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生物學

關燈
在元代,生物學知識又有了新的積累,尤其是關于動植物生長規律的認識更為豐富和深化,并被廣泛應用于農業、園藝等生産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這些進展相當集中地反映在元代三大農書:元政府大司農司編《農桑輯要》、王祯《農書》和魯明善《農桑衣食撮要》等著作中。

     第一節 植物生态知識 植物的生長發育情形與其生存環境(包括陽光、水分、土壤、氣候以及植物相互間的狀況等)有着十分密切的關系。

    元代以前已有大量論述,元代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并積累了很有特色的實踐經驗。

    加王祯《農書》指出:“天下地上,南北高下相半。

    且以江淮南北論之,江淮以北,高田平曠,所種宜黍稷等稼;江淮以南,下土塗泥,所種宜稻秫。

    又南北漸遠,寒暖殊别,故所種早晚不同。

    惟東西寒暖稍平,所種雜錯,然亦有南北高下之殊。

    ”對于南北不同緯度、東西不同海拔高度、氣溫、土質等與所宜作物及種植時機作了簡要的總結。

    元代大司農司編撰的《農桑輯要》對于植物形成的生态影響,也有類似的論述。

    該書新添栽木棉法說:“穊則移栽,稀則不須。

    每步隻留兩苗,稠則不結實。

    ”①表明當時對陽光強弱與棉花生長的關系已有明确的認識和深切的體驗。

     動植物生活都離不開水。

    元末婁元禮《田家五行》記有“稻秀水澆”,稻在“将秀之時,得雨則堂肚大,谷穗長;秀實之後,得雨則米粒圓,見收數”。

    “将秀之時”實際上是指水稻生長的抽穗期。

    近代植物學研究證實,水稻抽穗期其生殖器官正在形成,莖葉生長旺盛,如缺水會使葉肉細胞失去膨壓,破壞植株水分平衡,抑制植株上部節間生長,妨礙花粉和子房的正常發育,最後穗小而粒少以緻減産。

    “秀實之後”則是指灌漿期,也是水分充足才有利于将莖葉制造的有機物質輸送到籽實,使得“米粒圓,見收數”。

    說明當時人們對于水稻在抽穗期和灌漿期必須充足供應水分已有較清楚的觀察和認識。

    雪水對植物生長有促進作用。

    《氾勝之書》、《齊民要術》等著作早已記載了古人對雪水的利用。

    元代魯明善指出:“雪者,天地之氣,五谷之精,浸諸色種子,耐旱,不生蟲。

    ”②俞貞木也提到:“麥最宜雪,諺雲:冬無雪,麥不結”(《種樹書》)等,對于用雪水處理各種種子使其耐旱和不生蟲,以及雪水對冬小麥增産的重要性等作了更為精當的記述。

    雖然雪水與普通水的不同及其影響植物生長的機理是現代科學才揭示清楚的,當時人們還不能正确解釋雪水促進增産的原因,但他們通過生産實踐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之談和雪水浸種、積雪于田等方法,無疑是十分可貴的科學見解和實用技術,有着重要的實際價值。

     植物生長與土壤狀況密切相關。

    為滿足植物生長需要和保持地力而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施肥。

    據王祯《農書》記載,當時已有踏肥(廄肥)、火糞、苗糞、草糞、泥糞等多種肥料,其中較早地提到了苗糞和草糞兩個概念,并指出綠肥在江南地區已普遍應用。

    此外,元代已施用含有各種礦質元素的特種肥料,這也是特别值得稱道的。

    如《農桑衣食撮要》載,種皂莢“有不結莢者,鑿一孔,入生鐵三五片,用泥封之,便開花結子”。

    金元之際成書的《種藝必用》,以筆記形式記載了許多寶貴的民間生産經驗,明代很流行的《種樹書》,其很多内容就來源于這部著作。

    《種藝必用》載,種茄子時“初見根處劈開,掐硫磺一匕大,以泥培之,結子大如盞,味甘而宜人”,種芥子“治園可令土極細,以硫磺調水潑之,撒芥子于其上,經宿已生一兩小葉矣”,種竹“擇大竹,就根上去三、四寸許截斷之,去其上不用,隻以①石聲漢:《農桑輯要校注》卷二,農業出版社1982年版。

     ②魯明善:《農桑衣食撮要》,王毓瑚校注本,頁132,農業出版社1979年版。

    竹根截處打通節,實以硫磺末,颠倒種之地”。

    《種藝必用》又載,“鑿果樹,納少鐘乳粉,則子多且美。

    又,樹老,以鐘乳末和泥,于根上揭去皮抹之,樹複茂”。

    以上這些記載表明,早在十三、十四世紀,我國勞動人民已經認識到鐵、硫、鈣等礦物元素是植物生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并設法用來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和開花結果以及防治植物病害,顯然這是經過長期摸索和研究所獲得的很有特色的突出成就①。

     王祯《農書》載:“凡墾辟荒地,春曰&lsquo燎荒&rsquo(如平原草萊深者,至春燒荒,趁地氣通潤,草芽欲發,根荄柔脆,易為開墾),夏曰&lsquo■青&rsquo(夏月草茂時開,謂之■青,可當草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