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說書類
關燈
小
中
大
花;妄謂之無者,如病狂而為己頭忽失。
翳消花滅,花元非有,不可言滅。
狂歇頭在,頭元非失,不可言在。
消歇存乎一念,甯假功力,那涉途程。
乃知此心虛明,離有無相、有無見,立處正地而若邪,有無見消,非昔邪而今正,所謂轉名不轉體也。
故以無正為真正心,無修為真修身。
○讀論語 凡作意用工夫時,真妄交争,理欲相乘,有照管有克治,有打點有考究等,俱費力生硬,不相谙習,厭苦不暇,何悅之有?時習者,十二時中語默動靜,相安相忘,不知不覺,妥妥帖帖,即此是悅。
此個境界,非實用功力,那得到此,到此則無功力矣,故老子曰「絕學無憂」,考亭謂「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亦未必然。
第觀其問事鬼神、問死,則是欲強知其不可知者。
故孔子誨之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理有可知者,亦有即知是病者。
何則?吾人良知,本無不知;不可以知更求于知。
譬如握手作拳,則名為拳,不名為手。
将知求知,則名為妄,不名為知。
故手不作拳,固居然手矣;知不自知,固居然知矣。
人知知之,知而不知,不知之知也。
昔人「知之一字,衆妙之門」,而又有謂「知之一字,衆禍之門」者,通此二說,始得夫子論知之義。
天地在虛空中,人在天地中,而虛空人在道中。
虛空之在道中,若一泡之在大海耳,則天地與人又可知矣。
然人又能包羅虛空,而位育天地。
此非人之能,乃道者能耳。
故夫不明大道,縱極人之識量,建掀揭之業于天地間,特一泡出生之微塵小泡耳。
故孔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藉令管仲能從源頭上清徹一番,即無九合一匡之績,其器何嘗不大?孟子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
」昔人又謂堯、舜事業,如一點浮雲過太虛。
由斯以譚,雖唐、虞定民之極功,毫不足為堯、舜性天之加損也,而況麼麼伯業者乎! 此性亘古亘今,不動不變,本自無生,又甯有死。
生死有無,系乎一念迷悟間耳。
譬如夢人,遍曆種種城邑,其身安眠床第,實無此事。
睡足覺來,決不自念我今此身先去今來。
聞道之人亦然,決不自念我今此心先迷今悟。
迷破情破,況複肯留生死餘惑耶!故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夫聖人者,豈不知本無生死,随順迷人情見,權說為死耳。
又豈不知古今始終不移,當念展縮在我,延促俱妄;亦随順迷人情見,權說為朝夕耳。
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壽。
」夫既曰不亡矣,又何言死也耶?頗有合于吾夫子夕死之意。
仁義禮智,性之德也。
聖門單提一字,即全該性體。
如複禮之禮,不違仁之仁,義之與比之義是矣。
夫何以曰義之與比耶?無适無莫,就是他比義處。
非于無适莫外,又尋一個義去比也。
蓋此性體虛而靈,寂而照,于中覓善惡是非,可否得失,同異諸相,本不可得。
世人起心動念,取舍情生,分别意立,與此性體相違遠矣。
聖人雖熾然取舍,而實無取舍;熾然分别,而實無分别。
亦無無分别之見,是以繁興大用,都合當體,故曰義之與比。
比字最親,然說出便疎。
才說合,便離了也。
乃謝氏謂聖人有道以主之,若有能主之道,所主之心,去義千裡萬裡矣。
已涉唇吻,即落第二頭;況雲一貫,猶存一也,豈是聲前一路。
惟孔子實不于一中蹲坐,而曾子亦不向一處垛根。
得之聲前,契之言外,不落陰界。
故孔子将千斤擔子付他,他便能荷得,一氣直走一千裡耳。
是以古人詩曰:「彩雲影裡仙人現,手把紅羅扇遮面。
急須着眼看仙人,莫認仙人手中扇。
」今之依語生解者,所謂認扇者也。
明眼人撮金成土,撮土成金,拈來便用,豈存勝劣。
故知曾子所指之忠恕,較孔子所拈之一貫,一合相不可得。
但曾子撩起便行,諸弟子未免貪粟失糧耳。
怒與過,皆情念之所必有者。
情念結而為人矣,安能免怒與過。
第常人縱情念而不知有真,學者又欲滅情念以存真。
任之者妄,而欲滅之者亦妄也。
顔子克己複禮者,故不動己,而全轉為禮。
未嘗遣怒,而怒時未嘗離常止之體。
常止,故曰不遷。
未嘗祛過,而過處未嘗違常一之體。
常一,故曰不二。
此千古之學髓,而洙泗之心印,非諸賢之所可幾者。
孔子安得不三緻歎于斯人? 程子言:「三月,天道小變之節。
」言其久也。
又曰:「過此則聖人矣。
」将謂顔子過此又違仁了。
夫舉世固未有一人違仁者,縱颠倒之極,而仁固居然在。
譬如迷人,認東方為西方,而方實未嘗轉也。
是以此仁也,迷之若違,悟者不違。
顔子悟之,而三月不違矣,豈有複迷之理哉!如礦既成金,不重為礦。
悟而複迷,是金複為礦也,吾不信也。
孔子蓋謂天道業已小變,而回之仁不變,直美其無違仁時耳。
其餘則乍明乍暗,所以曰「日月至」。
莊子曰:「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
人樂其性,是不恬也。
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
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人不堪其憂,固不愉也。
顔子之樂,得無不恬乎?蓋因人之憂,乃見顔子之樂,顔子實不自知樂也。
譬如因撄病之苦,乃覺強健之安,而強健者不自知安
翳消花滅,花元非有,不可言滅。
狂歇頭在,頭元非失,不可言在。
消歇存乎一念,甯假功力,那涉途程。
乃知此心虛明,離有無相、有無見,立處正地而若邪,有無見消,非昔邪而今正,所謂轉名不轉體也。
故以無正為真正心,無修為真修身。
○讀論語 凡作意用工夫時,真妄交争,理欲相乘,有照管有克治,有打點有考究等,俱費力生硬,不相谙習,厭苦不暇,何悅之有?時習者,十二時中語默動靜,相安相忘,不知不覺,妥妥帖帖,即此是悅。
此個境界,非實用功力,那得到此,到此則無功力矣,故老子曰「絕學無憂」,考亭謂「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亦未必然。
第觀其問事鬼神、問死,則是欲強知其不可知者。
故孔子誨之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理有可知者,亦有即知是病者。
何則?吾人良知,本無不知;不可以知更求于知。
譬如握手作拳,則名為拳,不名為手。
将知求知,則名為妄,不名為知。
故手不作拳,固居然手矣;知不自知,固居然知矣。
人知知之,知而不知,不知之知也。
昔人「知之一字,衆妙之門」,而又有謂「知之一字,衆禍之門」者,通此二說,始得夫子論知之義。
天地在虛空中,人在天地中,而虛空人在道中。
虛空之在道中,若一泡之在大海耳,則天地與人又可知矣。
然人又能包羅虛空,而位育天地。
此非人之能,乃道者能耳。
故夫不明大道,縱極人之識量,建掀揭之業于天地間,特一泡出生之微塵小泡耳。
故孔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藉令管仲能從源頭上清徹一番,即無九合一匡之績,其器何嘗不大?孟子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
」昔人又謂堯、舜事業,如一點浮雲過太虛。
由斯以譚,雖唐、虞定民之極功,毫不足為堯、舜性天之加損也,而況麼麼伯業者乎! 此性亘古亘今,不動不變,本自無生,又甯有死。
生死有無,系乎一念迷悟間耳。
譬如夢人,遍曆種種城邑,其身安眠床第,實無此事。
睡足覺來,決不自念我今此身先去今來。
聞道之人亦然,決不自念我今此心先迷今悟。
迷破情破,況複肯留生死餘惑耶!故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夫聖人者,豈不知本無生死,随順迷人情見,權說為死耳。
又豈不知古今始終不移,當念展縮在我,延促俱妄;亦随順迷人情見,權說為朝夕耳。
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壽。
」夫既曰不亡矣,又何言死也耶?頗有合于吾夫子夕死之意。
仁義禮智,性之德也。
聖門單提一字,即全該性體。
如複禮之禮,不違仁之仁,義之與比之義是矣。
夫何以曰義之與比耶?無适無莫,就是他比義處。
非于無适莫外,又尋一個義去比也。
蓋此性體虛而靈,寂而照,于中覓善惡是非,可否得失,同異諸相,本不可得。
世人起心動念,取舍情生,分别意立,與此性體相違遠矣。
聖人雖熾然取舍,而實無取舍;熾然分别,而實無分别。
亦無無分别之見,是以繁興大用,都合當體,故曰義之與比。
比字最親,然說出便疎。
才說合,便離了也。
乃謝氏謂聖人有道以主之,若有能主之道,所主之心,去義千裡萬裡矣。
已涉唇吻,即落第二頭;況雲一貫,猶存一也,豈是聲前一路。
惟孔子實不于一中蹲坐,而曾子亦不向一處垛根。
得之聲前,契之言外,不落陰界。
故孔子将千斤擔子付他,他便能荷得,一氣直走一千裡耳。
是以古人詩曰:「彩雲影裡仙人現,手把紅羅扇遮面。
急須着眼看仙人,莫認仙人手中扇。
」今之依語生解者,所謂認扇者也。
明眼人撮金成土,撮土成金,拈來便用,豈存勝劣。
故知曾子所指之忠恕,較孔子所拈之一貫,一合相不可得。
但曾子撩起便行,諸弟子未免貪粟失糧耳。
怒與過,皆情念之所必有者。
情念結而為人矣,安能免怒與過。
第常人縱情念而不知有真,學者又欲滅情念以存真。
任之者妄,而欲滅之者亦妄也。
顔子克己複禮者,故不動己,而全轉為禮。
未嘗遣怒,而怒時未嘗離常止之體。
常止,故曰不遷。
未嘗祛過,而過處未嘗違常一之體。
常一,故曰不二。
此千古之學髓,而洙泗之心印,非諸賢之所可幾者。
孔子安得不三緻歎于斯人? 程子言:「三月,天道小變之節。
」言其久也。
又曰:「過此則聖人矣。
」将謂顔子過此又違仁了。
夫舉世固未有一人違仁者,縱颠倒之極,而仁固居然在。
譬如迷人,認東方為西方,而方實未嘗轉也。
是以此仁也,迷之若違,悟者不違。
顔子悟之,而三月不違矣,豈有複迷之理哉!如礦既成金,不重為礦。
悟而複迷,是金複為礦也,吾不信也。
孔子蓋謂天道業已小變,而回之仁不變,直美其無違仁時耳。
其餘則乍明乍暗,所以曰「日月至」。
莊子曰:「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
人樂其性,是不恬也。
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
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人不堪其憂,固不愉也。
顔子之樂,得無不恬乎?蓋因人之憂,乃見顔子之樂,顔子實不自知樂也。
譬如因撄病之苦,乃覺強健之安,而強健者不自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