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生物學

關燈
但根須壯密,須借強牛乃可,蓋莫若春為上),秋曰&lsquo芟夷&rsquo(其次秋暮草木叢密時,先用刀,遍地芟倒,暴于放火,至春而開,根朽省功)。

    ”在不同的季節要采取不同的除草開荒措施,說明人們對雜草的生長習性已有相當清楚的認識。

     ①周肇基:《植物生态生理知識的發展》,見苟萃華、汪子春、許維樞等著《中國古代生物學史》,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第二節 植物生理知識 我國很早就已發現植物的頂端優勢現象,并在實踐中加以利用,以控制植物的定向生長。

    《農桑輯要》卷二指出,木棉“苗高二尺之上,打去沖天心,旁條長尺半,亦打去心,葉葉不空,開花結實。

    ”《農桑衣食撮要》也記載種木棉要“常時掐去苗尖,勿要苗長高,若苗旺者則不結。

    ”這是棉花整枝時打去頂芽破除頂端優勢的技術措施,以促進分枝,多結棉桃。

    現在修剪樹木和花卉仍然根據不同情況常常采用這種方法。

     植物營養生長到一定程度就會轉向生殖生長。

    由于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同,人們有時需要植物作充分的營養生長,因此就必須設法限制其轉入生殖生長。

    如《農桑衣食撮要》栽種大蒜法:“候苗高尺餘,頻鋤,澆灌,拔去苔則結實肥大。

    ”拔去蒜苔就是不讓花苔繼續生長消耗養分,使營養集中供給鱗莖(蒜頭),結實就會肥大。

    《種藝必用》指出:“凡果木未全熟時,宜摘。

    若熟,則抽過筋脈,來歲必不盛。

    ”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控制生殖生長的方法,借以避免由于果實全部成熟而過多消耗營養成分,以至影響樹木來年的長勢和結果。

     随着嫁接技術在植物繁育生産實踐中的廣泛應用,元代一些農書中出現了有關接木生理知識的進一步論述。

    如王祯《農書》指出:“一經接博,二氣交通,以惡為美,以彼易此,其利有不可勝言者。

    ”元初的《士農必用》也有類似的記載:嫁接之後“使之功相附麗,二氣交通,通則變,變則化,向之所謂鄙惡者,而潛消于冥冥之中。

    ”近代園藝學研究表明,植物嫁接後,砧木和接穗在營養物質供應上和新陳代謝方式上都發生相互交換和同化的關系。

    雖然當時人們還不可能在理論上有這樣深入的了解,但從王祯《農書》和《士農必用》的論述可見,當時人們确已初步認識到嫁接後砧木與接穗之間有“氣”互相交流和互相影響,從而促進嫁接體的形質改變,使原來不良性狀“潛消于冥冥之中”,所謂“功相附麗”,“二氣交通”也是相當簡練和精彩的概括。

    《士農必用》還指出;“令接頭之骨與樹之骨相着,肌肉與樹之肌肉相着。

    木之津液行于肌肉之間,如不相對着,又不緊密,多不活。

    ”①這種解釋也是符合砧木和接穗通過各自的本質部和韌皮部的營養輸送而達到嫁接成活的機理。

    以上這些論述突出地反映了元代在關于嫁接成活生理機制和植物品質改良方面的樸素理論認識,并且這種認識已經有了明顯的深入和提高。

     開花是高等植物的正常生理現象,而根據不同目的,采取各種措施以控制植物開花的時間和數量,後世稱為“變花催花法”,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又一項傑出創造,其中也體現了對于植物生命活動規律的了解和掌握。

    如早在《齊民要術》中就已記載促進甜瓜多開雌花以便多結瓜的具體措施。

    金元之際的《種藝必用》指出:含苞欲放的花卉,“用馬糞浸水澆之,當三、四日開者,次日盡開。

    ”除促進開花法外,《種藝必用》還記載了抑制開花法:“八九月間菊含蕊時,和根取掘一坑,将菊倒垂在内,用竹架起,密鋪竹葉片,以角屑放根中,四傍卻用土埋之,築緊。

    于來年取,以水灑暖取根,漸開花如初埋,每一二日,以水灑少許養之。

    ”這實際上就是改變菊花的外界環境條件,有意識地控制生命活動,盡可能降低其生理代謝水平,并采取①引自石聲漢《農桑輯要校注》卷三,農業出版社1982年版。

     防幹、防凍和施肥等适當的保護措施,待次年春季取出後,灑水使它漸漸恢複生機,開放花朵,供人觀賞。

    這種延遲菊花生長和開花的方法,确實是一種别具匠心的發明①。

    《種藝必用》還指出:“竹有花辄槁死。

    花結實如稗,謂之&lsquo竹米&rsquo,一竿如此,則久久舉林皆死。

    其治之法,于初米時擇一竿稍大者,截去近根三尺許,通其節,以糞灌而實之,則止。

    ”竹子開花往往導緻竹林成片死去,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足夠的營養,而及時施肥則是防治竹類開花和死亡的切實有效的措施,《種藝必用》提出的方法是有實際意義的。

    《農桑輯要》引《博聞錄》(南宋陳元靓輯錄,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