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誅篡逆惠帝複辟 弄威權齊王被戕
關燈
小
中
大
且說齊王冏,系晉文帝【夾】司馬昭。
之孫,齊王攸之子,攸死,冏襲封齊王。
從少年時,即喜周恤貧乏,故有仁惠之名。
廢賈後之時,冏自以為莫大之功,而不得上賞,常郁郁不樂,口出怨言。
孫秀察知其意,又憚其夙有令譽,故與趙王計議,封之為平東将軍,使之出鎮許昌。
及趙王篡位,恐諸王不服,欲以爵祿為羁糜之計,乃加封為鎮東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冏亦使人暗入洛陽,打聽輿情,知道人懷怨望,乃商議起兵讨趙王,複惠帝。
适值趙王使其心腹人張烏到來,為齊王參佐,實則窺探消息。
冏察知其意,置酒相待,極口稱誦趙王功德,又令左右極意谄奉張烏。
張烏大喜,即使人密報趙王,言齊王久佩新天子盛德,絕無異志,因此趙王不作準備。
冏乃與豫州刺史何勖、龍骧将軍董艾共議機密,一面撥定房屋,與張烏居住,挑選美貌女子承值,終日以嘉肴美酒饋送。
張烏從此隻在家中飲酒作樂,外面之事,絕不聞問。
齊王乃草定檄文,遣使分告成都王穎,河間王颙、常山王乂、新野公歆,約期起義,一面行檄天下郡縣。
檄文去後,即定日起兵,齊王親莅校場,點起馬步兵八萬,封何勖、董艾為左右前鋒。
正指撥間,左右報揚州參軍王邃求見,齊王命傳入。
王邃手挽人頭而入,啟曰:&ldquo逆臣孫秀,淪陷趙王于不道,天怒人怨。
殿下興兵勤王,應天順人,天下響應,檄文到處,莫不風從。
惟揚州刺史郄隆,奉檄猶豫,某故斬之,率領揚州本部兵馬,到此聽候指撥。
&rdquo言畢,以首級呈上。
齊王大喜,加王邃為行軍司馬,即領所部,随營聽調。
卻使人去請張烏,張烏不知就裡,徑到校場。
隻見旗影飄風、刀光耀日,齊王身披重铠,端坐在将台之上,一衆文武員弁,侍立兩旁,不覺吃了一驚,隻得上前相見。
齊王喝教綁了,張烏大叫無罪。
齊王喝曰:&ldquo賊奴孫秀,蠱惑趙王,緻釀成此大逆不道之事,啟我家阋牆之變,卻使汝來探我動靜。
我今日大起三軍,奉伸天讨,缺少了祭旗品物,要借汝首級一用。
有罪無罪,汝自向孫秀辯去。
&rdquo說罷,喝教斬了。
祭旗已畢,遂傳令大小三軍起行。
一路上浩浩蕩蕩,殺奔洛陽而來,屯兵颍水之上,卻遇趙王兵到。
原來趙王得報,即拜闾和為大都督,張泓、孫輔為前鋒,率兵應敵,在此相遇。
連日開戰,互有勝敗,因此齊王兵不能前進。
且說成都王穎,本來在洛陽供職,隻因與賈谧不睦,被谧在賈後前谮愬,方才拜為平北将軍,出鎮邺郡。
趙王篡位後,加封為征北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亦無非是糜以好爵之意。
争奈成都王乃武帝第十六子,于惠帝為同胞兄弟,趙王篡逆,莫說君臣大義上說不去,即手足之情而論,豈有不動怒之理?隻因未知人心向背,未敢輕動。
一日,接到齊王檄文,不覺大喜,即日點起兵馬,拜邺令盧志為左長史,頓丘太守鄭郯為右長史,黃門郎程收為左司馬,陽平太守和演為右司馬,兖州刺史王彥、冀州刺史李毅,及督護趙骧、石超等為前鋒,大起三軍,一面加檄天下郡國州縣。
一時四遠響應,兵至朝歌,四方來會者,二十餘萬人。
趙王卻使士猗、許超、孫會、劉琨等領兵應敵,在黃橋地方拒住。
成都王前鋒趙骧先到黃橋,即引兵挑戰。
士猗、許超雙馬齊出。
趙骧抵敵不住,敗回十裡,幸得常山王領兵來會,奮勇殺回,大勝一陣。
乂見成都王曰:&ldquo新野公歆,已率兵至齊王軍前相會,我兄弟宜奮勇直前,不可落人之後。
&rdquo【夾】為武帝第六子,故與穎為兄弟。
成都王曰:&ldquo隻是關中不見動靜,不知河間之意如何?吾當先令人探之。
&rdquo 卻說河間王颙,同日接到兩處公文,一處便是齊王起義檄文,一處卻是新天子征兵入衛诏書。
原來趙王聞報各處起義,一面遣兵應敵,一面征召勤王。
孫秀因孟觀在關中,趙王篡位後,封為安南将軍,監河北諸軍事。
此時征兵勤王,便順加一封文書給河間王,又附着與孟觀一封書信,囑其勸&rdquo河間王入衛,許以分茅裂土。
河間王連接兩處公文,不得主意,乃集衆商議。
孟觀進曰:&ldquo某幼習天文,粗知星象,夜來見紫薇帝座,光明如故,此必是新天子之佳兆,諸王必敗,不可從也。
不如引兵入衛,好在皆司馬家事,任誰為天子,終非易姓,惟殿下酌之。
&rdquo河間王大喜,正待商議入衛之策,忽報西安參軍夏侯奭請見,河間王令傳入。
奭啟曰:&ldquo齊王傳檄天下,共讨賊臣,某招集舊部五千人,特來與殿下會齊,共入洛陽讨賊。
&rdquo河間王大怒曰:&ldquo新天子即位,應天順人,汝何得口出妄言?&rdquo喝令推出斬之。
于是夏侯奭同來十餘人,皆被河間王殺害。
一面叱令将齊王赍檄來使執下,檻入囚車。
押送洛陽,一面令房陽、張方二人,領兵先行,自己親率大軍在後,趨洛陽入衛。
兵至華陰地方,忽探馬報稱二王兵勢極盛,四方響應,現在四面皆是起義之兵,洛陽已成孤立,刻日可破。
河間王大驚曰:&ldquo孟觀誤我!&rdquo忙命軍中撤去入衛旗号,換上義旗,差張方帶領五百馬隊,飛速将齊王使者之囚車追回,一面仍進兵。
及至潼關,聞洛陽已破,孫秀已誅,趙王已
之孫,齊王攸之子,攸死,冏襲封齊王。
從少年時,即喜周恤貧乏,故有仁惠之名。
廢賈後之時,冏自以為莫大之功,而不得上賞,常郁郁不樂,口出怨言。
孫秀察知其意,又憚其夙有令譽,故與趙王計議,封之為平東将軍,使之出鎮許昌。
及趙王篡位,恐諸王不服,欲以爵祿為羁糜之計,乃加封為鎮東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冏亦使人暗入洛陽,打聽輿情,知道人懷怨望,乃商議起兵讨趙王,複惠帝。
适值趙王使其心腹人張烏到來,為齊王參佐,實則窺探消息。
冏察知其意,置酒相待,極口稱誦趙王功德,又令左右極意谄奉張烏。
張烏大喜,即使人密報趙王,言齊王久佩新天子盛德,絕無異志,因此趙王不作準備。
冏乃與豫州刺史何勖、龍骧将軍董艾共議機密,一面撥定房屋,與張烏居住,挑選美貌女子承值,終日以嘉肴美酒饋送。
張烏從此隻在家中飲酒作樂,外面之事,絕不聞問。
齊王乃草定檄文,遣使分告成都王穎,河間王颙、常山王乂、新野公歆,約期起義,一面行檄天下郡縣。
檄文去後,即定日起兵,齊王親莅校場,點起馬步兵八萬,封何勖、董艾為左右前鋒。
正指撥間,左右報揚州參軍王邃求見,齊王命傳入。
王邃手挽人頭而入,啟曰:&ldquo逆臣孫秀,淪陷趙王于不道,天怒人怨。
殿下興兵勤王,應天順人,天下響應,檄文到處,莫不風從。
惟揚州刺史郄隆,奉檄猶豫,某故斬之,率領揚州本部兵馬,到此聽候指撥。
&rdquo言畢,以首級呈上。
齊王大喜,加王邃為行軍司馬,即領所部,随營聽調。
卻使人去請張烏,張烏不知就裡,徑到校場。
隻見旗影飄風、刀光耀日,齊王身披重铠,端坐在将台之上,一衆文武員弁,侍立兩旁,不覺吃了一驚,隻得上前相見。
齊王喝教綁了,張烏大叫無罪。
齊王喝曰:&ldquo賊奴孫秀,蠱惑趙王,緻釀成此大逆不道之事,啟我家阋牆之變,卻使汝來探我動靜。
我今日大起三軍,奉伸天讨,缺少了祭旗品物,要借汝首級一用。
有罪無罪,汝自向孫秀辯去。
&rdquo說罷,喝教斬了。
祭旗已畢,遂傳令大小三軍起行。
一路上浩浩蕩蕩,殺奔洛陽而來,屯兵颍水之上,卻遇趙王兵到。
原來趙王得報,即拜闾和為大都督,張泓、孫輔為前鋒,率兵應敵,在此相遇。
連日開戰,互有勝敗,因此齊王兵不能前進。
且說成都王穎,本來在洛陽供職,隻因與賈谧不睦,被谧在賈後前谮愬,方才拜為平北将軍,出鎮邺郡。
趙王篡位後,加封為征北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亦無非是糜以好爵之意。
争奈成都王乃武帝第十六子,于惠帝為同胞兄弟,趙王篡逆,莫說君臣大義上說不去,即手足之情而論,豈有不動怒之理?隻因未知人心向背,未敢輕動。
一日,接到齊王檄文,不覺大喜,即日點起兵馬,拜邺令盧志為左長史,頓丘太守鄭郯為右長史,黃門郎程收為左司馬,陽平太守和演為右司馬,兖州刺史王彥、冀州刺史李毅,及督護趙骧、石超等為前鋒,大起三軍,一面加檄天下郡國州縣。
一時四遠響應,兵至朝歌,四方來會者,二十餘萬人。
趙王卻使士猗、許超、孫會、劉琨等領兵應敵,在黃橋地方拒住。
成都王前鋒趙骧先到黃橋,即引兵挑戰。
士猗、許超雙馬齊出。
趙骧抵敵不住,敗回十裡,幸得常山王領兵來會,奮勇殺回,大勝一陣。
乂見成都王曰:&ldquo新野公歆,已率兵至齊王軍前相會,我兄弟宜奮勇直前,不可落人之後。
&rdquo【夾】為武帝第六子,故與穎為兄弟。
成都王曰:&ldquo隻是關中不見動靜,不知河間之意如何?吾當先令人探之。
&rdquo 卻說河間王颙,同日接到兩處公文,一處便是齊王起義檄文,一處卻是新天子征兵入衛诏書。
原來趙王聞報各處起義,一面遣兵應敵,一面征召勤王。
孫秀因孟觀在關中,趙王篡位後,封為安南将軍,監河北諸軍事。
此時征兵勤王,便順加一封文書給河間王,又附着與孟觀一封書信,囑其勸&rdquo河間王入衛,許以分茅裂土。
河間王連接兩處公文,不得主意,乃集衆商議。
孟觀進曰:&ldquo某幼習天文,粗知星象,夜來見紫薇帝座,光明如故,此必是新天子之佳兆,諸王必敗,不可從也。
不如引兵入衛,好在皆司馬家事,任誰為天子,終非易姓,惟殿下酌之。
&rdquo河間王大喜,正待商議入衛之策,忽報西安參軍夏侯奭請見,河間王令傳入。
奭啟曰:&ldquo齊王傳檄天下,共讨賊臣,某招集舊部五千人,特來與殿下會齊,共入洛陽讨賊。
&rdquo河間王大怒曰:&ldquo新天子即位,應天順人,汝何得口出妄言?&rdquo喝令推出斬之。
于是夏侯奭同來十餘人,皆被河間王殺害。
一面叱令将齊王赍檄來使執下,檻入囚車。
押送洛陽,一面令房陽、張方二人,領兵先行,自己親率大軍在後,趨洛陽入衛。
兵至華陰地方,忽探馬報稱二王兵勢極盛,四方響應,現在四面皆是起義之兵,洛陽已成孤立,刻日可破。
河間王大驚曰:&ldquo孟觀誤我!&rdquo忙命軍中撤去入衛旗号,換上義旗,差張方帶領五百馬隊,飛速将齊王使者之囚車追回,一面仍進兵。
及至潼關,聞洛陽已破,孫秀已誅,趙王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