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元朝統治的衰敗與元末農民大起義
關燈
小
中
大
徐壽輝部屬,自稱漢王,改元天定。
二十年五月,陳友諒挾徐壽輝攻占太平。
閏五月,殺徐壽輝于采石,自稱皇帝,改國号為大漢,年号大義,仍以鄒普勝為太師,以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兼知樞密院事。
陳友諒篡位後,“其将士皆離心,且政令不一”(《明太祖實錄》卷九)。
趙普勝、徐壽輝舊部紛紛離去。
而陳友諒則把矛頭指向應天(今江蘇南京)的朱元璋,企圖聯合已經降元的平江張士誠對朱元璋東西夾擊。
張士誠未敢出兵。
陳友諒稱帝後不久,即沿江而下直奔應天,結果在龍灣中計大敗,逃回江州。
朱元璋乘勝連克太平、安慶等地,趙普勝舊部張志雄,徐壽輝舊部、駐守袁州多年的歐普祥,浮梁(今江西景德鎮北)守将于光等投奔朱元璋。
二十一年,陳友諒多次反撲失敗,朱元璋占領江州,陳友諒逃奔武昌。
陳友諒饒州守将吳宏、建昌守将王溥、龍興守将胡廷瑞等均以城降朱元璋。
二十二年,吉安孫本立、曾萬中,龍泉彭昌中等降朱元璋。
這時,陳友諒已面臨衆叛親離、“疆土日蹙”的局面。
二十三年,陳友諒不顧一切發動了鄱陽湖大戰,終于自取滅亡。
陳友諒殺害徐壽輝篡奪政權後,天完舊将明玉珍宣布與陳友諒“不與相通”,在四川形成割據。
明玉珍是随州(今湖北随縣)梅丘裡平林聚農民。
元末兵起後,被當地富豪推為屯長,組織武裝結寨自保。
至正十三年冬,投奔徐壽輝,授為統軍元帥,守沔陽。
十七年秋,占領重慶,徐壽輝授為隴蜀行省參政。
十八年,敗李喜喜“青軍”于普安(今四川劍閣)、廣元,天完升玉珍為隴蜀行省左丞。
十九年四月,克嘉定(今四川樂山),敗元四川行省平章朗革歹等,殺右丞完者都,進克成都、隆慶、潼川。
從此,元朝在四川的統治宣告結束。
二十年閏五月,陳友諒弑徐壽輝稱帝,“友諒使來,宋主(即徐壽輝)崩弑外聞,乃斬使焚書,三軍缟素,為宋主發喪,附膺哀悼,殆不堪忍。
..自是議讨友諒,移檄四方,會兵三峽。
..谥宋主曰:&lsquo應天啟運獻武皇帝&rsquo,廟号世宗,猶舜之宗堯也”①,明玉珍又“立壽輝廟于城南,春秋奉祀”②,對壽輝表示十分忠誠。
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稱隴蜀王。
二十三年正月,明玉珍稱帝,國号大夏,改元天統,仿周制,設六卿,以戴春為冢宰,萬勝為司馬,張文炳為司空,尚大亨、莫仁壽為司寇,吳文仁、周興為司徒,劉祯為宗伯,廢釋老二教,上奉彌勒,賦稅十取其一,“農家無力役之征”③。
明玉珍曾出兵陝西、雲南、貴州等地,但多不能守,以後很少出兵,重于防守。
二十五年,明玉珍更六卿為中書省、樞密院,以戴春為左丞相,萬勝為右丞相,尚大亨、張文炳為知院,鄒興等為平章。
二十六年春,明玉珍病死,遺言:“汝等同心協力,但可自守,慎勿妄窺中原,亦不可與各鄰國構隙。
”又說:“元虜未逐,餘志不能遂也。
”④子明升即位,年僅10歲。
高郵之戰使張士誠轉危為安。
脫脫在前線罷兵權後,元軍大亂,張士誠乘機出擊,擴大地盤,并且拒絕元廷的多次招安。
至正十五年(1355)底,淮東大饑,士誠遣其弟士德占領通州(今江蘇南通),渡江克常熟。
次年二月,攻占平江路(治今江蘇蘇州)。
士誠改平江路為隆平府,将政權機構從高郵遷來。
又分兵連克無錫、常州、松江、湖州、杭州,占有富庶的長江三角洲。
這時淮西朱元璋已攻占集慶(今江蘇南京),勢力向東擴展,朱、張雙方在鎮江形成對峙。
至正十七年,朱元璋軍連克長興、常州、泰興、江陰、常熟等地,張士德在常熟被朱元璋軍擒獲。
“于是,士誠北有淮海,南有浙西,江陰、長興二邑皆其要害。
長興據太湖口,陸走廣德諸郡;江陰枕大江,扼姑蘇、通州濟渡之處。
得長興,則士誠步騎不敢出廣德、宣、歙;得江陰,則士誠舟師不敢泝大江,上金、焦。
至是并為我(指朱元璋軍)有,士誠侵轶路絕”(《明太祖實錄》卷五)。
張士誠戰場上屢戰屢敗。
割據台、溫、慶元地區的方國珍奉元朝之命進攻張士誠。
在内外交困、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張士誠接受元朝招安,妥歡貼睦爾降旨授士誠為太尉。
張士誠降元後,繼續與朱元璋争奪地盤,雙方在江南地區大體上維持原①劉桢:《玄宮之碑》,1982年明玉珍墓出土。
②楊學可:《明氏實錄》。
③楊學可:《明氏實錄》。
④楊學可:《明氏實錄》。
來态勢,但在蘇北、魯南、皖北一帶,張士誠利用宋政權衰敗之機,把勢力一直擴張到濟甯、濠州一線。
元廷為解決京師饑荒,于至正十九年九月,不惜以禦酒龍衣賜張士誠,以換取海運糧。
從至正二十年到二十三年(1360&mdash1363),張士誠和方國珍,一個出糧,一個出船,每年海運糧11萬石至13萬石不等,解往大都,從而延長了元朝的反動統治。
張士誠集團也是一夥新生的地主分子,他們割據平江後,“無不志在良田美宅”①,“諸公經國為務,畜聲伎,購圖畫,唯酒色耽樂為從,民間奇石名木,必見豪奪。
..諸公宴集,辄費米千石”②。
張士誠“經歲不出門,不理政事”③,其弟張士信,有“後房百餘人,習天魔舞隊,珠金玉翠,極其麗飾”(《明太祖實錄》卷二十)。
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士誠遣呂珍進攻宋政權最後據點安豐,朱元璋救出小明王、劉福通,才使他們幸免于難。
九月,士誠自稱吳王,遣使赴京請命,妥歡貼睦爾不允。
元廷又遣戶部侍郎博羅帖木兒、監丞賽因不花到平江催海運糧,士誠不允,雙方關系斷絕。
江浙行省的元朝官員也被士誠排擠。
此後,張士誠集團更加腐朽堕落,滅亡之時也指日可待了。
自從至正十四年(1354)高郵戰役後,北南紅巾軍都從起義的低谷走了出來,展開了規模更大的反元武裝鬥争。
北方紅巾軍分兵三路北伐,對元朝在北方的統治予以沉重打擊,并為南方紅巾軍的發展和朱元璋隊伍的壯大創造了條件。
南方紅巾軍戰績輝煌,按實力本可擔負起推翻元朝的曆史重任,但陳友諒篡權後急遽蛻變,最後衆叛親離,自取滅亡。
非紅巾軍系統的張士誠、方國珍,乘天下大亂之機,割據一方,叛服無常,早已失去農民起義的性質。
朱元璋穩紮穩打,逐步壯大,最後擔負起推翻元朝、統一全國的曆史使命。
①乾隆《蘇州府志》卷十《田賦》三。
②長谷真逸:《農田餘話》卷上。
③長谷真逸:《農田餘話》卷上。
第三節 朱元璋削平群雄 朱元璋是濠州鐘離太平鄉孤莊村人,出身于十分貧苦的農民家庭。
至正四年(1344)春,淮河上遊瘟疫流行,他的父、母、長兄相繼病故,他掩埋了他們的屍體後,入寺為僧,後來遊方化緣,飽受社會黑暗之苦,深知人世艱辛。
至正十一年(1351)紅巾軍起義爆發,“初起汝颍,次及鳳陽之南廂。
未幾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禦制皇陵碑》)。
元璋目睹“元将至,略民為俘,鄰境騷動”(《天潢玉牒》),遂決意投奔郭子興部紅巾軍。
他作戰勇敢,足智多謀,被郭子興視為親信。
至正十三年(1353),元軍解圍後,郭子興與徐州帥趙均用、彭大父子失和。
朱元璋意識到掌握軍隊的重要性。
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到家鄉鐘離,“倡農夫以入伍。
..不逾月而衆集”(《禦制皇陵碑》),共達七百餘人,其中有幼時相好徐達、邵榮、周德興等人。
加上後來入伍的鄧愈、常遇春、胡大海等,至正十五年兼并的巢湖水師俞廷玉、俞通海父子,廖永忠、廖永安兄弟,桑世傑、張德勝等,都是朱元璋隊伍的骨幹。
他們出身貧苦,勇敢善戰,反元堅決。
朱元璋隊伍中雖然兼并過不少地主武裝,但并不影響它的紅巾軍本色。
郭子興提拔朱元璋為鎮撫、總管。
十五年三月,郭子興死。
四月,宋政權任命郭子興子天叙為都元帥,子興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從此,這支部隊正式歸宋政權統轄。
五月,朱元璋兼并部分巢湖水師後,開始南渡。
六月,取采石、太平。
定遠人馮國用曾向朱元璋建議:“金陵龍盤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後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
”(《明史·馮國用傳》)太平知府陶安也說:“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
”(《明史·陶安傳》)朱元璋決定東取集慶(今江蘇南京)。
是年七月、九月,兩攻集慶失利,郭天叙、張天佑被叛将出賣,俘送元軍殺害。
十六年三月,朱元璋親率大軍三攻集慶,一舉攻克,殺元江南行台禦史大夫福壽,改集慶路為應天府。
遂分兵取鎮江、金壇。
七月,宋政權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佥。
不久,宋政權在應天設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命朱元璋為平章。
朱元璋占據應天後,東有張士誠倚江南之富庶,争奪江浙地盤;西有陳友諒憑長江中遊地利,時時發兵來犯。
陳、張沆瀣一氣,以消滅朱元璋為己任。
朱元璋要坐穩應天,在兩強夾縫中立足,是相當困難的。
朱元璋的成功,在于他采取了正确的戰略方針,這是當時其他武裝所不可企及的。
朱元璋注意延攬人才,制定正确的戰略方針。
入據金陵,采納了馮國用、陶安之獻策;克徽州,問計于老儒朱升,有“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對;征浙東,胡大海引薦青田劉基、浦江宋濂、龍泉章溢、麗水葉琛等“四先生”。
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陳友諒進攻應天,朱元璋左右意見分歧,“獻計者或謀以城降,或以鐘山有王氣,欲棄據之,或欲決死一戰,不勝而走未晚也”。
劉基奮然曰:“先斬主降議及奔鐘山者,乃可破賊爾。
”①然後提出戰略方針:“士誠自守虜,不足慮。
友諒劫主脅下,名号不正,地據上遊,其心無日不忘我,宜先圖之。
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明史·劉基傳》)朱元璋非常注意采納這些有識之士的精辟見解,使自己的隊伍穩步發展。
在軍事上,采取了先陳後張的方針。
徐壽輝為天完皇帝時,雙方并無矛盾,隻是至正十五年(1355)時,巢湖水師将領李普勝企圖兼并朱元璋軍失敗被殺,促使水師分裂,俞廷玉等歸朱元璋,趙普勝等歸天完,在皖南青陽、石埭、潛山一帶小有磨擦。
朱元璋重點進攻應天周圍的徽、婺、湖、信等州,以穩住南方陣地,迫使張士誠不敢來犯。
至正二十年(1360)後,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對付西線陳友諒,戰線逐漸推向皖西、江西,利用陳友諒篡位引起的内部矛盾,大量納降徐壽輝、趙普勝的舊部,進一步孤立陳友諒。
在政治上,朱元璋始終利用宋政權作屏障,保持與宋政權在政治上的一緻,朱無璋軍克婺州(今浙江金華),開設浙東行省,于省門立兩大黃旗,兩旁立兩牌。
旗上書雲:“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牌上書雲:“九天日月開黃道,宋國江山複寶圖”①。
這與韓山童、劉福通“直抵幽燕之地,重開大宋之天”的口号是一脈相承的。
盡管朱元璋早已獨自發展,但始終寄名于宋政權之下。
至正十九年五月,小明王升元璋為江南行省左丞相。
二十一年正月,小明王封元璋為吳國公。
二十三年二月,元璋親去安豐救出小明王、劉福通,安置在滁州,二十四年,朱元璋稱吳王,其紀年仍用龍鳳,榜文命令仍稱“皇帝聖旨,吳王令旨”。
朱元璋非常善于用縱橫捭阖的手段來緩沖敵人的壓力或調整自己的部署。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察罕帖木兒用兵山東,招降田豐、王士誠等,勢不可擋。
朱元璋遣使北上與察罕通好,并說:“吾今遣人往與通好,觀其所處何如,然後議焉。
”(《明太祖實錄》卷九)用盡了韬晦之計。
在經濟上,朱元璋初期采用抄掠地主财物、強令百姓歲納寨糧的政策。
後期為長久計,他放棄抄掠、強納寨糧的辦法,采用承認農民奪田或占田,鼓勵開荒為己業,“給民戶田”(劉辰《國初事迹》),收取田租的政策;同時,大力開展軍屯、民屯,在應天近郊、江陰、衢州等地屯田,收效十分明顯。
在賦稅方面采取輕徭薄賦,至正二十四年(1364)稱吳王時,“賦稅十取一,役法計田出夫”(《明史·食貨志二》);商稅也低,由十五取一,降至三十取一;鹽稅從十取二,降至二十取一。
為發展貿易,至正二十一年(1361)于應天府設寶源局,鑄大中通寶錢流通。
朱元璋的統一戰争是從至正二十三年(1363)開始的。
屢敗于朱元璋的①黃伯生:《誠意伯劉公行狀》,《誠意伯文集》卷首。
①《國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引俞本《皇明紀事錄》。
陳友諒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敗,這年四月,陳友諒特制數百艘大艦,“艦高數丈,外飾丹漆,上下三級,級置走馬棚,下設闆房為蔽,置舫數十其中,上下人不聞相語,舫箱皆裹以鐵”。
他選擇了朱元璋率軍北上救援小明王尚未回師之機,兵号稱60萬,“載其家屬百官,空國而來”(《明太祖實錄》卷十二)。
陳友諒軍首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洪都城原先緊靠贛江,朱元璋考慮在先,已将城牆改建為離江岸30步。
友諒軍來攻,大艦無法靠近城牆,隻得登岸圍城。
洪都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率軍死守85天,為朱元璋準備水軍迎戰陳友諒于鄱陽湖赢得了時間。
七月,朱元璋親率20萬大軍來援,陳友諒退至鄱陽湖。
鄱陽湖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水軍大會戰。
陳友諒人衆、艦大,朱元璋人少、艦小,雙方差距懸殊。
但朱元璋深知他的部隊士氣高漲,上下一心;而陳友諒弑主篡權,“唯知巨艦,未知軍心哐怯”(《明太祖實錄》卷十二)。
朱元璋看準了陳友諒的弱點,一開始就采用火攻。
七月二十一日,雙方激戰于鄱陽湖,開始朱元璋軍無法靠近巨艦,朱元璋也險遭不測。
後來他采用火攻,利用風勢發火槍,焚毀陳友諒戰艦20餘艘。
二十二日,朱元璋組織敢死勇士,駕駛滿載火藥等易燃物的小舟,沖向敵陣,乘風縱火,焚其艦船數百。
友諒弟友仁、友貴及平章陳普略等許多重要将領被焚死。
“煙焰漲天,湖水盡赤,死者大半”(《明太祖實錄》卷十二)。
據統計,是日陳友諒将士被焚溺緻死者達6萬人,朱元璋軍溺死者7000餘人。
經二十三、二十四兩天激戰,陳友諒不得不退入草鞋山。
八月,陳友諒“糧絕勢困”,“進退失據”,準備逃奔武昌。
二十七日,在向湖口突圍時中矢死。
張定邊等乘夜用小舟載其屍及子陳理逃回武昌,陳理繼位。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率水陸大軍征武昌,陳理降,大漢割據政權滅亡。
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标是平江張士誠。
滅張戰争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占領蘇北、淮河流域諸城鎮;第二階段占領江南地區諸城鎮;第三階段圍攻平江。
即所謂“先取通泰諸郡縣,翦其羽翼,後轉取浙西”①的戰略部署。
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朱元璋發布文告,指責張士誠“假元之令,叛服不常..啟釁多端,襲我安豐,寇我諸全,連兵構禍,罪不可逭”(《明太祖實錄》卷十五)。
令徐達、常遇春等于次年四月前全部攻占士誠在蘇北和淮河流域的地盤。
至正二十六年(1366)五月,朱元璋發布著名的《平周檄》。
這篇檄文雖仍用“皇帝聖旨”和“龍鳳”年号,卻完全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污蔑紅巾軍“根蟠汝、颍,蔓延河、洛。
妖言既行,兇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
二十年五月,陳友諒挾徐壽輝攻占太平。
閏五月,殺徐壽輝于采石,自稱皇帝,改國号為大漢,年号大義,仍以鄒普勝為太師,以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兼知樞密院事。
陳友諒篡位後,“其将士皆離心,且政令不一”(《明太祖實錄》卷九)。
趙普勝、徐壽輝舊部紛紛離去。
而陳友諒則把矛頭指向應天(今江蘇南京)的朱元璋,企圖聯合已經降元的平江張士誠對朱元璋東西夾擊。
張士誠未敢出兵。
陳友諒稱帝後不久,即沿江而下直奔應天,結果在龍灣中計大敗,逃回江州。
朱元璋乘勝連克太平、安慶等地,趙普勝舊部張志雄,徐壽輝舊部、駐守袁州多年的歐普祥,浮梁(今江西景德鎮北)守将于光等投奔朱元璋。
二十一年,陳友諒多次反撲失敗,朱元璋占領江州,陳友諒逃奔武昌。
陳友諒饒州守将吳宏、建昌守将王溥、龍興守将胡廷瑞等均以城降朱元璋。
二十二年,吉安孫本立、曾萬中,龍泉彭昌中等降朱元璋。
這時,陳友諒已面臨衆叛親離、“疆土日蹙”的局面。
二十三年,陳友諒不顧一切發動了鄱陽湖大戰,終于自取滅亡。
陳友諒殺害徐壽輝篡奪政權後,天完舊将明玉珍宣布與陳友諒“不與相通”,在四川形成割據。
明玉珍是随州(今湖北随縣)梅丘裡平林聚農民。
元末兵起後,被當地富豪推為屯長,組織武裝結寨自保。
至正十三年冬,投奔徐壽輝,授為統軍元帥,守沔陽。
十七年秋,占領重慶,徐壽輝授為隴蜀行省參政。
十八年,敗李喜喜“青軍”于普安(今四川劍閣)、廣元,天完升玉珍為隴蜀行省左丞。
十九年四月,克嘉定(今四川樂山),敗元四川行省平章朗革歹等,殺右丞完者都,進克成都、隆慶、潼川。
從此,元朝在四川的統治宣告結束。
二十年閏五月,陳友諒弑徐壽輝稱帝,“友諒使來,宋主(即徐壽輝)崩弑外聞,乃斬使焚書,三軍缟素,為宋主發喪,附膺哀悼,殆不堪忍。
..自是議讨友諒,移檄四方,會兵三峽。
..谥宋主曰:&lsquo應天啟運獻武皇帝&rsquo,廟号世宗,猶舜之宗堯也”①,明玉珍又“立壽輝廟于城南,春秋奉祀”②,對壽輝表示十分忠誠。
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稱隴蜀王。
二十三年正月,明玉珍稱帝,國号大夏,改元天統,仿周制,設六卿,以戴春為冢宰,萬勝為司馬,張文炳為司空,尚大亨、莫仁壽為司寇,吳文仁、周興為司徒,劉祯為宗伯,廢釋老二教,上奉彌勒,賦稅十取其一,“農家無力役之征”③。
明玉珍曾出兵陝西、雲南、貴州等地,但多不能守,以後很少出兵,重于防守。
二十五年,明玉珍更六卿為中書省、樞密院,以戴春為左丞相,萬勝為右丞相,尚大亨、張文炳為知院,鄒興等為平章。
二十六年春,明玉珍病死,遺言:“汝等同心協力,但可自守,慎勿妄窺中原,亦不可與各鄰國構隙。
”又說:“元虜未逐,餘志不能遂也。
”④子明升即位,年僅10歲。
高郵之戰使張士誠轉危為安。
脫脫在前線罷兵權後,元軍大亂,張士誠乘機出擊,擴大地盤,并且拒絕元廷的多次招安。
至正十五年(1355)底,淮東大饑,士誠遣其弟士德占領通州(今江蘇南通),渡江克常熟。
次年二月,攻占平江路(治今江蘇蘇州)。
士誠改平江路為隆平府,将政權機構從高郵遷來。
又分兵連克無錫、常州、松江、湖州、杭州,占有富庶的長江三角洲。
這時淮西朱元璋已攻占集慶(今江蘇南京),勢力向東擴展,朱、張雙方在鎮江形成對峙。
至正十七年,朱元璋軍連克長興、常州、泰興、江陰、常熟等地,張士德在常熟被朱元璋軍擒獲。
“于是,士誠北有淮海,南有浙西,江陰、長興二邑皆其要害。
長興據太湖口,陸走廣德諸郡;江陰枕大江,扼姑蘇、通州濟渡之處。
得長興,則士誠步騎不敢出廣德、宣、歙;得江陰,則士誠舟師不敢泝大江,上金、焦。
至是并為我(指朱元璋軍)有,士誠侵轶路絕”(《明太祖實錄》卷五)。
張士誠戰場上屢戰屢敗。
割據台、溫、慶元地區的方國珍奉元朝之命進攻張士誠。
在内外交困、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張士誠接受元朝招安,妥歡貼睦爾降旨授士誠為太尉。
張士誠降元後,繼續與朱元璋争奪地盤,雙方在江南地區大體上維持原①劉桢:《玄宮之碑》,1982年明玉珍墓出土。
②楊學可:《明氏實錄》。
③楊學可:《明氏實錄》。
④楊學可:《明氏實錄》。
來态勢,但在蘇北、魯南、皖北一帶,張士誠利用宋政權衰敗之機,把勢力一直擴張到濟甯、濠州一線。
元廷為解決京師饑荒,于至正十九年九月,不惜以禦酒龍衣賜張士誠,以換取海運糧。
從至正二十年到二十三年(1360&mdash1363),張士誠和方國珍,一個出糧,一個出船,每年海運糧11萬石至13萬石不等,解往大都,從而延長了元朝的反動統治。
張士誠集團也是一夥新生的地主分子,他們割據平江後,“無不志在良田美宅”①,“諸公經國為務,畜聲伎,購圖畫,唯酒色耽樂為從,民間奇石名木,必見豪奪。
..諸公宴集,辄費米千石”②。
張士誠“經歲不出門,不理政事”③,其弟張士信,有“後房百餘人,習天魔舞隊,珠金玉翠,極其麗飾”(《明太祖實錄》卷二十)。
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士誠遣呂珍進攻宋政權最後據點安豐,朱元璋救出小明王、劉福通,才使他們幸免于難。
九月,士誠自稱吳王,遣使赴京請命,妥歡貼睦爾不允。
元廷又遣戶部侍郎博羅帖木兒、監丞賽因不花到平江催海運糧,士誠不允,雙方關系斷絕。
江浙行省的元朝官員也被士誠排擠。
此後,張士誠集團更加腐朽堕落,滅亡之時也指日可待了。
自從至正十四年(1354)高郵戰役後,北南紅巾軍都從起義的低谷走了出來,展開了規模更大的反元武裝鬥争。
北方紅巾軍分兵三路北伐,對元朝在北方的統治予以沉重打擊,并為南方紅巾軍的發展和朱元璋隊伍的壯大創造了條件。
南方紅巾軍戰績輝煌,按實力本可擔負起推翻元朝的曆史重任,但陳友諒篡權後急遽蛻變,最後衆叛親離,自取滅亡。
非紅巾軍系統的張士誠、方國珍,乘天下大亂之機,割據一方,叛服無常,早已失去農民起義的性質。
朱元璋穩紮穩打,逐步壯大,最後擔負起推翻元朝、統一全國的曆史使命。
①乾隆《蘇州府志》卷十《田賦》三。
②長谷真逸:《農田餘話》卷上。
③長谷真逸:《農田餘話》卷上。
第三節 朱元璋削平群雄 朱元璋是濠州鐘離太平鄉孤莊村人,出身于十分貧苦的農民家庭。
至正四年(1344)春,淮河上遊瘟疫流行,他的父、母、長兄相繼病故,他掩埋了他們的屍體後,入寺為僧,後來遊方化緣,飽受社會黑暗之苦,深知人世艱辛。
至正十一年(1351)紅巾軍起義爆發,“初起汝颍,次及鳳陽之南廂。
未幾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禦制皇陵碑》)。
元璋目睹“元将至,略民為俘,鄰境騷動”(《天潢玉牒》),遂決意投奔郭子興部紅巾軍。
他作戰勇敢,足智多謀,被郭子興視為親信。
至正十三年(1353),元軍解圍後,郭子興與徐州帥趙均用、彭大父子失和。
朱元璋意識到掌握軍隊的重要性。
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到家鄉鐘離,“倡農夫以入伍。
..不逾月而衆集”(《禦制皇陵碑》),共達七百餘人,其中有幼時相好徐達、邵榮、周德興等人。
加上後來入伍的鄧愈、常遇春、胡大海等,至正十五年兼并的巢湖水師俞廷玉、俞通海父子,廖永忠、廖永安兄弟,桑世傑、張德勝等,都是朱元璋隊伍的骨幹。
他們出身貧苦,勇敢善戰,反元堅決。
朱元璋隊伍中雖然兼并過不少地主武裝,但并不影響它的紅巾軍本色。
郭子興提拔朱元璋為鎮撫、總管。
十五年三月,郭子興死。
四月,宋政權任命郭子興子天叙為都元帥,子興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從此,這支部隊正式歸宋政權統轄。
五月,朱元璋兼并部分巢湖水師後,開始南渡。
六月,取采石、太平。
定遠人馮國用曾向朱元璋建議:“金陵龍盤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後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
”(《明史·馮國用傳》)太平知府陶安也說:“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
”(《明史·陶安傳》)朱元璋決定東取集慶(今江蘇南京)。
是年七月、九月,兩攻集慶失利,郭天叙、張天佑被叛将出賣,俘送元軍殺害。
十六年三月,朱元璋親率大軍三攻集慶,一舉攻克,殺元江南行台禦史大夫福壽,改集慶路為應天府。
遂分兵取鎮江、金壇。
七月,宋政權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佥。
不久,宋政權在應天設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命朱元璋為平章。
朱元璋占據應天後,東有張士誠倚江南之富庶,争奪江浙地盤;西有陳友諒憑長江中遊地利,時時發兵來犯。
陳、張沆瀣一氣,以消滅朱元璋為己任。
朱元璋要坐穩應天,在兩強夾縫中立足,是相當困難的。
朱元璋的成功,在于他采取了正确的戰略方針,這是當時其他武裝所不可企及的。
朱元璋注意延攬人才,制定正确的戰略方針。
入據金陵,采納了馮國用、陶安之獻策;克徽州,問計于老儒朱升,有“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對;征浙東,胡大海引薦青田劉基、浦江宋濂、龍泉章溢、麗水葉琛等“四先生”。
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陳友諒進攻應天,朱元璋左右意見分歧,“獻計者或謀以城降,或以鐘山有王氣,欲棄據之,或欲決死一戰,不勝而走未晚也”。
劉基奮然曰:“先斬主降議及奔鐘山者,乃可破賊爾。
”①然後提出戰略方針:“士誠自守虜,不足慮。
友諒劫主脅下,名号不正,地據上遊,其心無日不忘我,宜先圖之。
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明史·劉基傳》)朱元璋非常注意采納這些有識之士的精辟見解,使自己的隊伍穩步發展。
在軍事上,采取了先陳後張的方針。
徐壽輝為天完皇帝時,雙方并無矛盾,隻是至正十五年(1355)時,巢湖水師将領李普勝企圖兼并朱元璋軍失敗被殺,促使水師分裂,俞廷玉等歸朱元璋,趙普勝等歸天完,在皖南青陽、石埭、潛山一帶小有磨擦。
朱元璋重點進攻應天周圍的徽、婺、湖、信等州,以穩住南方陣地,迫使張士誠不敢來犯。
至正二十年(1360)後,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對付西線陳友諒,戰線逐漸推向皖西、江西,利用陳友諒篡位引起的内部矛盾,大量納降徐壽輝、趙普勝的舊部,進一步孤立陳友諒。
在政治上,朱元璋始終利用宋政權作屏障,保持與宋政權在政治上的一緻,朱無璋軍克婺州(今浙江金華),開設浙東行省,于省門立兩大黃旗,兩旁立兩牌。
旗上書雲:“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牌上書雲:“九天日月開黃道,宋國江山複寶圖”①。
這與韓山童、劉福通“直抵幽燕之地,重開大宋之天”的口号是一脈相承的。
盡管朱元璋早已獨自發展,但始終寄名于宋政權之下。
至正十九年五月,小明王升元璋為江南行省左丞相。
二十一年正月,小明王封元璋為吳國公。
二十三年二月,元璋親去安豐救出小明王、劉福通,安置在滁州,二十四年,朱元璋稱吳王,其紀年仍用龍鳳,榜文命令仍稱“皇帝聖旨,吳王令旨”。
朱元璋非常善于用縱橫捭阖的手段來緩沖敵人的壓力或調整自己的部署。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察罕帖木兒用兵山東,招降田豐、王士誠等,勢不可擋。
朱元璋遣使北上與察罕通好,并說:“吾今遣人往與通好,觀其所處何如,然後議焉。
”(《明太祖實錄》卷九)用盡了韬晦之計。
在經濟上,朱元璋初期采用抄掠地主财物、強令百姓歲納寨糧的政策。
後期為長久計,他放棄抄掠、強納寨糧的辦法,采用承認農民奪田或占田,鼓勵開荒為己業,“給民戶田”(劉辰《國初事迹》),收取田租的政策;同時,大力開展軍屯、民屯,在應天近郊、江陰、衢州等地屯田,收效十分明顯。
在賦稅方面采取輕徭薄賦,至正二十四年(1364)稱吳王時,“賦稅十取一,役法計田出夫”(《明史·食貨志二》);商稅也低,由十五取一,降至三十取一;鹽稅從十取二,降至二十取一。
為發展貿易,至正二十一年(1361)于應天府設寶源局,鑄大中通寶錢流通。
朱元璋的統一戰争是從至正二十三年(1363)開始的。
屢敗于朱元璋的①黃伯生:《誠意伯劉公行狀》,《誠意伯文集》卷首。
①《國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引俞本《皇明紀事錄》。
陳友諒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敗,這年四月,陳友諒特制數百艘大艦,“艦高數丈,外飾丹漆,上下三級,級置走馬棚,下設闆房為蔽,置舫數十其中,上下人不聞相語,舫箱皆裹以鐵”。
他選擇了朱元璋率軍北上救援小明王尚未回師之機,兵号稱60萬,“載其家屬百官,空國而來”(《明太祖實錄》卷十二)。
陳友諒軍首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洪都城原先緊靠贛江,朱元璋考慮在先,已将城牆改建為離江岸30步。
友諒軍來攻,大艦無法靠近城牆,隻得登岸圍城。
洪都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率軍死守85天,為朱元璋準備水軍迎戰陳友諒于鄱陽湖赢得了時間。
七月,朱元璋親率20萬大軍來援,陳友諒退至鄱陽湖。
鄱陽湖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水軍大會戰。
陳友諒人衆、艦大,朱元璋人少、艦小,雙方差距懸殊。
但朱元璋深知他的部隊士氣高漲,上下一心;而陳友諒弑主篡權,“唯知巨艦,未知軍心哐怯”(《明太祖實錄》卷十二)。
朱元璋看準了陳友諒的弱點,一開始就采用火攻。
七月二十一日,雙方激戰于鄱陽湖,開始朱元璋軍無法靠近巨艦,朱元璋也險遭不測。
後來他采用火攻,利用風勢發火槍,焚毀陳友諒戰艦20餘艘。
二十二日,朱元璋組織敢死勇士,駕駛滿載火藥等易燃物的小舟,沖向敵陣,乘風縱火,焚其艦船數百。
友諒弟友仁、友貴及平章陳普略等許多重要将領被焚死。
“煙焰漲天,湖水盡赤,死者大半”(《明太祖實錄》卷十二)。
據統計,是日陳友諒将士被焚溺緻死者達6萬人,朱元璋軍溺死者7000餘人。
經二十三、二十四兩天激戰,陳友諒不得不退入草鞋山。
八月,陳友諒“糧絕勢困”,“進退失據”,準備逃奔武昌。
二十七日,在向湖口突圍時中矢死。
張定邊等乘夜用小舟載其屍及子陳理逃回武昌,陳理繼位。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率水陸大軍征武昌,陳理降,大漢割據政權滅亡。
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标是平江張士誠。
滅張戰争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占領蘇北、淮河流域諸城鎮;第二階段占領江南地區諸城鎮;第三階段圍攻平江。
即所謂“先取通泰諸郡縣,翦其羽翼,後轉取浙西”①的戰略部署。
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朱元璋發布文告,指責張士誠“假元之令,叛服不常..啟釁多端,襲我安豐,寇我諸全,連兵構禍,罪不可逭”(《明太祖實錄》卷十五)。
令徐達、常遇春等于次年四月前全部攻占士誠在蘇北和淮河流域的地盤。
至正二十六年(1366)五月,朱元璋發布著名的《平周檄》。
這篇檄文雖仍用“皇帝聖旨”和“龍鳳”年号,卻完全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污蔑紅巾軍“根蟠汝、颍,蔓延河、洛。
妖言既行,兇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