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哈剌哈孫 李孟 鐵木疊兒 拜住 燕鐵木兒
關燈
小
中
大
且先帝舊臣,豈宜輕動。
俟予即位,議于宗親、元老,賢者任之,邪者黜之,可也。
”(《元史·英宗紀一》)英宗不滿答己、鐵木疊兒的肆行威福,但因為自己缺乏像忽必烈和仁宗那樣的既有聲望又有足可以信賴的潛邸侍臣班底,基本上處于孤立無援,“孑然宮中”①的境地,所以未立即與答己正面沖突。
延祐七年三月十一日,他即位于上都,尊皇太後答己為太皇太後,進鐵木疊兒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師。
二十五日,又诏“中外毋沮議鐵木疊兒”。
但在有關朝廷中樞機構的人事安排問題上,英宗與答己、鐵木疊兒之間卻開始了越來越明顯的鬥争。
鐵本疊兒有答己太後依仗,愈加無所顧忌,以為英宗小兒不足畏,繼續對以前彈劾過他的人打擊報複。
二十三日,他奏請盡收李孟所受制命,降為集賢侍講學士,欲以李孟推辭不往而治其罪,後因李孟受到英宗的保護而未得逞。
五月二日,他設計陷害最早揭發張弼賄鈔案的上都留守賀勝,加以“便服迎诏為不敬”之罪殺之。
①危素:《月魯帖木兒行狀》,《危太仆文續集》卷七。
①許有壬:《糾鎖南疏》,《至正集》卷七六。
鐵木疊兒對仁宗舊臣的擅殺,更加劇了英宗與其祖母答己之間的矛盾。
五月十一日,英宗以拜住(名相安童之孫)為中書左丞相,遂開始對答己的黨羽進行大規模的誅殺。
二十日,英宗将當時嶺北行省平章政事阿散、中書平章政事黑驢及禦史大夫脫忒哈、徽政使失列門、要束謀妻亦列失八等以“謀廢立”罪而盡加誅戮,并籍其家。
答己之黨“勢焰頓息焉”(《元史·後妃傳二》)。
鐵木疊兒也有所收斂。
然而英宗與祖母之間的矛盾更加表面化。
八月十日,鐵木疊兒攝太尉。
時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趙世延已被鐵木疊兒下在獄中,趙世延在仁宗時曾彈劾于他,他複相後拘捕世延,誘使誣告當年一同在禦史台共事參劾他的人,許以高官,被世延嚴詞拒絕,遂蓄意緻之死地。
英宗每有旨赦免趙世延,而鐵木疊兒卻“更以它事白帝”,暗中指令刑部黨羽,威逼趙世延自裁。
十二日,鐵木疊兒乃誣趙世延不敬,“請殺之,并究省台諸臣”。
英宗自知此為鐵木疊兒對趙的構害,不允,并私下對近臣說:“頃鐵木疊兒必欲置趙世延于死地,朕素聞其忠良,故每奏不納。
”十一月,鐵木疊兒又因惡平章王毅、右丞高昉不附于己,以在京諸倉儲糧虧耗,奏請誅殺二人。
拜住乃進奏英宗,言平章、右丞皆宰臣的副手,宰相的職責是論道經邦,不應當以金谷瑣事來責怪他們。
英宗免二人死罪。
鐵木疊兒遂恨拜住,欲“謀中害之”。
劣迹敗露不久,鐵木疊兒稱病不朝。
時拜住奉旨往範陽為其祖安童立忠憲王碑。
鐵木疊兒聞言,又趁機入朝,臨出,才至内門,便有人報之英宗。
英宗乃遣人候門前,向鐵木疊兒賜酒,傳旨說:“卿年老宜自愛,待新年入朝未晚。
”(《元史·拜住傳》)鐵木疊兒遂怏怏而還。
從此抱病不出,但仍然操縱其朝中黨羽為其通風報信。
至治二年(1322)拜住又參鐵木疊兒二本,一是司徒劉夔私買累代失業之田,賄賂宣政使八裡吉思,托詞田是賣給僧寺,矯诏出庫鈔六百五十萬貫,償付買田錢款。
鐵木疊兒父子及禦史大夫鐵失等“上下蒙蔽,分受之。
為贓巨萬”。
二是道士蔡道秦以奸殺人,下至獄中,私下打通關節,賄賂鐵木疊兒,減免了死罪。
英宗得拜住奏本命禦史台鞫之,盡得其情,判劉夔、蔡道秦和八裡吉思皆坐罪死刑,未治鐵木疊兒父子之罪。
但八月十五日,鐵木疊兒終以老病驚恐死于家中。
鐵木疊兒生前,在朝中“恃其權寵,乘間肆毒,睚眦之私,無有不報” (《元史·鐵木疊兒傳》),以至于“中外切齒”恨之。
死後,乃為禦史蓋繼元、宋翼所參,言其上負國恩,下失民望,生逃顯戮,死有餘辜。
英宗乃命毀所立碑,追奪其官爵及封贈制書,籍沒其家。
鐵木疊兒有子二人:班丹,知樞密院事。
子鎖南,嘗為治書侍禦史,至治三年(1323)八月,與鐵失弑殺英宗,十月,被泰定帝以逆黨誅殺。
第四節 拜住 英宗心腹 拜住(Baiju,1298&mdash1323),蒙古劄剌兒氏。
成吉思汗開國功臣木華黎之後,名臣安童之孫。
五歲而孤,太夫人教養之,令知文學者為之講陳儒家孝悌忠信之說,拜住“聞辄領解”①。
“稍長,宏遠端亮有祖風”(《元史·拜住傳》)。
武宗至大二年(1309),襲怯薛長。
仁宗延祐二年(1315),拜資善大夫、太常禮儀院使。
四年,進榮祿大夫、大司徒。
五年,進金紫光祿大夫。
六年,加開府儀同三司,每參議大政,辄問是否合于典故。
常延儒士咨訪古今典章制度和治亂得失。
餘并如故。
七年春三月,英宗即位,拜中書平章政事;五月,升中書左丞相。
時中書右丞相鐵木疊兒“布置爪牙,威懾朝野”,與“威臨三朝”的太皇太後答己相勾結,“恃其權寵,乘間肆毒,睚眦之私,無有不報”。
英宗不悅其所為,乃任拜住是職,“委以心腹”(《元史·鐵木疊兒傳》),以牽制之。
由于英宗對拜住的信任,鐵木疊兒一直到死,“以拜住故不得大肆其奸,雖百計傾之,終不能遂”(《元史·拜住傳》)。
不久,嶺北行省平章政事阿散、中書平章政事黑驢及禦史大夫脫忒哈、徽政使失列門等與要束謀妻亦列失八謀廢立,英宗召拜住謀,命率衛士擒斬之,其黨悉平。
至治新政及其失敗至治二年(1322)二月,元廷置左、右欽察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命拜住總之。
五月,又以拜住領宗仁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事,佩三珠虎符。
秋七月,敕賜拜住平江田萬畝。
凡此種種,表明英宗對拜住恩寵有加。
是年八、九兩月,鐵木疊兒與答己相繼病死,這兩個政治反對勢力代表人物的消失,為英宗和拜住實行政治革新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促使英宗實行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當時面臨的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至治二年一至九月,全國各地水旱頻仍,加之霜、雹、蝗災,遍及山東、河北、四川、湖北及江南廣大地區,人民反抗鬥争時有發生。
英宗為維護其統治,乃決心進行改革。
從至治二年十月起,任拜住為中書右丞相①,且不設左丞相,以示信任與權力之專。
拜住為英宗新政參與決策的主要人物和具體執行者。
此後數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大規模起用漢族地主官僚及儒臣。
拜住“首薦張珪,複平章政事,召用緻仕老臣,優其祿秩,議事中書。
不次用才,唯恐稍後,日以進賢退不肖為重務”(《元史·拜住傳》)。
接着吳元珪、王約、韓從益、趙居信、吳澄、王結等人,都在短短數月内被擢任為集賢、翰林院及中書官職。
英宗對拜住所推薦的趙居信、吳澄等“有德老儒”,不僅深表贊同,且進一步令拜住“更當搜訪山林隐逸之士”(《元史·英宗紀二》)。
①黃溍:《中書右丞相拜住神道碑》,《黃金華集》卷二四。
①英宗任拜住為中書右丞相的具體年月,《元史·英宗紀》及同書《宰相年表》均載系至治二年(1322)冬十月;然《元史·拜住傳》謂系“至治二年冬十二月,進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
時人黃溍所撰《中書右丞相拜住神道碑》則系此事于至治二年“冬十一月”。
茲從《元史·英宗紀》及《宰相年表》。
(二)罷汰冗員。
英宗從至治二年十一月起,罷世祖以後所置官,“銳然減罷崇祥、福壽院之屬十有三署,徽政院斷事官、江淮财賦之屬六十餘署”(《元史·英宗紀二》)。
後因被剌于南坡而未能完成這一改革。
(三)行助役法。
元代農民勞役繁多,負擔沉重。
至治三年四月,英宗下诏“行助役法,遣使考視稅籍高下,出田若幹畝,使應役之人更掌之,收其歲入以助役費,官不得與”(《元史·英宗紀二》)。
《元史·幹文傳傳》對此法的記載較具體:“會創行助役法,凡民田百畝,令以三畝入官,為受役者之助”,“文傳谕豪家大姓,以腴田來歸,而中人之家,自是不病于役。
”時人餘卓在其所撰《松江府助役田糧記》一文中對當時上海縣的田、糧、納稅及實米助役諸數額均有明确記載,其文雲:“上海計田七百一十六頃有奇,糧二萬九千有奇,納稅二千七百有奇,實米助役二萬六千三百有奇。
”①由此可證助役法對廣大農民确實是有利的。
(四)歲減江南海運糧二十萬石。
至治三年夏六月,拜住以海運糧比世祖時頓增數倍,“今江南民力困極,而京倉充滿,奏請歲減二十萬石”(《元史·拜住傳》)。
英宗遂并鐵木疊兒所增江淮糧免之。
(五)審定頒行《大元通制》。
至治二年正月,英宗命将仁宗時未最後審定完畢的法令編纂工作繼續進行,令樞密副使完顔納丹、侍禦史曹伯啟、判宗正府普顔、集賢學士欽察、翰林直學士曹元用,以二月朔會集中書平章政事張珪及議政元老率其屬衆共同審定,并加以補充;書成,“堂議題其書曰《大元通制》”②。
凡二五三九條,内斷例七一七,條格一一五一,诏赦九四,全類五七七,頒行天下。
全書共八八卷。
此書是元朝“政制法程”的彙編。
英宗新政的各項措施,特别是大規模任用儒臣和罷汰冗員,勢必引起元廷内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
元代儒臣袁桷曾稱拜住“選賢與能,奸黨滋懼”。
英宗又曾對其大臣說:“今山林之下,遺逸良多,卿等不能盡心求訪,惟以親戚故舊更相引用耶?”(《元史·英宗紀二》)這些言論和行動,使元廷内既得利益集團中的一些人感到是對他們既得特權的莫大威脅。
尤其是英宗拜住的對立面原中書右丞相鐵木疊兒死後,英宗說他“貪蠹無厭”,下令“宜籍其家,以懲後也”(《元史·鐵失傳》)。
“時鐵木疊兒過惡日彰,拜住悉以奏聞”,英宗乃命“奪其官,仆其碑”(《元史·拜住傳》)。
至治二年十二月,鐵木疊兒子宣政院使八裡吉思,又坐劉夔冒獻田地伏誅,仍籍其家。
次年二月,劉夔及參與此冒獻田地案的同佥宣政院事囊加台也被誅殺。
鐵木疊兒的黨羽,其義子鐵失等甚為恐懼。
至治三年六月,他們陰誘群僧說:“國當有厄,非作佛事而大赦無以禳之。
”遭到拜住嚴厲斥責,他說:“爾輩不過圖得金帛而已,又欲庇有罪耶?”鐵木疊兒的黨羽聞之更加恐懼。
一場謀殺英宗和拜住的宮廷流血政變就迫在眉睫了。
鐵失等為發動宮廷政變,需要物色新的靠山,乃與晉王也孫鐵木兒的心腹、王府内史倒剌沙“深相要結”。
至治三年(1323)八月二日,鐵失等遣使至也孫鐵木兒處,告以準備發動政變之謀,并說事成之後,推立也孫鐵木兒為帝。
五日,鐵失等乘英宗自上都南返到離上都三十裡的南坡之時,與知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大司農失秃兒、前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前雲南行省①餘卓:《松江府助役田糧記》,嘉靖《上海縣志》卷八。
②孛術魯翀:《大元通制序》,《元文類》卷三六。
平章政事完者、鐵木疊兒子前治書
俟予即位,議于宗親、元老,賢者任之,邪者黜之,可也。
”(《元史·英宗紀一》)英宗不滿答己、鐵木疊兒的肆行威福,但因為自己缺乏像忽必烈和仁宗那樣的既有聲望又有足可以信賴的潛邸侍臣班底,基本上處于孤立無援,“孑然宮中”①的境地,所以未立即與答己正面沖突。
延祐七年三月十一日,他即位于上都,尊皇太後答己為太皇太後,進鐵木疊兒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師。
二十五日,又诏“中外毋沮議鐵木疊兒”。
但在有關朝廷中樞機構的人事安排問題上,英宗與答己、鐵木疊兒之間卻開始了越來越明顯的鬥争。
鐵本疊兒有答己太後依仗,愈加無所顧忌,以為英宗小兒不足畏,繼續對以前彈劾過他的人打擊報複。
二十三日,他奏請盡收李孟所受制命,降為集賢侍講學士,欲以李孟推辭不往而治其罪,後因李孟受到英宗的保護而未得逞。
五月二日,他設計陷害最早揭發張弼賄鈔案的上都留守賀勝,加以“便服迎诏為不敬”之罪殺之。
①危素:《月魯帖木兒行狀》,《危太仆文續集》卷七。
①許有壬:《糾鎖南疏》,《至正集》卷七六。
鐵木疊兒對仁宗舊臣的擅殺,更加劇了英宗與其祖母答己之間的矛盾。
五月十一日,英宗以拜住(名相安童之孫)為中書左丞相,遂開始對答己的黨羽進行大規模的誅殺。
二十日,英宗将當時嶺北行省平章政事阿散、中書平章政事黑驢及禦史大夫脫忒哈、徽政使失列門、要束謀妻亦列失八等以“謀廢立”罪而盡加誅戮,并籍其家。
答己之黨“勢焰頓息焉”(《元史·後妃傳二》)。
鐵木疊兒也有所收斂。
然而英宗與祖母之間的矛盾更加表面化。
八月十日,鐵木疊兒攝太尉。
時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趙世延已被鐵木疊兒下在獄中,趙世延在仁宗時曾彈劾于他,他複相後拘捕世延,誘使誣告當年一同在禦史台共事參劾他的人,許以高官,被世延嚴詞拒絕,遂蓄意緻之死地。
英宗每有旨赦免趙世延,而鐵木疊兒卻“更以它事白帝”,暗中指令刑部黨羽,威逼趙世延自裁。
十二日,鐵木疊兒乃誣趙世延不敬,“請殺之,并究省台諸臣”。
英宗自知此為鐵木疊兒對趙的構害,不允,并私下對近臣說:“頃鐵木疊兒必欲置趙世延于死地,朕素聞其忠良,故每奏不納。
”十一月,鐵木疊兒又因惡平章王毅、右丞高昉不附于己,以在京諸倉儲糧虧耗,奏請誅殺二人。
拜住乃進奏英宗,言平章、右丞皆宰臣的副手,宰相的職責是論道經邦,不應當以金谷瑣事來責怪他們。
英宗免二人死罪。
鐵木疊兒遂恨拜住,欲“謀中害之”。
劣迹敗露不久,鐵木疊兒稱病不朝。
時拜住奉旨往範陽為其祖安童立忠憲王碑。
鐵木疊兒聞言,又趁機入朝,臨出,才至内門,便有人報之英宗。
英宗乃遣人候門前,向鐵木疊兒賜酒,傳旨說:“卿年老宜自愛,待新年入朝未晚。
”(《元史·拜住傳》)鐵木疊兒遂怏怏而還。
從此抱病不出,但仍然操縱其朝中黨羽為其通風報信。
至治二年(1322)拜住又參鐵木疊兒二本,一是司徒劉夔私買累代失業之田,賄賂宣政使八裡吉思,托詞田是賣給僧寺,矯诏出庫鈔六百五十萬貫,償付買田錢款。
鐵木疊兒父子及禦史大夫鐵失等“上下蒙蔽,分受之。
為贓巨萬”。
二是道士蔡道秦以奸殺人,下至獄中,私下打通關節,賄賂鐵木疊兒,減免了死罪。
英宗得拜住奏本命禦史台鞫之,盡得其情,判劉夔、蔡道秦和八裡吉思皆坐罪死刑,未治鐵木疊兒父子之罪。
但八月十五日,鐵木疊兒終以老病驚恐死于家中。
鐵木疊兒生前,在朝中“恃其權寵,乘間肆毒,睚眦之私,無有不報” (《元史·鐵木疊兒傳》),以至于“中外切齒”恨之。
死後,乃為禦史蓋繼元、宋翼所參,言其上負國恩,下失民望,生逃顯戮,死有餘辜。
英宗乃命毀所立碑,追奪其官爵及封贈制書,籍沒其家。
鐵木疊兒有子二人:班丹,知樞密院事。
子鎖南,嘗為治書侍禦史,至治三年(1323)八月,與鐵失弑殺英宗,十月,被泰定帝以逆黨誅殺。
第四節 拜住 英宗心腹 拜住(Baiju,1298&mdash1323),蒙古劄剌兒氏。
成吉思汗開國功臣木華黎之後,名臣安童之孫。
五歲而孤,太夫人教養之,令知文學者為之講陳儒家孝悌忠信之說,拜住“聞辄領解”①。
“稍長,宏遠端亮有祖風”(《元史·拜住傳》)。
武宗至大二年(1309),襲怯薛長。
仁宗延祐二年(1315),拜資善大夫、太常禮儀院使。
四年,進榮祿大夫、大司徒。
五年,進金紫光祿大夫。
六年,加開府儀同三司,每參議大政,辄問是否合于典故。
常延儒士咨訪古今典章制度和治亂得失。
餘并如故。
七年春三月,英宗即位,拜中書平章政事;五月,升中書左丞相。
時中書右丞相鐵木疊兒“布置爪牙,威懾朝野”,與“威臨三朝”的太皇太後答己相勾結,“恃其權寵,乘間肆毒,睚眦之私,無有不報”。
英宗不悅其所為,乃任拜住是職,“委以心腹”(《元史·鐵木疊兒傳》),以牽制之。
由于英宗對拜住的信任,鐵木疊兒一直到死,“以拜住故不得大肆其奸,雖百計傾之,終不能遂”(《元史·拜住傳》)。
不久,嶺北行省平章政事阿散、中書平章政事黑驢及禦史大夫脫忒哈、徽政使失列門等與要束謀妻亦列失八謀廢立,英宗召拜住謀,命率衛士擒斬之,其黨悉平。
至治新政及其失敗至治二年(1322)二月,元廷置左、右欽察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命拜住總之。
五月,又以拜住領宗仁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事,佩三珠虎符。
秋七月,敕賜拜住平江田萬畝。
凡此種種,表明英宗對拜住恩寵有加。
是年八、九兩月,鐵木疊兒與答己相繼病死,這兩個政治反對勢力代表人物的消失,為英宗和拜住實行政治革新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促使英宗實行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當時面臨的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至治二年一至九月,全國各地水旱頻仍,加之霜、雹、蝗災,遍及山東、河北、四川、湖北及江南廣大地區,人民反抗鬥争時有發生。
英宗為維護其統治,乃決心進行改革。
從至治二年十月起,任拜住為中書右丞相①,且不設左丞相,以示信任與權力之專。
拜住為英宗新政參與決策的主要人物和具體執行者。
此後數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大規模起用漢族地主官僚及儒臣。
拜住“首薦張珪,複平章政事,召用緻仕老臣,優其祿秩,議事中書。
不次用才,唯恐稍後,日以進賢退不肖為重務”(《元史·拜住傳》)。
接着吳元珪、王約、韓從益、趙居信、吳澄、王結等人,都在短短數月内被擢任為集賢、翰林院及中書官職。
英宗對拜住所推薦的趙居信、吳澄等“有德老儒”,不僅深表贊同,且進一步令拜住“更當搜訪山林隐逸之士”(《元史·英宗紀二》)。
①黃溍:《中書右丞相拜住神道碑》,《黃金華集》卷二四。
①英宗任拜住為中書右丞相的具體年月,《元史·英宗紀》及同書《宰相年表》均載系至治二年(1322)冬十月;然《元史·拜住傳》謂系“至治二年冬十二月,進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
時人黃溍所撰《中書右丞相拜住神道碑》則系此事于至治二年“冬十一月”。
茲從《元史·英宗紀》及《宰相年表》。
(二)罷汰冗員。
英宗從至治二年十一月起,罷世祖以後所置官,“銳然減罷崇祥、福壽院之屬十有三署,徽政院斷事官、江淮财賦之屬六十餘署”(《元史·英宗紀二》)。
後因被剌于南坡而未能完成這一改革。
(三)行助役法。
元代農民勞役繁多,負擔沉重。
至治三年四月,英宗下诏“行助役法,遣使考視稅籍高下,出田若幹畝,使應役之人更掌之,收其歲入以助役費,官不得與”(《元史·英宗紀二》)。
《元史·幹文傳傳》對此法的記載較具體:“會創行助役法,凡民田百畝,令以三畝入官,為受役者之助”,“文傳谕豪家大姓,以腴田來歸,而中人之家,自是不病于役。
”時人餘卓在其所撰《松江府助役田糧記》一文中對當時上海縣的田、糧、納稅及實米助役諸數額均有明确記載,其文雲:“上海計田七百一十六頃有奇,糧二萬九千有奇,納稅二千七百有奇,實米助役二萬六千三百有奇。
”①由此可證助役法對廣大農民确實是有利的。
(四)歲減江南海運糧二十萬石。
至治三年夏六月,拜住以海運糧比世祖時頓增數倍,“今江南民力困極,而京倉充滿,奏請歲減二十萬石”(《元史·拜住傳》)。
英宗遂并鐵木疊兒所增江淮糧免之。
(五)審定頒行《大元通制》。
至治二年正月,英宗命将仁宗時未最後審定完畢的法令編纂工作繼續進行,令樞密副使完顔納丹、侍禦史曹伯啟、判宗正府普顔、集賢學士欽察、翰林直學士曹元用,以二月朔會集中書平章政事張珪及議政元老率其屬衆共同審定,并加以補充;書成,“堂議題其書曰《大元通制》”②。
凡二五三九條,内斷例七一七,條格一一五一,诏赦九四,全類五七七,頒行天下。
全書共八八卷。
此書是元朝“政制法程”的彙編。
英宗新政的各項措施,特别是大規模任用儒臣和罷汰冗員,勢必引起元廷内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
元代儒臣袁桷曾稱拜住“選賢與能,奸黨滋懼”。
英宗又曾對其大臣說:“今山林之下,遺逸良多,卿等不能盡心求訪,惟以親戚故舊更相引用耶?”(《元史·英宗紀二》)這些言論和行動,使元廷内既得利益集團中的一些人感到是對他們既得特權的莫大威脅。
尤其是英宗拜住的對立面原中書右丞相鐵木疊兒死後,英宗說他“貪蠹無厭”,下令“宜籍其家,以懲後也”(《元史·鐵失傳》)。
“時鐵木疊兒過惡日彰,拜住悉以奏聞”,英宗乃命“奪其官,仆其碑”(《元史·拜住傳》)。
至治二年十二月,鐵木疊兒子宣政院使八裡吉思,又坐劉夔冒獻田地伏誅,仍籍其家。
次年二月,劉夔及參與此冒獻田地案的同佥宣政院事囊加台也被誅殺。
鐵木疊兒的黨羽,其義子鐵失等甚為恐懼。
至治三年六月,他們陰誘群僧說:“國當有厄,非作佛事而大赦無以禳之。
”遭到拜住嚴厲斥責,他說:“爾輩不過圖得金帛而已,又欲庇有罪耶?”鐵木疊兒的黨羽聞之更加恐懼。
一場謀殺英宗和拜住的宮廷流血政變就迫在眉睫了。
鐵失等為發動宮廷政變,需要物色新的靠山,乃與晉王也孫鐵木兒的心腹、王府内史倒剌沙“深相要結”。
至治三年(1323)八月二日,鐵失等遣使至也孫鐵木兒處,告以準備發動政變之謀,并說事成之後,推立也孫鐵木兒為帝。
五日,鐵失等乘英宗自上都南返到離上都三十裡的南坡之時,與知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大司農失秃兒、前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前雲南行省①餘卓:《松江府助役田糧記》,嘉靖《上海縣志》卷八。
②孛術魯翀:《大元通制序》,《元文類》卷三六。
平章政事完者、鐵木疊兒子前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