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楊子取為我
關燈
小
中
大
勞吾子過我,敢有甚麼見教?”禽子道:“吾師乃天下善人,他日欲濟世利物,那裡有心情閑坐在家,眼底因楚人構難,往彼去說罷兵,故此小子得暇奉訪。
”楊朱道:“原來如此,隻是恁般勞苦,恐非利己之道。
”禽子道:“今世人情雖要利己,想來還該利人。
”楊朱笑道:“若利于人,怎麼還利得己來。
足下既肯先施惠降,倒不如随了老朽精求其理,以度韶華、安性命,亦是生人良策。
”禽子道:“此策雖良,但小子幼而學之,壯則行之,安有以立談之頃,遂背其師之理。
今日看來夫子的身上,毛發盡多,天下貧人甚廣,隻要去了夫子身上一毛,濟了天下之人,夫子你也肯樂從,不稍吝啬麼?”楊朱道:“毛乃吾身之物,固不忍拔下,然拔之亦有何難?隻是世界廣闊,人民衆多,大事有冠婚、喪祭,小事有衣服、飲食,無财不可為悅,有計沒處施為,豈可一毛之微便可濟世?”禽子道:“假使拔夫子一毛,果能濟天下之人,夫子可為之麼?”楊朱道:“一毛亦吾身所有,即能利天下,吾所不為也。
”禽子道:“假借言之,又何推诿?”楊朱聽其所言,分明來到這個所在,要與我作難的了。
我若再與辯論,必然被他駁倒,到不如存神卷舌,别處尋人化誨,何必戀着這個不知好歹的禽子。
他便不肯應他。
禽子亦知楊朱辨說已诎,不待開言,竟自告退。
楊朱亦不款留,弟子道:“夫子所之,不合吾道。
恐有窮時,何不舍宋遊魯,也好觀覽山水,兼且不為株守。
”楊朱道:“此言有理。
”即日辭了逆旅,竟向魯國而去。
有詩為證: 枉用心勞枉用說,昕夕奔忙梁宋徹。
心知漂渺在何方,躊蹰去住成嗚咽。
古道凄涼日易斜,遊裝蕭瑟回腸折。
望國雲迷路尚遙,不禁露宿溪流啜。
勸君種惠近時趨,莫耽狹量專孤孑。
浮生有幾生世間,堪令自與人倫絕。
在路奔波,巴到魯國,恰好是日孟氏大夫乘車出遊。
那孟大夫原與楊朱有舊,他在車中看見路旁站立的是楊朱,疾忙下了車子,攜手慰勞,共載回家。
楊朱私喜,此番來的采頭甚好,又不須另尋客舍安身,就在孟氏家中為寓,這又是極便宜的事,他心中好不快樂。
當晚炙上燈火,安排洗塵酒筵,一宿無話。
到了次早,孟氏出來賠話,因問道:“不佞近看當今的天下,有那一等人不問智愚貴賤,轍要好名,卻是何故?”楊朱道:“隻因人為了富,所以如此。
”孟氏道:“既富了為何還不肯已?”楊朱道:“人患不知足,若是有了富時,唯恐人來算計,或不能常守此富,非貴為卿相大夫,便難把捉。
所以人既有富,這貴是斷不可少的。
”孟氏道:“其人業已富貴,美衣玉食,也就夠了,何故還不肯已?”楊朱道:“人生難免無常,一朝氣斷咽喉,便有億萬金赀也成烏有,所以那富貴的人極其怕死。
”孟氏歎道:“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既然數該長逝,何必複為其名。
”楊朱道:“大夫有所不知,死的是他一身,尚有子孫,他怎麼割舍得不為子孫沾些聲譽。
”孟氏道:“先生之言,我所不知,這名之一字,又何益到子孫?”楊朱道:“為名的焦心勞思,殚慮耗精,博得其名在青史之上,留傳人間,不要說是子孫,就是宗族亦被其澤,就是鄉黨亦兼其利。
”孟氏道:“原來如此。
還有一說,常見為名的也有子孫極其貧賤的,此則何故?”楊朱道:“皆因其先好了廉便要貧,好了讓便要賤。
所以那管子相齊,看見桓公好淫,他亦好淫。
桓公好奢,他亦好奢。
真正的志合言從,道行國霸。
身死之後,管氏而已。
至于田氏相齊,又比管氏不同。
君若盈彼就降,君若好斂彼就好施。
百姓社稷都歸掌握之中,遂享齊國之祚,子子孫孫至今不絕。
所以有實無名,有名無實。
這個名者僞也。
那伯夷豈是心無所欲,也因名而餓死首陽。
展季亦為自矜貞潔,遂使宗枝稀少。
如今且休題他事,隻說那堯舜始初耕稼陶漁,受了多少辛苦,甫能為帝,又被瞽瞍傲象暗算,虧得二妃,免緻喪亡,後來又因巡狩,死葬蒼梧。
大禹也是個聖君,他始初因治水之勞,疏通九河,三過其門不入。
周公輔佐成王,開建周朝八百年天下。
孔聖人又因周流天下,席不暇暖,車不暇停,及至死後誰不稱賞。
但四聖何從而知,無異于敗株土塊。
那桀纣在生何其縱欲,死後被人毀斥非常。
他也枯木土泥一般,又有甚麼知覺?憑他矜那虛譽,要這虛名,身後那幾莖枯骨,何從潤及少許。
如今勸大夫但宜将那三皇五帝之事,細細詳審,自然隐顯存亡,賢愚好醜,以至是非成敗,再沒有不如從夢中尋了覺悟的。
”孟氏道:“先生之言,仆謹聞命矣。
”遂留楊朱在家,盤桓談論。
這孟氏是個為仕的人,聽楊朱所談雖然有理,但為政親民的事是要行的,免不得要沽些利國利名的名譽。
故此口雖稱敬楊朱,行的事全不相合。
楊朱見他不行其道,又不舉于國君,薦于僚友,仍如遊梁遊宋的光景,敬辭孟
”楊朱道:“原來如此,隻是恁般勞苦,恐非利己之道。
”禽子道:“今世人情雖要利己,想來還該利人。
”楊朱笑道:“若利于人,怎麼還利得己來。
足下既肯先施惠降,倒不如随了老朽精求其理,以度韶華、安性命,亦是生人良策。
”禽子道:“此策雖良,但小子幼而學之,壯則行之,安有以立談之頃,遂背其師之理。
今日看來夫子的身上,毛發盡多,天下貧人甚廣,隻要去了夫子身上一毛,濟了天下之人,夫子你也肯樂從,不稍吝啬麼?”楊朱道:“毛乃吾身之物,固不忍拔下,然拔之亦有何難?隻是世界廣闊,人民衆多,大事有冠婚、喪祭,小事有衣服、飲食,無财不可為悅,有計沒處施為,豈可一毛之微便可濟世?”禽子道:“假使拔夫子一毛,果能濟天下之人,夫子可為之麼?”楊朱道:“一毛亦吾身所有,即能利天下,吾所不為也。
”禽子道:“假借言之,又何推诿?”楊朱聽其所言,分明來到這個所在,要與我作難的了。
我若再與辯論,必然被他駁倒,到不如存神卷舌,别處尋人化誨,何必戀着這個不知好歹的禽子。
他便不肯應他。
禽子亦知楊朱辨說已诎,不待開言,竟自告退。
楊朱亦不款留,弟子道:“夫子所之,不合吾道。
恐有窮時,何不舍宋遊魯,也好觀覽山水,兼且不為株守。
”楊朱道:“此言有理。
”即日辭了逆旅,竟向魯國而去。
有詩為證: 枉用心勞枉用說,昕夕奔忙梁宋徹。
心知漂渺在何方,躊蹰去住成嗚咽。
古道凄涼日易斜,遊裝蕭瑟回腸折。
望國雲迷路尚遙,不禁露宿溪流啜。
勸君種惠近時趨,莫耽狹量專孤孑。
浮生有幾生世間,堪令自與人倫絕。
在路奔波,巴到魯國,恰好是日孟氏大夫乘車出遊。
那孟大夫原與楊朱有舊,他在車中看見路旁站立的是楊朱,疾忙下了車子,攜手慰勞,共載回家。
楊朱私喜,此番來的采頭甚好,又不須另尋客舍安身,就在孟氏家中為寓,這又是極便宜的事,他心中好不快樂。
當晚炙上燈火,安排洗塵酒筵,一宿無話。
到了次早,孟氏出來賠話,因問道:“不佞近看當今的天下,有那一等人不問智愚貴賤,轍要好名,卻是何故?”楊朱道:“隻因人為了富,所以如此。
”孟氏道:“既富了為何還不肯已?”楊朱道:“人患不知足,若是有了富時,唯恐人來算計,或不能常守此富,非貴為卿相大夫,便難把捉。
所以人既有富,這貴是斷不可少的。
”孟氏道:“其人業已富貴,美衣玉食,也就夠了,何故還不肯已?”楊朱道:“人生難免無常,一朝氣斷咽喉,便有億萬金赀也成烏有,所以那富貴的人極其怕死。
”孟氏歎道:“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既然數該長逝,何必複為其名。
”楊朱道:“大夫有所不知,死的是他一身,尚有子孫,他怎麼割舍得不為子孫沾些聲譽。
”孟氏道:“先生之言,我所不知,這名之一字,又何益到子孫?”楊朱道:“為名的焦心勞思,殚慮耗精,博得其名在青史之上,留傳人間,不要說是子孫,就是宗族亦被其澤,就是鄉黨亦兼其利。
”孟氏道:“原來如此。
還有一說,常見為名的也有子孫極其貧賤的,此則何故?”楊朱道:“皆因其先好了廉便要貧,好了讓便要賤。
所以那管子相齊,看見桓公好淫,他亦好淫。
桓公好奢,他亦好奢。
真正的志合言從,道行國霸。
身死之後,管氏而已。
至于田氏相齊,又比管氏不同。
君若盈彼就降,君若好斂彼就好施。
百姓社稷都歸掌握之中,遂享齊國之祚,子子孫孫至今不絕。
所以有實無名,有名無實。
這個名者僞也。
那伯夷豈是心無所欲,也因名而餓死首陽。
展季亦為自矜貞潔,遂使宗枝稀少。
如今且休題他事,隻說那堯舜始初耕稼陶漁,受了多少辛苦,甫能為帝,又被瞽瞍傲象暗算,虧得二妃,免緻喪亡,後來又因巡狩,死葬蒼梧。
大禹也是個聖君,他始初因治水之勞,疏通九河,三過其門不入。
周公輔佐成王,開建周朝八百年天下。
孔聖人又因周流天下,席不暇暖,車不暇停,及至死後誰不稱賞。
但四聖何從而知,無異于敗株土塊。
那桀纣在生何其縱欲,死後被人毀斥非常。
他也枯木土泥一般,又有甚麼知覺?憑他矜那虛譽,要這虛名,身後那幾莖枯骨,何從潤及少許。
如今勸大夫但宜将那三皇五帝之事,細細詳審,自然隐顯存亡,賢愚好醜,以至是非成敗,再沒有不如從夢中尋了覺悟的。
”孟氏道:“先生之言,仆謹聞命矣。
”遂留楊朱在家,盤桓談論。
這孟氏是個為仕的人,聽楊朱所談雖然有理,但為政親民的事是要行的,免不得要沽些利國利名的名譽。
故此口雖稱敬楊朱,行的事全不相合。
楊朱見他不行其道,又不舉于國君,薦于僚友,仍如遊梁遊宋的光景,敬辭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