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惑群小趙王竊神器 讨國賊宗室起義兵

關燈
卻說趙王正命人入宮,請惠帝臨朝議事,忽接到孟觀捷報,孫秀大驚,私謂趙王曰:&ldquo孟觀擁兵在外,而其子孟平在京被殺,恐有他變,為之奈何?&rdquo趙王亦驚曰:&ldquo似此如之奈何?&rdquo正商議間,恰好小黃門出報,說惠帝方才受驚,心神不安,有事明日早朝再議。

    趙王乃同孫秀回至府中,專議穩住孟觀之法。

    适張林來見,孫秀告知此事。

    張林笑曰:&ldquo何不智也?糜以高官,聳以危詞,尚憂其不服耶?至于孟平之死,彼遠在邊外,亦不過憑足下一言耳。

    &rdquo孫秀恍然大悟,即商于趙王,加孟觀為右将軍,封上谷郡公。

    草就诏書,就在府中出發。

    孫秀附一私書,盛稱趙王威德,謂足下此次立功,倘仍是張華等為政,必吝此爵賞。

    又言孟平拟助趙王平亂,事洩,被淮南王所害,今趙王已表贈為黃門侍郎,以禮安葬雲雲。

    孟觀既得升遷錫爵,又得孫秀之書,果然相安無事。

    此是後話,表過不提。

     且說次日惠帝臨朝,百官鹹集,趙王奏聞昨日之事,言:&ldquo淮南王年輕浮躁,誤聽人言,率兵攻臣。

    臣惟閉門守禦,不與計較,希冀百官中必有人出來排解,勸其休兵。

    不料伏胤矯诏,擅将淮南王殺害,請誅伏胤,以謝天下。

    &rdquo惠帝尚未回言,孫秀已叱武士将伏胤擒下。

    胤大呼曰:&ldquo汝子汝陰王與吾折箭為誓,富貴與共,教我殺淮南王,何反加罪也?&rdquo武士急掩其口,推出朝門斬訖。

    趙王又奏孟觀已讨平齊萬年,上表獻捷。

    惠帝大喜,即日升賞文武,以孫秀為中書令。

    孫秀倡言曰:&ldquo趙王肅清宮闱,斬除奸佞,掃蕩群醜,重振朝綱,望重功高,威德遠著,宜請加九錫。

    &rdquo吏部尚書劉頌曰:&ldquo不可,昔漢之錫魏,魏之錫晉,皆一時之用,非所通行。

    周勃、霍光,其功至大,不聞有九錫之命也。

    況漢之錫魏,不久魏即代漢,魏之錫晉,不久晉亦代魏。

    是不利于朝廷之舉動也。

    &rdquo張林怒曰:&ldquo曹氏代漢為魏,司馬氏代魏為晉,是易姓也;今趙王宗藩,縱代亦猶司馬氏,何不利耶?&rdquo叱武士推劉頌出斬之。

    孫秀附耳言曰:&ldquo此人頗有聲譽,前者殺張畢、裴已傷時望,今不可更殺此人。

    &rdquo因叱令将劉頌亂棒打出。

    惠帝遂下诏加趙王九錫。

    趙王又奏請加齊王冏平東将軍,使之出鎮許昌,即日起行。

     原來廢賈後之時,齊王自以為功勞最大,而不見封賞,心滋不悅。

    孫秀又甚忌之,屢言于趙王,設法使之出外,故有此舉。

    自此趙王威權日重,一切政事均由趙王府中出,張林、孫秀狼狽為奸,朝野側目。

    孫秀、張林兩個商量,朝中諸事,既皆得手,惟宮内消息不通,惠帝在内有何舉動,皆不得知,仍須設法。

    孫秀忽想起一個人來,即入見趙王曰:&ldquo自廢黜賈後以來,中宮之位久虛,似非所宜。

    尚書郎羊玄之有一女,極稱賢淑,何不立為中宮?&rdquo趙王即奏知惠帝。

    惠帝不敢不從,即日下诏,冊立羊氏為中宮,封羊玄之為興晉侯。

    原來羊玄之之外父孫旂,與孫秀同族,因此玄之與孫秀交好,故特薦其女為中宮,以便傳遞宮内消息。

    玄之無端得此寵遇,自然感激孫秀,日來趨承。

    争奈羊後生性淫浪,除修飾之外,一無所知,遠不及賈後機警,是以宮中消息,仍舊寥寥。

     孫秀又生出一個計策來,便來要求趙王,求趙王做媒,使其子孫會,尚河東公主為驸馬。

    原來孫秀一子名會,年已二十歲,生得鼻仰唇翻,眉低眼凹,顴高腮削,發黃面黑,諸般醜态,莫不齊備。

    時為射聲校尉,雖然身列仕版,卻終日與洛陽富家兒,在城外踢球馳馬為戲,絕不務正事。

    人見其貌,莫不疑為下等奴仆。

    趙王既與之做媒,惠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