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說書類
關燈
小
中
大
仁也,總一真心,但異名耳。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此堯、舜之業也。
而以論之于性,則纖雲之于太虛也,微塵之于五嶽也。
世人駭時雍風動之績,而不究堯、舜廣大之心,是見纖雲而不見太虛,見微塵而不見五嶽者也。
此莊生所以比之于井蛙欤。
治平事業,俱從第一念做出,與天命之性不相聯續。
蓋性者,離念者也,故曰所性不存焉。
分定者,世無一人不具,人無一刻而可離。
包宇宙而不易,亘萬古而無遷,所以大行不加,窮居不損,舍此即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俱為分外。
仁義禮智根于心。
味根字,則知其餘總是枝葉。
惟根于心,所以曰分定也。
虛靈之地,不染一塵,亦不舍一法。
故不見有一法可取,亦不見有一法可舍。
若有所取,則有所舍矣。
楊子取為我,墨子取兼愛,而子莫執中。
夫有取則有舍,有舍則其所廢者多矣。
故孟子惡執一,而謂其賊道。
盡謂之曰執,則所執非道,固賊道;即所執全是道,亦賊道也。
故佛家有人執法執之說。
又<信心銘>曰:「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朗白。
」又曰:「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昔司馬溫公謂:「此心未有歸着,常念一中字以為得術,乃複為中所系縛。
」蓋信乎執心為道之大害也。
餘觀<圓覺經>曰:「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又曰:「覺悟清淨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
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
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
」由前言之,則形骸情識,總屬幻緣;由後言之,則牆壁瓦礫,收歸妙覺。
又何形骸情識而為性外之物者乎?故曰:形色天性。
永嘉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亦此意也。
由迷故即轉佛性為無明,由悟故不動幻身成法身。
夫幻身化為法身,所謂踐形也,非聖人其孰能之。
程子注此句曰:「能充其形。
」蓋幻身稊米,而法身太倉也。
故曰充。
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仁與人一,合相不可得,說個合而言之道也,早是孟子方便接引之辭。
學者乃以人求仁,是使道覓道也,展轉成二矣。
況複求之聞見解會,何異埋頭向東走,欲取西邊物,不知隔了幾重公案。
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
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若謂本地風光,實泊然其無可欲也。
非己可有也,本虛而無所謂實也,無所謂光輝也。
故必化之而後入聖,化者若冰雪之消化也,至此始能了悟本地矣。
然曰化之,則尚有能化所化在也,至于聖而不可知,則融其悟境,亡其了心。
無能化,亦無所化,非惟人不能知,即己亦不能自知,與日用不知的百姓一樣,方謂之神。
昔黃蘖謂裴公休曰:「言化城者,謂二乘及十地等覺妙覺,皆是權立接引之教,并為化城。
言寶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此寶不屬情量,不可建立。
」無佛無衆生,無能無所,何處有城。
夫聖而不可知乃稱寶所,前并是化城耳。
龍溪論鄉願,極細極徹,真能令學者赧然慚,又惕然懼也。
其言曰:「鄉願一生幹當,分明要學聖人,忠信廉潔,是學聖人之完行;同流合污,是學聖人之包荒。
謂之似者,無得于心。
惟以求媚于世,全體精神,盡何世界陪奉。
謂之同流者,不與俗相異,同之而已。
謂之合污者,不與世相離,合之而已。
若自己有所污染,世人便得以非而刺之。
聖人在世,善者好之,不善者猶惡之。
鄉願之為人,忠信廉潔,既足以媚君子;同流合污,又足以媚小人。
比之聖人局面,更覺完美無滲漏。
」又曰:「三代而下,士鮮中行,得鄉願之一肢半節,皆足以成世。
若究其隐微,尚不免緻疑于妻子。
求其純乎鄉願,且不易得,況聖人之道乎!」 餘嘗以講學勤一友人。
友人曰:「吾隻做笃行君子便了,講學奚為?」餘曰:「堯、舜之世,比屋可封。
即無論闾閻之民,共廷臣自禹、臯而外,豈無行誼卓荦、忠孝克盡,如你所欲為者?而可以聞知者,獨此兩聖人。
且所謂聞而知之、見而知之者何物耶?可舉以教我乎?且你起模作樣,去為笃行君子,又怎得?即學到圓成,亦隻是鄉願耳。
」 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若曰:吾去聖人之世,去聖人之居,若此其近,較之五百餘歲後聞道差易矣,然不有見知如曾子者,我亦安得聞而知之乎?其負荷此道,可謂勇矣。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此堯、舜之業也。
而以論之于性,則纖雲之于太虛也,微塵之于五嶽也。
世人駭時雍風動之績,而不究堯、舜廣大之心,是見纖雲而不見太虛,見微塵而不見五嶽者也。
此莊生所以比之于井蛙欤。
治平事業,俱從第一念做出,與天命之性不相聯續。
蓋性者,離念者也,故曰所性不存焉。
分定者,世無一人不具,人無一刻而可離。
包宇宙而不易,亘萬古而無遷,所以大行不加,窮居不損,舍此即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俱為分外。
仁義禮智根于心。
味根字,則知其餘總是枝葉。
惟根于心,所以曰分定也。
虛靈之地,不染一塵,亦不舍一法。
故不見有一法可取,亦不見有一法可舍。
若有所取,則有所舍矣。
楊子取為我,墨子取兼愛,而子莫執中。
夫有取則有舍,有舍則其所廢者多矣。
故孟子惡執一,而謂其賊道。
盡謂之曰執,則所執非道,固賊道;即所執全是道,亦賊道也。
故佛家有人執法執之說。
又<信心銘>曰:「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朗白。
」又曰:「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昔司馬溫公謂:「此心未有歸着,常念一中字以為得術,乃複為中所系縛。
」蓋信乎執心為道之大害也。
餘觀<圓覺經>曰:「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又曰:「覺悟清淨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
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
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
」由前言之,則形骸情識,總屬幻緣;由後言之,則牆壁瓦礫,收歸妙覺。
又何形骸情識而為性外之物者乎?故曰:形色天性。
永嘉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亦此意也。
由迷故即轉佛性為無明,由悟故不動幻身成法身。
夫幻身化為法身,所謂踐形也,非聖人其孰能之。
程子注此句曰:「能充其形。
」蓋幻身稊米,而法身太倉也。
故曰充。
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仁與人一,合相不可得,說個合而言之道也,早是孟子方便接引之辭。
學者乃以人求仁,是使道覓道也,展轉成二矣。
況複求之聞見解會,何異埋頭向東走,欲取西邊物,不知隔了幾重公案。
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
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若謂本地風光,實泊然其無可欲也。
非己可有也,本虛而無所謂實也,無所謂光輝也。
故必化之而後入聖,化者若冰雪之消化也,至此始能了悟本地矣。
然曰化之,則尚有能化所化在也,至于聖而不可知,則融其悟境,亡其了心。
無能化,亦無所化,非惟人不能知,即己亦不能自知,與日用不知的百姓一樣,方謂之神。
昔黃蘖謂裴公休曰:「言化城者,謂二乘及十地等覺妙覺,皆是權立接引之教,并為化城。
言寶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此寶不屬情量,不可建立。
」無佛無衆生,無能無所,何處有城。
夫聖而不可知乃稱寶所,前并是化城耳。
龍溪論鄉願,極細極徹,真能令學者赧然慚,又惕然懼也。
其言曰:「鄉願一生幹當,分明要學聖人,忠信廉潔,是學聖人之完行;同流合污,是學聖人之包荒。
謂之似者,無得于心。
惟以求媚于世,全體精神,盡何世界陪奉。
謂之同流者,不與俗相異,同之而已。
謂之合污者,不與世相離,合之而已。
若自己有所污染,世人便得以非而刺之。
聖人在世,善者好之,不善者猶惡之。
鄉願之為人,忠信廉潔,既足以媚君子;同流合污,又足以媚小人。
比之聖人局面,更覺完美無滲漏。
」又曰:「三代而下,士鮮中行,得鄉願之一肢半節,皆足以成世。
若究其隐微,尚不免緻疑于妻子。
求其純乎鄉願,且不易得,況聖人之道乎!」 餘嘗以講學勤一友人。
友人曰:「吾隻做笃行君子便了,講學奚為?」餘曰:「堯、舜之世,比屋可封。
即無論闾閻之民,共廷臣自禹、臯而外,豈無行誼卓荦、忠孝克盡,如你所欲為者?而可以聞知者,獨此兩聖人。
且所謂聞而知之、見而知之者何物耶?可舉以教我乎?且你起模作樣,去為笃行君子,又怎得?即學到圓成,亦隻是鄉願耳。
」 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若曰:吾去聖人之世,去聖人之居,若此其近,較之五百餘歲後聞道差易矣,然不有見知如曾子者,我亦安得聞而知之乎?其負荷此道,可謂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