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伊尹相湯

關燈
久。

    ”伊尹道:“三位老安人救我生身,始有今日,它日少備祭禮,到茔拜謝便了。

    ”言畢,正欲留戀,四下觀望,再與衆人講談往事。

    從人禀道:“天色将晚,請登車回國。

    ”伊尹隻得辭别了衆人,又吩咐随從人等道:“你們推了車子前行,待我随步便了。

    ”衆鄉人與随從人等都道:“路途遙遠,況且日暮,又不曾步行慣的,還是乘車為便。

    ”伊尹道:“我向在宮中錦衣玉食,出外則高車駿馬,那知我父母如此微陋。

    今既明往事,必當謝止榮華,來此承受我祖父遺業,以親犁鋤。

    此車非我之所乘也。

    ”又向衆人稱謝,遂自先行,衆人各各敬服而去。

    随從人等隻得推了車子,跟随歸國。

    後人看至此處,有詩為證: 追思亞父出寒微,安忍深宮悅美肥。

    必欲歸耕洛水上,故家廬井得相依。

     當晚伊尹歸入掖庭歇宿。

    次早,進見國君,意欲辭謝出到原野,耕鋤過遣。

    奈是受恩深處,不便據言謝别,惟将出遊郊外之事說了一遍,卻是眉目間有些不甚舒暢。

    國君便道:“子每居内庭,顔色尚然和美,今出遊郊野,愈該目暢胸寬,為何反有憂郁之色?”伊尹便趁口答道:“臣生年二十,始識父母處所。

    但至父母生于卑微,死無丘隴,寒心之事莫過此也。

    今臣日叨主君,豐衣美食,不能報效二親,負罪甚大。

    意欲相辭主君,歸耕臣父之故墟以盡人子之念。

    但臣受恩深處,又未忍輕别,所以遲疑,并無他故。

    ”國君道:“為人子者顯身揚名,亦是孝道。

    今子年已長成,當授子一邑之官,不必他圖。

    ”伊尹道:“未盡子力,先為臣職,既為不孝,不忠可知矣。

    伏乞主君賜臣歸野,承耕父業,猶勝食祿。

    ”國君見他語言來得直截,倒也喜歡,随即應允了。

    過得數日,伊尹别了國君,脫下華彩衣服,止穿布袍芒履,單身出城,來至洛水,重訊鄉人,另蓋草屋一間安身,置辦了犁鋤農具,每日耕于有莘之野,凜然以堯舜自任,介然以道義自持。

    若使非義非道,雖與天下而弗顧。

    系之千驷而弗視,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人。

    嚣嚣自得,盡力不疲。

    後人看至此處有詩贊道: 躬親畎畝樂耕鋤,富貴功名付有無。

    堯舜為心惟樂道,更嚴取與不糊塗。

     卻說桀王無道,諸侯離心。

    那時湯王還是方伯之職,守于亳地,專行征伐之事,正少賢臣輔翼。

    聞得伊尹之賢,遣一使者赍了币帛往聘。

    伊尹道:“吾處畎畝之中,得以樂堯舜之道,亦何用此币帛為哉。

    ”乃傲然不顧,使者見他不受,隻得轉身回報湯伯。

    怎奈湯伯想慕伊尹,如饑如渴,又加一副币帛,添了一個使者,仍舊聘伊尹于有莘之野。

    伊尹又不就聘,使臣又是空還。

    過了幾時,複遣使赍币帛往迎伊尹,整整聘了三次。

    伊尹見湯伯聘得風勤,感動了他一段行道的意思。

    私自計議道:“我處畎畝之中,而樂堯舜之道,不過是意想中虛慕一唐虞景色。

    豈若就了湯聘,便可使君為堯舜之君,民為堯舜之民,将意中之唐虞親見于當身乎。

    ”便受了币帛,辭了有莘國君,别了衆鄰,同使者來到亳都。

    使者先去報與湯伯,湯伯命伊尹齋戒,宿之于廊。

    次日,迎進朝中相見禮畢,道及素王并九主之事,湯伯欣然大悅,任以國政。

    後人有詩一首為證: 殷殷三聘得賢臣,堯舜其君更澤民。

    彼此不嫌願去就,管教另辟一乾坤。

     一日,伊尹想道:桀王無道,滅德作威,敷虐于萬方,百姓諸侯皆叛。

    湯伯神明威武,盡可乘機改革,以王天下。

    但以臣伐君,曠古未聞,未必肯興此念。

    何以順天應人莫若假事以言之,也得建功立業。

    就入朝向湯伯道:“君有鼎鼐,用臣烹饪,則天下之至味無不悉備,君欲嘗之乎?”湯伯道:“果有至味,可得為之否?”伊尹道:“君之國小,不足為具,必得為天子,然後至味可具耳。

    ”湯伯道:“如卿所言,豈欲吾伐桀王耶?其如君臣之分何?”伊尹道:“桀王暴虐,萬姓離心,天命将去,伐罪吊民,事在吾主。

    但一時未可輕舉,臣當往夏以觀其動靜,不識吾主以為何如?”湯伯道:“如此甚好,若得桀王改圖,以回天意,此朕與卿之幸也。

    若猶不悛,其如民心天命何?”伊尹道:“臣當别去,臣事夏王,谏止前非,臣民皆幸。

    若或兇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