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伯顔 脫脫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

關燈
第一節 伯顔 伯顔(Bayan,?&mdash1340),蔑兒乞氏。

    祖稱海,為領軍百戶,從憲宗攻宋合州釣魚山死;父謹隻兒,仁宗時總領太後興聖宮宿衛。

    伯顔年十五,成宗命侍皇侄海山。

    大德三年(1299)至大德十一年(1307),從海山出鎮北邊,與西北叛王海都、笃哇戰,屢立戰功。

    大德十一年,成宗死,海山率部南還争位,大會諸王驸馬于和林,賜伯顔号拔都兒。

     海山即位,是為武宗,授伯顔吏部尚書,不久改任尚服院使,又任禦史中丞。

    至大二年(1309)十一月,任尚書平章政事,特賜蛟龍虎符,領右衛阿速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

     延祐三年(1316),仁宗命為周王(武宗子和世?)府常侍。

    其後曆任江南行台禦史中丞、禦史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陝西行台禦史大夫等職。

    至治二年(1322),複任南台禦史大夫。

    泰定二年(1325),又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

    三年,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佩虎符,節制江淮諸軍①。

     緻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死于上都,武宗舊屬燕鐵木兒任佥樞密院事留守大都,謀立武宗子為帝,聯結同黨發動政變,拘殺異己,嚴控樞密諸要害,遣同黨明裡董阿等馳乘驿迎武宗次子懷王圖帖睦爾于江陵,并命以其謀密告伯顔,使選兵以備扈從。

    伯顔立即響應,籌集糧饷費用,征發民丁,增置驿馬,補城浚濠,修戰守之具,選募骁勇士五千遣往護衛懷王北行。

    同僚平章曲烈等持異議,參政脫烈台謀刺伯顔,都被伯顔處死。

    懷王至汴梁,伯顔勸請即速北上大都即位,并親自披堅執銳,率軍護送。

    同年九月,懷王即位于大都,是為文宗。

    伯顔以功特加銀青榮祿大夫,仍領宿衛,尋加太尉,進開府儀同三司、錄軍國重事、禦史大夫、中政院使。

    天曆二年(1329)正月,拜太保,加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明宗立,任中書左丞相。

    明宗暴死,文宗嗣位,加伯顔儲政院使。

    三年正月,任知樞密院事。

    至順元年(1330)文宗以伯顔功大,特令凡飲宴比照諸宗王賜“喝盞”之禮,并賜怯薛歹百人,蔑兒乞百人,阿速百人為其宿衛,又命尚世祖闊闊出太子女孫蔔顔的斤。

    二年八月,進封浚甯王,并追封其先三世為王。

    三年,诏建伯顔生祠于涿州、汴梁,立碑記其擁立之功。

    八月,文宗死,同受顧命,立明宗次子,是為甯宗;拜太傅,加徽政使。

    不久甯宗死,複依文宗皇後意,将明宗長子妥歡貼睦爾從靜江迎入京。

    自文宗即位以來,朝廷大權一直掌握在右丞相燕鐵木兒手中,伯顔地位雖僅居其次,但在實際國務中作用不大。

    次年(1333),燕鐵木兒死,妥歡貼睦爾(元順帝)即帝位,伯顔以翊戴功拜中書右丞相、上柱國,監修國史。

    元統二年,進太師、奎章閣大學士,領太史院,兼領司天監、威武、阿速諸衛。

    十一月,進封秦王,繼領太禧宗禋院、中政院、宣政院、隆祥使司、宮相諸内府,總領蒙古、欽察、斡羅思諸衛親軍都指揮使。

    中書左丞相、燕鐵木兒子唐其勢見伯顔獨得勢,恥位居其下,忿然說:“天下本我家天下也,伯顔何人而位居吾上。

    ”遂與其叔塔裡蓄謀政變,交結諸王晃火帖木兒。

    郯王徹徹秃告發其謀。

    後至元元年(1335)六月,伯顔捕殺唐其勢及其弟塔剌海,皇後伯牙吾氏為燕鐵木兒女,庇護其兄弟,亦被逐出①馬祖常:《敕賜太帥秦王佐命元勳之碑》,《石田集》卷一四。

     宮毒死。

    塔裡舉兵叛,殺朝廷使者,北奔諸王晃火帖木兒。

    伯顔率軍讨之,執塔裡處死,晃火帖木兒自殺。

    七月,專命伯顔為中書右丞相,罷左丞相不置。

    賜“答剌罕”之号,子孫世襲。

    自此朝令悉歸伯顔。

    中書平章徹裡帖木兒議罷科舉,諸漢臣争之,卒以伯顔支持此議,科舉竟罷。

    三年,伯顔以廣東朱光卿、河南棒胡等起兵反元,奏禁漢人、南人不得執兵器,并拘刷其馬匹。

    甚至禁農家用鐵禾叉,以防造反。

    又,诏禁漢、南人習學蒙古、色目文字;諸中央、地方衙門幕長并用蒙古、色目人,皆出于伯顔。

    他還荒唐地提出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後因順帝不從作罷。

    四年,郯王入朝,伯顔為子求婚王女遭拒,極為不滿,又忌郯王位尊望重,遂指使他人誣告其謀反,捕王下獄,查無實據後,竟不待诏令,擅自處決①。

    五年十月,诏以伯顔為大丞相。

     伯顔獨秉國柄,專權自恣,益無所忌,“諸衛精兵收為己用,府庫鈔帛聽其出納”《元史·脫脫傳》),勢焰薰灼,威權在順帝之上,以緻“天下之人唯知有伯顔而已”(《元史·伯顔傳》)。

    其官銜多達246字。

    順帝深忌之。

    其侄禦史大夫脫脫懼禍及己,至元六年(1340)二月,與順帝心腹世傑班籌合謀,乘伯顔出獵柳林之機,将其黜為河南行省左丞相。

    三月,诏徙伯顔于南恩州陽春縣(今廣東陽春)安置。

    伯顔在途中病死于龍興路(治今江西南昌)驿舍。

     ①權衡《庚申外史》謂:“伯顔本郯王家奴也,謂郯王為使長。

    伯顔至是怒曰:&lsquo我為太師,位極人臣,豈容有使長乎耶?&rsquo遂奏郯王謀為不軌,殺郯王并殺王子數人。

    ” 第二節 脫脫 早年經曆 脫脫(Toqto&rsquoa,1314&mdash1356),字大用,蒙古蔑兒乞部人。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出生在一個地位顯赫的蒙古貴族家庭裡。

    伯父伯顔,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即位後任中書右丞相,獨秉國政達八年之久;父馬劄兒台,仁宗以來即居要職,伯顔罷相後即任中書右丞相。

     脫脫自幼養于伯父伯顔家中。

    稍長,就學于名儒吳直方。

    直方,字行可,婺江浦江(今屬浙江)人,儒學素養很深,曾與方鳳、謝翺、吳思齊等名儒交遊過。

    後出遊京師,任教于周王和世?藩邸,和世?出走後,改任上都路學正,脫脫父馬劄兒台對他的智謀大加贊賞,比之為諸葛孔明。

    于是延入府中教其子脫脫、也先帖木兒。

    吳直方是脫脫的啟蒙教師,後來成為脫脫的心腹幕僚。

     少年時代的脫脫膂力過人,能挽弓一石,是一位顯見的将才。

    但經吳直方的諄諄善誘,他接受了許多儒家文化,雖然不習慣于終日坐讀詩書的生活,他的進步依然是很明顯的。

    脫脫善書畫,書法剛毅有力,酷似顔真卿;畫竹頗得妙趣。

    他受儒家思想影響最大的是用儒家标準做人,他立下了“日記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終身”(《元史·脫脫傳》)的志向。

     15歲時,脫脫為泰定帝皇太子阿剌吉八怯憐口怯薛官。

    文宗圖帖睦爾即位,他漸被擢用,天曆二年(1329)任内宰司丞兼成制提舉司達魯花赤,不久命為府正司丞。

    至順二年(1331)授虎将、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妥歡貼睦爾即位後,伯父伯顔有翊戴之功而獨攬大權,他亦随之飛黃騰達,元統二年(1334),由同知宣政院事兼前職升同知樞密院事。

    至元元年(1335)在挫敗前右丞相燕鐵木兒子唐其勢餘黨塔裡、塔剌海等的戰鬥中,立有戰功,拜禦史中丞、虎符親軍都指揮使,提調左阿速衛,進為禦史大夫。

     鏟除伯顔伯顔是武宗海山的舊臣。

    緻和元年(1328)泰定帝病卒後,他支持燕鐵木兒發動政變,是擁戴文宗圖帖睦爾奪位的第二号大功臣。

    燕鐵木兒死,順帝即位,伯顔獨攬大權。

    唐其勢不滿,發動兵變,反被伯顔執殺。

    此後,伯顔“獨秉國鈞,專權自恣,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漸有奸謀”(《元史·伯顔傳》)。

    脫脫是伯顔的親侄兒,當然視脫脫為親信,曾企圖以脫脫為宿衛,以監視妥歡貼睦爾的起居。

    脫脫雖自幼養于伯顔家中,但目睹伯顔倒行逆施,勢焰熏灼,深感事态嚴重,慮一旦事敗,伯顔有殺身之禍,自己也會受牽連。

    于是一場以家族内部鬥争為形式、關系到政權易人和政策變化的政變正在醞釀着。

     開始,脫脫與生父馬劄兒台進行商議。

    脫脫對其父說:“伯父驕縱已甚,萬一天子震怒,則吾族赤矣。

    曷若于未敗圖之。

    ”其父雖然也感到事态嚴重,但不敢貿然付諸行動。

    脫脫乃問計于吳直方。

    直方曰:“《傳》有之:&lsquo大義滅親。

    &rsquo大夫知有朝廷耳,家固不宜恤。

    ”脫脫曰:“事不成奈何?”直方曰:“事不成天也,一死複何惜。

    即死亦不失為忠義耳。

    ”脫脫頓足曰:“吾意決矣。

    ”①吳直方引經據典,為脫脫鼓氣,終于使脫脫下了鏟除伯顔的決心。

     進一步采取行動的關鍵是取得妥歡貼睦爾的支持和贊同。

    妥歡貼睦爾雖然年輕,但并不甘心做傀儡,脫脫測知伯顔擅權,“帝患之”;伯顔矯旨擅殺郯王徹徹秃,貶走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普化,“帝益忿之”;伯顔胡作非為,“帝積不能平”。

    特别是至元四年(1338)脫脫獲知伯顔與太皇太後蔔答失裡(文宗後)謀立燕貼古思(文宗子)而廢妥歡貼睦爾,把此事告訴了吳直方,直方教他“以密告于帝,令帝知而預為之防”(權衡《庚申外史》)。

    因而,脫脫與妥歡貼睦爾之間是有共同思想基礎的。

    但是在宮廷複雜的環境裡,在伯顔的淫威下,妥歡貼睦爾未敢輕易表态,私下派心腹世傑班、阿魯對脫脫反複試測後才釋去疑心,表示支持脫脫采取行動。

     至元五年(1339),脫脫曾兩次準備下手,均因準備不足而未下手。

    這一年,脫脫與伯顔的矛盾實際已經暴露。

    十一月,河南省台掾史範孟因不滿其地位低下,假傳聖旨矯殺行省長官,命原河南廉訪使段輔居省中權事,自命為河南都元帥。

    五天後事洩被殺。

    這件事因牽連廉訪使段輔,伯顔大怒,命禦史台臣上章言漢人不可為廉訪使。

    作為禦史大夫的脫脫與吳直方商議,直方曰:“此祖宗法度,決不可廢,盍先為上言之。

    ”脫脫入告于帝,故禦史台臣上章被妥歡貼睦爾駁回。

    伯顔知出于脫脫,大怒,言于帝曰:“脫脫雖臣之子,其心專佑漢人,必當治之。

    ”(《元史·脫脫傳》)再加上脫脫增兵宮門的事,使伯顔對脫脫愈益增疑。

     至元六年(1340)二月,伯顔約妥歡貼睦爾去柳林打獵,妥歡貼睦爾托疾不去。

    伯顔遂邀太子燕貼古思同往。

    脫脫密告妥歡貼睦爾曰:“伯父久有異志,茲行率諸衛軍馬以行,往必不利于社稷。

    ”脫脫遂與世傑班、阿魯合謀以所掌士兵及宿衛士控制京師,先收京城門鑰,由親信列布城門下。

    當夜,妥歡貼睦爾在玉德殿诏近臣汪家奴、沙剌班及省院大臣先後入見;中夜二鼓命太子怯薛月可察兒率30騎抵柳林太子營,連夜将燕貼古思接回京師;即起草诏書,命中書平章政事隻兒瓦歹奉诏前往柳林。

    诏書稱:“伯顔不能安分,專權自恣,欺朕年幼..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

    ..今命伯顔出為河南行省右丞相。

    ”(《庚申外史》) 天明,大都城門緊閉,脫脫倨坐城門上等候。

    伯顔遣人來城下問故,脫脫傳聖旨曰:“諸道随從伯顔者并無罪,可即時解散,各還本衛,所罪者惟伯顔一人而已。

    ”伯顔要求入京向皇帝辭行,不許。

    所領諸軍見伯顔失勢,紛紛散去。

    伯顔無可奈何,南下而去。

    三月,命徙伯顔于南恩州陽春縣(今屬廣東)安置,其在途中病死于龍興路(治今江西南昌)驿舍。

     “舊政更化” 脫脫與伯顔的鬥争雖然是元朝統治集團内部的争奪權利的鬥争,但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社會背景。

    自忽必烈推行“漢法”以來,蒙古貴族内部圍繞着繼續推行“漢法”還是抵制“漢法”的鬥争一直很尖銳。

    伯顔擅權以來,排斥漢人,廢除科舉,采取一系列民族壓迫政策,是元代後期一場罕見的抵制“漢法”運動。

    脫脫雖為伯顔之侄,從維護元朝統治的根本利益出發,他不①宋濂:《集賢大學士吳公行狀》,《宋文憲公全集》卷四一。

     滿伯顔的“變亂祖宗成憲”,因而發動了一場在皇帝支持下的政變,驅逐了伯顔。

    這一行動是受到朝野官民普遍歡迎的,有些士人稱此舉為“拔去大憝,如剔朽蠹”①;百姓則痛恨伯顔專權貪贓,當他卒于龍興路驿舍後,有人題詩于壁雲:“百千萬錠猶嫌少,垛積金銀北鬥邊,可惜太師無運智,不将些子到黃泉。

    ”②伯顔被逐後,妥歡貼睦爾命脫脫之父馬劄兒台為太師、中書右丞相,脫脫為知樞密院事,脫脫弟也先帖木兒為禦史大夫。

    馬劄兒台上台後,于通州置榻坊,開酒館、糟坊,日至萬石,又販運長蘆、淮南鹽、熱衷于經商斂财。

    脫脫讓參政佛嘉問向皇帝上奏章彈劾,迫使馬劄兒台辭職,“養疾私第”,仍為太師。

    是年十一月脫脫出任中書右丞相。

     脫脫上台後,即大刀闊斧地廢除伯顔“舊政”,推行一系列新政,史稱“更化”。

    當時,妥歡貼睦爾圖治之意甚切,對脫脫十分信任,把國家大事交給脫脫處理。

    吳直方在幫助脫脫決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國有大事、上命,必定于公,公亦慨然以澤被斯民為己任,有知無不言,言之丞相無不行,天下翕然,比後至元之治于前至元,公之功居多”③。

    既然直方“言之丞相無不行”,那麼,脫脫更化與“儒術治天下”就産生了必然的聯系。

     脫脫推行的更化政策主要内容有:第一,恢複科舉取士制。

    脫脫出任中書右丞相後僅一個多月,即至元六年(1340)十二月,正式宣布恢複科舉。

    這一舉措對于籠絡漢族士大夫,引導人們走讀書入仕的道路,對于消除由于伯顔推行排儒政策而帶來的民族隔閡心理,具有一定的作用。

    接着,脫脫大興國子監,招收蒙古、色目、漢人三監生員達三千多人。

     第二,置宣文閣,開經筵,遴選儒臣以選講。

    文宗天曆二年(1329)曾創建奎章閣,一時精英荟萃,文采煥然。

    文宗卒後,伯顔弄權,奎章閣無人顧問,文士四散,一片凋零凄涼景象。

    脫脫執政後,立即改奎章閣為宣文閣,改藝文監為崇文監,由康裡人巎巎董閣事。

    宣文閣主要任務是宮廷教育。

    宣文閣設立後,在經筵教育、修撰三史、翻譯古籍、編撰史書等方面起了不少好作用。

    脫脫非常注意對皇帝進行傳統的經史教育,決定開經筵,遴選儒臣歐陽玄、李好文、黃溍、許有壬四人為皇帝五月一進講,讀五經四書。

    脫脫對妥歡貼睦爾說:“陛下臨禦以來,天下無事,宜留心聖學。

    頗聞左右多阻撓者,設使經曆不足觀,世祖豈以是教裕皇(即真金太子)哉?”于是從秘書監取真金所授書以進,帝大悅。

    在這段時間内,妥歡貼睦爾常在宣文閣用心讀書,了解曆史上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