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元朝統治的衰敗與元末農民大起義
關燈
小
中
大
(祝允明《野記》)。
又羅列張士誠八大罪狀,但口氣也是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的。
這年八月,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率師①《國初群雄事略》卷四《漢陳友諒》。
20萬攻張士誠。
至十一月,朱元璋軍已占領湖州、杭州、紹興、嘉興等地,形成對平江的包圍。
士誠的重要将領呂珍、李伯升、張天琪、潘元明等紛紛投降朱元璋。
十一月,朱元璋用葉兌“鎖城法”攻平江,分兵把守平江各門、各方,四周築長圍困之,又架木塔(名曰敵樓)三層,監視城中動靜,每層施弓弩火铳,又用襄陽炮日夜攻擊。
張士誠死命堅守。
二十七年六月,張士信在闾門督戰時挾妓尋歡,被炮火擊中身亡。
九月,城破,周仁(隆平府太守)、潘元紹(士誠婿)等降,張士誠率軍巷戰,最後自經未遂,俘送應天,自缢死。
張士誠割據政權被消滅。
朱元璋軍在攻克平江、滅張士誠後,即遣軍分兩路進攻方國珍。
方國珍于至正八年(1348)與其兄國璋、弟國瑛、國珉起兵反元,不久受元招安。
十一年,紅巾軍起義爆發後,又反。
其後據有慶元(今浙江甯波)、溫、台等地,屢受元朝封官,官至江浙行省參政。
至正十八年(1358)底,朱元璋克婺州(今浙江金華),招降方國珍,朱元璋授其為福建行省平章。
但方國珍又同時接受元江浙行省平章職,後又升為丞相,封衢國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方國珍北通元将擴廓帖木兒、南交福建陳友定,以對抗朱元璋。
九月,朱元璋将朱亮祖、湯和、廖永忠來攻,方國珍日夜運珍寶,準備下海逃跑。
元璋軍連克台、溫、餘姚、上虞、慶元,方國珍逃入海中。
十一月,方國珍被迫投降。
與此同時,朱元璋命胡廷瑞為征南将軍,何文輝為副将軍,率軍南下福建征陳友定。
陳友定本為驿卒,因鎮壓紅巾軍有功,累升至福建行省參知政事。
至正二十五年(1365),元置福建行省分省于延平,以友定為平章,“于是閩中八郡皆其所守”(《明太祖實錄》卷二五)。
元璋軍勢如破竹,于洪武元年(1368)正月進圍延平,友定自殺未遂,俘送應天處死。
此後,朱元璋南征北伐同時進行。
至洪武元年六月,湖南、廣東、廣西全為明朝所有。
南方之地僅剩四川明升、雲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
明朝滅元後,四川、雲南才陸續歸明。
第四節 元朝的滅亡 擴廓與孛羅之争 自至正十五年脫脫被害至二十八年元政權退出大都,十餘年間,妥歡貼睦爾為聲色所好,更加厭于朝政。
起用右、左丞相凡十餘人,或為奸佞小人,或為軍閥武夫,或為無能之輩,結果都禍國殃民,加速了元朝的滅亡。
統治集團内部争權奪利的鬥争曠日持久,而擴廓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之間的鬥争,既是一場擁兵自重的軍閥之間的争鬥,又是宮廷内部争權白熱化的表現。
脫脫死後,哈麻拜中書左丞相,其弟雪雪為禦史大夫。
“國家事盡歸其兄弟二人矣”(《元史·哈麻傳》)。
哈麻謀立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事洩遭貶,途中被杖死。
妥歡貼睦爾起用搠思監主政,搠思監賄賂公行,貪聲著聞,甚至印造僞鈔,政治更加黑暗。
而妥歡貼睦爾與秃魯帖木兒等十“倚納”益加放肆,行大喜樂,演天魔舞,又熱衷于自行設計、自行建造房屋和龍舟,對政事益加厭惡。
皇太子與其母奇皇後一直謀求内禅,使宦官樸不花喻左丞相太平,太平不允,終于被皇太子和搠思監逼令自殺。
搠思監與樸不花“構相表裡,四方警報及将臣功狀,皆壅不上聞”(《元史·搠思監傳》)。
他們根株盤固,氣焰熏灼,内外百官趨附之者十九。
又宣政院使脫歡,與之同惡相濟,為國大蠹。
朝内大臣恨之入骨,紛紛上疏彈劾。
禦史大夫老的沙是妥歡貼睦爾的母舅,意圖利用群臣彈劾樸不花來達到排擠政敵的目的,引起皇太子和奇皇後的不滿,便唆使妥歡貼睦爾将他封為雍王,逐回高麗。
老的沙行至大同,跑到孛羅帖木兒軍中躲避。
于是一場以孛羅帖木兒和擴廓帖木兒為主角的新的内讧即将爆發。
元末軍閥争權争勢始自察罕帖木兒和答失八都魯。
答失八都魯出身于蒙古珊竹帶氏的功臣世家,自以為是正宗蒙古貴族;察罕帖木兒出身内遷的畏兀兒家庭,以布衣集義兵,憑戰功成為統帥,很不甘願位于答失八都魯之下。
答失八都魯總制河南軍馬,但在冀、魯一帶屢戰屢敗;察罕帖木兒奉命由關陝入河南,再入冀、魯,侵占了他的勢力範圍。
答失八都魯憂憤而死後,其子孛羅帖木兒總領其軍,退守河北井陉口,後進駐大同,與察罕帖木兒争奪冀、魯之地,雙方之間屢有争戰。
至正二十年(1360)九月,朝廷命以冀甯(今山東大同)交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不從,雙方又展開交戰,元廷命各還本鎮。
至正二十年(1360),察罕帖木兒在山東被起義軍田豐、王士誠刺殺,其養子擴廓帖木兒襲父職。
這時,孛羅與陝西軍閥張思道(又名良弼)相聯結。
至正二十三年(1363)六月,孛羅乘擴廓忙于山東戰事,南侵擴廓守地,并遣将竹貞襲據陝西。
擴廓亦不示弱,遣部将貊高合李思齊兵攻竹貞,竹貞戰敗投降擴廓。
自從老的沙留在孛羅帖木兒軍中後,軍閥之間的交戰與宮廷内部的矛盾開始結合起來。
右丞相搠思監、宦官樸不花與皇太子結成一夥,以擴廓帖木兒為外援,強令孛羅交出老的沙,孛羅不遣。
二十四年三月,搠思監、樸不花遂誣稱孛羅與老的沙圖謀不軌,由妥歡貼睦爾下诏,削孛羅官職,令其解兵權歸四川。
孛羅知道此诏非皇帝本意,遂拒不奉诏。
朝廷下令命擴廓帖木兒出兵讨伐孛羅。
這時,宗王不顔帖木兒等出面上書,替孛羅辯解,且很快出兵與孛羅會師。
妥歡貼睦爾怕局面不可收拾,降下聖旨,“以搠思監屏諸嶺北,樸不花竄之甘肅,以快衆憤。
孛羅帖木兒等,悉與改正,複其官職”(《元史·搠思監傳》)。
然而,诏書雖下,而搠思監、樸不花仍留居京城。
這樣,孛羅進兵京師就找到了借口。
四月,孛羅派秃堅帖木兒率軍進攻京師。
秃堅本為知樞密院事,因得罪皇太子,逃奔孛羅軍中避禍。
秃堅兵入居庸關,敗京師軍,至清河,皇太子逃奔興(今河北承德西)、松(今遼甯赤峰西),京師空虛。
妥歡貼睦爾命達達國師、蠻子院使去秃堅軍營勸解,秃堅聲稱必得搠思堅、樸不花,妥歡貼睦爾被迫交出二人,孛羅殺之。
秃堅帖木兒浩浩蕩蕩率軍入京師,妥歡貼睦爾以孛羅帖木兒為太保、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守禦大同;秃堅帖木兒為中書平章政事,退出京師。
是年五月,皇太子回宮後,忿怒不已,命擴廓帖木兒調動軍隊,分道進攻孛羅。
擴廓命白鎖住守京師,命貊高、竹貞為中道、關保為西道,合擊孛羅于大同,擴廓親駐太原,調督諸軍。
七月,孛羅與秃堅、老的沙等以“清君側”名義再次進攻京師,皇太子逃到太原。
孛羅等入京師,妥歡貼睦爾命孛羅為太保、中書右丞相,節制天下兵馬;老的沙為平章政事;秃堅帖木兒為禦史大夫。
孛羅主政後,殺“倚納”秃魯帖木兒、波迪兒等,罷三宮不急造作,沙汰宦官,減省錢糧,禁西蕃僧人佛事,并多次遣使請皇太子還朝,使者至太原均被拘留。
至正二十五年(1365)三月,皇太子在擴廓帖木兒軍中下令,調遣嶺北、甘肅、遼陽、陝西各地軍隊,共讨孛羅帖木兒。
孛羅調兵抵禦,敗績,于是郁郁不樂,終日與老的沙飲宴,荒淫無度,酗酒殺人,喜怒無常,人皆畏之。
妥歡貼睦爾對孛羅的行為也極為不滿,密令威順王寬徹普化子和尚刺殺孛羅。
和尚雇殺手于七月二十九日刺殺孛羅帖木兒,老的沙攜孛羅家眷逃遁至秃堅軍中,與秃堅共奔趙王王傅府(今内蒙古達茂聯合旗阿倫斯木),鼓動趙王起兵,趙王縛老的沙、秃堅二人送至朝廷。
孛羅帖木兒黨至此被徹底清除。
當妥歡貼睦爾密謀殺害孛羅之時,擴廓乘機進攻大同,取之。
皇太子聯絡也先及魏、遼、齊、吳、豫、豳諸王準備進京。
皇太子在太原時,想用唐肅宗在靈武稱帝的故事自立,擴廓等不從。
現在進京,奇皇後傳令擴廓以重兵擁皇太子入城,企圖威脅妥歡貼睦爾讓位。
擴廓知其用意,兵至京城30裡處即下令分散,不入京師,皇太子怨恨在心。
既入京,妥歡貼睦爾命老臣伯撒裡為右丞相,擴廓為左丞相。
居兩月,擴廓請南還視師。
二十五年閏十月,封擴廓為河南王,總天下兵。
十二年六月,抵河南,駐軍彰德(今河南安陽),調遣諸将準備南下江淮。
但關中李思齊、張思道、孔興、脫列伯四将各懷異見,要求别立一軍,不受調遣。
他們共推李思齊為盟主,各令本部曰:“一戈一甲,不可出武關,王保保(擴廓别名)來,則整兵殺之。
”(《庚申外史》)擴廓遣其将關保、虎林赤西攻張思道于鹿台,而思齊與思道合兵抗之,雙方相持一年,前後百戰,勝負未決。
至正二十七年(1367)八月,妥歡貼睦爾見諸軍互伐,不得不下诏命皇太子親出總天下兵馬。
又命擴廓以其兵自潼關以東,肅清江淮;李思齊以其兵自鳳翔以西,進取川蜀;秃魯以其兵與張思道、孔興、脫列伯等取襄樊;王信以其兵固守山東。
诏書雖下,皇太子竟止之不行,擴廓等也拒不受命。
擴廓自恃兵強,日益跋扈,又殺皇帝派來調解的诏使天下奴,其部将貂高、關保十分不滿,宣布脫離擴廓。
兩人又羅列擴廓罪狀上奏朝廷,并發兵攻擴廓。
當時,皇太子用侍禦史李國鳳等計,立大撫軍院,總制天下兵馬,專防擴廓。
是年十月,擴廓被免職,以河南王食邑汝州(今河南汝南),其所總諸軍分由各将統領。
至正二十八年(1368),朝廷命左丞孫景益分省太原,關保駐兵防守。
擴廓遣兵攻占太原,盡殺朝廷所置官。
妥歡貼睦爾下令削奪爵邑,令諸軍共誅之。
于是,一場新的軍閥混戰又重新開始,擴廓退守平陽(今山西臨汾),雙方相持良久。
這時明兵已到達河南,思齊、思道率兵西歸,而貊高、關保進攻平陽甚急。
擴廓夜襲其兵營,俘貊、關二将。
妥歡貼睦爾見擴廓勢大,立即罷大撫軍院,下诏複擴廓原職,領兵準備南讨。
自擴廓、孛羅構兵以來,元廷整整花費8年時間用于内耗之中。
這8年中,朱元璋從容備戰,次第削平群雄,最後揮師北伐。
元廷的腐敗統治,為它自己挖掘了墳墓。
明師北伐和元朝滅亡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吳元年,1367)十月,朱元璋在消滅了張士誠割據勢力後,即着手揮師北伐。
他對徐達等說:“自元失其政,君昏臣悖,兵戈四起,民墜塗炭。
予與諸公仗義而起,初為保身之謀,冀有奠安生民者出。
豈意大難不解,為衆所附,乃率衆渡江,與群雄相角逐,遂平陳友諒,滅張士誠,閩、廣之地,将以次而定。
尚念中原擾攘,人民離散,山東則有王宣父子,狗偷鼠竊,反側不常。
河南則有王保保,名雖尊元,實則跋扈,擅爵專賦,上疑下叛。
關隴則有李思齊、張思道,彼此猜忌,勢不兩立,且與王保保互相嫌隙。
元之将亡,其機在此。
”又提出北伐的戰略部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
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
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太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
”(《明太祖實錄》卷二五)朱元璋的這一席話,充分說明他對全國形勢和戰局了如指掌,以後形勢的發展果然不出他所料。
在長期的戰争環境裡和激烈的戰鬥中,朱元璋已經鍛煉成為一名傑出的軍事指揮家。
是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将軍,中書平章政事常遇春為副将軍,率25萬大軍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臨行,又召見諸将士,叮囑他們“所經之處及城下之日,勿妄殺人,勿奪民财,勿毀民居,勿廢農具,勿殺耕牛,勿掠人子女”(《明太祖實錄》卷二五)。
二十三日,發布北伐檄文,提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明太祖實錄》卷二五)的口号,這一口号對當時的漢族地主階級有很大的号召力,對分化瓦解蒙漢各族上層貴族聯合統治的元政權起了很大作用。
北伐的第一步是“先取山東,撤其屏蔽”。
十月二十四日,徐達率軍抵淮安,遣人往沂州招谕王宣、王信父子。
察罕帖木兒死後,王宣父子利用擴廓帖木兒打内戰的機會,攻掠山東全境。
徐達派人招降後,王宣父子投降,王信被授予江淮行省平章政事。
未幾,王宣父子複叛,王宣被徐達鎮壓,王信逃遁。
徐達率軍先後克複營州、滕州、益都、東平、兖州、濟南、濟甯、密州、登州、萊州、東昌等地。
由鄧愈率領的偏師也由襄陽北略南陽,進展順利。
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定國号為明,建元洪武。
北伐的第二步是“旋師河南,斷其羽翼”。
洪武元年二月,徐達等率師進入河南後,首先進攻汴梁。
當時元汴梁守将李克彜、陳州(今河南淮陽)守将左君弼、安豐守将竹昌均屯兵汴梁。
左君弼原是天完政權汴梁行省首腦,長期占領廬州(今安徽合肥),至正二十四年(1364)降元。
明軍抵達陳橋時,左君弼率先投降,李克彜奔河南(今洛陽)。
明軍占領汴梁,次第攻克河南各州縣。
同時,由馮宗異率領的偏師攻克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西),扼潼關,西略華州(今陝西華縣),以防李思齊軍。
五月,朱元璋抵汴梁,召集諸将确定北進大都方略。
七月二十九日,山東諸将自益都、徐州、濟甯會師東昌,前鋒分兵渡河。
閏七月初二日,徐達等自汴梁發兵,自中灤渡河,進取彰德、磁州、邯鄲。
十一日,徐達會諸将于臨清。
十四日,常遇春克德州。
北伐的第三步“進兵元都”正在順利進行中。
這時,妥歡貼睦爾如夢初醒。
閏七月十九日,罷大撫軍院,複擴廓帖木兒官職,命其出援京師,勤王禦敵。
擴廓故意自平陽繞道大同,盡管元都危在旦夕,他依然觀望不進。
閏七月二十日,明軍下長蘆,趨清州。
二十三日,徐達兵抵直沽,水陸兩路向大都進發。
元中書右丞相也速望風逃遁,元都大震。
二十七日,妥歡貼睦爾命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命慶童為中書左丞相,同守京城。
二十八日夜半,妥歡貼睦爾率三宮後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開健德門北奔上都,左丞相失列門等扈從。
八月初二日,徐達等率至大都,攻齊化門,命将士填濠破城而入,執淮王帖木兒不花、左丞相慶童等,殺之。
至此,統治了百餘年的元皇朝終于被推翻。
明朝改大都為北平府。
妥歡貼睦爾于八月十五日至上都。
當時元朝殘餘勢力仍不可忽視。
擴廓帖木兒擁數十萬軍屯駐山西,李思齊、張思道等盤踞陝西,遼陽有兵10萬,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守雲南。
明廷視擴廓帖木兒為頭号勁敵,陝西李、張已有“貳志”(劉佶《北巡私記》),故克大都後不久,明軍即兵分兩路進攻山西,迫使擴廓撤至甘肅、甯夏。
洪武二年(1369)正月,妥歡貼睦爾命擴廓為中書右丞相。
四月,元軍見明軍主力西攻陝西,遣将分道攻北平,被常遇春擊敗。
六月,妥歡貼睦爾逃奔應昌(今内蒙古克什克騰旗西)。
常遇春克上都,徐達在陝西也勢如破竹,李思齊投降。
至明年四月,擴廓帖木兒由甯夏北奔和林,殘元勢力基本上退至漠北。
四月二十八日,妥歡貼睦爾因患痢疾,病死于應昌。
朱元璋“以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号曰順帝”(《元史·順帝紀十》)。
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為其父谥号惠宗。
五月,明将李文忠來襲應昌,愛猷識理達臘退居和林,改年号宣光。
和林的殘元政權史稱“北元”。
又羅列張士誠八大罪狀,但口氣也是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的。
這年八月,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率師①《國初群雄事略》卷四《漢陳友諒》。
20萬攻張士誠。
至十一月,朱元璋軍已占領湖州、杭州、紹興、嘉興等地,形成對平江的包圍。
士誠的重要将領呂珍、李伯升、張天琪、潘元明等紛紛投降朱元璋。
十一月,朱元璋用葉兌“鎖城法”攻平江,分兵把守平江各門、各方,四周築長圍困之,又架木塔(名曰敵樓)三層,監視城中動靜,每層施弓弩火铳,又用襄陽炮日夜攻擊。
張士誠死命堅守。
二十七年六月,張士信在闾門督戰時挾妓尋歡,被炮火擊中身亡。
九月,城破,周仁(隆平府太守)、潘元紹(士誠婿)等降,張士誠率軍巷戰,最後自經未遂,俘送應天,自缢死。
張士誠割據政權被消滅。
朱元璋軍在攻克平江、滅張士誠後,即遣軍分兩路進攻方國珍。
方國珍于至正八年(1348)與其兄國璋、弟國瑛、國珉起兵反元,不久受元招安。
十一年,紅巾軍起義爆發後,又反。
其後據有慶元(今浙江甯波)、溫、台等地,屢受元朝封官,官至江浙行省參政。
至正十八年(1358)底,朱元璋克婺州(今浙江金華),招降方國珍,朱元璋授其為福建行省平章。
但方國珍又同時接受元江浙行省平章職,後又升為丞相,封衢國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方國珍北通元将擴廓帖木兒、南交福建陳友定,以對抗朱元璋。
九月,朱元璋将朱亮祖、湯和、廖永忠來攻,方國珍日夜運珍寶,準備下海逃跑。
元璋軍連克台、溫、餘姚、上虞、慶元,方國珍逃入海中。
十一月,方國珍被迫投降。
與此同時,朱元璋命胡廷瑞為征南将軍,何文輝為副将軍,率軍南下福建征陳友定。
陳友定本為驿卒,因鎮壓紅巾軍有功,累升至福建行省參知政事。
至正二十五年(1365),元置福建行省分省于延平,以友定為平章,“于是閩中八郡皆其所守”(《明太祖實錄》卷二五)。
元璋軍勢如破竹,于洪武元年(1368)正月進圍延平,友定自殺未遂,俘送應天處死。
此後,朱元璋南征北伐同時進行。
至洪武元年六月,湖南、廣東、廣西全為明朝所有。
南方之地僅剩四川明升、雲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
明朝滅元後,四川、雲南才陸續歸明。
第四節 元朝的滅亡 擴廓與孛羅之争 自至正十五年脫脫被害至二十八年元政權退出大都,十餘年間,妥歡貼睦爾為聲色所好,更加厭于朝政。
起用右、左丞相凡十餘人,或為奸佞小人,或為軍閥武夫,或為無能之輩,結果都禍國殃民,加速了元朝的滅亡。
統治集團内部争權奪利的鬥争曠日持久,而擴廓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之間的鬥争,既是一場擁兵自重的軍閥之間的争鬥,又是宮廷内部争權白熱化的表現。
脫脫死後,哈麻拜中書左丞相,其弟雪雪為禦史大夫。
“國家事盡歸其兄弟二人矣”(《元史·哈麻傳》)。
哈麻謀立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事洩遭貶,途中被杖死。
妥歡貼睦爾起用搠思監主政,搠思監賄賂公行,貪聲著聞,甚至印造僞鈔,政治更加黑暗。
而妥歡貼睦爾與秃魯帖木兒等十“倚納”益加放肆,行大喜樂,演天魔舞,又熱衷于自行設計、自行建造房屋和龍舟,對政事益加厭惡。
皇太子與其母奇皇後一直謀求内禅,使宦官樸不花喻左丞相太平,太平不允,終于被皇太子和搠思監逼令自殺。
搠思監與樸不花“構相表裡,四方警報及将臣功狀,皆壅不上聞”(《元史·搠思監傳》)。
他們根株盤固,氣焰熏灼,内外百官趨附之者十九。
又宣政院使脫歡,與之同惡相濟,為國大蠹。
朝内大臣恨之入骨,紛紛上疏彈劾。
禦史大夫老的沙是妥歡貼睦爾的母舅,意圖利用群臣彈劾樸不花來達到排擠政敵的目的,引起皇太子和奇皇後的不滿,便唆使妥歡貼睦爾将他封為雍王,逐回高麗。
老的沙行至大同,跑到孛羅帖木兒軍中躲避。
于是一場以孛羅帖木兒和擴廓帖木兒為主角的新的内讧即将爆發。
元末軍閥争權争勢始自察罕帖木兒和答失八都魯。
答失八都魯出身于蒙古珊竹帶氏的功臣世家,自以為是正宗蒙古貴族;察罕帖木兒出身内遷的畏兀兒家庭,以布衣集義兵,憑戰功成為統帥,很不甘願位于答失八都魯之下。
答失八都魯總制河南軍馬,但在冀、魯一帶屢戰屢敗;察罕帖木兒奉命由關陝入河南,再入冀、魯,侵占了他的勢力範圍。
答失八都魯憂憤而死後,其子孛羅帖木兒總領其軍,退守河北井陉口,後進駐大同,與察罕帖木兒争奪冀、魯之地,雙方之間屢有争戰。
至正二十年(1360)九月,朝廷命以冀甯(今山東大同)交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不從,雙方又展開交戰,元廷命各還本鎮。
至正二十年(1360),察罕帖木兒在山東被起義軍田豐、王士誠刺殺,其養子擴廓帖木兒襲父職。
這時,孛羅與陝西軍閥張思道(又名良弼)相聯結。
至正二十三年(1363)六月,孛羅乘擴廓忙于山東戰事,南侵擴廓守地,并遣将竹貞襲據陝西。
擴廓亦不示弱,遣部将貊高合李思齊兵攻竹貞,竹貞戰敗投降擴廓。
自從老的沙留在孛羅帖木兒軍中後,軍閥之間的交戰與宮廷内部的矛盾開始結合起來。
右丞相搠思監、宦官樸不花與皇太子結成一夥,以擴廓帖木兒為外援,強令孛羅交出老的沙,孛羅不遣。
二十四年三月,搠思監、樸不花遂誣稱孛羅與老的沙圖謀不軌,由妥歡貼睦爾下诏,削孛羅官職,令其解兵權歸四川。
孛羅知道此诏非皇帝本意,遂拒不奉诏。
朝廷下令命擴廓帖木兒出兵讨伐孛羅。
這時,宗王不顔帖木兒等出面上書,替孛羅辯解,且很快出兵與孛羅會師。
妥歡貼睦爾怕局面不可收拾,降下聖旨,“以搠思監屏諸嶺北,樸不花竄之甘肅,以快衆憤。
孛羅帖木兒等,悉與改正,複其官職”(《元史·搠思監傳》)。
然而,诏書雖下,而搠思監、樸不花仍留居京城。
這樣,孛羅進兵京師就找到了借口。
四月,孛羅派秃堅帖木兒率軍進攻京師。
秃堅本為知樞密院事,因得罪皇太子,逃奔孛羅軍中避禍。
秃堅兵入居庸關,敗京師軍,至清河,皇太子逃奔興(今河北承德西)、松(今遼甯赤峰西),京師空虛。
妥歡貼睦爾命達達國師、蠻子院使去秃堅軍營勸解,秃堅聲稱必得搠思堅、樸不花,妥歡貼睦爾被迫交出二人,孛羅殺之。
秃堅帖木兒浩浩蕩蕩率軍入京師,妥歡貼睦爾以孛羅帖木兒為太保、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守禦大同;秃堅帖木兒為中書平章政事,退出京師。
是年五月,皇太子回宮後,忿怒不已,命擴廓帖木兒調動軍隊,分道進攻孛羅。
擴廓命白鎖住守京師,命貊高、竹貞為中道、關保為西道,合擊孛羅于大同,擴廓親駐太原,調督諸軍。
七月,孛羅與秃堅、老的沙等以“清君側”名義再次進攻京師,皇太子逃到太原。
孛羅等入京師,妥歡貼睦爾命孛羅為太保、中書右丞相,節制天下兵馬;老的沙為平章政事;秃堅帖木兒為禦史大夫。
孛羅主政後,殺“倚納”秃魯帖木兒、波迪兒等,罷三宮不急造作,沙汰宦官,減省錢糧,禁西蕃僧人佛事,并多次遣使請皇太子還朝,使者至太原均被拘留。
至正二十五年(1365)三月,皇太子在擴廓帖木兒軍中下令,調遣嶺北、甘肅、遼陽、陝西各地軍隊,共讨孛羅帖木兒。
孛羅調兵抵禦,敗績,于是郁郁不樂,終日與老的沙飲宴,荒淫無度,酗酒殺人,喜怒無常,人皆畏之。
妥歡貼睦爾對孛羅的行為也極為不滿,密令威順王寬徹普化子和尚刺殺孛羅。
和尚雇殺手于七月二十九日刺殺孛羅帖木兒,老的沙攜孛羅家眷逃遁至秃堅軍中,與秃堅共奔趙王王傅府(今内蒙古達茂聯合旗阿倫斯木),鼓動趙王起兵,趙王縛老的沙、秃堅二人送至朝廷。
孛羅帖木兒黨至此被徹底清除。
當妥歡貼睦爾密謀殺害孛羅之時,擴廓乘機進攻大同,取之。
皇太子聯絡也先及魏、遼、齊、吳、豫、豳諸王準備進京。
皇太子在太原時,想用唐肅宗在靈武稱帝的故事自立,擴廓等不從。
現在進京,奇皇後傳令擴廓以重兵擁皇太子入城,企圖威脅妥歡貼睦爾讓位。
擴廓知其用意,兵至京城30裡處即下令分散,不入京師,皇太子怨恨在心。
既入京,妥歡貼睦爾命老臣伯撒裡為右丞相,擴廓為左丞相。
居兩月,擴廓請南還視師。
二十五年閏十月,封擴廓為河南王,總天下兵。
十二年六月,抵河南,駐軍彰德(今河南安陽),調遣諸将準備南下江淮。
但關中李思齊、張思道、孔興、脫列伯四将各懷異見,要求别立一軍,不受調遣。
他們共推李思齊為盟主,各令本部曰:“一戈一甲,不可出武關,王保保(擴廓别名)來,則整兵殺之。
”(《庚申外史》)擴廓遣其将關保、虎林赤西攻張思道于鹿台,而思齊與思道合兵抗之,雙方相持一年,前後百戰,勝負未決。
至正二十七年(1367)八月,妥歡貼睦爾見諸軍互伐,不得不下诏命皇太子親出總天下兵馬。
又命擴廓以其兵自潼關以東,肅清江淮;李思齊以其兵自鳳翔以西,進取川蜀;秃魯以其兵與張思道、孔興、脫列伯等取襄樊;王信以其兵固守山東。
诏書雖下,皇太子竟止之不行,擴廓等也拒不受命。
擴廓自恃兵強,日益跋扈,又殺皇帝派來調解的诏使天下奴,其部将貂高、關保十分不滿,宣布脫離擴廓。
兩人又羅列擴廓罪狀上奏朝廷,并發兵攻擴廓。
當時,皇太子用侍禦史李國鳳等計,立大撫軍院,總制天下兵馬,專防擴廓。
是年十月,擴廓被免職,以河南王食邑汝州(今河南汝南),其所總諸軍分由各将統領。
至正二十八年(1368),朝廷命左丞孫景益分省太原,關保駐兵防守。
擴廓遣兵攻占太原,盡殺朝廷所置官。
妥歡貼睦爾下令削奪爵邑,令諸軍共誅之。
于是,一場新的軍閥混戰又重新開始,擴廓退守平陽(今山西臨汾),雙方相持良久。
這時明兵已到達河南,思齊、思道率兵西歸,而貊高、關保進攻平陽甚急。
擴廓夜襲其兵營,俘貊、關二将。
妥歡貼睦爾見擴廓勢大,立即罷大撫軍院,下诏複擴廓原職,領兵準備南讨。
自擴廓、孛羅構兵以來,元廷整整花費8年時間用于内耗之中。
這8年中,朱元璋從容備戰,次第削平群雄,最後揮師北伐。
元廷的腐敗統治,為它自己挖掘了墳墓。
明師北伐和元朝滅亡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吳元年,1367)十月,朱元璋在消滅了張士誠割據勢力後,即着手揮師北伐。
他對徐達等說:“自元失其政,君昏臣悖,兵戈四起,民墜塗炭。
予與諸公仗義而起,初為保身之謀,冀有奠安生民者出。
豈意大難不解,為衆所附,乃率衆渡江,與群雄相角逐,遂平陳友諒,滅張士誠,閩、廣之地,将以次而定。
尚念中原擾攘,人民離散,山東則有王宣父子,狗偷鼠竊,反側不常。
河南則有王保保,名雖尊元,實則跋扈,擅爵專賦,上疑下叛。
關隴則有李思齊、張思道,彼此猜忌,勢不兩立,且與王保保互相嫌隙。
元之将亡,其機在此。
”又提出北伐的戰略部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
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
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太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
”(《明太祖實錄》卷二五)朱元璋的這一席話,充分說明他對全國形勢和戰局了如指掌,以後形勢的發展果然不出他所料。
在長期的戰争環境裡和激烈的戰鬥中,朱元璋已經鍛煉成為一名傑出的軍事指揮家。
是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将軍,中書平章政事常遇春為副将軍,率25萬大軍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臨行,又召見諸将士,叮囑他們“所經之處及城下之日,勿妄殺人,勿奪民财,勿毀民居,勿廢農具,勿殺耕牛,勿掠人子女”(《明太祖實錄》卷二五)。
二十三日,發布北伐檄文,提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明太祖實錄》卷二五)的口号,這一口号對當時的漢族地主階級有很大的号召力,對分化瓦解蒙漢各族上層貴族聯合統治的元政權起了很大作用。
北伐的第一步是“先取山東,撤其屏蔽”。
十月二十四日,徐達率軍抵淮安,遣人往沂州招谕王宣、王信父子。
察罕帖木兒死後,王宣父子利用擴廓帖木兒打内戰的機會,攻掠山東全境。
徐達派人招降後,王宣父子投降,王信被授予江淮行省平章政事。
未幾,王宣父子複叛,王宣被徐達鎮壓,王信逃遁。
徐達率軍先後克複營州、滕州、益都、東平、兖州、濟南、濟甯、密州、登州、萊州、東昌等地。
由鄧愈率領的偏師也由襄陽北略南陽,進展順利。
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定國号為明,建元洪武。
北伐的第二步是“旋師河南,斷其羽翼”。
洪武元年二月,徐達等率師進入河南後,首先進攻汴梁。
當時元汴梁守将李克彜、陳州(今河南淮陽)守将左君弼、安豐守将竹昌均屯兵汴梁。
左君弼原是天完政權汴梁行省首腦,長期占領廬州(今安徽合肥),至正二十四年(1364)降元。
明軍抵達陳橋時,左君弼率先投降,李克彜奔河南(今洛陽)。
明軍占領汴梁,次第攻克河南各州縣。
同時,由馮宗異率領的偏師攻克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西),扼潼關,西略華州(今陝西華縣),以防李思齊軍。
五月,朱元璋抵汴梁,召集諸将确定北進大都方略。
七月二十九日,山東諸将自益都、徐州、濟甯會師東昌,前鋒分兵渡河。
閏七月初二日,徐達等自汴梁發兵,自中灤渡河,進取彰德、磁州、邯鄲。
十一日,徐達會諸将于臨清。
十四日,常遇春克德州。
北伐的第三步“進兵元都”正在順利進行中。
這時,妥歡貼睦爾如夢初醒。
閏七月十九日,罷大撫軍院,複擴廓帖木兒官職,命其出援京師,勤王禦敵。
擴廓故意自平陽繞道大同,盡管元都危在旦夕,他依然觀望不進。
閏七月二十日,明軍下長蘆,趨清州。
二十三日,徐達兵抵直沽,水陸兩路向大都進發。
元中書右丞相也速望風逃遁,元都大震。
二十七日,妥歡貼睦爾命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命慶童為中書左丞相,同守京城。
二十八日夜半,妥歡貼睦爾率三宮後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開健德門北奔上都,左丞相失列門等扈從。
八月初二日,徐達等率至大都,攻齊化門,命将士填濠破城而入,執淮王帖木兒不花、左丞相慶童等,殺之。
至此,統治了百餘年的元皇朝終于被推翻。
明朝改大都為北平府。
妥歡貼睦爾于八月十五日至上都。
當時元朝殘餘勢力仍不可忽視。
擴廓帖木兒擁數十萬軍屯駐山西,李思齊、張思道等盤踞陝西,遼陽有兵10萬,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守雲南。
明廷視擴廓帖木兒為頭号勁敵,陝西李、張已有“貳志”(劉佶《北巡私記》),故克大都後不久,明軍即兵分兩路進攻山西,迫使擴廓撤至甘肅、甯夏。
洪武二年(1369)正月,妥歡貼睦爾命擴廓為中書右丞相。
四月,元軍見明軍主力西攻陝西,遣将分道攻北平,被常遇春擊敗。
六月,妥歡貼睦爾逃奔應昌(今内蒙古克什克騰旗西)。
常遇春克上都,徐達在陝西也勢如破竹,李思齊投降。
至明年四月,擴廓帖木兒由甯夏北奔和林,殘元勢力基本上退至漠北。
四月二十八日,妥歡貼睦爾因患痢疾,病死于應昌。
朱元璋“以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号曰順帝”(《元史·順帝紀十》)。
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為其父谥号惠宗。
五月,明将李文忠來襲應昌,愛猷識理達臘退居和林,改年号宣光。
和林的殘元政權史稱“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