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哈剌哈孫 李孟 鐵木疊兒 拜住 燕鐵木兒
關燈
小
中
大
侍禦史鎖南、鐵失弟宣徽使鎖南等以及按梯不花等五個蒙古諸王,共十六人,利用鐵失自己所統轄的阿速衛兵為外應,發動政變,先殺右丞相拜住,然後殺英宗于卧所。
史稱“拜住入相,振立紀綱,修舉廢墜,裁不急之務,杜僥幸之門,加惠兵民,輕徭薄斂。
英宗倚之,相與勵精圖治。
時天下晏然,國富民足”,“而奸臣畏之,卒構禍難雲”。
泰定初,制贈清忠一德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東平王,谥忠獻。
至正初,改至仁孚道一德佐運功臣,餘如故。
第五節 燕鐵木兒 密謀政變,擁立文宗燕鐵木兒(El-Temur?&mdash1333),欽察氏,床兀兒第三子。
自少年為宗王海山宿衛,從鎮漠北。
大德十一年(1307),從海山南還,海山(武宗)即位,授同知宣徽院事。
皇慶元年(1312),襲父職左衛親軍都指揮使。
泰定二年(1325),加太仆卿;三年,遷同佥樞密院事。
緻和元年(1328),進金樞密院事。
緻和元年春,泰定帝在柳林圍獵對得病還宮,燕鐵木兒即與諸王滿秃等密謀待帝死後發動政變,擁立武宗子①。
三月,泰定帝北幸上都,燕鐵木兒留大都掌宿衛軍。
七月,泰定帝死于上都,燕鐵木兒憑借掌握的大都兵權,與居守大都的西安王阿剌忒納失裡等策劃舉事。
八月四日,率族黨阿剌帖木兒及心腹17人持兵刃入興聖宮,召百官至,宣布“祖宗正統屬在武皇帝之子,有不順者斬”,當即縛平章政事烏伯都剌、伯顔察兒、左丞朵朵、參知政事王士熙等有異議者下之獄;與阿剌忒納失裡共守内廷,封府庫,收百司印,召百官聽命。
随即,遣前河南行省參政明裡董阿等馳驿南迎被貶居江陵的武宗次子圖帖睦爾入都,密谕河南行省平章伯顔(武宗舊臣)擁立之意,令他領兵護送,并宣稱已遣使奉迎流亡金山之西的武宗長子和世?。
時朝省大臣多在上都,燕鐵木兒遂推前湖廣行省左丞相别不花為中書左丞相,太子詹事塔失海涯為平章政事,前湖廣行省右丞速速為左丞,與原右丞趙世延等共掌政務,另立政府,同時調宿衛諸軍嚴守宮廷及京畿諸要隘,完全控制了大都局勢。
不久,又令人詐稱為和世?派來的使臣,揚言和世?已率諸王兵南來,“旦夕且至”,以穩定人心①。
與此同時,在上都的中書左丞相倒剌沙與梁王王禅、遼王脫脫等宗室、右丞相塔失帖木兒、知樞密院事鐵木兒脫、禦史大夫紐澤等大臣結成擁護泰定帝太子的一派,處死企圖在上都起事響應大都的諸王滿秃等,出兵分道讨伐大都,于是兩都之戰爆發。
兩都之戰圖帖睦爾在伯顔護送下,急趨大都,先遣使升燕鐵木兒為知樞密院事;八月二十六日至京,燕鐵木兒奉天子車駕郊迎,遂入居皇宮。
燕鐵木兒雖然聲稱同時奉迎武宗的太子,但和世?多年僻居西北,底細不明,故實際上是打算擁立圖帖睦爾,當他任命諸宿衛軍官時,就命他們向南拜謝,可見其意所在。
九月初八,不待和世?至,他就率領諸王、大臣勸請圖帖睦爾即位。
十三日,圖帖木爾即位,封他為太平王,以太平路(令安徽當塗)為食邑,賜金、銀、鈔及平江路(今江蘇蘇州)官田500頃,又加授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仍前知樞密院事。
同月,倒剌沙等也在上都奉泰定帝子阿剌吉八即帝位。
①《元史》卷三二《文宗紀》一。
又據卷一八四《任速哥傳》,泰定四年速哥與平章政事速速(按:速速于英宗時任中書左丞,泰定帝即位後改禦史中丞,尋被免職。
其任平章政事在文宗即位後)曾密議擁立武宗子,并以其謀告燕鐵木兒,得到了他的同意。
可見早在泰定帝得病前他就與親信密謀政變。
①《元史》卷一三八《燕鐵木兒傳》。
以下凡據本傳者不注。
上都軍由梁王王禅、諸王失剌、也先帖木兒等分别率領,進向居庸關、古北口和遷民鎮(今山海關),湘甯王八剌失裡、諸王忽剌台等率另一路軍繞道山西進向紫荊口,對大都地區形成四面進攻的态勢。
九月初,燕鐵木兒親率主力擊退逼近榆林(居庸關外)的王禅軍。
不久,因上都諸王也先帖木兒、平章秃滿疊兒所部遼東軍突破遷民鎮關口西進,複奉旨前往薊州堵截,十六日軍至三河縣,得報王禅軍已破居庸關,乃留一部軍守薊州,自率主力迅速回師西向。
二十日,與敵前軍遇于榆河,激戰卻之,追至紅橋北,于是兩軍隔江橋立營。
後數日中,與王禅軍兩次會戰于榆河北白浮之野,設計命将卒乘夜鼓躁,钲鼓号角齊鳴,敵營驚擾,自相踏踐、射擊,敗走。
二十五日,追襲王禅軍于昌平北,殺敵數千,降者萬餘;次日,敵軍潰散,王禅逃入北山,遂收複居庸關,命将守之。
二十七日,獲悉上都軍攻破古北口,進掠石槽(懷柔西南),即遣弟撒敦領兵急往迎擊,自率大軍繼至,轉戰至牛頭山(懷柔南),俘其驸馬孛羅帖木兒等,上都軍萬餘人降,殘部潰散,被逐出古北口。
二十八日,上都也先帖木兒、秃滿疊兒軍攻占通州,逼近大都,燕鐵木兒又麾師馳救,十月一日黃昏趕至,立即乘敵休息直搗其營,敵不及應戰,退到潞河東,二日後宵遁,乃渡河追擊,進駐棗林(通州東南);五日,上都軍複集來攻,激戰破之,斬其陽翟王太平,敵死傷慘重,北遁。
上都諸王忽剌台軍于九月末攻入紫荊關,十月初進犯涿州,于良鄉南打敗大都軍,據盧溝橋而陣。
七日,燕鐵木兒率軍兼程西進,人馬皆且行且食,急趨良鄉,在盧溝橋作戰的大都軍遂聲言燕鐵木兒軍将至,上都軍懼,退走;後此路軍曾攻下冀甯(太原),而上都已敗,退至馬邑,湘甯王八剌失裡、諸王忽剌台等皆被擒。
十一日,上都秃滿疊兒軍複入古北口,燕鐵木兒率軍禦之,大戰檀州(密雲)南,敵敗,其萬戶以所部軍降,秃滿疊兒遁走遼東。
十三日,齊王月魯帖木兒與東路蒙古元帥不花帖木兒(燕鐵木兒叔)率軍包圍兵力空虛的上都,倒剌沙等出降,兩都之戰至此以上都的失敗告一段落。
此次内戰,上都方面擁有較多諸王、大臣的支持,兵力頗強,其四路軍均曾先後攻入京畿,但缺乏統一指揮,未能配合,而燕鐵木兒則集中精兵由自己直接統率,又富于謀略,勇決善戰,雖往來奔馳救援,均能以優勢兵力各個擊潰敵人,保衛了大都的安全。
赢得兩都之戰的勝利使燕鐵木兒權勢更盛。
文宗下诏:“今後朝廷政務及籍沒田宅賜人者,非與燕鐵木兒議,諸人不許奏陳。
”加号“答剌罕”,使子孫世襲其号;許兼三職署事。
十二月,置龍翊衛,分領欽察衛士,以燕鐵木兒兼都指揮使。
天曆三年(1329)正月,立都督府(六月升為大都督府),統左、右欽察衛、龍翊衛及哈剌魯、東路蒙古二萬戶府和東路蒙古元帥府,亦命他兼統,并授禦史大夫。
于是軍、政、監察大權盡掌握在他手中。
參與謀害明宗文宗即位時曾宣布等長兄來到立即讓位,打敗上都集團後就派官員北迎和世?。
天曆二年正月,和世?從西北來到和甯地區,嶺北諸王、舊臣争先迎谒擁戴,于是不等與文宗及其大臣見面就在和甯北即帝位,是為明宗。
三月,文宗命燕鐵木兒奉皇帝玺往見明宗;四月,到達明宗駐地潔堅察罕(在和甯北,本太宗春季行宮),獻上帝玺,明宗命他仍為中書左丞相,封爵如故,并宣布“凡京師百官,朕弟所用者,并仍其舊”。
燕鐵木兒奏請任命中書、樞密、禦史台大臣,于是明宗任命追随他的舊臣哈八兒秃等為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禦史大夫,并向燕鐵木兒及新任大臣谕示了一系列政令;同時,立文宗為皇太子。
燕鐵木兒從明宗南行,八月一日,至旺兀察都(即中都,今河北張北之北),次日,文宗從上都來迎,兄弟相見,宴諸王、大臣于行宮。
六日,明宗“暴崩”,燕鐵木兒聲稱奉明宗皇後之命,以皇帝寶授予文宗,立即擁文宗“疾驅”還上都,途中“晝則率宿衛士以扈從,夜則躬擐甲胄繞幄殿巡護”,八日,抵上都。
十五日,文宗再即帝位。
明宗之死,事有蹊跷,皇後八不沙、子妥歡貼睦爾(即元順帝,時已十歲)當時都在行宮,必知其情,朝野當亦有疑者,但八不沙于次年即被謀殺,妥歡貼睦爾被貶于高麗。
直到後至元六年(1340),順帝才公開頒诏揭露文宗“當躬迓之際,乃與其臣月魯不花、也裡牙、明裡董阿謀為不軌,使我皇考飲恨上賓”(《元史·順帝紀三》)。
诏中沒有提燕鐵木兒,但《元史·燕鐵木兒傳》則謂其“明宗之崩,實與逆謀”(此系據權衡《庚申外史》)。
胡粹中《元史續編》卷十載:“聞故老言:燕帖木兒奉上玺绶時,明宗從官有不為之禮者,燕帖木兒且怒且懼。
既而帝暴崩,燕帖木兒聞哭聲,即奔入帳中,取寶玺,扶文宗上馬南馳。
”可見他參與謀害明宗之事在元末廣為流傳,且合乎情理,當是事實。
權傾朝野文宗再次即位後,更加倚重燕鐵木兒。
诏追封其父祖王号;以燕鐵木兒既為右丞相,乃不置左丞相,使獨掌政務,诏告天下,謂其功勳卓著,“宜專獨運,以重秉鈞”,“凡号令、刑名、選法、錢糧、造作,一切中書政務,悉聽總裁”,諸王、公主、驸馬、近侍和所有官員都不得越過他奏事;命藝文監刊行其《世家》;命禮部尚書馬祖常撰碑文紀其功,賜題《太師太平王定策元勳之碑》,诏于紅橋南為其建生祠,樹紀功碑,并親祀其生祠;命于興聖宮西南側為其建居弟;诏以其子塔剌海為養子;此外還多次賞賜田地、鷹坊、金銀、宮女等。
其弟撒敦授知樞密院事,子唐其勢宣徽使,并賜号“答剌罕”,一門權勢盛極,以緻唐其勢揚言“天下本我家之天下”(《元史·唐其勢傳》)。
燕鐵木兒掌握大權後,“挾震主之威,肆意無忌”,讓中書省臣奏請賜給自己安豐等路封戶,龍慶州之園池、水硙、土田,嘉興、平江等處田地,占有了大量财富;取泰定帝後為夫人,先後娶宗室女達40人,“後房充斥,至不能盡識”,“一宴或宰十三馬”,荒淫、奢侈至極。
至順三年(1332)八日,文宗死,遺诏立明宗之子。
為了便于控制朝政,燕鐵木兒乃立明宗次子,年僅七歲的懿璘質班,十月四日扶之即位,是為甯宗。
甯宗僅做了四十三天皇帝就死了。
于是文宗後臨朝,燕鐵木兒又與群臣議立文宗子燕帖古思。
文宗後不同意,主立明宗長子妥歡貼睦爾。
妥歡貼睦爾時年十三歲,至順元年(1330)被文宗流放于高麗一海島中,第二年又被遷居廣西靜江(今桂林)。
燕鐵木兒派人迎他入都,并親至良鄉迎接,陳述迎立之意,妥歡貼睦爾因年幼且畏懼,“一無所答”,燕鐵木兒疑忌,深恐妥歡貼睦爾即位之後追究明宗被害之事,所以遷延不立達六個月。
在皇位空缺期間,一切軍國重事均決于燕鐵木兒,實際上擁有皇帝之權①。
後燕鐵木兒以荒淫過度身死,妥歡貼睦爾才得于至順四年六月即皇帝位于上都,是為順帝。
燕鐵木兒雖死,但其家族勢力仍舊把持朝政。
順帝以其弟撒敦為左丞相、子唐其勢為禦史大夫。
後至元元年(1335)三月,又立其女伯牙吾氏為皇後。
同年六月,均為右丞相伯顔所殺,至此,燕鐵木兒家族在元朝政治舞台上消失。
①公哥朵兒隻:《紅史》,漢譯本頁28&mdash29。
史稱“拜住入相,振立紀綱,修舉廢墜,裁不急之務,杜僥幸之門,加惠兵民,輕徭薄斂。
英宗倚之,相與勵精圖治。
時天下晏然,國富民足”,“而奸臣畏之,卒構禍難雲”。
泰定初,制贈清忠一德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東平王,谥忠獻。
至正初,改至仁孚道一德佐運功臣,餘如故。
第五節 燕鐵木兒 密謀政變,擁立文宗燕鐵木兒(El-Temur?&mdash1333),欽察氏,床兀兒第三子。
自少年為宗王海山宿衛,從鎮漠北。
大德十一年(1307),從海山南還,海山(武宗)即位,授同知宣徽院事。
皇慶元年(1312),襲父職左衛親軍都指揮使。
泰定二年(1325),加太仆卿;三年,遷同佥樞密院事。
緻和元年(1328),進金樞密院事。
緻和元年春,泰定帝在柳林圍獵對得病還宮,燕鐵木兒即與諸王滿秃等密謀待帝死後發動政變,擁立武宗子①。
三月,泰定帝北幸上都,燕鐵木兒留大都掌宿衛軍。
七月,泰定帝死于上都,燕鐵木兒憑借掌握的大都兵權,與居守大都的西安王阿剌忒納失裡等策劃舉事。
八月四日,率族黨阿剌帖木兒及心腹17人持兵刃入興聖宮,召百官至,宣布“祖宗正統屬在武皇帝之子,有不順者斬”,當即縛平章政事烏伯都剌、伯顔察兒、左丞朵朵、參知政事王士熙等有異議者下之獄;與阿剌忒納失裡共守内廷,封府庫,收百司印,召百官聽命。
随即,遣前河南行省參政明裡董阿等馳驿南迎被貶居江陵的武宗次子圖帖睦爾入都,密谕河南行省平章伯顔(武宗舊臣)擁立之意,令他領兵護送,并宣稱已遣使奉迎流亡金山之西的武宗長子和世?。
時朝省大臣多在上都,燕鐵木兒遂推前湖廣行省左丞相别不花為中書左丞相,太子詹事塔失海涯為平章政事,前湖廣行省右丞速速為左丞,與原右丞趙世延等共掌政務,另立政府,同時調宿衛諸軍嚴守宮廷及京畿諸要隘,完全控制了大都局勢。
不久,又令人詐稱為和世?派來的使臣,揚言和世?已率諸王兵南來,“旦夕且至”,以穩定人心①。
與此同時,在上都的中書左丞相倒剌沙與梁王王禅、遼王脫脫等宗室、右丞相塔失帖木兒、知樞密院事鐵木兒脫、禦史大夫紐澤等大臣結成擁護泰定帝太子的一派,處死企圖在上都起事響應大都的諸王滿秃等,出兵分道讨伐大都,于是兩都之戰爆發。
兩都之戰圖帖睦爾在伯顔護送下,急趨大都,先遣使升燕鐵木兒為知樞密院事;八月二十六日至京,燕鐵木兒奉天子車駕郊迎,遂入居皇宮。
燕鐵木兒雖然聲稱同時奉迎武宗的太子,但和世?多年僻居西北,底細不明,故實際上是打算擁立圖帖睦爾,當他任命諸宿衛軍官時,就命他們向南拜謝,可見其意所在。
九月初八,不待和世?至,他就率領諸王、大臣勸請圖帖睦爾即位。
十三日,圖帖木爾即位,封他為太平王,以太平路(令安徽當塗)為食邑,賜金、銀、鈔及平江路(今江蘇蘇州)官田500頃,又加授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仍前知樞密院事。
同月,倒剌沙等也在上都奉泰定帝子阿剌吉八即帝位。
①《元史》卷三二《文宗紀》一。
又據卷一八四《任速哥傳》,泰定四年速哥與平章政事速速(按:速速于英宗時任中書左丞,泰定帝即位後改禦史中丞,尋被免職。
其任平章政事在文宗即位後)曾密議擁立武宗子,并以其謀告燕鐵木兒,得到了他的同意。
可見早在泰定帝得病前他就與親信密謀政變。
①《元史》卷一三八《燕鐵木兒傳》。
以下凡據本傳者不注。
上都軍由梁王王禅、諸王失剌、也先帖木兒等分别率領,進向居庸關、古北口和遷民鎮(今山海關),湘甯王八剌失裡、諸王忽剌台等率另一路軍繞道山西進向紫荊口,對大都地區形成四面進攻的态勢。
九月初,燕鐵木兒親率主力擊退逼近榆林(居庸關外)的王禅軍。
不久,因上都諸王也先帖木兒、平章秃滿疊兒所部遼東軍突破遷民鎮關口西進,複奉旨前往薊州堵截,十六日軍至三河縣,得報王禅軍已破居庸關,乃留一部軍守薊州,自率主力迅速回師西向。
二十日,與敵前軍遇于榆河,激戰卻之,追至紅橋北,于是兩軍隔江橋立營。
後數日中,與王禅軍兩次會戰于榆河北白浮之野,設計命将卒乘夜鼓躁,钲鼓号角齊鳴,敵營驚擾,自相踏踐、射擊,敗走。
二十五日,追襲王禅軍于昌平北,殺敵數千,降者萬餘;次日,敵軍潰散,王禅逃入北山,遂收複居庸關,命将守之。
二十七日,獲悉上都軍攻破古北口,進掠石槽(懷柔西南),即遣弟撒敦領兵急往迎擊,自率大軍繼至,轉戰至牛頭山(懷柔南),俘其驸馬孛羅帖木兒等,上都軍萬餘人降,殘部潰散,被逐出古北口。
二十八日,上都也先帖木兒、秃滿疊兒軍攻占通州,逼近大都,燕鐵木兒又麾師馳救,十月一日黃昏趕至,立即乘敵休息直搗其營,敵不及應戰,退到潞河東,二日後宵遁,乃渡河追擊,進駐棗林(通州東南);五日,上都軍複集來攻,激戰破之,斬其陽翟王太平,敵死傷慘重,北遁。
上都諸王忽剌台軍于九月末攻入紫荊關,十月初進犯涿州,于良鄉南打敗大都軍,據盧溝橋而陣。
七日,燕鐵木兒率軍兼程西進,人馬皆且行且食,急趨良鄉,在盧溝橋作戰的大都軍遂聲言燕鐵木兒軍将至,上都軍懼,退走;後此路軍曾攻下冀甯(太原),而上都已敗,退至馬邑,湘甯王八剌失裡、諸王忽剌台等皆被擒。
十一日,上都秃滿疊兒軍複入古北口,燕鐵木兒率軍禦之,大戰檀州(密雲)南,敵敗,其萬戶以所部軍降,秃滿疊兒遁走遼東。
十三日,齊王月魯帖木兒與東路蒙古元帥不花帖木兒(燕鐵木兒叔)率軍包圍兵力空虛的上都,倒剌沙等出降,兩都之戰至此以上都的失敗告一段落。
此次内戰,上都方面擁有較多諸王、大臣的支持,兵力頗強,其四路軍均曾先後攻入京畿,但缺乏統一指揮,未能配合,而燕鐵木兒則集中精兵由自己直接統率,又富于謀略,勇決善戰,雖往來奔馳救援,均能以優勢兵力各個擊潰敵人,保衛了大都的安全。
赢得兩都之戰的勝利使燕鐵木兒權勢更盛。
文宗下诏:“今後朝廷政務及籍沒田宅賜人者,非與燕鐵木兒議,諸人不許奏陳。
”加号“答剌罕”,使子孫世襲其号;許兼三職署事。
十二月,置龍翊衛,分領欽察衛士,以燕鐵木兒兼都指揮使。
天曆三年(1329)正月,立都督府(六月升為大都督府),統左、右欽察衛、龍翊衛及哈剌魯、東路蒙古二萬戶府和東路蒙古元帥府,亦命他兼統,并授禦史大夫。
于是軍、政、監察大權盡掌握在他手中。
參與謀害明宗文宗即位時曾宣布等長兄來到立即讓位,打敗上都集團後就派官員北迎和世?。
天曆二年正月,和世?從西北來到和甯地區,嶺北諸王、舊臣争先迎谒擁戴,于是不等與文宗及其大臣見面就在和甯北即帝位,是為明宗。
三月,文宗命燕鐵木兒奉皇帝玺往見明宗;四月,到達明宗駐地潔堅察罕(在和甯北,本太宗春季行宮),獻上帝玺,明宗命他仍為中書左丞相,封爵如故,并宣布“凡京師百官,朕弟所用者,并仍其舊”。
燕鐵木兒奏請任命中書、樞密、禦史台大臣,于是明宗任命追随他的舊臣哈八兒秃等為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禦史大夫,并向燕鐵木兒及新任大臣谕示了一系列政令;同時,立文宗為皇太子。
燕鐵木兒從明宗南行,八月一日,至旺兀察都(即中都,今河北張北之北),次日,文宗從上都來迎,兄弟相見,宴諸王、大臣于行宮。
六日,明宗“暴崩”,燕鐵木兒聲稱奉明宗皇後之命,以皇帝寶授予文宗,立即擁文宗“疾驅”還上都,途中“晝則率宿衛士以扈從,夜則躬擐甲胄繞幄殿巡護”,八日,抵上都。
十五日,文宗再即帝位。
明宗之死,事有蹊跷,皇後八不沙、子妥歡貼睦爾(即元順帝,時已十歲)當時都在行宮,必知其情,朝野當亦有疑者,但八不沙于次年即被謀殺,妥歡貼睦爾被貶于高麗。
直到後至元六年(1340),順帝才公開頒诏揭露文宗“當躬迓之際,乃與其臣月魯不花、也裡牙、明裡董阿謀為不軌,使我皇考飲恨上賓”(《元史·順帝紀三》)。
诏中沒有提燕鐵木兒,但《元史·燕鐵木兒傳》則謂其“明宗之崩,實與逆謀”(此系據權衡《庚申外史》)。
胡粹中《元史續編》卷十載:“聞故老言:燕帖木兒奉上玺绶時,明宗從官有不為之禮者,燕帖木兒且怒且懼。
既而帝暴崩,燕帖木兒聞哭聲,即奔入帳中,取寶玺,扶文宗上馬南馳。
”可見他參與謀害明宗之事在元末廣為流傳,且合乎情理,當是事實。
權傾朝野文宗再次即位後,更加倚重燕鐵木兒。
诏追封其父祖王号;以燕鐵木兒既為右丞相,乃不置左丞相,使獨掌政務,诏告天下,謂其功勳卓著,“宜專獨運,以重秉鈞”,“凡号令、刑名、選法、錢糧、造作,一切中書政務,悉聽總裁”,諸王、公主、驸馬、近侍和所有官員都不得越過他奏事;命藝文監刊行其《世家》;命禮部尚書馬祖常撰碑文紀其功,賜題《太師太平王定策元勳之碑》,诏于紅橋南為其建生祠,樹紀功碑,并親祀其生祠;命于興聖宮西南側為其建居弟;诏以其子塔剌海為養子;此外還多次賞賜田地、鷹坊、金銀、宮女等。
其弟撒敦授知樞密院事,子唐其勢宣徽使,并賜号“答剌罕”,一門權勢盛極,以緻唐其勢揚言“天下本我家之天下”(《元史·唐其勢傳》)。
燕鐵木兒掌握大權後,“挾震主之威,肆意無忌”,讓中書省臣奏請賜給自己安豐等路封戶,龍慶州之園池、水硙、土田,嘉興、平江等處田地,占有了大量财富;取泰定帝後為夫人,先後娶宗室女達40人,“後房充斥,至不能盡識”,“一宴或宰十三馬”,荒淫、奢侈至極。
至順三年(1332)八日,文宗死,遺诏立明宗之子。
為了便于控制朝政,燕鐵木兒乃立明宗次子,年僅七歲的懿璘質班,十月四日扶之即位,是為甯宗。
甯宗僅做了四十三天皇帝就死了。
于是文宗後臨朝,燕鐵木兒又與群臣議立文宗子燕帖古思。
文宗後不同意,主立明宗長子妥歡貼睦爾。
妥歡貼睦爾時年十三歲,至順元年(1330)被文宗流放于高麗一海島中,第二年又被遷居廣西靜江(今桂林)。
燕鐵木兒派人迎他入都,并親至良鄉迎接,陳述迎立之意,妥歡貼睦爾因年幼且畏懼,“一無所答”,燕鐵木兒疑忌,深恐妥歡貼睦爾即位之後追究明宗被害之事,所以遷延不立達六個月。
在皇位空缺期間,一切軍國重事均決于燕鐵木兒,實際上擁有皇帝之權①。
後燕鐵木兒以荒淫過度身死,妥歡貼睦爾才得于至順四年六月即皇帝位于上都,是為順帝。
燕鐵木兒雖死,但其家族勢力仍舊把持朝政。
順帝以其弟撒敦為左丞相、子唐其勢為禦史大夫。
後至元元年(1335)三月,又立其女伯牙吾氏為皇後。
同年六月,均為右丞相伯顔所殺,至此,燕鐵木兒家族在元朝政治舞台上消失。
①公哥朵兒隻:《紅史》,漢譯本頁28&mdash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