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說書類
關燈
小
中
大
從心不逾矩也。
即伽文亦曰随順覺性。
行仁義便攙入思勉,堕于情識,非從心矣,非随順矣。
古人喻論性者曰:如有一人,曾于七處住止,适人問月出沒于何地。
首則曰月自水東出,而水西沒,曾居水國見之。
又雲月自山頂出,而山下沒,曾居山中見之。
又雲月自城頭出,而城外沒,曾居城中見之。
又或指月出沒于舟之左右,樓之上下,村之前後,郭之東西,皆其曾居而見之。
而智者鹹不許其說,當知彼所指處,未嘗非月也,惟是月實不于此七處出沒。
原其所指之謬者無他,雖随處見月,惟未曾仰天一見耳。
如告子所指杞柳湍水食色,無善無不善;又或者謂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與論月出沒于七處者何異?彼固非無所見而漫說者,其奈束于所見。
何哉?世有能仰天一見者,始默契孟子性善之說于言外矣。
告子曰:「生之謂性。
」性,體也。
性發而為情,曰生,用也。
若論性體,則凡有血氣無有不同者,固無分人與犬牛矣。
正猶白之謂白,無不同也。
若發而為生,于是各各不同。
如人食刍豢,牛食草,犬食穢,以至居處,莫不各異。
正猶白羽之異于白雪,白雪之異于白玉也。
告子不知性體,而以生之謂性,則雖欲同之而不可得矣。
故孟子舉雪羽玉之不同者以诘之,而告子又強同之。
至于人與牛犬,即三尺童子知其嗜好之不同也,而告子猶能強同之乎?是以彼雖強辨,亦無可措詞矣。
雖然,性無同異,因異立同。
異既不立,同亦何有。
此又孟子性善之奧義也。
鄧豁渠曰:「睡着不做夢時,此是沒沾帶去處,言思路絕,煙火泯滅,五丁不能緻力,六賊不能窺測,是謂向上機緣,玄之又玄。
然人安得不睡時有此消息耶?平旦雖未與物接,然狝猴正醒,卻已落覺寤獨頭,非緣未來,但不至東跳西蹼之極耳。
故曰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人所謂本來人也。
」餘謂學者隻愁不識猕猴本來面孔耳,若也識得,決不賤跳蹼而貴安靜矣。
即熾然好惡,卻與睡着不做夢時一般耳。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夫當耳聽物目視物之際,是渠自見自聽,而無關于心耶?心之官則思,夫觸物遇境由耳聽目見乃思耳,又豈心自思而無閡于耳目耶?此不容不疑者。
如<大智度論>問曰:「聞者雲何聞,用耳根聞耶?用耳識聞耶?用意識聞耶?」若耳根聞,耳根無覺知,故不應聞。
若耳識聞,耳識一念不能分别,亦不應聞。
若意識聞,意識亦不能聞。
何以故?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
不能識現在五塵,惟識過去未來五塵。
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盲聾人亦應識聲也。
何以故?意識不破。
故夫有能于此,思之思之,又重思之,一旦豁然,則意根既返其源,而耳目口鼻俱一時解脫矣,自能鑒超于機先,聞在于聲前,豈非從大體之大人哉! 好善與強知慮多聞識正相違。
強知多聞,必沾沾自好,豈能好人耶?故無他技,乃能有容。
聖賢論學,頓漸雙标,以俟上中下根人各取證焉。
如說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便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
如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便說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盡心知性節,所謂頓學也。
存心養性節,所謂漸學也。
夭壽不二,乃合頓漸,俱證超生死田地,所謂及其成功一也。
程子所謂明得盡渣滓便渾化,其次惟莊敬以持養之。
以是發明盡心存心二節之意,何等分曉。
夫心量之大,非數等譬喻之所及也。
心生虛空,虛空立世界。
所以道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則心量之大何如哉!而人乃取物交物之影相,認之為心。
如人夢覓蟻,渺渺然蟻也,而不知其實人也。
衆人心括虛空,而誤以為在形骸之内、方寸之間,何啻人之自惑為蟻乎?然雖惑為蟻,而未始非人也。
雖小其心,而心未嘗小也,特不能盡心之量耳。
而其咎安在乎?咎在不知性。
知性則微雲散而太清朗,泡沫消而大海現,有不盡其心量者乎?故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性之所從來亦無不知矣。
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所謂性之所從來也。
萬物皆備于我矣,此我非形骸之我,如釋典所謂常樂我淨之我也。
萬物皆備于我,如釋典所謂色身外泊,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也。
人恨不能反身耳,若能回光返照,則根塵之虛妄俱消,本地之實相獨露,所謂誠也。
至此煩惱重障,當下冰釋,樂可知矣。
其或未然,則又有強恕之漸學焉。
我也,誠也,
即伽文亦曰随順覺性。
行仁義便攙入思勉,堕于情識,非從心矣,非随順矣。
古人喻論性者曰:如有一人,曾于七處住止,适人問月出沒于何地。
首則曰月自水東出,而水西沒,曾居水國見之。
又雲月自山頂出,而山下沒,曾居山中見之。
又雲月自城頭出,而城外沒,曾居城中見之。
又或指月出沒于舟之左右,樓之上下,村之前後,郭之東西,皆其曾居而見之。
而智者鹹不許其說,當知彼所指處,未嘗非月也,惟是月實不于此七處出沒。
原其所指之謬者無他,雖随處見月,惟未曾仰天一見耳。
如告子所指杞柳湍水食色,無善無不善;又或者謂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與論月出沒于七處者何異?彼固非無所見而漫說者,其奈束于所見。
何哉?世有能仰天一見者,始默契孟子性善之說于言外矣。
告子曰:「生之謂性。
」性,體也。
性發而為情,曰生,用也。
若論性體,則凡有血氣無有不同者,固無分人與犬牛矣。
正猶白之謂白,無不同也。
若發而為生,于是各各不同。
如人食刍豢,牛食草,犬食穢,以至居處,莫不各異。
正猶白羽之異于白雪,白雪之異于白玉也。
告子不知性體,而以生之謂性,則雖欲同之而不可得矣。
故孟子舉雪羽玉之不同者以诘之,而告子又強同之。
至于人與牛犬,即三尺童子知其嗜好之不同也,而告子猶能強同之乎?是以彼雖強辨,亦無可措詞矣。
雖然,性無同異,因異立同。
異既不立,同亦何有。
此又孟子性善之奧義也。
鄧豁渠曰:「睡着不做夢時,此是沒沾帶去處,言思路絕,煙火泯滅,五丁不能緻力,六賊不能窺測,是謂向上機緣,玄之又玄。
然人安得不睡時有此消息耶?平旦雖未與物接,然狝猴正醒,卻已落覺寤獨頭,非緣未來,但不至東跳西蹼之極耳。
故曰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人所謂本來人也。
」餘謂學者隻愁不識猕猴本來面孔耳,若也識得,決不賤跳蹼而貴安靜矣。
即熾然好惡,卻與睡着不做夢時一般耳。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夫當耳聽物目視物之際,是渠自見自聽,而無關于心耶?心之官則思,夫觸物遇境由耳聽目見乃思耳,又豈心自思而無閡于耳目耶?此不容不疑者。
如<大智度論>問曰:「聞者雲何聞,用耳根聞耶?用耳識聞耶?用意識聞耶?」若耳根聞,耳根無覺知,故不應聞。
若耳識聞,耳識一念不能分别,亦不應聞。
若意識聞,意識亦不能聞。
何以故?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
不能識現在五塵,惟識過去未來五塵。
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盲聾人亦應識聲也。
何以故?意識不破。
故夫有能于此,思之思之,又重思之,一旦豁然,則意根既返其源,而耳目口鼻俱一時解脫矣,自能鑒超于機先,聞在于聲前,豈非從大體之大人哉! 好善與強知慮多聞識正相違。
強知多聞,必沾沾自好,豈能好人耶?故無他技,乃能有容。
聖賢論學,頓漸雙标,以俟上中下根人各取證焉。
如說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便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
如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便說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盡心知性節,所謂頓學也。
存心養性節,所謂漸學也。
夭壽不二,乃合頓漸,俱證超生死田地,所謂及其成功一也。
程子所謂明得盡渣滓便渾化,其次惟莊敬以持養之。
以是發明盡心存心二節之意,何等分曉。
夫心量之大,非數等譬喻之所及也。
心生虛空,虛空立世界。
所以道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則心量之大何如哉!而人乃取物交物之影相,認之為心。
如人夢覓蟻,渺渺然蟻也,而不知其實人也。
衆人心括虛空,而誤以為在形骸之内、方寸之間,何啻人之自惑為蟻乎?然雖惑為蟻,而未始非人也。
雖小其心,而心未嘗小也,特不能盡心之量耳。
而其咎安在乎?咎在不知性。
知性則微雲散而太清朗,泡沫消而大海現,有不盡其心量者乎?故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性之所從來亦無不知矣。
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所謂性之所從來也。
萬物皆備于我矣,此我非形骸之我,如釋典所謂常樂我淨之我也。
萬物皆備于我,如釋典所謂色身外泊,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也。
人恨不能反身耳,若能回光返照,則根塵之虛妄俱消,本地之實相獨露,所謂誠也。
至此煩惱重障,當下冰釋,樂可知矣。
其或未然,則又有強恕之漸學焉。
我也,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