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說書類
關燈
小
中
大
便是比量,非量矣。
比如九轉靈丹一點,則瓦礫皆黃金。
堯、舜得此一點,将滿世界化為時雍風動,故曰治天下可運于掌上。
夫不忍于不恻隐,則當羞惡時,決不忍于不羞惡。
以至當辭讓是非時,決不忍于不辭讓是非矣。
若曰無此數種心,其必非人類而後可也。
且道恻隐羞惡辭讓是非是甚麼,這不是别的,就是人所驚駭,以為決不可能之仁義禮智的端緒也。
可見盡天下人都是仁義禮智的人,不然怎解如是恻隐,如是羞惡,如是辭讓是非,人奈何自菲薄哉,而謂己不聖人若也。
且如人必有四體,然後成人。
四端就與四體一般,誰人不信自己有四體者,誰人以有四體為奇特事者?奈何不信己有四端,奈何以有此四端為奇特事哉?說到此尚恐人信不及,又以惡名激他。
夫賊其身,賊其君,便盜跖聞賊名也不甘,豈不是天地間第一惡名。
今不信有四端,便是這般人了。
可不懼哉!孟子無奈戰國人人麻木何!說得痛的,的真是令人堕淚,我輩猶然信不及,豈惟孤負先賢,亦乃辱末自己也。
夫四端既是決有的,宜乎通得到别處,如何别處又擴充不去。
如乍見孺子,固然恻隐,及見鄉鄰失所者,又全不相幹。
此其病在何處,病在不能知耳。
若還知得,皆能擴充了。
便如始然之火,必至燎原;始達之泉,必然盈壑。
又當知知即是擴充,非知了又另去擴充也。
蓋即知之時,全體現見,豈不是擴充。
知之一字,最是吃緊。
如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所謂「民可使由,不可使知」,聖凡之隔,隔于一時耳。
故伊尹曰:「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
」千古聖賢設教,隻是教人一知便了。
擴而充之,便可以保四海,與治天下如運掌之先王比功而并烈。
若還不知而充之,莫說保天下,便自己妻子也保不得。
人雖至下劣,豈可不求保妻子乎,而可不知為也!要知帝堯克明峻德,當其初明時,四海已保合在一念中,時雍風動,特粗迹耳。
孔、孟雖微賤,無一毫功業在春秋、戰國,不知已保合四海于一念中了。
桓、文源頭不明,就能九合海内,亦止是以力服,非心服。
非心服,豈得為保合者聯屬之意。
餘往歲居村中,有人說傳記,至龐氏舍柴買魚作衣奉姑處,其時坐客都出淚。
予視一客,其客收淚而笑,蓋其慚也。
餘曰:「你不須慚,孟子所謂苟能充之,便是充你這一滴淚。
你這一淌淚,不數鲛人一滴珠也?且你一向是凡民,今幸而作一刻聖人,而又慚乎?」予因思坐中數客,有妻子全不相聯屬者,這便是不保妻子的人。
不是别人,就是先間聞龐氏事而出淚者。
倏而聖人,又倏而下愚。
下愚、聖人,信不隔一條線也,可哀可懼。
餘讀此章,知孟子以齊王猶反手,其胸中素定矣,豈有如公孫醜所疑動心之理。
乃有謂孟子不能王而強欲王者,是何言欤?考亭<答梁文叔書>雲:「近看<孟子>,見人即道性善,稱堯、舜,此是第一義。
若于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聖賢,便無一毫人欲之私,做得病痛。
若信不及,孟子又說第二節工夫,又隻引成覸、顔淵、公明儀三段說話,教人如此發憤,勇猛向前。
日用之間,不得存留一毫人欲之私在這裡,此外更無别法。
」伯安先生編朱子晚年定論,有此一段,較之注解四書時,見解真大異矣。
安得考亭于他注不安者,一一改正如此說之直截痛快也耶!顧學者徒稱法達亮禅,大能誦經講論,而不知其見曹溪、馬祖後消息,可歎也。
赤子之心無分别,無取舍,所謂第一念也。
大人事業,隻用第一念有餘裕矣。
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然熾然分别取舍,亦未嘗失赤子之心,又當知有這個道理。
謂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靈知乎?則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禽獸固未嘗異于人也。
禽獸之所以異于人者,妄知乎?則一切凡民出作入息,何者非妄?見利即趨,見害即避,人又未嘗異于禽獸也。
然則所謂幾希者安在乎?曰:人與禽獸,共由此道,而可使之知者獨人耳,此其所以少異也。
裴公休曰:「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狖之悲。
可以整心慮、趨正覺者,惟人道為能耳。
」人之異于禽獸,信在一知也。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則為千古之極聖。
百姓行矣而不着,習矣而不察,則為襟裾之禽獸。
然則知與不知,所系甚大也。
人聞罵之為禽獸者,誰不攘臂。
自我觀之,宜急求脫禽獸之實,不必怒其名也。
庶物人倫,百姓日用,獨舜能明能察耳。
由仁義行,如孔子所謂
比如九轉靈丹一點,則瓦礫皆黃金。
堯、舜得此一點,将滿世界化為時雍風動,故曰治天下可運于掌上。
夫不忍于不恻隐,則當羞惡時,決不忍于不羞惡。
以至當辭讓是非時,決不忍于不辭讓是非矣。
若曰無此數種心,其必非人類而後可也。
且道恻隐羞惡辭讓是非是甚麼,這不是别的,就是人所驚駭,以為決不可能之仁義禮智的端緒也。
可見盡天下人都是仁義禮智的人,不然怎解如是恻隐,如是羞惡,如是辭讓是非,人奈何自菲薄哉,而謂己不聖人若也。
且如人必有四體,然後成人。
四端就與四體一般,誰人不信自己有四體者,誰人以有四體為奇特事者?奈何不信己有四端,奈何以有此四端為奇特事哉?說到此尚恐人信不及,又以惡名激他。
夫賊其身,賊其君,便盜跖聞賊名也不甘,豈不是天地間第一惡名。
今不信有四端,便是這般人了。
可不懼哉!孟子無奈戰國人人麻木何!說得痛的,的真是令人堕淚,我輩猶然信不及,豈惟孤負先賢,亦乃辱末自己也。
夫四端既是決有的,宜乎通得到别處,如何别處又擴充不去。
如乍見孺子,固然恻隐,及見鄉鄰失所者,又全不相幹。
此其病在何處,病在不能知耳。
若還知得,皆能擴充了。
便如始然之火,必至燎原;始達之泉,必然盈壑。
又當知知即是擴充,非知了又另去擴充也。
蓋即知之時,全體現見,豈不是擴充。
知之一字,最是吃緊。
如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所謂「民可使由,不可使知」,聖凡之隔,隔于一時耳。
故伊尹曰:「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
」千古聖賢設教,隻是教人一知便了。
擴而充之,便可以保四海,與治天下如運掌之先王比功而并烈。
若還不知而充之,莫說保天下,便自己妻子也保不得。
人雖至下劣,豈可不求保妻子乎,而可不知為也!要知帝堯克明峻德,當其初明時,四海已保合在一念中,時雍風動,特粗迹耳。
孔、孟雖微賤,無一毫功業在春秋、戰國,不知已保合四海于一念中了。
桓、文源頭不明,就能九合海内,亦止是以力服,非心服。
非心服,豈得為保合者聯屬之意。
餘往歲居村中,有人說傳記,至龐氏舍柴買魚作衣奉姑處,其時坐客都出淚。
予視一客,其客收淚而笑,蓋其慚也。
餘曰:「你不須慚,孟子所謂苟能充之,便是充你這一滴淚。
你這一淌淚,不數鲛人一滴珠也?且你一向是凡民,今幸而作一刻聖人,而又慚乎?」予因思坐中數客,有妻子全不相聯屬者,這便是不保妻子的人。
不是别人,就是先間聞龐氏事而出淚者。
倏而聖人,又倏而下愚。
下愚、聖人,信不隔一條線也,可哀可懼。
餘讀此章,知孟子以齊王猶反手,其胸中素定矣,豈有如公孫醜所疑動心之理。
乃有謂孟子不能王而強欲王者,是何言欤?考亭<答梁文叔書>雲:「近看<孟子>,見人即道性善,稱堯、舜,此是第一義。
若于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聖賢,便無一毫人欲之私,做得病痛。
若信不及,孟子又說第二節工夫,又隻引成覸、顔淵、公明儀三段說話,教人如此發憤,勇猛向前。
日用之間,不得存留一毫人欲之私在這裡,此外更無别法。
」伯安先生編朱子晚年定論,有此一段,較之注解四書時,見解真大異矣。
安得考亭于他注不安者,一一改正如此說之直截痛快也耶!顧學者徒稱法達亮禅,大能誦經講論,而不知其見曹溪、馬祖後消息,可歎也。
赤子之心無分别,無取舍,所謂第一念也。
大人事業,隻用第一念有餘裕矣。
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然熾然分别取舍,亦未嘗失赤子之心,又當知有這個道理。
謂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靈知乎?則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禽獸固未嘗異于人也。
禽獸之所以異于人者,妄知乎?則一切凡民出作入息,何者非妄?見利即趨,見害即避,人又未嘗異于禽獸也。
然則所謂幾希者安在乎?曰:人與禽獸,共由此道,而可使之知者獨人耳,此其所以少異也。
裴公休曰:「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狖之悲。
可以整心慮、趨正覺者,惟人道為能耳。
」人之異于禽獸,信在一知也。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則為千古之極聖。
百姓行矣而不着,習矣而不察,則為襟裾之禽獸。
然則知與不知,所系甚大也。
人聞罵之為禽獸者,誰不攘臂。
自我觀之,宜急求脫禽獸之實,不必怒其名也。
庶物人倫,百姓日用,獨舜能明能察耳。
由仁義行,如孔子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