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說書類
關燈
小
中
大
。
緣長途之苦,乃羨居家之逸,而居家者不自知逸。
其不自知安逸也者,乃其所謂真安且逸者乎?若彼人常常檢點曰「我安且逸」,若是,則心不閑曠甚矣。
故無樂之樂,是謂真樂。
或問:七情人所必有,顔子豈得無憂時耶?曰:顔子之憂亦樂也,怒亦樂也,哀亦樂也。
迷人結冰成水,即樂成憂。
達者了冰是水,即憂成樂。
憂樂之機,系一念迷悟間耳。
人之生也直,此直字與質直、好直等直字稍異,即性體也。
性體無善惡,無向背,無取舍,離彼離此,而卓爾獨存;非中非邊,而巍然孤立。
故曰:直如千仞峭壁,非心意識之所能攀跻者。
瞥生情念,便纡曲了也。
情念既生,而欲祛除之,亦纡曲了也。
拟趨向他,便纡曲了也。
拟不趨向他,亦纡曲了也。
纡曲便是罔矣,罔之易蹈如此哉!然直何以曰生理也?蓋有鏡然後現影像,有直性然後出生形骸情識。
無鏡安得有像乎?無直安得有生乎? 夫知好樂,吾且勿論。
所謂之者何物耶?讀至此者,安得直恁鹵莽而已。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然則聖人豈揀中人以上者而密室傳授乎哉?非也。
坦途非限夫行者,行者自差;日光非薄夫朦人,朦人自障。
聖人無時無處不昭揭以示人,人之聞者,其心所得各異耳。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張子韶詩曰:「向也于公隔一重,尋思常在夢魂中。
如今已是心相識,你自西行我自東。
」此妙語契聖人神髓矣。
于韶與杲公遊,透悟禅宗,其發明吾孔子奧言甚多,不能悉記耳。
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後知儒。
」餘于子韶亦雲。
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非憤而後樂,樂而複憤也。
蓋孔子纔十五歲,便知天壤間止有此一事,奈何未得入手。
半生勤苦,雖定力所持到不惑田地,然尚未知本命元辰下落,安得不拼命向前。
故十五以後、五十以前,蓋其發憤忘食之日也。
至于知命以往,耳順從心,頭頭是矩,此中纖毫不挂,心境蕩然,其樂可知矣,更有何事發憤乎哉?若如注所雲,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
則是孔子一生累憤累樂,而道可以零碎學、零碎得矣,有是理哉?此考亭補格物,所以見疑于後學也。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此語是孔門塗毒鼓,讀者且莫草草。
且如何是孔子行處?着衣吃飯是孔子行處,早起夜眠是孔子行處,默坐談論是孔子行處。
這俱是孔子行處,有何奇特。
若雲有奇特處,一切人豈不解着衣吃飯、早起夜眠、默坐談論也?若雲無奇特處,孔子又何必與二三子,二三子又何必孔子與也?且如何是孔子與處,不可止說動靜語默無非道。
又如何是二三子見孔子與處,不可止說一言一動無不存心省察。
若如此注解去,于吾夫子微言,又何交涉?在當人自會,難以言诠也。
民決不可使知之耶?是聖凡有二性也。
民可使知,而聖人不使之[知]耶?是聖人私也。
不見古人道,具足聖人法,凡夫不知;具足凡夫法,聖人不會,且道凡夫不知與聖人不會,是同是别? 利者,聖人不肯言;命與仁,聖人不能言。
豈故罕言哉?人言佛老極談性命,然柱下才開口,隻道得個「道可道,非常道」,是柱下竟未嘗道也。
迦文自雲:「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于其二中間,未嘗說一字」,是迦文竟未嘗說也。
雖有五千言,一大藏教,俱是第二門頭說話,何嘗言命與仁哉!吾夫子随機指示,如<論語>所紀,非無論仁處,要皆示月之指,是指非月也。
其最親者則莫若「予欲無言」一語,學者試觀此言,果言仁乎,言命乎? <南華經>曰:「天之蒼蒼,其正色耶,其遠而無所至極耶?」蓋世未有見真天者,見其狀若蒼蒼耳;世亦未有見真堯者,見其功業文章巍然煥然耳。
故曰:「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唐堯一片本地風光,豈惟世人莫能見,即聖如孔子亦不能見。
豈惟夫子不能見,堯亦複不能自見也。
不見之見,是謂真見。
得此真見者,山河大地,牆壁瓦礫,皆是見堯也。
故曰:見堯于羹牆。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吾輩依放作工夫者多矣。
譬如靈龜曳尾,拂迹成痕,轉添意必,重增固我耳。
殊不知過去之心已往,見在之心不住,未來之心未來。
本無意必,本無固我,人人日用,可以反觀。
然則此四者,不特聖人無之,即凡民亦未嘗有耳。
聖人悟之,故有若無;愚人迷之,故無而為有。
蓋聖凡之辨微矣。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聖人之無知,夫豈謙言者。
一塵翳天,一芥覆地,虛明之中,豈容一毫妄知也耶!孔子蓋真無知耳,惟全體無成全體有,小扣小應,大扣大應。
譬如風不自觸,故遇物而于喁不斷;鐘不自鳴,故随扣而清韻常生。
聖人若自知,焉能扣兩端而竭耶?<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即此之謂也。
方寸裡一副能思量解會的力量,所謂才也,直使得人七颠八倒,彌高彌堅,在前在後,眼見虛花。
孔子沒奈何,難以本分教他,且教去博文約禮,漸漸消煞他才力。
果然苦極憊極,欲休不得,湊泊到針剳不入處,一副力量都消磨盡了,
緣長途之苦,乃羨居家之逸,而居家者不自知逸。
其不自知安逸也者,乃其所謂真安且逸者乎?若彼人常常檢點曰「我安且逸」,若是,則心不閑曠甚矣。
故無樂之樂,是謂真樂。
或問:七情人所必有,顔子豈得無憂時耶?曰:顔子之憂亦樂也,怒亦樂也,哀亦樂也。
迷人結冰成水,即樂成憂。
達者了冰是水,即憂成樂。
憂樂之機,系一念迷悟間耳。
人之生也直,此直字與質直、好直等直字稍異,即性體也。
性體無善惡,無向背,無取舍,離彼離此,而卓爾獨存;非中非邊,而巍然孤立。
故曰:直如千仞峭壁,非心意識之所能攀跻者。
瞥生情念,便纡曲了也。
情念既生,而欲祛除之,亦纡曲了也。
拟趨向他,便纡曲了也。
拟不趨向他,亦纡曲了也。
纡曲便是罔矣,罔之易蹈如此哉!然直何以曰生理也?蓋有鏡然後現影像,有直性然後出生形骸情識。
無鏡安得有像乎?無直安得有生乎? 夫知好樂,吾且勿論。
所謂之者何物耶?讀至此者,安得直恁鹵莽而已。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然則聖人豈揀中人以上者而密室傳授乎哉?非也。
坦途非限夫行者,行者自差;日光非薄夫朦人,朦人自障。
聖人無時無處不昭揭以示人,人之聞者,其心所得各異耳。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張子韶詩曰:「向也于公隔一重,尋思常在夢魂中。
如今已是心相識,你自西行我自東。
」此妙語契聖人神髓矣。
于韶與杲公遊,透悟禅宗,其發明吾孔子奧言甚多,不能悉記耳。
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後知儒。
」餘于子韶亦雲。
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非憤而後樂,樂而複憤也。
蓋孔子纔十五歲,便知天壤間止有此一事,奈何未得入手。
半生勤苦,雖定力所持到不惑田地,然尚未知本命元辰下落,安得不拼命向前。
故十五以後、五十以前,蓋其發憤忘食之日也。
至于知命以往,耳順從心,頭頭是矩,此中纖毫不挂,心境蕩然,其樂可知矣,更有何事發憤乎哉?若如注所雲,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
則是孔子一生累憤累樂,而道可以零碎學、零碎得矣,有是理哉?此考亭補格物,所以見疑于後學也。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此語是孔門塗毒鼓,讀者且莫草草。
且如何是孔子行處?着衣吃飯是孔子行處,早起夜眠是孔子行處,默坐談論是孔子行處。
這俱是孔子行處,有何奇特。
若雲有奇特處,一切人豈不解着衣吃飯、早起夜眠、默坐談論也?若雲無奇特處,孔子又何必與二三子,二三子又何必孔子與也?且如何是孔子與處,不可止說動靜語默無非道。
又如何是二三子見孔子與處,不可止說一言一動無不存心省察。
若如此注解去,于吾夫子微言,又何交涉?在當人自會,難以言诠也。
民決不可使知之耶?是聖凡有二性也。
民可使知,而聖人不使之[知]耶?是聖人私也。
不見古人道,具足聖人法,凡夫不知;具足凡夫法,聖人不會,且道凡夫不知與聖人不會,是同是别? 利者,聖人不肯言;命與仁,聖人不能言。
豈故罕言哉?人言佛老極談性命,然柱下才開口,隻道得個「道可道,非常道」,是柱下竟未嘗道也。
迦文自雲:「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于其二中間,未嘗說一字」,是迦文竟未嘗說也。
雖有五千言,一大藏教,俱是第二門頭說話,何嘗言命與仁哉!吾夫子随機指示,如<論語>所紀,非無論仁處,要皆示月之指,是指非月也。
其最親者則莫若「予欲無言」一語,學者試觀此言,果言仁乎,言命乎? <南華經>曰:「天之蒼蒼,其正色耶,其遠而無所至極耶?」蓋世未有見真天者,見其狀若蒼蒼耳;世亦未有見真堯者,見其功業文章巍然煥然耳。
故曰:「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唐堯一片本地風光,豈惟世人莫能見,即聖如孔子亦不能見。
豈惟夫子不能見,堯亦複不能自見也。
不見之見,是謂真見。
得此真見者,山河大地,牆壁瓦礫,皆是見堯也。
故曰:見堯于羹牆。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吾輩依放作工夫者多矣。
譬如靈龜曳尾,拂迹成痕,轉添意必,重增固我耳。
殊不知過去之心已往,見在之心不住,未來之心未來。
本無意必,本無固我,人人日用,可以反觀。
然則此四者,不特聖人無之,即凡民亦未嘗有耳。
聖人悟之,故有若無;愚人迷之,故無而為有。
蓋聖凡之辨微矣。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聖人之無知,夫豈謙言者。
一塵翳天,一芥覆地,虛明之中,豈容一毫妄知也耶!孔子蓋真無知耳,惟全體無成全體有,小扣小應,大扣大應。
譬如風不自觸,故遇物而于喁不斷;鐘不自鳴,故随扣而清韻常生。
聖人若自知,焉能扣兩端而竭耶?<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即此之謂也。
方寸裡一副能思量解會的力量,所謂才也,直使得人七颠八倒,彌高彌堅,在前在後,眼見虛花。
孔子沒奈何,難以本分教他,且教去博文約禮,漸漸消煞他才力。
果然苦極憊極,欲休不得,湊泊到針剳不入處,一副力量都消磨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