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惑群小趙王竊神器 讨國賊宗室起義兵

關燈
奮、崔随、樂廣等率領兵士,來取玺绶。

    孫秀命司馬雅先帶領甲士入殿,曉喻一衆群臣,有敢違議者,即擒治之,夷三族。

    又使張林及其子孫會等,分領兵士,屯紮各門,以防有變。

    時夜漏未盡,孫秀率同各官,備齊法駕,趙王乘坐逍遙辇,左右護衛虎贲五千人,入自端門,登太極殿。

    王公百官,亂烘烘擠滿殿廷,隻等玺绶。

     卻說義陽王威率駱休等到宮内,惠帝正抱玺與羊後二人對哭。

    威大聲曰:&ldquo奉新天子诏,來取玺绶,速速交出來,以免取辱。

    &rdquo惠帝以頭搶玺而哭。

    威近前,将惠帝雙手扳開,當面奪去。

    惠帝哭謂羊後曰:&ldquo朕與卿結局,無非一廢,不如與卿先往金墉城,免得被人押送。

    &rdquo言罷,遂與羊後共乘雲母車至華林園,開了西門,帶着鹵簿數百人,徑投金墉城去。

    隻有尚書和郁、琅琊王睿、中書侍郎陸機三人,送到城下而回。

     且說義陽王威等奪得玺绶,徑至太極殿呈上,趙王大喜。

    百官歡呼如雷,衆人既扶趙王登皇帝位,王公以下,排班舞蹈,山呼萬歲。

    改元建始,大赦天下,升賞百官,凡有職之人,一律封侯。

    立世子荂為太子,廢皇太孫臧為濮陽王。

    以孫秀為侍中中書監、骠騎将軍、儀同三司。

    所有同謀之人,一律超階越次,不可勝紀,甚至奴隸卒役,亦加爵位。

    又以齊王冏、河間王颙、成都王穎各擁重兵,據守要鎮,恐有他變,乃派心腹三人,分往各處,名為為三王參佐,實則暗中臨視。

     分撥方畢,隻見和郁、司馬睿、陸機三人入内朝賀。

    趙王曰:&ldquo來何遲也?&rdquo陸泫然流涕曰:&ldquo故主遠行,倉皇走送,故來遲耳。

    &rdquo趙王驚曰:&ldquo何處去矣?&rdquo陸機曰:&ldquo舍金墉城,更何有安身之處?&rdquo孫秀密奏曰:&ldquo不可便廢,可加以虛榮以收人心。

    &rdquo趙王乃降诏曰:&ldquo皇帝以謙和之德,禅位于朕,避居金墉城。

    今朕謹率百官,尊皇帝為太上皇,改金墉城為永昌宮,即為太上皇駐跸之地。

    &rdquo處置已畢,即時散朝。

     是日封賞,張林僅得封為衛将軍,心中未免怨望。

    平日與孫秀二人隻是外面和睦,心内各懷妒忌。

    自趙王篡位之後,孫秀益複專權,朝中事無大小,必先啟孫秀,後奏趙王。

    趙王所定之诏,孫秀每每任意改篡,有時就在私第草了诏書,随意即發。

    一時趨炎附勢之流,奔走滿門。

    張林相形之下,愈覺冷淡,心中愈覺不平。

    乃密作一書,呈與太子荂,言孫秀專權,動違衆心。

    皇上登位,立功之人,類皆小人,黨附孫秀,擾亂朝政,宜皆加以顯戮,明正其罪,庶幾朝綱可以整肅。

    小人退,則賢人進,天下可望承平雲雲。

    荂得書,即呈于趙王。

    趙王閱過,卻交與孫秀。

    孫秀閱畢,汗流遍體,伏地請罪。

    趙王笑曰:&ldquo張林言卿有罪,朕知卿無罪,何必如此?&rdquo孫秀叩頭曰:&ldquo陛下明鑒萬裡,既知臣無罪,則毀謗大臣者,似不能委其罪。

    &rdquo趙王曰:&ldquo卿言是也。

    卿且勿動聲色,朕為卿處決之。

    &rdquo孫秀拜謝而出。

    趙王遂定日大宴宗室王公、文武群臣于華林園。

    至時,多官鹹集,飲酒作樂。

    趙王令張林出席聽旨,又命太子将張林之書當衆宣讀,因書中有&ldquo立功之人,類皆小人&rdquo一語,不覺大動衆怒,齊聲呼殺。

    趙王謂張林曰:&ldquo此間皆小人,不能容汝一君子。

    &rdquo叱令武士推出斬之,一時呈上首級。

     正要洗盞更酌,忽報齊王冏、成都王穎、河間王颙,三路兵馬殺來,更有常山王乂、新野公歆,亦起兵相應。

    趙王大驚失色。

    不知五路兵馬殺來,兩家勝敗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