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外關系
關燈
小
中
大
琉璃宮史》。
年遣使向元朝稱臣納貢,元朝在所取太公城及迤北、迤東諸寨之地設置太公、蒙憐、蒙萊、木邦等路,隸雲南行省,撤銷了緬中行省④。
元貞二年(1296),峤苴遣子信合八的等入朝奉貢;大德元年(1297),成宗封峤苴為“緬國王”,信合八的為“緬國世子”,并賜其木連城(叫栖南)長官阿散哥也三珠虎符,遣國信使教化迪與信合八的同入緬宣诏。
阿散哥也之父原是緬國東面的撣族酋長,遷居木連城後以女嫁前緬王之子,得任叫栖長官;阿散哥也兄弟三人乘蒲甘王朝衰亡之機盤踞有上緬“糧倉”之稱的叫栖地區,成為實力最強的藩鎮。
元诏使至蒲甘,緬王峤苴召集衆臣聽诏,阿散哥也之弟二人均抗命不至。
大德二年,他們率軍進逼蒲甘,欲廢峤苴,峤苴命阿散哥也平息其弟之叛,未成,遂将他拘禁,但因不敵叛軍,旋即釋放。
三兄弟合兵攻陷蒲甘,執峤苴囚于木連城,另立其弟鄒聶為傀儡國王,指控峤苴犯有劫奪登籠國送往元朝的貢品、欲殺“朝廷命官”阿散哥也等罪。
三年,太公路總管給雲南行省送來有關緬國廢立事件的情報,謂阿散哥也兄弟作亂,已殺害了緬王、世子及其親屬和臣僚,在緬的國信使随員回回、畏兀兒、漢人百餘也被害;逃到雲南的緬王子窟麻剌哥撒八也向行省申訴,請求出兵拯救。
其年末,阿散哥也又攻取馬來城(今曼德勒)和阿真谷城(今新古),逼近太公城,馬來城長官(峤苴婿)也逃入元境報告。
于是元朝決定出兵讨伐。
四年十月,以宗王闊闊監軍,由雲南行省平章薛超兀兒、忙兀都魯迷失等征緬分省官統率元軍侵入緬境;十二月,圍攻木連城,守軍進行了頑強抵抗。
五年二月,阿散哥也以金銀禮物遍賂省官、諸将,自辯無罪,而元軍亦懼天熱瘴發,遂于三月全軍撤回①。
據緬史記載,元軍在叫栖幫助當地人民修築水利工程,開通墩兌運河,阿散哥也的贈禮乃是對他們此舉的感謝雲②。
元軍退後,撣族統治者仍用受他們操縱的緬王名義按例遣使納貢,元朝也不再幹預其内政,默認了他們在緬國的統治權。
泰定年間(1324&mdash1327),緬國發生内争,國主遣使來元乞師,又請立行省于迷郎崇城(即馬來城),皆不允(《元史·泰定帝本紀》)。
後至元四年(1338),元于撣族王朝都城邦牙(阿瓦附近,1312年阿散哥也之弟僧哥速建都)置“邦牙等處宣慰司”,但隻是名義,至正二年(1342)即罷。
蒲甘王朝覆亡之際,下緬的八都馬(今莫塔馬)長官伐麗流兼并了白古(今勃固),建一獨立王朝,元代漢文史料稱之為登籠國(見《經世大典叙④《經世大典·叙錄》(《元文類》卷四一)載大德三年(1299)雲南行省左丞奏稱:“緬王(峤苴)歸朝十一年,未嘗違分”,知峤苴臣服元朝應在至元二十六年(1279)。
據《明史·地理志》,太公路置于至元二十六年;《元史·地理志》載蒙憐、蒙萊兩路置于至元二十七年,緬中行省即于其年罷(《元史·世祖紀》)。
①以上均據《經世大典·叙錄·征伐》(《元文類》卷四一)。
據緬史記載,峤苴是被前王之妃與阿散哥也兄弟合謀騙至木連城加以囚禁,見哈威《緬甸史》,頁121引《琉璃宮史》。
②參見姚楠等編《古代南洋史地叢考》,頁37。
錄》,應即緬族稱下緬孟族為Talaing的音譯,後來遷都白古,史稱白古王朝)。
大德初,元朝遣使至其國,二年,國主遣舅父二人從元使奉貢入朝。
據《島夷志略》記載,元代中國商船常至其國八都馬、針路(今丹老)、淡邈(今土瓦)、烏爹(即白古)等港口城市貿易,元朝貨币中統鈔在烏爹還可以與銀錢、■子按一定比例兌換;又說其地“田沃稼茂”,“諸物皆廉”,“故販其地者十去九不還也”,說明當時有不少中國商人留居在那裡①。
暹國、羅斛暹國是十三世紀前期泰族建立的國家,都城速古台(今宋家洛),即泰國曆史上的速古台王朝。
至元十九年(1282),元朝曾遣官出使其國,舟經占城被扣留,未能至。
二十九年,廣東道宣慰司接到暹國王所進“金删”(國書),即呈送大都,次年,诏遣使“招谕”暹國。
三十一年,暹國王敢木丁遣使來貢,成宗即遣使臣持诏赴暹“招谕暹國王敢木丁來朝,或有故,則令其子弟或陪臣入質”①。
元貞元年(1295),元诏使已出發,又有暹國使者至大都上“金字表”,請求遣使至其國(敢木丁不知道元朝已派出使臣),成宗即賜來使佩金符兼程趕上诏使同行。
可見,敢木丁對與元朝交往持主動積極态度。
這次通使後,暹國與元朝關系更為密切。
《元史·成宗本紀》記載:大德元年四月,“賜暹國..來朝者衣服有差”;三年正月朔,“暹番..以方物來貢,賜暹番世子虎符”;五月,“海南速古台..諸番以虎、象及桫羅木舟來貢”;四年六月,“暹國..等國二十二人來朝,賜衣遣之”。
本世紀初,泰國學者搜集中泰關系的漢文史料,将至元三十一年“诏招谕暹國王敢木丁來朝”和大德四年“暹國(人)來朝”誤譯為“暹國王敢木丁來朝”和“暹國王來朝”,丹隆親王将這兩條誤釋資料寫進其所著《禦著泰王史&mdash&mdash丹隆·拉查奴帕親王箋注》(1914年出版)中,并認為正可與泰史傳說中的國王帕銮(意為“光榮的君主”)到過中國宮廷的故事相印證,因而主張敢木丁(即蘭摩堪亨)于1294年、1300年兩次訪問中國,并帶回中國陶瓷工匠,發展了泰國的陶瓷業(此據傳說的帕銮故事)②。
此說為後來許多著作采用,也受到不少學者質疑。
元末人貢師泰《玩齋集》卷九《四明慈濟寺碑》中有一條與此有關的資料:泉州人楊秀“仕宋為監舶官,入國朝,嘗使暹人,以其主來朝”。
有學者認為碑文中說的暹主就是敢木丁,亦即《元①蘇繼頃:《島夷志略校釋》針路、八路馬、淡邈、烏季諸條。
參見陳炎《中緬文化交流兩千年》,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9&mdash21。
①《元史》卷十八《成宗紀》一至元三十一年六月條作“必察不裡城主麻木丁遣使來貢”,但下文稱“暹國王敢木丁”。
必察不時(Petchapuri,今碧差汶)為暹國屬城,敢木丁即泰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國王Ramakhamheng。
參見陳序經:《撣泰古史初稿》,頁158&mdash174。
②參見鄒啟宇:《中泰關系史上的一個疑案》,《曆史研究》,1980年第5期。
史》所記大德元年的“暹國來朝者”,但也有不同意見①。
敢木丁是否來元尚難斷定,不過大德三年元旦成宗特賜虎符的“暹番世子”(當即敢木丁之子洛泰)很可能是本人來到了大都,故待遇優于其他來貢“諸番”。
據考,敢木丁在位時間最晚可到1298年②,洛泰啟程來元應在該年五六月,或許還未繼位為王,故稱“世子”(也可能已繼位而尚未得到元朝正式“承認”)。
但大德三年他就以“暹國王”名分上言:“其父在位時,朝廷嘗賜鞍辔、白馬、金縷衣,乞循舊例以賜。
”(《元史·暹傳》) 根據現存記載,成宗以後,延祐元年(1314)、六年,至治三年(1323),天曆元年(1328),元統元年(1333),暹國都遣使來元“入貢”③,實際交往可能多于此。
《島夷志略》所載元代中國商船前往貿易的海外“諸番”中就有暹國。
暹國之南的羅斛國(都城華富裡),至元二十六年(1289)曾遣使來元“貢方物”。
二十八年,“羅斛國王遣使上表,以金字書,仍貢黃金、象齒、丹頂鶴、五色鹦鹉、翠毛、犀角、笃缛、龍腦等物”。
元貞二年(1296)、大德元年(1297)、三年,均遣使“來朝”、“來貢”(以上均見《元史》本紀)。
《島夷志略》“羅斛”條載;“其田平衍而多稼,暹人仰之”(同書“暹”條亦載“谷米歲仰羅斛”);其貨币用■子,“每一萬準中統鈔24兩,甚便民”,可見當時元與羅斛貿易往來頻繁,中國商船至其地者多,故有中統鈔兌換當地貨币的比率。
元末,暹國衰微,至正九年(1349)被羅斛新興的阿瑜陀耶王朝(1350年建都阿瑜陀耶&mdash&mdash今曼谷北之猶地亞,故稱)兼并,合為一國,中國史籍稱為暹羅①。
敢木丁從中國帶回陶瓷工匠之說雖未必可靠,但中國陶瓷生産技術在元代傳入暹國則應無疑問。
考古學者在速古台古瓷窯遺址找到的瓷器多與河北磁州窯所出者相同,而不同于早期當地人的産品,說明當有中國陶瓷工在協助生産②。
中國文化的影響還表現在速古台王朝的碑銘中使用了幹支紀年和紀日。
此外,周緻中《異域志》說,暹羅人“名姓皆以中國儒名稱呼”,這①陳高華:《元代中泰兩國的友好關系》一文(載《光明日報》1978年4月6日《史學》)最先利用了這條資料并提出此說。
鄒啟宇則認為如果敢木丁親自來朝,《元史》不可能漏載其名,故不同意此說(見上引文)。
還有人認為“來朝”暹主更可能是大德三年正月朔受賜虎符的暹國“世子”即敢木丁之子洛泰。
(尚芳:《也談素可泰國王來訪問題》,《曆史研究》1981年第1期)。
②據泰國學者對速古台城瑪哈塔寺院一塊古碑的研究,蘭摩堪亨在位時間最晚隻到1298年(大德二年),則洛泰應在此年(或更早些)繼承了王位。
參見鄒啟宇前引文(頁183)。
③前三次見《元史》本紀,後兩次見王東《暹國回使歌序》(《皇元風雅》卷二二)。
①暹國“降于羅斛”的年代僅見《島夷志略》記載。
成書于元成宗時的《真臘風土記》中有“暹羅”之名,顯系元末明初人誤改。
最早著錄“暹羅”之名者應為元末明初周緻中的《異域志》。
②陳序經:《撣泰古史初稿》,頁172;葛治倫:《1949年以前的中泰文化交流》,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頁505。
可能隻是少部分人,但也可見文化影響之深。
真臘真臘國,元代除沿用漢籍中這一舊名(又作占臘)外,還有按其自稱譯為幹不昔、甘不察、甘孛智或澉浦隻等名,明代始譯為柬埔寨。
九世紀,其國統一,耶輸跋摩一世在位時(889&mdash900),建新都耶輸馱羅補羅(即吳哥城)。
真臘與宋朝多次通使,貿易往來亦甚頻繁。
《元史·世祖紀》載,至元十八年(1281)十月,“诏谕幹不昔國來歸附”,所遣使臣應即同書《占城傳》所載十九年十二月在占城唆都軍中的“诏真臘國使”速魯蠻。
《真臘風土記》說:“唆都元帥之置省占城也,嘗遣一虎符萬戶、一金牌千戶同至本國,竟為拘執不返。
”按唆都率軍至占城在至元十九年十一月,速魯蠻可能是适于其時奉使回程途經占城,但更可能是随唆都軍前往,或許就是周達觀所記唆都派往真臘的使者。
二十二年,真臘與占城“貢樂工十人,及藥材、鳄魚皮諸物”;二十九年,有回回商人阿裡願自備船從征爪哇軍前往占城、甘不察“招谕”,诏準之,但是否到達不明。
元貞元年(1295),成宗遣使“招谕”真臘,二年二月從明州啟航,七月至其國,大德元年六月返回,在真臘居留整一年。
使臣随員周達觀根據親身見聞著《真臘風土記》,對吳哥城及宮室、塔寺的宏偉建築和精美雕刻,對真臘的制度、習俗、語言文字、地理、物産、貿易以及人民生産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作了翔實的記載,是吳哥時代柬埔寨曆史最豐富的可靠資料①。
其可貴之處還在于記載了當時中國至真臘的航路、貿易和大量“唐人”寓居其國的情況,列出真臘人喜愛的中國貨物有金銀,五色輕缣帛,真州之錫镴,溫州之漆盤,泉、處之青瓷器,明州之席以及水銀、紙管、麻布、雨傘等等,可見元代與真臘貿易的繁盛。
此後元與真臘的官方交往見于記載者有延祐七年(1320)元遣馬紮蠻等使真臘等國取馴象,天曆三年(1329)真臘國“來貢羅香木及象、豹、白猿”(《元史》本紀)。
實際上當不止于此。
《島夷志略》記述作者随商船所曆諸國,對真臘記載尤詳,說明民間貿易是一直持續不斷的。
①近代學者對吳哥城的考古研究證明周達觀的記載準确真實,參見夏鼐:《真臘風土記校注》。
第五節 爪哇及南海諸國 元朝通使南海諸國始于滅南宋之後①。
至元十四年,元軍取福建,南宋主管市舶的蒲壽庚投降,使元朝擁有了通海外的主要港口泉州和大量海舶,以及熟悉海外交通、國情和貿易的人才。
次年八月,忽必烈以大将唆都與蒲壽庚并為中書左丞,行省福建,诏命他們:“諸蕃國列居東南島嶼者,皆有慕義之心,可因蕃舶諸人宣布朕意:誠能來朝,朕将寵禮之;其往來互市,從所欲。
”(《元史·世祖紀》)十六年末,又命朝臣與唆都商議“招收海外諸番事”,并決定“诏谕海内海外諸番國主”(同上)。
在此之前,唆都已派治中趙玉出使爪哇(十六年十二月還,其出使當在上年底),可能還通過蕃商向其他各國傳達了上述歡迎“來朝”和允許自由互市的旨意,于是十六、十七年相繼有馬八兒、俱蘭、爪哇等國遣使來元。
十七、十八年,元朝先後派招讨使速剌蠻和苫思丁等出使木剌由國(Malayu,又譯沒剌由、麻裡予兒等,今蘇門答剌東部之占碑,此時為三佛齊國都所在,故即指三佛齊國),招讨使楊廷璧等“招撫”海外各國,宣慰孟慶元、萬戶孫勝夫出使爪哇①,展開了頻繁的外交活動。
爪哇是當時南海的強國,杜馬班(新柯沙裡)朝國王葛達那加剌在位時(1254&mdash1292),不僅将西爪哇納入治下,還征服了馬都拉、巴厘島,并乘三佛齊(木剌由)衰落之機出兵往征,迫使其臣服。
因此,元朝“招撫”海外諸國,自然要以爪哇為主要目标。
忽必烈認為,隻要征服了爪哇,“其餘小國即當自服”(《元史·亦黑迷失傳》)。
自唆都派趙玉出使爪哇以後,元朝又多次派出使臣:至元十七年十月,“遣使谕爪哇國”;十八年十一月,“诏谕爪哇國主,使親來觐”(诏使應即宣慰孟慶元等);二十三年七月,“遣必剌蠻等使爪哇”(并見《元史·世祖紀》)。
爪哇也有使者前來,并曾進金佛塔(同上書至元十九年七月條)。
但後來以右丞孟琪為诏使前往,卻被爪哇國王黥面逐回,原因可能是脅迫其親身入朝,激怒了聲威正盛的葛達那加剌②。
①元朝通使海外的最早記錄是至元九年亦黑迷失“奉世祖命使海外八羅孛國。
十一年,偕其國人以珍寶奉表來朝。
十二年,再使其國,與其國師以名藥來獻”。
(《元史·亦黑迷失傳》)。
八羅孛國,或以為即印度半島南端西側Malabar海岸地帶(名見馬可波羅和伊本拔圖塔行記)。
但此時東南沿海港口都在南宋治下,元使何由出海?實屬可疑。
①《元史·世祖紀》載至元十七年十二月“以奉使木剌由國速剌蠻為招讨使”,十八年六月“奉使木剌由國苫思丁至占城船壞,使人來言,乞給舟糧及益兵”,疑先後所記系同一次出使。
又同書載至元十九年七月“宣慰孟慶元.使爪哇回”,九月“招讨使楊廷璧招撫海外,南蕃皆遣使來貢”,此兩使出使時間都應在十八年冬或更早。
②《元史》卷二一○《爪哇傳》、卷一六二《高興傳》均未載孟琪出使年代,薩努西·巴尼《印度尼西亞史》謂葛達那加剌于1289年黥逐元使孟琪(吳世璜漢譯本頁58),未知何據。
二十九年,忽必烈以爪哇辱逐诏使為由,遣史弼、高興、亦黑迷失(皆授福建行省平章)率軍士二萬,海船五百艘往征(後實際出征軍僅五千)。
十二月,由泉州啟航,三十年二月,抵爪哇北岸之杜并足(今廚閩),馬步軍登岸陸行,水軍仍乘舟進,規定在八節澗(今泗水南)會師,蓋因其地上接杜馬班,下通大海,“乃爪哇咽喉必争之地”。
這時,爪哇杜馬班朝已于上年(1292)被其葛郎(谏義裡)地方長官哈隻葛當(即查耶卡旺,1222年亡于杜馬班朝的谏義裡王室後裔)攻滅,葛達那加剌被殺,其婿土罕必喏耶避居麻喏巴歇(今惹班),收集舊部與葛郎對抗。
元軍至爪哇,土罕必喏耶即遣其宰相獻戶籍、地圖迎降。
三月一日,元軍會師八節澗,于此立營,留部分兵力鎮海口,然後進兵。
土罕必阇耶遣人報告元軍統帥說葛郎軍來攻其地,請求救援,史弼等即率軍赴麻喏巴歇,擊退葛郎軍。
随即分兵三路與土罕必阇耶之軍一同進攻葛郎都城答哈,哈隻葛當抵抗失敗,被迫出陣①。
四月,土罕必阇耶請求回麻喏巴歇取所藏珍寶入朝貢獻,史弼、亦黑迷失輕信其言許之,隻派二部将帶二百兵丁護送。
道中,土罕必阇耶突然襲殺元将卒,并糾集軍隊夾路攻擊從答哈城班師的元軍②。
元軍且戰且行三百裡退到海口,慌忙登舟回國。
元朝遠征爪哇之役,損兵折将三千餘,以失敗告終。
忽必烈對“爪哇得而複失”很不甘心,竟準備出兵十萬再征,稱“此事猶癢在心”③,可見其征服欲望多麼強烈。
爪哇之役曾一度影響了中國與海外各國的貿易往來,如至元二十九年因準備出征,“暫禁兩湖、廣東、福建商賈航海者”(《元史·世祖紀》)。
戰後,取消了禁海令,傳統關系很快恢複正常。
據《元史》本紀,元貞元年(1295)到至順三年(1332)的38年中,爪哇(土罕必阇耶建立的麻喏巴歇朝)遣使來元達11次,此後則僅至正二十三年(1363)一次,應是順帝朝本紀記載缺略。
至大元年(1308)元朝還遣使臣不達達思送爪哇使歸國,緻和元年(1328)元帝特诏“優護”爪哇國王紮牙納哥。
爪哇史料也記載,麻喏巴歇高級将領阿迪查哇爾曼曾兩次出訪中國①,當即《元史》所載泰定二年(1325)和至順三年來元的爪哇國臣昔剌僧迦裡也(僧迦剌)。
延祐年間(1314&mdash1320),元朝國師曾“附市舶往阇婆國覓藏”②。
元時,泉州等①對哈隻葛當的處置有四種不同記載。
《元史·爪哇傳》謂其出降後,元軍統帥“撫谕令還”;《史弼傳》則謂“并取其妻子官屬以歸”;《高興傳》載元軍遭土罕必阇耶攻擊後,“遂誅哈隻葛當父子以歸”;爪哇史書《巴拉拉端》說他被關在戎牙路獄中,寫了一首詩,然後死去。
事實當是,元軍從答哈班師時收他及其妻子,俘虜帶走,關押于戎牙路,不久就死于獄中。
②土罕必阇耶為何與幫助過他的元軍反目為仇?《元史》隻說他“既降複叛”,《巴拉拉端》說是因為元軍要把葛達那加剌的公主作為戰利品帶回中國(見前揭《印度尼西亞史》頁63&mdash64)。
③許有壬:《劉國傑神道碑》,《至正集》卷四八。
①前揭《印度尼西亞史》頁70。
②《江蘇金石志》卷二○,《昆山州重建海甯禅寺碑》。
地商人經常到爪哇貿易,獲利甚大,爪哇商船也往來中國、印度貿易,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拔圖塔就是在泉州乘爪哇商船西還的③。
元朝與其他南海國家和地區也先後通使。
至元十八年(1281)楊庭璧第二次出使俱藍(詳後),次年,其歸途順訪蘇木都剌(今蘇門答臘北部東側八昔河一帶)、那旺(與蘇木都剌相鄰,今實格裡,或謂即《元史》另見之馬答國)等國,蘇木都剌王土漢八的歡迎元使到來,遣其臣哈散、速裡蠻入朝,那旺王忙昂比也遣使從庭璧來元。
同年,元又遣阿耽招徕法裡剌(又譯别裡剌、法而剌,今蘇門答臘北部東側蘭沙西北)、阿魯(今蘇門答臘東岸巴魯蒙河口)等國。
二十一年,福建行省遣使者八合魯思招徕南巫裡(又譯南無力,今蘇門答臘西北端哥打拉夜[大亞齊])、法裡剌等四國,均各遣使“以方物奉表來貢”,元朝“封法裡剌王為郡王,佩虎符”。
二十三年,南巫裡、那
年遣使向元朝稱臣納貢,元朝在所取太公城及迤北、迤東諸寨之地設置太公、蒙憐、蒙萊、木邦等路,隸雲南行省,撤銷了緬中行省④。
元貞二年(1296),峤苴遣子信合八的等入朝奉貢;大德元年(1297),成宗封峤苴為“緬國王”,信合八的為“緬國世子”,并賜其木連城(叫栖南)長官阿散哥也三珠虎符,遣國信使教化迪與信合八的同入緬宣诏。
阿散哥也之父原是緬國東面的撣族酋長,遷居木連城後以女嫁前緬王之子,得任叫栖長官;阿散哥也兄弟三人乘蒲甘王朝衰亡之機盤踞有上緬“糧倉”之稱的叫栖地區,成為實力最強的藩鎮。
元诏使至蒲甘,緬王峤苴召集衆臣聽诏,阿散哥也之弟二人均抗命不至。
大德二年,他們率軍進逼蒲甘,欲廢峤苴,峤苴命阿散哥也平息其弟之叛,未成,遂将他拘禁,但因不敵叛軍,旋即釋放。
三兄弟合兵攻陷蒲甘,執峤苴囚于木連城,另立其弟鄒聶為傀儡國王,指控峤苴犯有劫奪登籠國送往元朝的貢品、欲殺“朝廷命官”阿散哥也等罪。
三年,太公路總管給雲南行省送來有關緬國廢立事件的情報,謂阿散哥也兄弟作亂,已殺害了緬王、世子及其親屬和臣僚,在緬的國信使随員回回、畏兀兒、漢人百餘也被害;逃到雲南的緬王子窟麻剌哥撒八也向行省申訴,請求出兵拯救。
其年末,阿散哥也又攻取馬來城(今曼德勒)和阿真谷城(今新古),逼近太公城,馬來城長官(峤苴婿)也逃入元境報告。
于是元朝決定出兵讨伐。
四年十月,以宗王闊闊監軍,由雲南行省平章薛超兀兒、忙兀都魯迷失等征緬分省官統率元軍侵入緬境;十二月,圍攻木連城,守軍進行了頑強抵抗。
五年二月,阿散哥也以金銀禮物遍賂省官、諸将,自辯無罪,而元軍亦懼天熱瘴發,遂于三月全軍撤回①。
據緬史記載,元軍在叫栖幫助當地人民修築水利工程,開通墩兌運河,阿散哥也的贈禮乃是對他們此舉的感謝雲②。
元軍退後,撣族統治者仍用受他們操縱的緬王名義按例遣使納貢,元朝也不再幹預其内政,默認了他們在緬國的統治權。
泰定年間(1324&mdash1327),緬國發生内争,國主遣使來元乞師,又請立行省于迷郎崇城(即馬來城),皆不允(《元史·泰定帝本紀》)。
後至元四年(1338),元于撣族王朝都城邦牙(阿瓦附近,1312年阿散哥也之弟僧哥速建都)置“邦牙等處宣慰司”,但隻是名義,至正二年(1342)即罷。
蒲甘王朝覆亡之際,下緬的八都馬(今莫塔馬)長官伐麗流兼并了白古(今勃固),建一獨立王朝,元代漢文史料稱之為登籠國(見《經世大典叙④《經世大典·叙錄》(《元文類》卷四一)載大德三年(1299)雲南行省左丞奏稱:“緬王(峤苴)歸朝十一年,未嘗違分”,知峤苴臣服元朝應在至元二十六年(1279)。
據《明史·地理志》,太公路置于至元二十六年;《元史·地理志》載蒙憐、蒙萊兩路置于至元二十七年,緬中行省即于其年罷(《元史·世祖紀》)。
①以上均據《經世大典·叙錄·征伐》(《元文類》卷四一)。
據緬史記載,峤苴是被前王之妃與阿散哥也兄弟合謀騙至木連城加以囚禁,見哈威《緬甸史》,頁121引《琉璃宮史》。
②參見姚楠等編《古代南洋史地叢考》,頁37。
錄》,應即緬族稱下緬孟族為Talaing的音譯,後來遷都白古,史稱白古王朝)。
大德初,元朝遣使至其國,二年,國主遣舅父二人從元使奉貢入朝。
據《島夷志略》記載,元代中國商船常至其國八都馬、針路(今丹老)、淡邈(今土瓦)、烏爹(即白古)等港口城市貿易,元朝貨币中統鈔在烏爹還可以與銀錢、■子按一定比例兌換;又說其地“田沃稼茂”,“諸物皆廉”,“故販其地者十去九不還也”,說明當時有不少中國商人留居在那裡①。
暹國、羅斛暹國是十三世紀前期泰族建立的國家,都城速古台(今宋家洛),即泰國曆史上的速古台王朝。
至元十九年(1282),元朝曾遣官出使其國,舟經占城被扣留,未能至。
二十九年,廣東道宣慰司接到暹國王所進“金删”(國書),即呈送大都,次年,诏遣使“招谕”暹國。
三十一年,暹國王敢木丁遣使來貢,成宗即遣使臣持诏赴暹“招谕暹國王敢木丁來朝,或有故,則令其子弟或陪臣入質”①。
元貞元年(1295),元诏使已出發,又有暹國使者至大都上“金字表”,請求遣使至其國(敢木丁不知道元朝已派出使臣),成宗即賜來使佩金符兼程趕上诏使同行。
可見,敢木丁對與元朝交往持主動積極态度。
這次通使後,暹國與元朝關系更為密切。
《元史·成宗本紀》記載:大德元年四月,“賜暹國..來朝者衣服有差”;三年正月朔,“暹番..以方物來貢,賜暹番世子虎符”;五月,“海南速古台..諸番以虎、象及桫羅木舟來貢”;四年六月,“暹國..等國二十二人來朝,賜衣遣之”。
本世紀初,泰國學者搜集中泰關系的漢文史料,将至元三十一年“诏招谕暹國王敢木丁來朝”和大德四年“暹國(人)來朝”誤譯為“暹國王敢木丁來朝”和“暹國王來朝”,丹隆親王将這兩條誤釋資料寫進其所著《禦著泰王史&mdash&mdash丹隆·拉查奴帕親王箋注》(1914年出版)中,并認為正可與泰史傳說中的國王帕銮(意為“光榮的君主”)到過中國宮廷的故事相印證,因而主張敢木丁(即蘭摩堪亨)于1294年、1300年兩次訪問中國,并帶回中國陶瓷工匠,發展了泰國的陶瓷業(此據傳說的帕銮故事)②。
此說為後來許多著作采用,也受到不少學者質疑。
元末人貢師泰《玩齋集》卷九《四明慈濟寺碑》中有一條與此有關的資料:泉州人楊秀“仕宋為監舶官,入國朝,嘗使暹人,以其主來朝”。
有學者認為碑文中說的暹主就是敢木丁,亦即《元①蘇繼頃:《島夷志略校釋》針路、八路馬、淡邈、烏季諸條。
參見陳炎《中緬文化交流兩千年》,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9&mdash21。
①《元史》卷十八《成宗紀》一至元三十一年六月條作“必察不裡城主麻木丁遣使來貢”,但下文稱“暹國王敢木丁”。
必察不時(Petchapuri,今碧差汶)為暹國屬城,敢木丁即泰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國王Ramakhamheng。
參見陳序經:《撣泰古史初稿》,頁158&mdash174。
②參見鄒啟宇:《中泰關系史上的一個疑案》,《曆史研究》,1980年第5期。
史》所記大德元年的“暹國來朝者”,但也有不同意見①。
敢木丁是否來元尚難斷定,不過大德三年元旦成宗特賜虎符的“暹番世子”(當即敢木丁之子洛泰)很可能是本人來到了大都,故待遇優于其他來貢“諸番”。
據考,敢木丁在位時間最晚可到1298年②,洛泰啟程來元應在該年五六月,或許還未繼位為王,故稱“世子”(也可能已繼位而尚未得到元朝正式“承認”)。
但大德三年他就以“暹國王”名分上言:“其父在位時,朝廷嘗賜鞍辔、白馬、金縷衣,乞循舊例以賜。
”(《元史·暹傳》) 根據現存記載,成宗以後,延祐元年(1314)、六年,至治三年(1323),天曆元年(1328),元統元年(1333),暹國都遣使來元“入貢”③,實際交往可能多于此。
《島夷志略》所載元代中國商船前往貿易的海外“諸番”中就有暹國。
暹國之南的羅斛國(都城華富裡),至元二十六年(1289)曾遣使來元“貢方物”。
二十八年,“羅斛國王遣使上表,以金字書,仍貢黃金、象齒、丹頂鶴、五色鹦鹉、翠毛、犀角、笃缛、龍腦等物”。
元貞二年(1296)、大德元年(1297)、三年,均遣使“來朝”、“來貢”(以上均見《元史》本紀)。
《島夷志略》“羅斛”條載;“其田平衍而多稼,暹人仰之”(同書“暹”條亦載“谷米歲仰羅斛”);其貨币用■子,“每一萬準中統鈔24兩,甚便民”,可見當時元與羅斛貿易往來頻繁,中國商船至其地者多,故有中統鈔兌換當地貨币的比率。
元末,暹國衰微,至正九年(1349)被羅斛新興的阿瑜陀耶王朝(1350年建都阿瑜陀耶&mdash&mdash今曼谷北之猶地亞,故稱)兼并,合為一國,中國史籍稱為暹羅①。
敢木丁從中國帶回陶瓷工匠之說雖未必可靠,但中國陶瓷生産技術在元代傳入暹國則應無疑問。
考古學者在速古台古瓷窯遺址找到的瓷器多與河北磁州窯所出者相同,而不同于早期當地人的産品,說明當有中國陶瓷工在協助生産②。
中國文化的影響還表現在速古台王朝的碑銘中使用了幹支紀年和紀日。
此外,周緻中《異域志》說,暹羅人“名姓皆以中國儒名稱呼”,這①陳高華:《元代中泰兩國的友好關系》一文(載《光明日報》1978年4月6日《史學》)最先利用了這條資料并提出此說。
鄒啟宇則認為如果敢木丁親自來朝,《元史》不可能漏載其名,故不同意此說(見上引文)。
還有人認為“來朝”暹主更可能是大德三年正月朔受賜虎符的暹國“世子”即敢木丁之子洛泰。
(尚芳:《也談素可泰國王來訪問題》,《曆史研究》1981年第1期)。
②據泰國學者對速古台城瑪哈塔寺院一塊古碑的研究,蘭摩堪亨在位時間最晚隻到1298年(大德二年),則洛泰應在此年(或更早些)繼承了王位。
參見鄒啟宇前引文(頁183)。
③前三次見《元史》本紀,後兩次見王東《暹國回使歌序》(《皇元風雅》卷二二)。
①暹國“降于羅斛”的年代僅見《島夷志略》記載。
成書于元成宗時的《真臘風土記》中有“暹羅”之名,顯系元末明初人誤改。
最早著錄“暹羅”之名者應為元末明初周緻中的《異域志》。
②陳序經:《撣泰古史初稿》,頁172;葛治倫:《1949年以前的中泰文化交流》,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頁505。
可能隻是少部分人,但也可見文化影響之深。
真臘真臘國,元代除沿用漢籍中這一舊名(又作占臘)外,還有按其自稱譯為幹不昔、甘不察、甘孛智或澉浦隻等名,明代始譯為柬埔寨。
九世紀,其國統一,耶輸跋摩一世在位時(889&mdash900),建新都耶輸馱羅補羅(即吳哥城)。
真臘與宋朝多次通使,貿易往來亦甚頻繁。
《元史·世祖紀》載,至元十八年(1281)十月,“诏谕幹不昔國來歸附”,所遣使臣應即同書《占城傳》所載十九年十二月在占城唆都軍中的“诏真臘國使”速魯蠻。
《真臘風土記》說:“唆都元帥之置省占城也,嘗遣一虎符萬戶、一金牌千戶同至本國,竟為拘執不返。
”按唆都率軍至占城在至元十九年十一月,速魯蠻可能是适于其時奉使回程途經占城,但更可能是随唆都軍前往,或許就是周達觀所記唆都派往真臘的使者。
二十二年,真臘與占城“貢樂工十人,及藥材、鳄魚皮諸物”;二十九年,有回回商人阿裡願自備船從征爪哇軍前往占城、甘不察“招谕”,诏準之,但是否到達不明。
元貞元年(1295),成宗遣使“招谕”真臘,二年二月從明州啟航,七月至其國,大德元年六月返回,在真臘居留整一年。
使臣随員周達觀根據親身見聞著《真臘風土記》,對吳哥城及宮室、塔寺的宏偉建築和精美雕刻,對真臘的制度、習俗、語言文字、地理、物産、貿易以及人民生産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作了翔實的記載,是吳哥時代柬埔寨曆史最豐富的可靠資料①。
其可貴之處還在于記載了當時中國至真臘的航路、貿易和大量“唐人”寓居其國的情況,列出真臘人喜愛的中國貨物有金銀,五色輕缣帛,真州之錫镴,溫州之漆盤,泉、處之青瓷器,明州之席以及水銀、紙管、麻布、雨傘等等,可見元代與真臘貿易的繁盛。
此後元與真臘的官方交往見于記載者有延祐七年(1320)元遣馬紮蠻等使真臘等國取馴象,天曆三年(1329)真臘國“來貢羅香木及象、豹、白猿”(《元史》本紀)。
實際上當不止于此。
《島夷志略》記述作者随商船所曆諸國,對真臘記載尤詳,說明民間貿易是一直持續不斷的。
①近代學者對吳哥城的考古研究證明周達觀的記載準确真實,參見夏鼐:《真臘風土記校注》。
第五節 爪哇及南海諸國 元朝通使南海諸國始于滅南宋之後①。
至元十四年,元軍取福建,南宋主管市舶的蒲壽庚投降,使元朝擁有了通海外的主要港口泉州和大量海舶,以及熟悉海外交通、國情和貿易的人才。
次年八月,忽必烈以大将唆都與蒲壽庚并為中書左丞,行省福建,诏命他們:“諸蕃國列居東南島嶼者,皆有慕義之心,可因蕃舶諸人宣布朕意:誠能來朝,朕将寵禮之;其往來互市,從所欲。
”(《元史·世祖紀》)十六年末,又命朝臣與唆都商議“招收海外諸番事”,并決定“诏谕海内海外諸番國主”(同上)。
在此之前,唆都已派治中趙玉出使爪哇(十六年十二月還,其出使當在上年底),可能還通過蕃商向其他各國傳達了上述歡迎“來朝”和允許自由互市的旨意,于是十六、十七年相繼有馬八兒、俱蘭、爪哇等國遣使來元。
十七、十八年,元朝先後派招讨使速剌蠻和苫思丁等出使木剌由國(Malayu,又譯沒剌由、麻裡予兒等,今蘇門答剌東部之占碑,此時為三佛齊國都所在,故即指三佛齊國),招讨使楊廷璧等“招撫”海外各國,宣慰孟慶元、萬戶孫勝夫出使爪哇①,展開了頻繁的外交活動。
爪哇是當時南海的強國,杜馬班(新柯沙裡)朝國王葛達那加剌在位時(1254&mdash1292),不僅将西爪哇納入治下,還征服了馬都拉、巴厘島,并乘三佛齊(木剌由)衰落之機出兵往征,迫使其臣服。
因此,元朝“招撫”海外諸國,自然要以爪哇為主要目标。
忽必烈認為,隻要征服了爪哇,“其餘小國即當自服”(《元史·亦黑迷失傳》)。
自唆都派趙玉出使爪哇以後,元朝又多次派出使臣:至元十七年十月,“遣使谕爪哇國”;十八年十一月,“诏谕爪哇國主,使親來觐”(诏使應即宣慰孟慶元等);二十三年七月,“遣必剌蠻等使爪哇”(并見《元史·世祖紀》)。
爪哇也有使者前來,并曾進金佛塔(同上書至元十九年七月條)。
但後來以右丞孟琪為诏使前往,卻被爪哇國王黥面逐回,原因可能是脅迫其親身入朝,激怒了聲威正盛的葛達那加剌②。
①元朝通使海外的最早記錄是至元九年亦黑迷失“奉世祖命使海外八羅孛國。
十一年,偕其國人以珍寶奉表來朝。
十二年,再使其國,與其國師以名藥來獻”。
(《元史·亦黑迷失傳》)。
八羅孛國,或以為即印度半島南端西側Malabar海岸地帶(名見馬可波羅和伊本拔圖塔行記)。
但此時東南沿海港口都在南宋治下,元使何由出海?實屬可疑。
①《元史·世祖紀》載至元十七年十二月“以奉使木剌由國速剌蠻為招讨使”,十八年六月“奉使木剌由國苫思丁至占城船壞,使人來言,乞給舟糧及益兵”,疑先後所記系同一次出使。
又同書載至元十九年七月“宣慰孟慶元.使爪哇回”,九月“招讨使楊廷璧招撫海外,南蕃皆遣使來貢”,此兩使出使時間都應在十八年冬或更早。
②《元史》卷二一○《爪哇傳》、卷一六二《高興傳》均未載孟琪出使年代,薩努西·巴尼《印度尼西亞史》謂葛達那加剌于1289年黥逐元使孟琪(吳世璜漢譯本頁58),未知何據。
二十九年,忽必烈以爪哇辱逐诏使為由,遣史弼、高興、亦黑迷失(皆授福建行省平章)率軍士二萬,海船五百艘往征(後實際出征軍僅五千)。
十二月,由泉州啟航,三十年二月,抵爪哇北岸之杜并足(今廚閩),馬步軍登岸陸行,水軍仍乘舟進,規定在八節澗(今泗水南)會師,蓋因其地上接杜馬班,下通大海,“乃爪哇咽喉必争之地”。
這時,爪哇杜馬班朝已于上年(1292)被其葛郎(谏義裡)地方長官哈隻葛當(即查耶卡旺,1222年亡于杜馬班朝的谏義裡王室後裔)攻滅,葛達那加剌被殺,其婿土罕必喏耶避居麻喏巴歇(今惹班),收集舊部與葛郎對抗。
元軍至爪哇,土罕必喏耶即遣其宰相獻戶籍、地圖迎降。
三月一日,元軍會師八節澗,于此立營,留部分兵力鎮海口,然後進兵。
土罕必阇耶遣人報告元軍統帥說葛郎軍來攻其地,請求救援,史弼等即率軍赴麻喏巴歇,擊退葛郎軍。
随即分兵三路與土罕必阇耶之軍一同進攻葛郎都城答哈,哈隻葛當抵抗失敗,被迫出陣①。
四月,土罕必阇耶請求回麻喏巴歇取所藏珍寶入朝貢獻,史弼、亦黑迷失輕信其言許之,隻派二部将帶二百兵丁護送。
道中,土罕必阇耶突然襲殺元将卒,并糾集軍隊夾路攻擊從答哈城班師的元軍②。
元軍且戰且行三百裡退到海口,慌忙登舟回國。
元朝遠征爪哇之役,損兵折将三千餘,以失敗告終。
忽必烈對“爪哇得而複失”很不甘心,竟準備出兵十萬再征,稱“此事猶癢在心”③,可見其征服欲望多麼強烈。
爪哇之役曾一度影響了中國與海外各國的貿易往來,如至元二十九年因準備出征,“暫禁兩湖、廣東、福建商賈航海者”(《元史·世祖紀》)。
戰後,取消了禁海令,傳統關系很快恢複正常。
據《元史》本紀,元貞元年(1295)到至順三年(1332)的38年中,爪哇(土罕必阇耶建立的麻喏巴歇朝)遣使來元達11次,此後則僅至正二十三年(1363)一次,應是順帝朝本紀記載缺略。
至大元年(1308)元朝還遣使臣不達達思送爪哇使歸國,緻和元年(1328)元帝特诏“優護”爪哇國王紮牙納哥。
爪哇史料也記載,麻喏巴歇高級将領阿迪查哇爾曼曾兩次出訪中國①,當即《元史》所載泰定二年(1325)和至順三年來元的爪哇國臣昔剌僧迦裡也(僧迦剌)。
延祐年間(1314&mdash1320),元朝國師曾“附市舶往阇婆國覓藏”②。
元時,泉州等①對哈隻葛當的處置有四種不同記載。
《元史·爪哇傳》謂其出降後,元軍統帥“撫谕令還”;《史弼傳》則謂“并取其妻子官屬以歸”;《高興傳》載元軍遭土罕必阇耶攻擊後,“遂誅哈隻葛當父子以歸”;爪哇史書《巴拉拉端》說他被關在戎牙路獄中,寫了一首詩,然後死去。
事實當是,元軍從答哈班師時收他及其妻子,俘虜帶走,關押于戎牙路,不久就死于獄中。
②土罕必阇耶為何與幫助過他的元軍反目為仇?《元史》隻說他“既降複叛”,《巴拉拉端》說是因為元軍要把葛達那加剌的公主作為戰利品帶回中國(見前揭《印度尼西亞史》頁63&mdash64)。
③許有壬:《劉國傑神道碑》,《至正集》卷四八。
①前揭《印度尼西亞史》頁70。
②《江蘇金石志》卷二○,《昆山州重建海甯禅寺碑》。
地商人經常到爪哇貿易,獲利甚大,爪哇商船也往來中國、印度貿易,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拔圖塔就是在泉州乘爪哇商船西還的③。
元朝與其他南海國家和地區也先後通使。
至元十八年(1281)楊庭璧第二次出使俱藍(詳後),次年,其歸途順訪蘇木都剌(今蘇門答臘北部東側八昔河一帶)、那旺(與蘇木都剌相鄰,今實格裡,或謂即《元史》另見之馬答國)等國,蘇木都剌王土漢八的歡迎元使到來,遣其臣哈散、速裡蠻入朝,那旺王忙昂比也遣使從庭璧來元。
同年,元又遣阿耽招徕法裡剌(又譯别裡剌、法而剌,今蘇門答臘北部東側蘭沙西北)、阿魯(今蘇門答臘東岸巴魯蒙河口)等國。
二十一年,福建行省遣使者八合魯思招徕南巫裡(又譯南無力,今蘇門答臘西北端哥打拉夜[大亞齊])、法裡剌等四國,均各遣使“以方物奉表來貢”,元朝“封法裡剌王為郡王,佩虎符”。
二十三年,南巫裡、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