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生物學
關燈
小
中
大
說:“銀杏,有雌雄。
雄者有棱,雌者有二棱,須合種之。
”銀杏是雌雄異株的,這裡的“棱”指的是果實(白果)的棱道。
這一記載是現在已知的發現銀杏有雌雄二性及其判别方法的最早資料。
此外,如《農桑輯要》所載甘蔗種植的選取種苗法,苎麻栽培的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法等也都具有一定的植物生理學價值。
①周肇基:《植物生态生理知識的發展》,見苟萃華、汪子春、許維樞等著《中國古代生物學史》,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第三節 養蠶 随着蠶桑業的發展,到了元代對蠶的生活習性有了更充分和深入的了解,并相應總結出更為科學的飼養方法。
如元初《務本新書》說:“蠶必晝夜飼,若頓數多者,蠶必疾老,少者遲老”,“若寒熱不均,後必眠起不齊”①,最早論述到營養和溫度對蠶的發育的影響。
該書還指出:“牆壁濕潤,多生白醭、貼沙之病”②,“白醭”是蠶的硬化病中危害最嚴重的白僵病,“貼沙”是指病蠶體小質弱,行動遲鈍,往往呆伏于桑沙中而死,這裡說明了濕度對蠶的發病的影響。
王祯《農書》在這方面的記載也很多。
如其中第一次記載了蠶的齡期因地區而不同,“北蠶多是三眠,南蠶俱是四眠”;蠶在各個齡期中體色的變化;蠶病的起因,“凡葉,不可帶雨露,及風日所幹或涓臭者,食之令生諸病”;以及調節溫濕度的方法,“自初生至兩眠,正要溫暖。
蠶母須着單衣,以為體測。
自覺身寒,則蠶必寒,使添熟火。
自覺身熱,蠶亦必熱,約量去火。
一眠之後,天氣晴明,巳午之間,暫揭起窗間簾薦,以通風日。
南風則卷北窗,北風則卷南窗。
” ①石聲漢:《農桑輯要校注》卷四,農業出版社1982年版。
②石聲漢:《農桑輯要校注》卷四,農業出版社1982年版。
第四節 養蜂 我國古代對于蜜蜂和蜂蜜的了解是比較早的。
據考證,甲骨文中已有“蜜”字,可能還有“蜂”字,《詩經》和《禮記》也都提到了蜂和蜜,《神農本草經》已把蜂蜜和蜜蠟列為醫藥的“上品”。
晉皇甫谧《高士傳》和張華《博物志》則分别有關于東漢姜岐養蜂和蜂蜜收集方法的記載等。
但總的說來,由于資料所限,中國早期養蜂史還不是很清楚。
在唐宋時期及以後的著作中,關于蜜蜂、蜂蜜及養蜂業的記載逐漸增多,如宋代羅願《爾雅翼》、程大昌《演繁露》、王元之《蜂說》,元代大司農司編《農桑輯要》、王祯《農書》、魯明善《農桑衣食撮要》,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宋應星《天工開物》以及清代郝懿行的養蜂專著《蜂衙小記》等,對于蜂的種類,蜜蜂的形态、生活習性、社會組織、飼養技術、分封方法,蜂窠的清潔衛生,天敵的驅除,以及蜂蜜的收取和提煉,蜜的色味與蜜源植物的關系等,都作了比較科學的記述和讨論①。
《農桑輯要》新添“蜜蜂”一節載:“人家多于山野古窯中收取。
蓋小房,或編荊囤,兩頭泥封,開一二小竅,使通出入。
另開一小門,泥封,時時開卻,掃除常淨,不令他物所侵。
秋花凋盡,留冬月可食,蜜脾割取作蜜、蠟。
至春三月,掃除如前。
常于蜂窩前置水一器,不緻渴損。
春月蜂成,有數個蜂王,當審多少、壯與不壯。
若可分為兩窩,止留蜂王兩個,其餘摘去。
如不壯,除舊蜂王外,其餘蜂王盡行摘去。
”王祯《農書》的記載基本與此相同,僅增加一句話:“于家院掃除蛛網,及關防山蜂、土蜂,不使相傷。
”中國古代食用的蜂蜜,一直到明末還是野蜜多而家蜜少,如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說:“蜂造之蜜,出山岩土穴者十居其八,而人家招蜂造釀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
”《農桑輯要》的“蜜蜂”一節則是我國關于養蜂法最早較詳細的記載。
其中提到招收野生蜂群進行家養的蜂巢設置:箱式(“蓋小房”)和簍式(“編荊囤”)養蜂,清掃管理,過冬,割取巢脾,飼水,根據工蜂多少和群勢強弱決定是否選留蜂王和分蜂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相當清楚地掌握了蜜蜂的生活習性和種群生态等生物學知識。
元代生物學知識的積累除載于各種農書者外,一些動植物譜錄著作也是值得重視的。
如李衎《竹譜詳錄》記有多種竹子的品種、形态、生态、産地、用途等,并且附有很多插圖,是竹類研究的重要文獻。
柳貫《打棗譜》記有73種棗名及其性狀、産地。
王恽《宮禽小譜》,介紹了17種鳥的形态和别名,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論鳥類的專著。
①周堯:《對昆蟲的認識和利用》,見苟萃華、汪子春、許維樞等著《中國古代生物學史》,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雄者有棱,雌者有二棱,須合種之。
”銀杏是雌雄異株的,這裡的“棱”指的是果實(白果)的棱道。
這一記載是現在已知的發現銀杏有雌雄二性及其判别方法的最早資料。
此外,如《農桑輯要》所載甘蔗種植的選取種苗法,苎麻栽培的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法等也都具有一定的植物生理學價值。
①周肇基:《植物生态生理知識的發展》,見苟萃華、汪子春、許維樞等著《中國古代生物學史》,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第三節 養蠶 随着蠶桑業的發展,到了元代對蠶的生活習性有了更充分和深入的了解,并相應總結出更為科學的飼養方法。
如元初《務本新書》說:“蠶必晝夜飼,若頓數多者,蠶必疾老,少者遲老”,“若寒熱不均,後必眠起不齊”①,最早論述到營養和溫度對蠶的發育的影響。
該書還指出:“牆壁濕潤,多生白醭、貼沙之病”②,“白醭”是蠶的硬化病中危害最嚴重的白僵病,“貼沙”是指病蠶體小質弱,行動遲鈍,往往呆伏于桑沙中而死,這裡說明了濕度對蠶的發病的影響。
王祯《農書》在這方面的記載也很多。
如其中第一次記載了蠶的齡期因地區而不同,“北蠶多是三眠,南蠶俱是四眠”;蠶在各個齡期中體色的變化;蠶病的起因,“凡葉,不可帶雨露,及風日所幹或涓臭者,食之令生諸病”;以及調節溫濕度的方法,“自初生至兩眠,正要溫暖。
蠶母須着單衣,以為體測。
自覺身寒,則蠶必寒,使添熟火。
自覺身熱,蠶亦必熱,約量去火。
一眠之後,天氣晴明,巳午之間,暫揭起窗間簾薦,以通風日。
南風則卷北窗,北風則卷南窗。
” ①石聲漢:《農桑輯要校注》卷四,農業出版社1982年版。
②石聲漢:《農桑輯要校注》卷四,農業出版社1982年版。
第四節 養蜂 我國古代對于蜜蜂和蜂蜜的了解是比較早的。
據考證,甲骨文中已有“蜜”字,可能還有“蜂”字,《詩經》和《禮記》也都提到了蜂和蜜,《神農本草經》已把蜂蜜和蜜蠟列為醫藥的“上品”。
晉皇甫谧《高士傳》和張華《博物志》則分别有關于東漢姜岐養蜂和蜂蜜收集方法的記載等。
但總的說來,由于資料所限,中國早期養蜂史還不是很清楚。
在唐宋時期及以後的著作中,關于蜜蜂、蜂蜜及養蜂業的記載逐漸增多,如宋代羅願《爾雅翼》、程大昌《演繁露》、王元之《蜂說》,元代大司農司編《農桑輯要》、王祯《農書》、魯明善《農桑衣食撮要》,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宋應星《天工開物》以及清代郝懿行的養蜂專著《蜂衙小記》等,對于蜂的種類,蜜蜂的形态、生活習性、社會組織、飼養技術、分封方法,蜂窠的清潔衛生,天敵的驅除,以及蜂蜜的收取和提煉,蜜的色味與蜜源植物的關系等,都作了比較科學的記述和讨論①。
《農桑輯要》新添“蜜蜂”一節載:“人家多于山野古窯中收取。
蓋小房,或編荊囤,兩頭泥封,開一二小竅,使通出入。
另開一小門,泥封,時時開卻,掃除常淨,不令他物所侵。
秋花凋盡,留冬月可食,蜜脾割取作蜜、蠟。
至春三月,掃除如前。
常于蜂窩前置水一器,不緻渴損。
春月蜂成,有數個蜂王,當審多少、壯與不壯。
若可分為兩窩,止留蜂王兩個,其餘摘去。
如不壯,除舊蜂王外,其餘蜂王盡行摘去。
”王祯《農書》的記載基本與此相同,僅增加一句話:“于家院掃除蛛網,及關防山蜂、土蜂,不使相傷。
”中國古代食用的蜂蜜,一直到明末還是野蜜多而家蜜少,如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說:“蜂造之蜜,出山岩土穴者十居其八,而人家招蜂造釀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
”《農桑輯要》的“蜜蜂”一節則是我國關于養蜂法最早較詳細的記載。
其中提到招收野生蜂群進行家養的蜂巢設置:箱式(“蓋小房”)和簍式(“編荊囤”)養蜂,清掃管理,過冬,割取巢脾,飼水,根據工蜂多少和群勢強弱決定是否選留蜂王和分蜂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相當清楚地掌握了蜜蜂的生活習性和種群生态等生物學知識。
元代生物學知識的積累除載于各種農書者外,一些動植物譜錄著作也是值得重視的。
如李衎《竹譜詳錄》記有多種竹子的品種、形态、生态、産地、用途等,并且附有很多插圖,是竹類研究的重要文獻。
柳貫《打棗譜》記有73種棗名及其性狀、産地。
王恽《宮禽小譜》,介紹了17種鳥的形态和别名,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論鳥類的專著。
①周堯:《對昆蟲的認識和利用》,見苟萃華、汪子春、許維樞等著《中國古代生物學史》,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