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

關燈
書寫為第一。

    骨筆血為墨。

    經于微塵劫。

    積累如是經。

    量等大千界。

    我聞如是願。

    難可與等倫。

    但取血為墨。

    與金共和合。

    書寫大經卷。

    一字法門海。

    以此殊勝因。

    苦海為舟楫。

    願我此身血。

    滴滴稱法性。

    融入華藏海。

    普潤衆生界。

    我以手書持。

    點畫心自在。

    願此虛幻身。

    恒得金剛體。

    身似紫金山。

    端嚴最無比。

    聞名及見形。

    心生大喜悅。

    手如大寶聚。

    恒出世資财。

    七寶及四事。

    種種皆充滿。

    十方法界中。

    所有諸衆生。

    貧窮及病苦。

    所求皆如意。

    願我成佛時。

    國中極清淨。

    純一上乘人。

    無諸惡道苦。

    恒演此法輪。

    極盡塵界劫。

    我生末法中。

    信心力微少。

    恒與癡蓋俱。

    難逃生死業。

    善根未成熟。

    傥落輪回中。

    仗此殊勝因。

    不堕諸惡趣。

    常生淨佛土。

    不離三寶前。

    早悟自性空。

    頓超諸有漏。

    凡所作所為。

    永離三毒障。

    我以願力持。

    直至未來際。

    願我此經卷。

    三災不能壞。

    彌勒将下生。

    光從此經出。

    普照十方界。

    六種大震動。

    彌勒下生已。

    初坐龍華樹。

    此經從地出。

    踴在虛空中。

    字字出妙音。

    說我本所願。

    天人百萬衆。

    鹹稱希有事。

    我時在會中。

    為演真實義。

    佛佛出世閑。

    最初三七日。

    鹹演大華嚴。

    我當機第一。

    我身雖幻妄。

    從父母所生。

    依此虛妄根。

    作成真實事。

    願父如淨梵。

    母如耶夫人。

    諸佛下生時。

    依我父母出。

    師長度脫我。

    法恩最上尊。

    願諸佛會下。

    我師為導師。

    我友最誠谛。

    提挈行正道。

    願友如文殊。

    作第一知識。

    檀那大信力。

    廣施大資财。

    願此諸智人。

    永離悭愛苦。

    諸佛出興世。

    最初請說法。

    不惜身命财。

    廣修衆善業。

    我作如是行。

    仗諸執持者。

    願此諸賢聖。

    生生常不離。

    随在何佛國。

    共興揚佛法。

    凡諸見聞者。

    贊歎及稱揚。

    纖悉善因緣。

    同歸華藏海。

    我發如是願。

    廣大不可窮。

    極盡未來時。

    究竟心圓滿。

     放生文 生自生矣。

    何以放為。

    又何以放生為佛事耶。

    裴休有言曰。

    血氣之屬必有知。

    凡有知者必同體。

    故曰。

    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以性即佛故。

    殺生者。

    即為殺佛。

    非曰殺佛。

    然殺生者。

    無慈悲心。

    即為斷佛種性矣。

    然彼蠢蠢之生。

    将謂可殺。

    殊不知自己本有明明佛性。

    豈可斷耶。

    以不殺之心。

    慈悲心也。

    慈即名仁。

    悲即不忍。

    不忍之心。

    仁之端也。

    故見生不忍見死。

    聞聲不忍食肉。

    聖賢之首唱。

    奚獨佛氏哉。

    儒以素位故。

    但遠庖廚。

    佛以平等行慈故。

    普及一切。

    第放生者。

    有執相忘相之差。

    而效之者。

    不無放生殺生之弊。

    故法重忘相。

    妙在随緣。

    宗本無住。

    功嫌有漏。

    果能遇緣即宗。

    則觸目生機。

    逢場佛事。

    物物頭頭。

    皆喜舍之門。

    念念心心。

    盡慈悲之境。

    又何必拘會約以執功勳。

    設限期以嚴規則哉。

    明禅人久含此願。

    願以此行之。

    則慈悲日溥。

    化境日寬。

    持之十年。

    當有無量童子而作供養。

    複何疑哉。

     祭陸太宰五台居士文 嗚呼。

    受靈山之密囑。

    來濁世以利生。

    其來也不來。

    故不露本來之面目。

    即其去也不去。

    唯留生鐵之心腸。

    八十餘年。

    逢場作戲。

    恒沙妙德。

    遇佛即宗。

    以佛心而事君。

    唯君為佛。

    以真心而愛物。

    惟物即真。

    故生平向上事。

    不離幞頭角邊。

    臨行末後句。

    委付兒女子輩。

    惟公現宰官非宰官之身。

    愧我作比丘非比丘之相。

    然雖道路各别。

    其實養家一般。

    感公将行未行之際。

    飛半紙嶺南之書。

    令我于空不空之中。

    引一滴曹溪之水。

    作甘露之供。

    獻灌頂之尊。

    嗚呼。

    平湖滿月。

    睹清淨之法身。

    天樂盈空。

    吐廣長之妙舌。

    納斯法味。

    用鑒蓬心。

    尚飨。

     祭大中丞順庵胡公文 嗚呼痛哉。

    公其生耶。

    死耶。

    反複求之。

    而不得其故也。

    忽聞公訃。

    适言公死。

    及讀公易箦詩。

    則公明以不死告人。

    而人不知。

    唯我明明知公不死。

    言之而恐人之莫我信也。

    嗚呼悲哉。

    顧我與公偶爾值于大化之中。

    三十餘年如一日。

    蓋亦奇矣。

    始而遇公于首陽之野。

    一見而心莫逆。

    驟爾語公以一禍福。

    齊生死。

    時則公已怡然。

    有當于心。

    既而再索我于清涼之山。

    跏趺于千尺寒岩之下。

    談笑于萬年積雪之中。

    嚼堅冰而餐[米*屈][米*畾]。

    浩劫一息。

    時公已有登天撓霧之思。

    超然遐舉之想矣。

    第未知其秘也。

    未幾。

    餘因訪公于雁門。

    坐轅門如處空谷。

    連床共被。

    三月不違。

    日夜發以緒言。

    時則公已了然。

    默契于心。

    由是而知。

    視軒冕如塵垢。

    身世如蜩翼也。

    遂相期我于東海之上。

    餐朝霞而結樓居。

    已而公果以我脫塵鞅。

    我則以公忘去就。

    當是時也。

    與公遊戲于海印光中。

    萬裡長波。

    皎然一碧。

    俨若臨寶鏡而履琉璃。

    坐蓮華而居淨土。

    不知此身之在天地。

    外物之在此身。

    其樂殊未央也。

    俄爾天帝怒我以輕鑿混沌。

    散樸澆淳。

    乃罰我于九死。

    放我于瘴鄉。

    時與公永訣矣。

    公以我為必死。

    将托處些以招之。

    忽爾十年如一息。

    時時知公。

    思我結想于寒雲。

    哭我積淚如長河。

    而殊不知我之與公遨遊如宿昔。

    居然眉睫寤。

    寐無間于毫發也。

    嗚呼悲哉。

    是歲五月。

    公走尺素。

    慰我于萬裡。

    我遣侍者。

    訊公于七月。

    我樂懷公詩則曰。

    酷似維摩病裡身。

    書至而公已示疾矣。

    公把我書。

    誦我詩。

    時公在口。

    期月而逝。

    是我慰公以生平。

    公永訣我如對面。

    斯亦奇矣。

    我昔訣公。

    不若公今訣我也。

    使我思公哭公。

    豈不若公之思我哭我耶。

    公之生也不偶。

    然負高明之見。

    抱不世之才。

    忠在社稷。

    心在蒼生。

    公之世有盡。

    而才未盡。

    形化而心不化也。

    如公之臨終詩曰。

    靈根常傍月華明。

    以此觀之。

    視死生如夜旦。

    千古如一日也。

    惟公神遊太漠。

    聽鈞天而居廣府。

    侶飛仙而壽無極。

    其視昔也如糞壤。

    孰知公今之樂。

    殊絕勝于疇昔耶。

    公既樂矣。

    餘複何悲。

    嗚呼哀哉。

    尚飨。

     祭達觀大師文 維萬曆四十四年。

    歲次丙辰。

    十一月庚子朔。

    越十有九日丙戌。

    前海印沙門辱教德清。

    謹陳香積之供。

    緻祭于紫柏尊者達觀大師之靈曰。

    嗚呼。

    惟師之生也不生。

    乘願力而來。

    師之死也不死。

    順解脫而去。

    去來不落常情。

    生死豈同世谛。

    以師之住世也。

    秉金剛心。

    踞堅固地。

    三十餘年家常茶飯。

    脊骨純鋼。

    千七百則陳爛葛藤。

    鼻孔殘涕。

    推倒彌勒釋迦。

    不讓德山臨濟。

    為人極盡慈悲。

    臨機絕無忌諱。

    誓護法若惜眼睛。

    求大事如喪考妣。

    不與世情和合。

    便是真實行履。

    晏坐水月光中。

    獨步空華影裡。

    初訪予于東海也。

    頓脫形骸。

    既再晤于西山也。

    搜窮骨髓。

    當予禍之未形也。

    備告以隐微。

    及予難之既發也。

    将為我以雪洗。

    且酬宿約于曹溪。

    将扣阍于帝裡。

    冒炎蒸于道路兮。

    望影響而進止。

    乃設法以多方。

    冀出予于九死。

    嗚呼。

    師之為法門也。

    實抱程嬰杵臼之心。

    師之為知己也。

    殆非管鮑陳雷之比。

    予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