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

關燈
商旅。

    何莫由斯。

    海外珍奇。

    必經于此。

    悲夫迷津浩劫。

    寶筏誰憑。

    苦海狂瀾。

    慈舟可渡。

    恭惟太平鎮橋普濟寺者。

    創規往代。

    事仰前修。

    面迎淩水。

    俨舍衛之恒河。

    背負梅魁。

    宛迦維之祇樹。

    搤南海之源頭。

    據雄關之勝概。

    誠終古之津梁。

    實長途之利涉也。

    但以日來月往。

    雨薄風殘。

    世異時遷。

    梁摧棟腐。

    幻華易謝。

    陽焰難留。

    使三寶閟而不彰。

    衆心歸而靡托。

    今者幸逢仁人在位。

    欲革故而鼎新。

    君子存心。

    将救偏而補弊。

    山僧某敢執铎以揚聲。

    士庶高人。

    冀承風而接響。

    惟其人性皆善。

    必待感而遂通。

    然雖佛化有緣。

    豈不求而自應。

    是以敬持短疏。

    普告十方。

    伏望富貴者竭力。

    用酬前世之恩。

    貧賤者施工。

    希植未來之果。

    但願悭囊破處。

    金剛種子露光明。

    愛水幹時。

    般若舟航登彼岸。

    不拘過往。

    無論經商。

    菩提種個個圓成。

    極樂國人人可到。

    休言福比河沙。

    且喜心歸寶所。

    功超有漏。

    德載無疆。

    祝 聖壽于河山。

    播流光于日月。

    普願霜露所降。

    鹹服慈風。

    舟車所通。

    齋瞻慧日。

    如斯利益。

    贊莫能窮。

    請注芳名。

    冀垂不朽。

     重建祇園寺疏 伏以十方世界。

    處處盡是道場。

    具眼者能見。

    八萬塵勞。

    種種無非佛事。

    達心者自知。

    況有布金之規範。

    遵為古佛家風。

    嘗思留帶之嘉谟。

    正是宰官令則。

    但以事随機會。

    道假人弘。

    時節難逢。

    良緣偶合。

    茲者祇園古刹。

    創自唐朝。

    志載分明。

    尊崇典祝。

    恨山靈之不守。

    倏堕荊蓁。

    仗護法之有知。

    忽開茅塞。

    向遭五逆之子。

    佛祖幾以無依。

    今賴三尺之天。

    神人幸而有托。

    但以殿宇傾頹。

    金像凄凄風雨。

    香燈泯沒。

    梵音寂寂朝昏。

    山僧如鑒。

    偶來乞食。

    挂錫淩江。

    開精舍于恒河。

    敞竹林于負郭。

    但虞大廈。

    非一木之可成。

    必假高賢。

    合衆力而易舉。

    拈寸草而作梵刹。

    自是天帝之爐錘。

    剖微塵而出經卷。

    除非普賢之作略。

    伏望共出手眼。

    各賭神通。

    聚少成多。

    由小至大。

    直使鬼神輸運。

    不讓須彌。

    頓見金碧交輝。

    宛成淨土。

    轉變随心。

    受用在己。

    感報以此為征。

    功德共垂不朽。

     湖心寺重建放生普願成佛塔疏 佛大慈悲。

    普度十方。

    盡法界衆生。

    悉皆成佛。

    故曰。

    如一衆生未成佛者。

    誓不取菩提。

    此佛度生之願也。

    般若雲。

    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俱得滅度。

    實無有一衆生得滅度者。

    此衆生成佛之實證也。

    古今修行。

    願成佛者多。

    而現在度無邊之衆生者少。

    以各各作念。

    待成佛後。

    方才度生。

    殊不知即今現在。

    能以佛心而度衆生者。

    乃真成佛之妙行也。

    廣度衆生之行。

    無逾放生一門。

    在昔天台大師。

    次則永明大師。

    嘗為吏時将。

    官錢買生放。

    以緻不死。

    此目前衆人皆知者。

    自後至今。

    唯雲栖大師能效二師之行。

    其西湖古為放生池。

    今但浚三潭。

    築堤作池。

    取多分之一耳。

    且西湖從昔以來。

    為歌舞地。

    實酒池肉林之所。

    今湖中有此三池。

    所放衆生。

    充滿其中。

    是從業海中變出極樂佛國也。

    而樓船歌舞。

    過其池者。

    曾不返省一觀。

    是猶然醉夢中也。

    一心淨穢。

    苦樂以之。

    如唯與阿。

    相去幾何哉。

    其池有湖心寺。

    寺有三塔。

    寺已建。

    塔未造。

    堤未能防水也。

    予随喜池上。

    贊歎玄津法師之慈悲。

    慨其功未底績。

    大有憾焉。

    歸夜卧。

    夢行堤上。

    其沙襯足。

    粒粒方面皆有佛字。

    比随行者。

    不敢措足。

    予曰。

    爾等知大地是佛。

    無下足處。

    此正是汝修行時也。

    因論衆曰。

    若聚此沙為佛塔。

    則施者與所施。

    共登極樂淨土矣。

    覺而思之。

    遂發普度之想。

    謂彼所放之生。

    願彼脫苦成佛也。

    且彼蠢蠢。

    以佛視之。

    況現在人人最靈最明者。

    豈可以衆生視之乎。

    何不願目前易度之衆生。

    先作成佛之想。

    以衆多之願。

    度彼多多之衆生。

    如是不唯所度更廣。

    以合衆心守此池。

    則所守益堅。

    如此行願。

    豈非心佛衆生。

    等無差别之觀乎。

    故設普化之方。

    人施十錢。

    一錢念佛百聲。

    合衆心于一佛。

    集多人成三塔。

    所施者小。

    所成者大。

    是為福聚功德之海。

    此則以沙數之佛。

    度沙數之衆生。

    其力更大。

    豈不為最勝之佛事乎。

    若由此而興起。

    意将來盡此湖為蓮池。

    則此方衆生。

    無論富貴貧賤。

    一齊同生極樂佛土矣。

    豈不為妙行哉。

     重修龍華寺疏 古杭山水靈秀。

    有宋建刹星列。

    鐘鼓相聞。

    而龍華居南屏之西南。

    蓋梁朝傅大士開創。

    千餘年矣。

    司馬溫公。

    昔有祠于此。

    今皆廢矣。

    其地不唯居山水之勝。

    而為普陀天台之要沖。

    十方雲遊。

    必過之所。

    惟錢塘刹竿相望。

    求行腳息肩之地。

    不易有也。

    前伏牛三空和尚。

    至而愍焉。

    江幹居士。

    洪雲泉延之于此。

    創未成。

    而集者常滿。

    居頃尋罷。

    禅者廣坤。

    發廣大心。

    志願興建為接待道場。

    丁巳春。

    予偶過此。

    見佛像微妙莊嚴。

    重生渴仰。

    徘徊形勢。

    背禦寨而面錢塘。

    最勝處也。

    十方行腳至此。

    正力倦神疲。

    求一暫息而不可得。

    苟獲住足安身。

    滴水沾唇。

    如灌醍醐而飲甘露。

    結此功德最勝緣也。

    且見禅人慈悲慨切。

    一時發心善男等。

    各各踴躍。

    乃最勝因也。

    但寺功大而費鉅。

    日月長而衆多。

    若非廣大檀那。

    作難思佛事。

    未易滿禅者之本願也。

    予感而贊仰。

    為之開導。

    凡宰官長者居士善男女等。

    果能發希有心。

    生難遭想。

    割破悭囊。

    莊嚴佛土。

    是以不堅之财。

    作不朽之業。

    即捐身舍宅。

    而龍神守之。

    萬世不絕。

    較之塵世之業。

    千年田地。

    八百主人者。

    何啻天壤哉。

    況作淨土之因緣。

    成當來之佛種。

    冀彌勒下生。

    龍華三會中。

    為上首眷屬。

    豈不為出世第一最勝功德哉。

    以人人有佛性。

    各各具夙因。

    定見今日之緣。

    不肯當而錯過。

    豈忍寶山赤手歸乎。

    是在諸有智者。

    頓發無量歡喜。

    快着勇猛之力耳。

     刺血和金書華嚴經發願文 稽首遍法界。

    十方及三際。

    蓮華妙莊嚴。

    清淨微塵刹大覺無上尊。

    分身遍一切。

    演說清淨海。

    圓滿修多羅性相了義诠。

    離諸文字相。

    七處九會中。

    文殊諸大士。

    刹塵數知識。

    清淨賢僧衆。

    我今布三業。

    敬禮畢竟空。

    惟以無緣慈。

    照我真實願。

    念我無始來。

    流浪諸生死。

    展轉處苦趣。

    猶大旋火輪。

    舍身與受身。

    不可思議數。

    所作諸惡業。

    唯佛自知見。

    今承三寶力。

    傥來人數中。

    六根賴完具。

    心識多闇冥。

    以宿微善根。

    早出恩愛海。

    猶入俗稠林。

    如避溺投火。

    内假善力熏。

    心心願遠離。

    外得法雨潤。

    忽生清淨芽。

    塵習熾盛故。

    時複見幹枯。

    良哉大善友。

    與我如天授。

    以此大因緣。

    得出離熱惱。

    同歸清涼界。

    觐禮曼室尊。

    樂住阿練若。

    最深寂靜處。

    心想如猿猴。

    轉見攀緣相。

    般若力微弱。

    難敵生死軍。

    以是因緣故。

    見行諸事行。

    稽首蓮華藏。

    圓妙最上乘。

    誓發歸敬心。

    盡形頂戴受。

    曾聞普賢行。

    廣大不思議。

    六種受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