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元朝統治的衰敗與元末農民大起義
關燈
小
中
大
折。
起義再起和最後失敗正當紅巾軍處于劣勢之時,至正十三年正月,泰州白駒場(今屬江蘇東台)鹽販張士誠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18人,殺多次窘辱過士誠的弓兵丘義及諸富戶,募集鹽丁起兵。
四月,攻破泰州,擁衆萬餘。
五月,克興化。
未幾,又克高郵。
十四年正月,士誠自稱誠王,國号大周,改元天佑。
九月,妥歡貼睦爾命脫脫出師高郵。
脫脫總諸王各愛馬、諸省各翼軍馬,董督總兵、領兵大小官将,号稱百萬,“旌旗累千裡,金鼓震野,出師之盛,未有過之者”(《元史·脫脫傳》)。
十一月,元軍抵高郵,士誠大敗,退入城中不出。
元軍分兵破六合、鹽城、興化等地。
高郵被圍,城中不可支,日議投降事,但又恐罪不能赦,不敢投降。
十二月,妥歡貼睦爾突然下诏削去脫脫兵權,頓時引起一場混亂,百萬元軍不戰自潰,形勢發生急遽變化。
元廷自己制造的這場動亂是元朝政治腐敗、妥歡貼睦爾走向堕落的必然結果。
先是脫脫複相之前,康裡人哈麻、雪雪兄弟屢次在帝面前為其美言,脫脫複相後深為感激,升哈麻為中書右丞。
不久,哈麻與脫脫發生矛盾,降為宣政院使,于是對脫脫懷恨在心。
他偷偷引進西天僧教妥歡貼睦爾運氣術,哈麻妹婿集賢大學士秃魯帖木兒亦薦西蕃僧伽磷真,所教者名“演揲兒”,漢語“大喜樂”。
大喜樂是一種宗教舞蹈,又是一種氣功。
秃魯帖木兒利用這種運氣及房中之術,誘導妥歡貼睦爾進行淫樂。
秃魯帖木兒又薦老的沙等10人,号稱“倚納”。
這些“倚納”用高麗宮女為耳目,專門刺探公卿貴人家的命婦,市井街坊的良家婦女,引入宮中,供妥歡貼睦爾和這些“倚納”淫樂。
妥歡貼睦爾與推行至正新政時判若兩人,全然不顧皇帝尊嚴,與這些男女相與亵狎,甚至男女赤身裸體,尋歡作樂。
其淫樂的秘室即築于宣文閣之旁,稱之為“皆即兀該”,漢語“事事無礙”的意思。
又在上都修穆清閣,有房數百間,亦為大喜樂的場所。
當時,“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無所禁止,醜聲穢行,雖市井之人,亦惡聞之”(《庚申外史》)。
脫脫對此亦深惡痛絕,欲将哈麻除之。
哈麻獲悉後,百般挑撥皇後、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與脫脫兄弟的關系。
脫脫出征高郵後,妥歡貼睦爾任命哈麻為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唆使監察禦史奏劾脫脫和也先帖木兒罪行,故妥歡貼睦爾下诏削脫脫兵權,命谪遷雲南鎮西路(今騰沖西),家産籍沒。
十五年十二月,哈麻矯旨遣使鸩死脫脫于雲南貶所。
高郵戰役是元末農民戰争的一個轉折點。
“大軍百萬,一時四散。
..其散而無所附者,多從紅軍,鐵甲一軍入襄陽,号鐵甲兵者是也”(《庚申外史》)。
從此,元廷再也沒有力量糾集如此衆多的兵力來鎮壓起義軍,隻能主要依靠地主武裝來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
農民起義軍則以此為轉折,重新積聚力量,組織隊伍,掀起規模更大的武裝鬥争高潮。
至正十五年(1350)二月,劉福通迎韓山童子林兒于砀山夾河,在亳州(今安徽亳縣)正式建立宋政權,改元龍鳳,立林兒為帝,号“小明王”。
以杜遵道、盛文郁為丞相,羅文素、劉福通為平章,福通弟劉六為知樞密院事。
不久,因杜遵道專權,被福通殺死,福通自任丞相,加封太保。
宋政權的機構建設逐步完善,中央有中書省、樞密院、禦史台,中書省下設六部;地方設行中書省,先後曾建立過淮安行省(平章趙均用)、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益都行省(平章毛貴)、曹州行省(平章武某)、遼陽行省(平章毛居敬、潘誠、關铎、沙劉二等),行省下置府、縣;管軍機構與天完政權同。
宋政權建立後,元廷命答失八都魯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代替太不花為中原地區元軍總指揮。
答失八都魯率軍進駐許州長葛(今河南長葛東北),為劉福通軍所敗,士卒奔潰。
十五年九月,答失八都魯至中牟,收集潰散士卒,劉福通突然劫營,大獲辎重,并俘其子孛羅貼木兒。
但紅巾軍又遭元将劉哈剌不花襲擊,孛羅帖木兒又被救回。
劉福通命其将趙明達取嵩(今河南嵩縣)、汝(今臨汝)、洛陽,北渡孟津至懷慶路(今河南沁陽),河之北大為震動。
元廷不得不自豫南調察罕帖木兒來應戰,趙明達戰敗。
十二月,答失八都魯進攻太康,進圍亳州,劉福通使小明王避兵于安豐,自領兵與答失八都魯戰于太康、亳州,擊退元軍,亳州得安。
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劉福通分兵出擊,發動了著名的三路北伐,意欲一舉包圍大都,推翻元朝。
西路軍由李武、崔德率領。
他們出潼關,克陝、虢(今河南靈寶),扼崤函,轉攻晉南。
十七年初,李武、崔德轉攻陝西,下商州(今陝西商縣),攻武關。
二月,奪七盤,進據藍田,前鋒直抵灞上,進逼奉元路(治今陝西西安),分兵攻占同(今大荔)、華(今華縣)諸州。
陝西省台連連告急,元廷不得不命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劉哈剌不花等前去救援,西路軍敗走興元(今陝西關中)。
閏九月,劉福通增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入陝,與李武、崔德彙合,自興元轉攻秦(今甘肅天水)、隴(今陝西隴縣),據鞏昌(今屬陝西),敗于察罕貼木兒,西路軍潰退。
次年,一部分西路軍在李喜喜率領下南下四川,改稱“青巾”,被徐壽輝部将明玉珍逐走。
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李武、崔德向李思齊投降。
東路軍的統帥是毛貴。
他原是趙均用的部将。
至正十四年,趙均用與彭早住等高濠州東去盱眙、泗州後,進據安東州(今江蘇漣水),與元将董抟霄激戰于北沙、廟灣、沙浦等地,大敗元軍于泗州。
十六年三月,揚州地主武裝“青軍”頭目張明鑒逐走鎮南王孛羅普化,孛羅普化奔淮安。
不久,王宣所部“黃軍”反。
十月,趙均用聯絡青軍、黃軍圍攻淮安,殺鎮南王孛羅普化而據之。
宋政權命趙均用為淮安等處行中書省平章。
毛貴奉趙均用命,轉戰于安東、海甯、沭陽、贛榆一帶。
十七年初,元将也速攻海甯,毛貴奪其戰船,由海道入山東。
二月,毛貴取膠州(今山東膠縣),擊斃元山東宣慰使釋嘉讷。
又下海,轉攻益都,益王買奴逃遁,遂下濱州(今濱縣北)。
四月,克莒州(今莒縣)。
短短二三個月内,盡有山東州縣。
元廷急命湖廣行省左丞相太不花,知樞密院事孛蘭奚及董抟霄等出兵鎮壓毛貴;又命答失八都魯攻曹州盛文郁部,防止盛部與毛部勢相聯結。
為防止毛貴北上,急從太不花、答失八都魯等三處軍馬内,擇其精銳守河北。
七月,元鎮守黃河義兵萬戶田豐響應毛貴起義,克濟甯路(治今山東巨野)。
是年冬,駐棣州(今山東惠民)的義兵千戶餘寶殺知樞密院事寶童起義。
負責鎮壓山東農民軍的總指揮紐的該一直龜縮于東昌(今山東聊城),不敢出戰。
次年正月,田豐取東平。
二月,毛貴克濟南。
至此,山東幾乎盡為紅巾軍所有。
宋政權在山東設益都等處行中書省,命毛貴為平章。
毛貴立賓興院,選用官吏,又于萊州大規模屯田,官民田十止收二分,生産大有發展(《元史·順帝紀八》)。
毛貴把山東建成後方穩固的基地,然後揮師北上。
至正十八年(1358)二月,毛貴兵至河北南皮魏家莊,殺河南行省右丞董抟霄。
又連克清(今河北青縣)、滄(今河北滄州東南)二州,據長蘆鎮。
三月,克薊州(今天津薊縣),至郭州棗林、柳林(均在今北京市境内),元樞密副使達國珍戰死。
毛貴兵進逼大都,“京師人心大駭,在廷之臣,或勸乘輿北巡以避之,或勸遷都關陝,衆議紛紛”(《元史·劉哈剌不花傳》)。
當時形勢對紅巾軍非常有利,答失八都魯已病死,其子孛魯帖木兒與察罕帖木兒互相攻伐,京師十分空虛。
但由于中路軍作戰失利,未能突破山西、河北元軍防線,從而與東路軍彙合攻大都,緻使毛貴孤軍深入,在柳林敗于元将劉哈剌不花,不得不退師濟南。
十九年四月,從淮安來山東投奔毛貴的趙均用,殺害毛貴。
七月,毛貴部将續繼祖自遼陽回益都,又殺趙均用。
山東各地紅巾軍雖奉毛貴子小毛平章為帥,但實力大受影響。
而田豐自稱花馬王,王士誠稱掃地王,田豐與王士誠為争奪地盤互相攻伐。
至正二十一年(1361)夏,察罕帖木兒開始進攻山東紅巾軍,發并州軍出井陉,遼、沁軍出邯鄲,澤、潞軍出磁州,懷、衛軍出白馬,以及汴梁、洛陽諸軍,水陸俱下,分道并進。
自率主力軍渡孟津,逾懷慶,直抵山東,相繼占領冠州(今山東冠縣)、東昌。
八月,察罕帖木兒遣其子擴廓帖木兒及其将閻思李、關保、虎林赤由東阿造浮橋渡河,田豐率2萬人奪橋未成,元軍占領長清。
田豐屢敗,不得已降元,察罕帖木兒報請元廷授以山東行省平章職。
田豐招降棣州餘寶、東平王士誠、東昌楊誠。
八月,元軍下濟南,南取泰安,北攻濟陽、章丘,東略沿海諸州縣,紅巾軍節節敗退。
察罕帖木兒因鎮壓紅巾軍有功,升中書平章政事、知河南山東行樞密院事。
十月,元軍進圍益都。
二十二年六月,田豐、王士誠設計殺察罕帖木兒,重返紅巾軍隊伍,回到益都。
擴廓帖木兒襲父職,繼續圍攻益都。
是年十一月,元軍破城,田豐、王士誠被俘殺,守将陳猱頭以下二百餘人被俘後送京師處死。
山東紅巾軍全部被鎮壓。
中路軍是曹州盛文郁的部隊。
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由關先生(關铎)、破頭潘(潘誠)、馮長舅、沙劉二等率領,逾太行山入山西,取澤州之陵川、高平。
閏九月,克潞州(今山西長治),在冀甯路(治今山西太原)遇阻。
十八年春,毛貴率東路軍北上,直趨大都。
為加強側翼力量,阻止元軍來援,命其将王士誠、續繼祖自益都出兵攻懷慶,克晉甯,與中路軍配合,勢力大增。
于是,中路軍決定分兵兩路:一路攻绛州(今山西新绛);一路由沁州(今山西沁縣)攻冀甯、大同等地。
時毛貴進逼大都失利,察罕帖木兒在晉南伏擊中路紅巾軍取勝。
六月,關先生、破頭潘由遼州(今山西左權)轉攻冀甯,意欲從保定、定州(今河北定縣)突破元軍防線,失利,改向晉北。
十月,關先生等從定州轉攻大同、興和(今河北張北)等地。
十二月,關先生等克上都。
紅巾軍在上都燒毀元帝駐夏的宮阙後,再克全甯路(治今内蒙古翁牛特旗),焚魯王府。
進而攻取遼陽行省首府遼陽路(治今遼甯遼陽)。
宋政權遂于此處置遼陽行省,命毛居敬、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等為平章。
紅巾軍進入東北後,元守軍一觸即潰,而關内元軍則仍有一定實力,為此,他們決定進攻高麗。
高麗王與元廷有特殊關系,而且派軍進入中原鎮壓紅巾軍。
至正十九年(1359)二月,中路軍緻書高麗王,準備進攻高麗。
十一月,中路軍前鋒渡鴨綠江。
十二月,毛居敬率紅巾軍攻占義州、靜州、麟州、西京(今朝鮮平壤)。
以後轉戰于西北沿海諸州。
二十一年九月,關先生、破頭潘、沙劉二等再入高麗,一度攻占開京(今朝鮮開城),迫使高麗恭愍王逃奔福州(今朝鮮安東)。
次年初,關先生、沙劉二等戰死,餘衆在破頭潘率領下退回遼陽,四月,破頭潘在遼陽被俘。
中路軍至此全遭失敗。
宋政權分兵三路後,元廷不得不分散兵力對付各路紅巾軍,因而為劉福通親率的中央紅巾軍解除了元軍的壓力。
至正十七年六月,劉福通攻汴梁(今河南開封),不克。
八月,轉攻大名、衛輝等路,很快占領豫北、冀南廣大地區,屢敗元将答失八都魯,元廷對答失八都魯十分不滿,“頗疑其玩寇失機,使者促戰相踵”,紅巾軍僞造與答失八都魯通和書,“遺諸道路,使者果得之以進”(《元史·答失八都魯傳》)。
答失八都魯得知,憂憤而死,子孛羅帖木兒繼之。
十八年五月,劉福通克汴梁,并定為國都,實現了使“宋”政權名副其實的宿願。
這時,宋政權出現了鼎盛的局面。
《元史》稱:“造宮阙,易正朔,号召群盜,巴蜀、荊楚、江淮、齊魯、遼海,西至甘肅,所在兵起,勢相聯結”(《元史·察罕帖木兒傳》)。
紅巾軍也自稱:“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義舉兵,恢複中原,東逾齊魯,西北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悉皆款附。
如饑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藥石。
”①當時元朝主要兵力仍然集中在北方地區,尤其是靠鎮壓紅巾軍起家的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李思齊等軍閥勢力,全力以赴圍剿北方紅巾等各路軍隊,所以,北方紅巾軍在摧毀元朝統治的鬥争中,作出的貢獻和犧牲是不可估量的。
由于三路北伐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标,或先後遭緻失敗,或遠離宋都汴梁,宋政權很快從鼎盛開始逆轉。
至正十八年七月,察罕帖木兒移軍洛陽,孛羅帖木兒進攻曹州。
十一月,曹州失陷,曹州行省武宰相、仇知院犧牲。
十九年初,孛羅帖木兒北上代州(今山西代縣)、豐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東)、雲内(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東南),駐軍大同,切斷中路軍與汴梁的聯系。
二十年五月,察罕帖木兒移軍虎牢,分兵南路出汴南,攻陷歸、亳、陳、蔡,北路出汴東,置戰船于黃河内,略曹州南,據黃陵渡,又發陝西、山西各路元軍,把汴梁包圍得水洩不通。
八月,汴梁失陷,劉福通護韓林兒沖出重圍,逃奔安豐。
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張士誠遣将呂珍攻安豐,小明王急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不顧張士誠、陳友諒東西夾擊的危險,親率大軍北上,救出小明王、劉福通,安置于滁州。
至此,宋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二月,朱元璋稱吳王前夕,其将廖永安迎小明王、劉福通至應天,途經瓜步,将他們溺死①。
①鄭麟趾:《高麗史》卷四一《恭愍王》四。
①《國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引《通鑒博論》,《明太祖實錄》卷十二稱:“呂珍攻劉福通于安豐,入其城,殺福通等。
” 高郵戰役後,南方紅巾軍也利用這一機會,重振旗鼓。
黃陂漁民出身的倪文俊在重建天完政權中起了重要作用。
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倪文俊克沔陽,在漢川雞鳴儀大敗元軍,威順王寬徹普化之子報恩奴、接待奴、佛家奴戰死。
不久,倪文俊又連克襄陽、中興(今湖北江陵)、武昌、漢陽,俘威順王子歹帖木兒及王妃等。
元廷見其勢大,下诏招撫,因談判不成,倪文俊殺威順王子。
元廷命答失八都魯等守蕲黃,命太不花為湖廣行省左丞相,總兵湖南,全力剿捕紅巾軍。
十六年正月,天完建都漢陽,徐壽輝仍以鄒普勝為太師,命倪文俊為丞相,改元太平。
是年,天完軍東入浙江,西取襄陽,南克湖南常德、澧、辰、衡、嶽諸州。
趙普勝率巢湖水師克枞陽、池州、青陽等地,并兩度圍攻安慶。
十七年九月,倪文俊企圖謀殺徐壽輝篡奪帝位,失敗後自漢陽奔黃州(今湖北黃岡),被其部将陳友諒所殺。
倪文俊的部隊全歸陳友諒所有。
陳友諒出身沔陽謝姓漁家,因贅于陳氏,故改姓陳,曾在縣衙任貼書之職。
元末兵起,與弟友仁、友貴聚衆起義,投奔天完政權,充任倪文俊部下簿掾,累官至統軍元帥。
殺倪文俊後,奪得天完政權軍權,率軍重點進攻東南。
至正十七年底,沿江而下,在小孤山大敗元軍。
十八年正月,與趙普勝等聯軍攻破安慶,殺元淮南行省左丞餘阙等。
此後,連克龍興、瑞州、邵武、吉安、撫州、建昌、贛州、汀州、信州、衢州等路。
使天完政權成為南方各支起義軍中拓地最廣、實力最強的武裝力量。
但陳友諒與倪文俊一樣,篡權野心強烈。
為此,他于至正十九年九月,殺害唯一可與之匹敵的趙普勝。
是年底,又逼迫徐壽輝徙都江州,乘機伏殺
起義再起和最後失敗正當紅巾軍處于劣勢之時,至正十三年正月,泰州白駒場(今屬江蘇東台)鹽販張士誠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18人,殺多次窘辱過士誠的弓兵丘義及諸富戶,募集鹽丁起兵。
四月,攻破泰州,擁衆萬餘。
五月,克興化。
未幾,又克高郵。
十四年正月,士誠自稱誠王,國号大周,改元天佑。
九月,妥歡貼睦爾命脫脫出師高郵。
脫脫總諸王各愛馬、諸省各翼軍馬,董督總兵、領兵大小官将,号稱百萬,“旌旗累千裡,金鼓震野,出師之盛,未有過之者”(《元史·脫脫傳》)。
十一月,元軍抵高郵,士誠大敗,退入城中不出。
元軍分兵破六合、鹽城、興化等地。
高郵被圍,城中不可支,日議投降事,但又恐罪不能赦,不敢投降。
十二月,妥歡貼睦爾突然下诏削去脫脫兵權,頓時引起一場混亂,百萬元軍不戰自潰,形勢發生急遽變化。
元廷自己制造的這場動亂是元朝政治腐敗、妥歡貼睦爾走向堕落的必然結果。
先是脫脫複相之前,康裡人哈麻、雪雪兄弟屢次在帝面前為其美言,脫脫複相後深為感激,升哈麻為中書右丞。
不久,哈麻與脫脫發生矛盾,降為宣政院使,于是對脫脫懷恨在心。
他偷偷引進西天僧教妥歡貼睦爾運氣術,哈麻妹婿集賢大學士秃魯帖木兒亦薦西蕃僧伽磷真,所教者名“演揲兒”,漢語“大喜樂”。
大喜樂是一種宗教舞蹈,又是一種氣功。
秃魯帖木兒利用這種運氣及房中之術,誘導妥歡貼睦爾進行淫樂。
秃魯帖木兒又薦老的沙等10人,号稱“倚納”。
這些“倚納”用高麗宮女為耳目,專門刺探公卿貴人家的命婦,市井街坊的良家婦女,引入宮中,供妥歡貼睦爾和這些“倚納”淫樂。
妥歡貼睦爾與推行至正新政時判若兩人,全然不顧皇帝尊嚴,與這些男女相與亵狎,甚至男女赤身裸體,尋歡作樂。
其淫樂的秘室即築于宣文閣之旁,稱之為“皆即兀該”,漢語“事事無礙”的意思。
又在上都修穆清閣,有房數百間,亦為大喜樂的場所。
當時,“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無所禁止,醜聲穢行,雖市井之人,亦惡聞之”(《庚申外史》)。
脫脫對此亦深惡痛絕,欲将哈麻除之。
哈麻獲悉後,百般挑撥皇後、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與脫脫兄弟的關系。
脫脫出征高郵後,妥歡貼睦爾任命哈麻為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唆使監察禦史奏劾脫脫和也先帖木兒罪行,故妥歡貼睦爾下诏削脫脫兵權,命谪遷雲南鎮西路(今騰沖西),家産籍沒。
十五年十二月,哈麻矯旨遣使鸩死脫脫于雲南貶所。
高郵戰役是元末農民戰争的一個轉折點。
“大軍百萬,一時四散。
..其散而無所附者,多從紅軍,鐵甲一軍入襄陽,号鐵甲兵者是也”(《庚申外史》)。
從此,元廷再也沒有力量糾集如此衆多的兵力來鎮壓起義軍,隻能主要依靠地主武裝來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
農民起義軍則以此為轉折,重新積聚力量,組織隊伍,掀起規模更大的武裝鬥争高潮。
至正十五年(1350)二月,劉福通迎韓山童子林兒于砀山夾河,在亳州(今安徽亳縣)正式建立宋政權,改元龍鳳,立林兒為帝,号“小明王”。
以杜遵道、盛文郁為丞相,羅文素、劉福通為平章,福通弟劉六為知樞密院事。
不久,因杜遵道專權,被福通殺死,福通自任丞相,加封太保。
宋政權的機構建設逐步完善,中央有中書省、樞密院、禦史台,中書省下設六部;地方設行中書省,先後曾建立過淮安行省(平章趙均用)、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益都行省(平章毛貴)、曹州行省(平章武某)、遼陽行省(平章毛居敬、潘誠、關铎、沙劉二等),行省下置府、縣;管軍機構與天完政權同。
宋政權建立後,元廷命答失八都魯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代替太不花為中原地區元軍總指揮。
答失八都魯率軍進駐許州長葛(今河南長葛東北),為劉福通軍所敗,士卒奔潰。
十五年九月,答失八都魯至中牟,收集潰散士卒,劉福通突然劫營,大獲辎重,并俘其子孛羅貼木兒。
但紅巾軍又遭元将劉哈剌不花襲擊,孛羅帖木兒又被救回。
劉福通命其将趙明達取嵩(今河南嵩縣)、汝(今臨汝)、洛陽,北渡孟津至懷慶路(今河南沁陽),河之北大為震動。
元廷不得不自豫南調察罕帖木兒來應戰,趙明達戰敗。
十二月,答失八都魯進攻太康,進圍亳州,劉福通使小明王避兵于安豐,自領兵與答失八都魯戰于太康、亳州,擊退元軍,亳州得安。
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劉福通分兵出擊,發動了著名的三路北伐,意欲一舉包圍大都,推翻元朝。
西路軍由李武、崔德率領。
他們出潼關,克陝、虢(今河南靈寶),扼崤函,轉攻晉南。
十七年初,李武、崔德轉攻陝西,下商州(今陝西商縣),攻武關。
二月,奪七盤,進據藍田,前鋒直抵灞上,進逼奉元路(治今陝西西安),分兵攻占同(今大荔)、華(今華縣)諸州。
陝西省台連連告急,元廷不得不命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劉哈剌不花等前去救援,西路軍敗走興元(今陝西關中)。
閏九月,劉福通增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入陝,與李武、崔德彙合,自興元轉攻秦(今甘肅天水)、隴(今陝西隴縣),據鞏昌(今屬陝西),敗于察罕貼木兒,西路軍潰退。
次年,一部分西路軍在李喜喜率領下南下四川,改稱“青巾”,被徐壽輝部将明玉珍逐走。
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李武、崔德向李思齊投降。
東路軍的統帥是毛貴。
他原是趙均用的部将。
至正十四年,趙均用與彭早住等高濠州東去盱眙、泗州後,進據安東州(今江蘇漣水),與元将董抟霄激戰于北沙、廟灣、沙浦等地,大敗元軍于泗州。
十六年三月,揚州地主武裝“青軍”頭目張明鑒逐走鎮南王孛羅普化,孛羅普化奔淮安。
不久,王宣所部“黃軍”反。
十月,趙均用聯絡青軍、黃軍圍攻淮安,殺鎮南王孛羅普化而據之。
宋政權命趙均用為淮安等處行中書省平章。
毛貴奉趙均用命,轉戰于安東、海甯、沭陽、贛榆一帶。
十七年初,元将也速攻海甯,毛貴奪其戰船,由海道入山東。
二月,毛貴取膠州(今山東膠縣),擊斃元山東宣慰使釋嘉讷。
又下海,轉攻益都,益王買奴逃遁,遂下濱州(今濱縣北)。
四月,克莒州(今莒縣)。
短短二三個月内,盡有山東州縣。
元廷急命湖廣行省左丞相太不花,知樞密院事孛蘭奚及董抟霄等出兵鎮壓毛貴;又命答失八都魯攻曹州盛文郁部,防止盛部與毛部勢相聯結。
為防止毛貴北上,急從太不花、答失八都魯等三處軍馬内,擇其精銳守河北。
七月,元鎮守黃河義兵萬戶田豐響應毛貴起義,克濟甯路(治今山東巨野)。
是年冬,駐棣州(今山東惠民)的義兵千戶餘寶殺知樞密院事寶童起義。
負責鎮壓山東農民軍的總指揮紐的該一直龜縮于東昌(今山東聊城),不敢出戰。
次年正月,田豐取東平。
二月,毛貴克濟南。
至此,山東幾乎盡為紅巾軍所有。
宋政權在山東設益都等處行中書省,命毛貴為平章。
毛貴立賓興院,選用官吏,又于萊州大規模屯田,官民田十止收二分,生産大有發展(《元史·順帝紀八》)。
毛貴把山東建成後方穩固的基地,然後揮師北上。
至正十八年(1358)二月,毛貴兵至河北南皮魏家莊,殺河南行省右丞董抟霄。
又連克清(今河北青縣)、滄(今河北滄州東南)二州,據長蘆鎮。
三月,克薊州(今天津薊縣),至郭州棗林、柳林(均在今北京市境内),元樞密副使達國珍戰死。
毛貴兵進逼大都,“京師人心大駭,在廷之臣,或勸乘輿北巡以避之,或勸遷都關陝,衆議紛紛”(《元史·劉哈剌不花傳》)。
當時形勢對紅巾軍非常有利,答失八都魯已病死,其子孛魯帖木兒與察罕帖木兒互相攻伐,京師十分空虛。
但由于中路軍作戰失利,未能突破山西、河北元軍防線,從而與東路軍彙合攻大都,緻使毛貴孤軍深入,在柳林敗于元将劉哈剌不花,不得不退師濟南。
十九年四月,從淮安來山東投奔毛貴的趙均用,殺害毛貴。
七月,毛貴部将續繼祖自遼陽回益都,又殺趙均用。
山東各地紅巾軍雖奉毛貴子小毛平章為帥,但實力大受影響。
而田豐自稱花馬王,王士誠稱掃地王,田豐與王士誠為争奪地盤互相攻伐。
至正二十一年(1361)夏,察罕帖木兒開始進攻山東紅巾軍,發并州軍出井陉,遼、沁軍出邯鄲,澤、潞軍出磁州,懷、衛軍出白馬,以及汴梁、洛陽諸軍,水陸俱下,分道并進。
自率主力軍渡孟津,逾懷慶,直抵山東,相繼占領冠州(今山東冠縣)、東昌。
八月,察罕帖木兒遣其子擴廓帖木兒及其将閻思李、關保、虎林赤由東阿造浮橋渡河,田豐率2萬人奪橋未成,元軍占領長清。
田豐屢敗,不得已降元,察罕帖木兒報請元廷授以山東行省平章職。
田豐招降棣州餘寶、東平王士誠、東昌楊誠。
八月,元軍下濟南,南取泰安,北攻濟陽、章丘,東略沿海諸州縣,紅巾軍節節敗退。
察罕帖木兒因鎮壓紅巾軍有功,升中書平章政事、知河南山東行樞密院事。
十月,元軍進圍益都。
二十二年六月,田豐、王士誠設計殺察罕帖木兒,重返紅巾軍隊伍,回到益都。
擴廓帖木兒襲父職,繼續圍攻益都。
是年十一月,元軍破城,田豐、王士誠被俘殺,守将陳猱頭以下二百餘人被俘後送京師處死。
山東紅巾軍全部被鎮壓。
中路軍是曹州盛文郁的部隊。
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由關先生(關铎)、破頭潘(潘誠)、馮長舅、沙劉二等率領,逾太行山入山西,取澤州之陵川、高平。
閏九月,克潞州(今山西長治),在冀甯路(治今山西太原)遇阻。
十八年春,毛貴率東路軍北上,直趨大都。
為加強側翼力量,阻止元軍來援,命其将王士誠、續繼祖自益都出兵攻懷慶,克晉甯,與中路軍配合,勢力大增。
于是,中路軍決定分兵兩路:一路攻绛州(今山西新绛);一路由沁州(今山西沁縣)攻冀甯、大同等地。
時毛貴進逼大都失利,察罕帖木兒在晉南伏擊中路紅巾軍取勝。
六月,關先生、破頭潘由遼州(今山西左權)轉攻冀甯,意欲從保定、定州(今河北定縣)突破元軍防線,失利,改向晉北。
十月,關先生等從定州轉攻大同、興和(今河北張北)等地。
十二月,關先生等克上都。
紅巾軍在上都燒毀元帝駐夏的宮阙後,再克全甯路(治今内蒙古翁牛特旗),焚魯王府。
進而攻取遼陽行省首府遼陽路(治今遼甯遼陽)。
宋政權遂于此處置遼陽行省,命毛居敬、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等為平章。
紅巾軍進入東北後,元守軍一觸即潰,而關内元軍則仍有一定實力,為此,他們決定進攻高麗。
高麗王與元廷有特殊關系,而且派軍進入中原鎮壓紅巾軍。
至正十九年(1359)二月,中路軍緻書高麗王,準備進攻高麗。
十一月,中路軍前鋒渡鴨綠江。
十二月,毛居敬率紅巾軍攻占義州、靜州、麟州、西京(今朝鮮平壤)。
以後轉戰于西北沿海諸州。
二十一年九月,關先生、破頭潘、沙劉二等再入高麗,一度攻占開京(今朝鮮開城),迫使高麗恭愍王逃奔福州(今朝鮮安東)。
次年初,關先生、沙劉二等戰死,餘衆在破頭潘率領下退回遼陽,四月,破頭潘在遼陽被俘。
中路軍至此全遭失敗。
宋政權分兵三路後,元廷不得不分散兵力對付各路紅巾軍,因而為劉福通親率的中央紅巾軍解除了元軍的壓力。
至正十七年六月,劉福通攻汴梁(今河南開封),不克。
八月,轉攻大名、衛輝等路,很快占領豫北、冀南廣大地區,屢敗元将答失八都魯,元廷對答失八都魯十分不滿,“頗疑其玩寇失機,使者促戰相踵”,紅巾軍僞造與答失八都魯通和書,“遺諸道路,使者果得之以進”(《元史·答失八都魯傳》)。
答失八都魯得知,憂憤而死,子孛羅帖木兒繼之。
十八年五月,劉福通克汴梁,并定為國都,實現了使“宋”政權名副其實的宿願。
這時,宋政權出現了鼎盛的局面。
《元史》稱:“造宮阙,易正朔,号召群盜,巴蜀、荊楚、江淮、齊魯、遼海,西至甘肅,所在兵起,勢相聯結”(《元史·察罕帖木兒傳》)。
紅巾軍也自稱:“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義舉兵,恢複中原,東逾齊魯,西北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悉皆款附。
如饑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藥石。
”①當時元朝主要兵力仍然集中在北方地區,尤其是靠鎮壓紅巾軍起家的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李思齊等軍閥勢力,全力以赴圍剿北方紅巾等各路軍隊,所以,北方紅巾軍在摧毀元朝統治的鬥争中,作出的貢獻和犧牲是不可估量的。
由于三路北伐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标,或先後遭緻失敗,或遠離宋都汴梁,宋政權很快從鼎盛開始逆轉。
至正十八年七月,察罕帖木兒移軍洛陽,孛羅帖木兒進攻曹州。
十一月,曹州失陷,曹州行省武宰相、仇知院犧牲。
十九年初,孛羅帖木兒北上代州(今山西代縣)、豐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東)、雲内(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東南),駐軍大同,切斷中路軍與汴梁的聯系。
二十年五月,察罕帖木兒移軍虎牢,分兵南路出汴南,攻陷歸、亳、陳、蔡,北路出汴東,置戰船于黃河内,略曹州南,據黃陵渡,又發陝西、山西各路元軍,把汴梁包圍得水洩不通。
八月,汴梁失陷,劉福通護韓林兒沖出重圍,逃奔安豐。
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張士誠遣将呂珍攻安豐,小明王急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不顧張士誠、陳友諒東西夾擊的危險,親率大軍北上,救出小明王、劉福通,安置于滁州。
至此,宋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二月,朱元璋稱吳王前夕,其将廖永安迎小明王、劉福通至應天,途經瓜步,将他們溺死①。
①鄭麟趾:《高麗史》卷四一《恭愍王》四。
①《國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引《通鑒博論》,《明太祖實錄》卷十二稱:“呂珍攻劉福通于安豐,入其城,殺福通等。
” 高郵戰役後,南方紅巾軍也利用這一機會,重振旗鼓。
黃陂漁民出身的倪文俊在重建天完政權中起了重要作用。
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倪文俊克沔陽,在漢川雞鳴儀大敗元軍,威順王寬徹普化之子報恩奴、接待奴、佛家奴戰死。
不久,倪文俊又連克襄陽、中興(今湖北江陵)、武昌、漢陽,俘威順王子歹帖木兒及王妃等。
元廷見其勢大,下诏招撫,因談判不成,倪文俊殺威順王子。
元廷命答失八都魯等守蕲黃,命太不花為湖廣行省左丞相,總兵湖南,全力剿捕紅巾軍。
十六年正月,天完建都漢陽,徐壽輝仍以鄒普勝為太師,命倪文俊為丞相,改元太平。
是年,天完軍東入浙江,西取襄陽,南克湖南常德、澧、辰、衡、嶽諸州。
趙普勝率巢湖水師克枞陽、池州、青陽等地,并兩度圍攻安慶。
十七年九月,倪文俊企圖謀殺徐壽輝篡奪帝位,失敗後自漢陽奔黃州(今湖北黃岡),被其部将陳友諒所殺。
倪文俊的部隊全歸陳友諒所有。
陳友諒出身沔陽謝姓漁家,因贅于陳氏,故改姓陳,曾在縣衙任貼書之職。
元末兵起,與弟友仁、友貴聚衆起義,投奔天完政權,充任倪文俊部下簿掾,累官至統軍元帥。
殺倪文俊後,奪得天完政權軍權,率軍重點進攻東南。
至正十七年底,沿江而下,在小孤山大敗元軍。
十八年正月,與趙普勝等聯軍攻破安慶,殺元淮南行省左丞餘阙等。
此後,連克龍興、瑞州、邵武、吉安、撫州、建昌、贛州、汀州、信州、衢州等路。
使天完政權成為南方各支起義軍中拓地最廣、實力最強的武裝力量。
但陳友諒與倪文俊一樣,篡權野心強烈。
為此,他于至正十九年九月,殺害唯一可與之匹敵的趙普勝。
是年底,又逼迫徐壽輝徙都江州,乘機伏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