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隔岸觀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關燈
小
中
大
力量得到消耗,這樣奧匈帝國在戰争中就可以處于有利地位。
于是,阿德勒直接去面見奧地利總理,告訴他,列甯是堅決反對沙皇政府的,絕不會作沙俄的間諜。
而且,列甯一直在從事反對戰争的活動,一直在摧毀着沙皇統治的基礎。
因此,釋放列甯,讓列甯繼續他的活動,對奧地利政府是有好處的。
奧地利總理問:“您确信列甯是沙皇政府的敵人嗎?” 阿德勒回答:“閣下,這是肯定的。
同您比較起來,他是沙皇更加不可調和的死敵。
這點沙皇也清楚。
” 阿德勒的策略起了作用,不久,列甯就被奧地利當局無條件釋放。
沙皇當局的陰謀也破了産。
現實生活中常常有這種情況:敵我雙方動機、目的不同,但是在行動的某一過程中卻有着相同的态度和要求。
聰明的人這時就應該及時抓住敵人與我的這一相同的态度和要求,利用敵人,操縱、駕禦它,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事半功倍之舉。
隔岸觀火之例說——英迪拉坐收漁人之利 1966年1月,印度總理夏斯特裡突然逝世。
消息剛一傳出,印度政壇各派便紛紛出馬,試圖角逐新總理的職位。
當時,争奪總理位置的有力争主為在國大黨内最有資曆的德賽和當時的代總理南達。
在各派之中,英迪拉雖有其獨特優勢,但就其政治實力而言,卻算不上強大。
然而,在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面前,英迪拉絕不袖手旁觀。
當夏斯特裡的死訊淩晨3點傳到首都時,英迪拉立即召集她的幕僚們商量對策。
英迪拉表示了自己要參加這一角逐的決心,并且自信,隻要運籌得當,問鼎完全有可能。
然而強手如林,自己實力又有差距,怎麼才能實現自己的夙願呢?在冷靜地分析了形勢之後,她決定不過早地投入角逐,等到政敵們兩敗俱傷,各方力量削弱時再予以出擊。
主意已定,英迪拉表面上無意問津,跟誰都不争奪,而暗地裡她卻在觀察形勢的變化,并尋求支持。
形勢的發展果如英迪拉所料。
德賽雖是黨内元老,資曆很深,在議會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忠誠于他。
然而他卻不善于吸取以前的教訓,在夏斯特裡死後,便以惟一的候選人自居,并且似乎總理之位非他莫屬。
他驕橫固執,不願意跟别人分享權力;他對于在1964年選舉中剝奪他的應得權力的那些人懷恨在心,絲毫沒有寬恕之意。
德賽的表現大傷人心,尤其傷害了黨内辛迪加派的感情。
辛迪加派在國大黨及政府中十分強大,并且工于幕後操縱。
德賽驕橫冷漠的表現使得他們十分擔憂。
因為在1964年,他們是阻止德賽上台的魁首,如果德賽上台,他們的前途可想而知。
因此,他們決心要阻止德賽上台。
然而,他們自己卻選不出能與德賽抗衡的候選人。
至于南達,他在尼赫魯和夏斯特裡的内閣中都是第二号人物,他的思想無懈可擊,他想由代總理直接升為正式總理。
辛迪加派對他做了衡量,覺得他還不能擊敗德賽。
英迪拉所盼望的時機終于來到了。
各派之争到了白熱化程度,而且裂痕很深,很難彌合,這對英迪拉非常有利。
由于她在一開始就采取了靜觀的策略,各派對她比較放心,她幾乎沒有受到攻擊,在公衆心中仍保留着完美的形象。
看準時機,英迪拉決心馬上出擊。
國大黨執政的十個邦的首席部長。
經過辛迪加派的疏通,也都公開支持提名英迪拉。
他們的聯合聲明實際上是指示他們那幾個邦選舉出來的議員們都投英迪拉的票。
南達看到十個邦的首席部長都支持英迪拉,知道自己敗局已定,馬上退出了競選。
隻有德賽仍決心要與英迪拉見個高下。
德賽開始在競争中對英迪拉進行謾罵和攻擊,試圖激起英迪拉應戰,抓住她的破綻予以進攻。
然而,英迪拉讓他大失所望。
她的态度仍如初始那樣謙遜有禮,其風度讓公衆更加滿意。
大選終于進行了。
果如所料,英迪拉在526名黨員投票中,共獲得355票,而德賽僅得169票(兩張廢票)。
成千上萬的印度人聚集在議會大廈外面,慶賀她全面大勝。
英迪拉成功之處在于她在自己處于弱勢地位時善于守拙,隔岸觀火。
同時,善于在各種政治力量之間周旋,利用其矛盾,尋求對自己的支持。
最後終于以弱勝強,登上了最高權力的寶座。
隔岸觀火之例說——齊亞
于是,阿德勒直接去面見奧地利總理,告訴他,列甯是堅決反對沙皇政府的,絕不會作沙俄的間諜。
而且,列甯一直在從事反對戰争的活動,一直在摧毀着沙皇統治的基礎。
因此,釋放列甯,讓列甯繼續他的活動,對奧地利政府是有好處的。
奧地利總理問:“您确信列甯是沙皇政府的敵人嗎?” 阿德勒回答:“閣下,這是肯定的。
同您比較起來,他是沙皇更加不可調和的死敵。
這點沙皇也清楚。
” 阿德勒的策略起了作用,不久,列甯就被奧地利當局無條件釋放。
沙皇當局的陰謀也破了産。
現實生活中常常有這種情況:敵我雙方動機、目的不同,但是在行動的某一過程中卻有着相同的态度和要求。
聰明的人這時就應該及時抓住敵人與我的這一相同的态度和要求,利用敵人,操縱、駕禦它,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事半功倍之舉。
隔岸觀火之例說——英迪拉坐收漁人之利 1966年1月,印度總理夏斯特裡突然逝世。
消息剛一傳出,印度政壇各派便紛紛出馬,試圖角逐新總理的職位。
當時,争奪總理位置的有力争主為在國大黨内最有資曆的德賽和當時的代總理南達。
在各派之中,英迪拉雖有其獨特優勢,但就其政治實力而言,卻算不上強大。
然而,在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面前,英迪拉絕不袖手旁觀。
當夏斯特裡的死訊淩晨3點傳到首都時,英迪拉立即召集她的幕僚們商量對策。
英迪拉表示了自己要參加這一角逐的決心,并且自信,隻要運籌得當,問鼎完全有可能。
然而強手如林,自己實力又有差距,怎麼才能實現自己的夙願呢?在冷靜地分析了形勢之後,她決定不過早地投入角逐,等到政敵們兩敗俱傷,各方力量削弱時再予以出擊。
主意已定,英迪拉表面上無意問津,跟誰都不争奪,而暗地裡她卻在觀察形勢的變化,并尋求支持。
形勢的發展果如英迪拉所料。
德賽雖是黨内元老,資曆很深,在議會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忠誠于他。
然而他卻不善于吸取以前的教訓,在夏斯特裡死後,便以惟一的候選人自居,并且似乎總理之位非他莫屬。
他驕橫固執,不願意跟别人分享權力;他對于在1964年選舉中剝奪他的應得權力的那些人懷恨在心,絲毫沒有寬恕之意。
德賽的表現大傷人心,尤其傷害了黨内辛迪加派的感情。
辛迪加派在國大黨及政府中十分強大,并且工于幕後操縱。
德賽驕橫冷漠的表現使得他們十分擔憂。
因為在1964年,他們是阻止德賽上台的魁首,如果德賽上台,他們的前途可想而知。
因此,他們決心要阻止德賽上台。
然而,他們自己卻選不出能與德賽抗衡的候選人。
至于南達,他在尼赫魯和夏斯特裡的内閣中都是第二号人物,他的思想無懈可擊,他想由代總理直接升為正式總理。
辛迪加派對他做了衡量,覺得他還不能擊敗德賽。
英迪拉所盼望的時機終于來到了。
各派之争到了白熱化程度,而且裂痕很深,很難彌合,這對英迪拉非常有利。
由于她在一開始就采取了靜觀的策略,各派對她比較放心,她幾乎沒有受到攻擊,在公衆心中仍保留着完美的形象。
看準時機,英迪拉決心馬上出擊。
國大黨執政的十個邦的首席部長。
經過辛迪加派的疏通,也都公開支持提名英迪拉。
他們的聯合聲明實際上是指示他們那幾個邦選舉出來的議員們都投英迪拉的票。
南達看到十個邦的首席部長都支持英迪拉,知道自己敗局已定,馬上退出了競選。
隻有德賽仍決心要與英迪拉見個高下。
德賽開始在競争中對英迪拉進行謾罵和攻擊,試圖激起英迪拉應戰,抓住她的破綻予以進攻。
然而,英迪拉讓他大失所望。
她的态度仍如初始那樣謙遜有禮,其風度讓公衆更加滿意。
大選終于進行了。
果如所料,英迪拉在526名黨員投票中,共獲得355票,而德賽僅得169票(兩張廢票)。
成千上萬的印度人聚集在議會大廈外面,慶賀她全面大勝。
英迪拉成功之處在于她在自己處于弱勢地位時善于守拙,隔岸觀火。
同時,善于在各種政治力量之間周旋,利用其矛盾,尋求對自己的支持。
最後終于以弱勝強,登上了最高權力的寶座。
隔岸觀火之例說——齊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