罪,令其讨齊王,我以兵應之。
長沙非齊王之敵,必為齊王所殺,我卻移兵讨齊王殺長沙之罪,直入洛陽,剪除齊王,迎成都王入洛陽輔政。
如此,則殿下功成名立,四海歸心,何憂不自固耶?&rdquo河間王大喜。
即日拜表朝廷,曆數齊王專擅之罪,聲稱移兵入洛,以清君側。
又移檄長沙王,使讨齊王。
一面令李含、張方,引兵殺奔洛陽而來。
卻說長沙王接到河間王檄文,即率領親兵百餘人,馳入宮中,盡閉諸門,點起禦林軍來,圍攻大司馬府,口稱奉诏收權臣司馬冏。
一面奏請惠帝駕幸東門敵樓,親督兵士。
齊王亦引本部将校,督兵拒敵,就在城中大戰。
登時洛陽城内大亂起來,殺得屍骸塞路,血流盈渠。
此時軍民人等,皆知齊王有罪,紛紛從長沙王來助攻大司馬府。
齊王指揮将校士卒,竭力拒戰,從午時戰至日哺,死亡枕藉,不分勝敗,各自休兵。
次日齊王親率士卒,自為前敵,來撲長沙王,又酣戰一日,死亡更多,仍不分勝敗。
是夜人靜時,長沙王巡行各處,聞溝渠之中,血流有聲,不覺歎曰:&ldquo徒殺士卒,而不獲罪魁,死者正未有已時也。
&rdquo至天明,即指揮衆兵直逼大司馬府圍住,令人多取幹柴草木堆在門外,大呼曰:&ldquo府中兵士,速開門出降,倘再執迷抗拒,即放火焚燒,玉石不分矣!&rdquo府中士卒大懼,遂大開府門出降。
長沙王率衆一擁入内,将齊王亂刀砍死,老幼男女,殺戮無遺。
惠帝遂拜長沙王為太尉。
長沙王又引羊後之父羊玄之,及皇甫商共秉朝政,以羊玄之為仆射,皇甫商為将軍。
長沙王雖秉朝政,卻事事皆往邺郡就商于成都王。
隻因此一番舉動,又引出二王造反來。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