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蒙古國的強盛
關燈
小
中
大
《立政議》,《元文類》卷十四。
中原漢地自窩闊台末年以來,差徭甚重,加上軍馬調發,使臣煩擾,官吏貪殘,斡脫錢盤剝,民不能當,逃亡日多,乙未年的戶籍又陷于混亂。
蒙哥即位後,劉秉忠向受命分鎮中原漢地的忽必烈建議,“宜比舊減半或三分去一,就見在之民以定差稅,招逃者複業,再行定奪”(《元史·劉秉忠傳》)。
可見逃亡者已占原籍的三分之一以上。
為保證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兵源補充,1252年(壬子年)蒙哥下令對民戶“從新再行抄數”。
辦法是:一,就各路、州、縣見住民戶(包括原籍及寄居逃戶)登記入籍,原籍民戶,已逃者削去;二,查核投下戶數,禁諸投下不得擅招戶計;三,按乙未年規定核實驅戶,其寄留各地不在本使戶下附籍者收為系官民戶;四,包括乙未年未抄數之河南、陝西、遼東西等地區。
抄數結果稱壬子戶籍,比乙未舊籍增加二十多萬戶(其中河南、陝西、遼東西諸路占十七萬多戶)。
由于主持括戶的燕京行尚書省工作馬虎,抄數以後,戶口争端層出不窮,逃亡、影占現象繼續發生,因此,1255年再申嚴令。
到1257年(丁巳年)又進行了一次戶口編籍,稱丁巳戶籍。
括戶之後,又相繼在宗親貴族中進行了分土分民。
拖雷家族受益最多,忽必烈除受京兆分地外複益以懷孟路一萬一千多戶,旭烈兀受彰德路二萬五千多戶,拖雷庶子末哥、撥綽也分别受五千、三千多戶。
此外,太祖諸斡耳朵、太宗諸子及一些千戶都各得分民多寡不等。
在西域各地區,也同時進行了括戶。
命阿兒渾登記其所轄阿姆河行省戶口賦稅,并命他在完成後前往拔都的都城,協助進行括戶,又派必阇赤别兒哥括斡羅思戶口①。
征服吐蕃和大理早在成吉思汗滅西夏和窩闊台時代攻伐南宋四川的戰争中,蒙古軍就進入了吐蕃最東北部地區,征服了一些部落。
1240年,分封在涼州的闊端遣部将朵兒達率軍進入烏思藏,不久退回。
1244年,闊端再遣朵兒達入藏召請最有影響的宗教首領之一薩斯迦派座主薩斯迦班智達(簡稱薩班),于是薩班攜侄八思巴和恰那朵兒隻同來涼州。
1247年,薩班與闊端議定了烏思藏歸附蒙古的條款,遂緻函宣谕各教派、各地區僧俗首領,這是烏思藏被納入蒙古國治下的開始。
蒙哥即位後,命和裡■“統土蕃等處蒙古、漢軍仍前征進”(《元史·憲宗紀》)。
藏文史料除記載這一支征土蕃軍外,還記有另一支由朵兒伯台率領的軍隊于1252年奉旨進兵②,完成了對這個地區的征服。
次年,蒙哥遣使至烏思藏清查戶口,劃定地界③,并将富庶的必裡公派轄(拉①《史集》第2卷,頁274&mdash275;《元史·憲宗紀》;參見傑克遜:《斡羅思括戶考》。
②參考畢達克:《中藏與蒙古》,頁12&mdash13。
③見八思巴于1252年初緻烏思藏僧侶信(收在《薩斯迦全集》,轉引自王鋪仁,陳慶英:《蒙藏民族關系史》,頁22;畢達克:《中藏與蒙古》,頁12)。
薩東北止貢)劃為自己的“供養地”(分邑),搽裡八派轄地(拉薩附近)劃為忽必烈的供養地,伯木古魯派轄地(山南乃東縣)劃為旭烈兀的供養地,分别與這些教派結成領屬性質的特殊“施供關系”。
不久,又先後任命了這些地區的萬戶長。
西藏地區自九世紀中葉吐蕃王國崩潰以來,一直處于分裂割據狀态達四個世紀,至此各地區(教派)割據勢力都服屬于蒙古,在蒙元朝統治下統一起來。
蒙哥即位以後,命忽必烈出鎮中原漢地,并領兵進征南宋。
自窩闊台末年以來,蒙古攻宋戰争一直沒有進展。
南宋以孟珙守京湖,招兵練卒,建立鞏固的防務,在襄陽“以舟師橫截漢水”,使敵兵不得渡,又在光州、黃州、蕲州和安豐間的大别山地區設立大小山寨,分兵把守;餘玠守四川,令諸州擇險要之地構築山城,遷治于内,屯兵聚糧,扼守要道,相互呼應。
忽必烈深知南宋防守嚴密,一時無法正面進攻,于是奏請先取大理,從側後包抄南宋。
1252年秋,忽必烈率領蒙、漢諸軍及藩府侍從啟行,以大将兀良合台總督軍事。
次年夏,駐六盤山;秋,出臨洮,取道吐蕃之境(今四川西部),分三路進兵。
冬,蒙古軍渡過金沙江,降服了麽些(今麗江納西族)諸部,進圍大理城。
大理國王段興智與權臣高祥殺蒙古谕降使者,出城抵敵,大敗,棄城遁去。
忽必烈入城後,接受張文謙、劉秉忠等人意見,通令禁止屠殺,并命姚樞搜訪大理圖籍。
1254年春,留兀良合台領兵繼續攻略大理國未服諸部,以劉時中為宣撫使,自率其餘軍隊北還。
其年秋,兀良合台軍圍善闡(又稱押赤,今昆明,時段興智逃至此),發炮、縱火攻城。
城陷,段興智逃至昆澤,被俘。
到1255年,大理國五城、八府、四郡之地相繼被蒙古征服,置十九萬戶府分治之。
雲南自八世紀中葉南诏割據以來,曆五百餘年,至此也被并入蒙古治下,從而使雲南地區與内地複歸統一,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旭烈兀西征花剌子模算端劄蘭丁被消滅後,阿姆河以西至叙利亞邊境大部分地區都歸入蒙古統治之下,唯據有祃拶答而(今伊朗馬贊德蘭省)的“木剌夷國”(亦思馬因派宗教王國)和報達(巴格達)的“哈裡發國”(阿拔斯朝)尚未征服。
1252年,蒙哥命旭烈兀出鎮波斯,并統兵征讨未服諸國,先鋒元帥怯的不花率部先行。
次年十月,旭烈兀從蒙古出發,1256年渡阿姆河,會同怯的不花軍攻打擔寒山要塞吉兒都怯堡(今伊朗Damghan城西)。
亦思馬因國教主魯克奴丁遣其弟請降,并被迫下令吉兒都怯守将出降,但不肯親身來見旭烈兀。
旭烈兀率軍分四路并進,圍攻麥門底司堡,架炮轟擊,魯克奴丁力窮出降。
旭烈兀命他谕降阿剌模忒等城堡,盡毀之,即派兵将他押送到和林,蒙哥不見,命押回波斯,途中被軍兵所殺。
歸降之亦思馬因人也被蒙古軍屠滅殆盡。
1257年,旭烈兀進兵報達,命波斯鎮戍軍統帥拜住(綽兒馬罕的繼任者)率其軍為右翼,經毛夕裡(伊拉克摩蘇爾)南下合圍。
先遣使至報達谕降,遭到哈裡發谟斯塔辛的傲慢拒絕,使臣亦受辱逐回。
1258年一月,蒙古諸軍抵報達,四面同時猛攻,報達東門先被炮石擊毀,官民逃出城者盡被屠殺。
二月初,谟斯塔辛遣其子及官員至旭烈兀營求降,但為時已晚,蒙古軍繼續攻城,谟斯塔辛不得已親率諸子及大臣們出城投降。
蒙古軍入城後,肆行焚掠、屠殺十餘日,據載,報達軍民在蒙古軍攻城和城陷後的燒殺中,死難者達八十萬人。
不久,哈裡發谟斯塔辛父子也被處死。
旭烈兀從報達回駐哈馬丹,其年秋,移駐蔑剌哈(今伊朗東阿塞拜疆馬臘格)和桃裡寺(今伊朗東阿塞拜疆大不裡士),後來即建都于此。
他遣使向蒙哥報捷,獻上一部分戰利品,其餘金銀财寶運儲于蔑剌哈附近烏米亞湖旁新建的城堡中。
1259年秋,旭烈兀分兵三路攻入叙利亞,次年一月,破阿勒頗城,叙利亞算端納昔兒棄大馬士革,打算逃亡密昔兒(埃及),後被蒙古軍捕獲。
大馬士革長官獻城投降。
這時,使者送來蒙哥的死訊,旭烈兀率軍回波斯,留先鋒怯的不花統率二萬軍隊繼續征進。
七月,密昔兒馬木魯克朝算端忽秃思(原為大臣,篡位自立),殺蒙古谕降使者,進兵巴勒斯坦;九月,與蒙古軍大戰于阿音劄魯德,怯的不花戰死,蒙古軍全軍覆沒。
密昔兒乘勝占領大馬士革、阿勒頗和叙利亞全境,殺蒙古所置官吏,蒙古西征的勢頭被阻止了。
忽必烈治理中原與蒙哥征宋蒙哥原來的部署,是以忽必烈鎮中原并統兵專征南宋,旭烈兀鎮西城并統兵專征木剌夷、哈裡發等國。
派兩個親弟分别控制帝國的兩翼,顯然是為了确保全國權力掌握在拖雷家族手裡,鞏固其從窩闊台家族奪取來的汗位。
忽必烈早已留心漢地事務,并在藩府中聚集了一批漢族謀士,受命後,即移駐于漠南金蓮川之地(灤河上遊原野),繼續廣招人才,訪求治國之方,藩府謀士劉秉忠、姚樞等人向他報告“漢地不治”的嚴重情況和對宋戰争的諸多失策,主要是“軍将惟利剽殺”,以緻南宋人不願降附,而且造成沿邊一帶“城無居民,野皆榛莽”,使戰争缺乏堅實的後方基地。
忽必烈根據謀士們的建議,奏準設置了邢州安撫司、河南經略司,并在關中封地置陝西宣撫司,薦舉名士及藩府侍臣任長、次官,懲辦貪殘官吏,約定法制,獎勵農桑,均平賦稅。
河南地處對宋戰争前沿,奏以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為經略使,不令燕京斷事官幹預其事;命經略司于唐、鄧、汝、蔡、颍諸州設立屯田以廣積糧儲,并修複襄陽、光化、均州等處城堡,充實邊備,與宋襄樊防線對峙,為經久之計。
忽必烈在三個地區實行“新政”,成效頗著,很得中原人心,但不免侵害了慣于肆意征索的貴族們的利益。
1256年,他又在灤河上遊築開平城,營建宮室。
藩府勢力日益壯大,必然引起蒙哥的疑忌,一些貴族、大臣們又不斷進讒,謂“王府得中士心”,“王府人擅權為奸利事”(當指将财賦輸于王府),這樣,蒙哥與忽必烈之間在漢地政策和權益上的矛盾終于爆發了。
1257年,蒙哥派遣大必阇赤(左丞相)阿蘭答兒和劉太平等到陝西、河南“鈎考”錢谷,審查和迫害兩司大小官吏,實際上是打擊忽必烈藩府勢力,迫使忽必烈交出了邢州、河南、陝西三地區的權力,撤銷三司。
同時,蒙哥決定親自統兵征宋,并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權,令他“在家休息養病”,改派宗王塔察兒統領左翼進攻京湖、兩淮,自統右翼軍進攻四川,以幼弟阿裡不哥留守和林。
1258年四月,蒙哥駐夏六盤山;七月進發,分兵三道入蜀,攻拔苦竹隘(隆慶府)、鵝頂堡,連取長甯山城、大獲城(阆州)、運山城(蓬州)、青居城(順慶府)、大良城(渠州)及巴州等城。
原在四川的都元帥紐璘,打敗宋四川制置使蒲擇之對成都的進攻,乘勝攻取雲頂山城;蒙哥入蜀後,他即留密裡火者、劉黑馬守成都,率軍攻叙州,大敗宋守軍,突破馬湖江防線,沿江而下趨重慶下遊,封鎖江面,以堵截南宋援蜀之軍。
1259年初,蒙哥大軍入合州,遣使至釣魚城谕降,被守将王堅所殺。
蒙哥大軍進圍釣魚城,王堅率軍民奮勇拒守,蒙古軍連攻五個多月不克,損兵折将,七月,蒙哥病死,蒙古軍撤圍北還。
塔察兒率領的左翼軍于1257年秋進攻樊城,不克,退回。
此後一年多,除四出抄掠外,一城未取,毫無戰功。
次年十一月,蒙哥不得不命忽必烈出來統率左翼軍攻宋。
忽必烈在罷兵閑居期間,日與謀士商議大計,待時而動。
接到出師之命,即欣然從開平南下,1259年春,會諸王于邢州,接收兵權。
但他并不急于進兵,先召名士宋子貞、商挺、李昶、杜瑛等訪問政治得失及攻宋之計。
七月,始至汝南,遣大将霸都魯先行;下令軍中,戒諸将毋妄殺,毋焚掠;命楊惟中、郝經等宣撫江淮,并遣官督辦糧秣。
八月,蒙哥死于合州的消息傳來,忽必烈以兵馬已動,決定繼續進兵,渡淮而南,沿途未遇重大抵抗,到達黃陂,臨江而陣。
九月初,弟末哥從合州遣使至軍前,報告蒙哥死訊,并請北歸,忽必烈不願無功而還,親自指揮諸軍由陽邏堡附近強渡長江,駐南岸浒黃州。
越日,進圍鄂州,守将張勝、高達奮勇抵抗,呂文德率援軍從重慶東下,突圍入城,鄂州防守益堅;賈似道以丞相兼制各路軍馬援鄂,統一指揮守禦。
蒙古軍圍攻近二月,不能破,軍中乏食,疾病者十四五。
十一月,忽必烈妻察必合敦遣使至軍前,報告阿裡不哥已派親信大臣征兵于漠南北,并以脫裡赤為斷事官行尚書省事于燕京,有奪取汗位的企圖,請忽必烈速返。
此時,統領諸路援鄂大軍的宋右丞相兼樞密使賈似道,卻不敢乘忽必烈陷入困境之際發起反攻,反而遣使求和,願割江為界,歲奉銀絹各二十萬(兩、匹)。
忽必烈順勢許和,撤圍北還,留霸都魯統領一部分軍隊駐江北待命。
奉旨從雲南北上會合的兀良合台軍,于十一月抵潭州(長沙),宋湖南制置使向士璧堅守,久攻不下。
忽必烈撤軍北還時,特派兵接應兀良合台軍随後渡江北撤,蒙古攻宋戰争至此暫告一段落。
史稱蒙哥“剛明雄毅,沉斷而寡言,不樂燕飲,不好侈靡”,“凡有诏旨,必親起草,更易數四,然後行之”①。
“下令鸠括符玺,督察郵傳,遣使四出,究核徭賦,以來民瘼;污吏濫官,黜責殆遍。
其願治之心亦切也。
”②但他固守蒙古舊制,不願變通,而任用的管理漢地主要官員仍然是貪殘之徒,又由于與忽必烈的利益沖突,撤銷了行之有效的幾個地方的改革,緻使漢地的治理狀況未能改善。
長期圍困合州,不知變更戰略,也是他軍事上的一大失策。
蒙哥正後忽都台,生長子班秃、幼子玉龍答失;他妃生子阿速歹、昔裡吉、辯都③。
①《元史·憲宗紀》。
②郝經:《立政議》,《陵川集》卷三二。
③《史集》所載蒙哥子無辯都。
此據《元史·宗室世系表》。
中原漢地自窩闊台末年以來,差徭甚重,加上軍馬調發,使臣煩擾,官吏貪殘,斡脫錢盤剝,民不能當,逃亡日多,乙未年的戶籍又陷于混亂。
蒙哥即位後,劉秉忠向受命分鎮中原漢地的忽必烈建議,“宜比舊減半或三分去一,就見在之民以定差稅,招逃者複業,再行定奪”(《元史·劉秉忠傳》)。
可見逃亡者已占原籍的三分之一以上。
為保證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兵源補充,1252年(壬子年)蒙哥下令對民戶“從新再行抄數”。
辦法是:一,就各路、州、縣見住民戶(包括原籍及寄居逃戶)登記入籍,原籍民戶,已逃者削去;二,查核投下戶數,禁諸投下不得擅招戶計;三,按乙未年規定核實驅戶,其寄留各地不在本使戶下附籍者收為系官民戶;四,包括乙未年未抄數之河南、陝西、遼東西等地區。
抄數結果稱壬子戶籍,比乙未舊籍增加二十多萬戶(其中河南、陝西、遼東西諸路占十七萬多戶)。
由于主持括戶的燕京行尚書省工作馬虎,抄數以後,戶口争端層出不窮,逃亡、影占現象繼續發生,因此,1255年再申嚴令。
到1257年(丁巳年)又進行了一次戶口編籍,稱丁巳戶籍。
括戶之後,又相繼在宗親貴族中進行了分土分民。
拖雷家族受益最多,忽必烈除受京兆分地外複益以懷孟路一萬一千多戶,旭烈兀受彰德路二萬五千多戶,拖雷庶子末哥、撥綽也分别受五千、三千多戶。
此外,太祖諸斡耳朵、太宗諸子及一些千戶都各得分民多寡不等。
在西域各地區,也同時進行了括戶。
命阿兒渾登記其所轄阿姆河行省戶口賦稅,并命他在完成後前往拔都的都城,協助進行括戶,又派必阇赤别兒哥括斡羅思戶口①。
征服吐蕃和大理早在成吉思汗滅西夏和窩闊台時代攻伐南宋四川的戰争中,蒙古軍就進入了吐蕃最東北部地區,征服了一些部落。
1240年,分封在涼州的闊端遣部将朵兒達率軍進入烏思藏,不久退回。
1244年,闊端再遣朵兒達入藏召請最有影響的宗教首領之一薩斯迦派座主薩斯迦班智達(簡稱薩班),于是薩班攜侄八思巴和恰那朵兒隻同來涼州。
1247年,薩班與闊端議定了烏思藏歸附蒙古的條款,遂緻函宣谕各教派、各地區僧俗首領,這是烏思藏被納入蒙古國治下的開始。
蒙哥即位後,命和裡■“統土蕃等處蒙古、漢軍仍前征進”(《元史·憲宗紀》)。
藏文史料除記載這一支征土蕃軍外,還記有另一支由朵兒伯台率領的軍隊于1252年奉旨進兵②,完成了對這個地區的征服。
次年,蒙哥遣使至烏思藏清查戶口,劃定地界③,并将富庶的必裡公派轄(拉①《史集》第2卷,頁274&mdash275;《元史·憲宗紀》;參見傑克遜:《斡羅思括戶考》。
②參考畢達克:《中藏與蒙古》,頁12&mdash13。
③見八思巴于1252年初緻烏思藏僧侶信(收在《薩斯迦全集》,轉引自王鋪仁,陳慶英:《蒙藏民族關系史》,頁22;畢達克:《中藏與蒙古》,頁12)。
薩東北止貢)劃為自己的“供養地”(分邑),搽裡八派轄地(拉薩附近)劃為忽必烈的供養地,伯木古魯派轄地(山南乃東縣)劃為旭烈兀的供養地,分别與這些教派結成領屬性質的特殊“施供關系”。
不久,又先後任命了這些地區的萬戶長。
西藏地區自九世紀中葉吐蕃王國崩潰以來,一直處于分裂割據狀态達四個世紀,至此各地區(教派)割據勢力都服屬于蒙古,在蒙元朝統治下統一起來。
蒙哥即位以後,命忽必烈出鎮中原漢地,并領兵進征南宋。
自窩闊台末年以來,蒙古攻宋戰争一直沒有進展。
南宋以孟珙守京湖,招兵練卒,建立鞏固的防務,在襄陽“以舟師橫截漢水”,使敵兵不得渡,又在光州、黃州、蕲州和安豐間的大别山地區設立大小山寨,分兵把守;餘玠守四川,令諸州擇險要之地構築山城,遷治于内,屯兵聚糧,扼守要道,相互呼應。
忽必烈深知南宋防守嚴密,一時無法正面進攻,于是奏請先取大理,從側後包抄南宋。
1252年秋,忽必烈率領蒙、漢諸軍及藩府侍從啟行,以大将兀良合台總督軍事。
次年夏,駐六盤山;秋,出臨洮,取道吐蕃之境(今四川西部),分三路進兵。
冬,蒙古軍渡過金沙江,降服了麽些(今麗江納西族)諸部,進圍大理城。
大理國王段興智與權臣高祥殺蒙古谕降使者,出城抵敵,大敗,棄城遁去。
忽必烈入城後,接受張文謙、劉秉忠等人意見,通令禁止屠殺,并命姚樞搜訪大理圖籍。
1254年春,留兀良合台領兵繼續攻略大理國未服諸部,以劉時中為宣撫使,自率其餘軍隊北還。
其年秋,兀良合台軍圍善闡(又稱押赤,今昆明,時段興智逃至此),發炮、縱火攻城。
城陷,段興智逃至昆澤,被俘。
到1255年,大理國五城、八府、四郡之地相繼被蒙古征服,置十九萬戶府分治之。
雲南自八世紀中葉南诏割據以來,曆五百餘年,至此也被并入蒙古治下,從而使雲南地區與内地複歸統一,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旭烈兀西征花剌子模算端劄蘭丁被消滅後,阿姆河以西至叙利亞邊境大部分地區都歸入蒙古統治之下,唯據有祃拶答而(今伊朗馬贊德蘭省)的“木剌夷國”(亦思馬因派宗教王國)和報達(巴格達)的“哈裡發國”(阿拔斯朝)尚未征服。
1252年,蒙哥命旭烈兀出鎮波斯,并統兵征讨未服諸國,先鋒元帥怯的不花率部先行。
次年十月,旭烈兀從蒙古出發,1256年渡阿姆河,會同怯的不花軍攻打擔寒山要塞吉兒都怯堡(今伊朗Damghan城西)。
亦思馬因國教主魯克奴丁遣其弟請降,并被迫下令吉兒都怯守将出降,但不肯親身來見旭烈兀。
旭烈兀率軍分四路并進,圍攻麥門底司堡,架炮轟擊,魯克奴丁力窮出降。
旭烈兀命他谕降阿剌模忒等城堡,盡毀之,即派兵将他押送到和林,蒙哥不見,命押回波斯,途中被軍兵所殺。
歸降之亦思馬因人也被蒙古軍屠滅殆盡。
1257年,旭烈兀進兵報達,命波斯鎮戍軍統帥拜住(綽兒馬罕的繼任者)率其軍為右翼,經毛夕裡(伊拉克摩蘇爾)南下合圍。
先遣使至報達谕降,遭到哈裡發谟斯塔辛的傲慢拒絕,使臣亦受辱逐回。
1258年一月,蒙古諸軍抵報達,四面同時猛攻,報達東門先被炮石擊毀,官民逃出城者盡被屠殺。
二月初,谟斯塔辛遣其子及官員至旭烈兀營求降,但為時已晚,蒙古軍繼續攻城,谟斯塔辛不得已親率諸子及大臣們出城投降。
蒙古軍入城後,肆行焚掠、屠殺十餘日,據載,報達軍民在蒙古軍攻城和城陷後的燒殺中,死難者達八十萬人。
不久,哈裡發谟斯塔辛父子也被處死。
旭烈兀從報達回駐哈馬丹,其年秋,移駐蔑剌哈(今伊朗東阿塞拜疆馬臘格)和桃裡寺(今伊朗東阿塞拜疆大不裡士),後來即建都于此。
他遣使向蒙哥報捷,獻上一部分戰利品,其餘金銀财寶運儲于蔑剌哈附近烏米亞湖旁新建的城堡中。
1259年秋,旭烈兀分兵三路攻入叙利亞,次年一月,破阿勒頗城,叙利亞算端納昔兒棄大馬士革,打算逃亡密昔兒(埃及),後被蒙古軍捕獲。
大馬士革長官獻城投降。
這時,使者送來蒙哥的死訊,旭烈兀率軍回波斯,留先鋒怯的不花統率二萬軍隊繼續征進。
七月,密昔兒馬木魯克朝算端忽秃思(原為大臣,篡位自立),殺蒙古谕降使者,進兵巴勒斯坦;九月,與蒙古軍大戰于阿音劄魯德,怯的不花戰死,蒙古軍全軍覆沒。
密昔兒乘勝占領大馬士革、阿勒頗和叙利亞全境,殺蒙古所置官吏,蒙古西征的勢頭被阻止了。
忽必烈治理中原與蒙哥征宋蒙哥原來的部署,是以忽必烈鎮中原并統兵專征南宋,旭烈兀鎮西城并統兵專征木剌夷、哈裡發等國。
派兩個親弟分别控制帝國的兩翼,顯然是為了确保全國權力掌握在拖雷家族手裡,鞏固其從窩闊台家族奪取來的汗位。
忽必烈早已留心漢地事務,并在藩府中聚集了一批漢族謀士,受命後,即移駐于漠南金蓮川之地(灤河上遊原野),繼續廣招人才,訪求治國之方,藩府謀士劉秉忠、姚樞等人向他報告“漢地不治”的嚴重情況和對宋戰争的諸多失策,主要是“軍将惟利剽殺”,以緻南宋人不願降附,而且造成沿邊一帶“城無居民,野皆榛莽”,使戰争缺乏堅實的後方基地。
忽必烈根據謀士們的建議,奏準設置了邢州安撫司、河南經略司,并在關中封地置陝西宣撫司,薦舉名士及藩府侍臣任長、次官,懲辦貪殘官吏,約定法制,獎勵農桑,均平賦稅。
河南地處對宋戰争前沿,奏以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為經略使,不令燕京斷事官幹預其事;命經略司于唐、鄧、汝、蔡、颍諸州設立屯田以廣積糧儲,并修複襄陽、光化、均州等處城堡,充實邊備,與宋襄樊防線對峙,為經久之計。
忽必烈在三個地區實行“新政”,成效頗著,很得中原人心,但不免侵害了慣于肆意征索的貴族們的利益。
1256年,他又在灤河上遊築開平城,營建宮室。
藩府勢力日益壯大,必然引起蒙哥的疑忌,一些貴族、大臣們又不斷進讒,謂“王府得中士心”,“王府人擅權為奸利事”(當指将财賦輸于王府),這樣,蒙哥與忽必烈之間在漢地政策和權益上的矛盾終于爆發了。
1257年,蒙哥派遣大必阇赤(左丞相)阿蘭答兒和劉太平等到陝西、河南“鈎考”錢谷,審查和迫害兩司大小官吏,實際上是打擊忽必烈藩府勢力,迫使忽必烈交出了邢州、河南、陝西三地區的權力,撤銷三司。
同時,蒙哥決定親自統兵征宋,并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權,令他“在家休息養病”,改派宗王塔察兒統領左翼進攻京湖、兩淮,自統右翼軍進攻四川,以幼弟阿裡不哥留守和林。
1258年四月,蒙哥駐夏六盤山;七月進發,分兵三道入蜀,攻拔苦竹隘(隆慶府)、鵝頂堡,連取長甯山城、大獲城(阆州)、運山城(蓬州)、青居城(順慶府)、大良城(渠州)及巴州等城。
原在四川的都元帥紐璘,打敗宋四川制置使蒲擇之對成都的進攻,乘勝攻取雲頂山城;蒙哥入蜀後,他即留密裡火者、劉黑馬守成都,率軍攻叙州,大敗宋守軍,突破馬湖江防線,沿江而下趨重慶下遊,封鎖江面,以堵截南宋援蜀之軍。
1259年初,蒙哥大軍入合州,遣使至釣魚城谕降,被守将王堅所殺。
蒙哥大軍進圍釣魚城,王堅率軍民奮勇拒守,蒙古軍連攻五個多月不克,損兵折将,七月,蒙哥病死,蒙古軍撤圍北還。
塔察兒率領的左翼軍于1257年秋進攻樊城,不克,退回。
此後一年多,除四出抄掠外,一城未取,毫無戰功。
次年十一月,蒙哥不得不命忽必烈出來統率左翼軍攻宋。
忽必烈在罷兵閑居期間,日與謀士商議大計,待時而動。
接到出師之命,即欣然從開平南下,1259年春,會諸王于邢州,接收兵權。
但他并不急于進兵,先召名士宋子貞、商挺、李昶、杜瑛等訪問政治得失及攻宋之計。
七月,始至汝南,遣大将霸都魯先行;下令軍中,戒諸将毋妄殺,毋焚掠;命楊惟中、郝經等宣撫江淮,并遣官督辦糧秣。
八月,蒙哥死于合州的消息傳來,忽必烈以兵馬已動,決定繼續進兵,渡淮而南,沿途未遇重大抵抗,到達黃陂,臨江而陣。
九月初,弟末哥從合州遣使至軍前,報告蒙哥死訊,并請北歸,忽必烈不願無功而還,親自指揮諸軍由陽邏堡附近強渡長江,駐南岸浒黃州。
越日,進圍鄂州,守将張勝、高達奮勇抵抗,呂文德率援軍從重慶東下,突圍入城,鄂州防守益堅;賈似道以丞相兼制各路軍馬援鄂,統一指揮守禦。
蒙古軍圍攻近二月,不能破,軍中乏食,疾病者十四五。
十一月,忽必烈妻察必合敦遣使至軍前,報告阿裡不哥已派親信大臣征兵于漠南北,并以脫裡赤為斷事官行尚書省事于燕京,有奪取汗位的企圖,請忽必烈速返。
此時,統領諸路援鄂大軍的宋右丞相兼樞密使賈似道,卻不敢乘忽必烈陷入困境之際發起反攻,反而遣使求和,願割江為界,歲奉銀絹各二十萬(兩、匹)。
忽必烈順勢許和,撤圍北還,留霸都魯統領一部分軍隊駐江北待命。
奉旨從雲南北上會合的兀良合台軍,于十一月抵潭州(長沙),宋湖南制置使向士璧堅守,久攻不下。
忽必烈撤軍北還時,特派兵接應兀良合台軍随後渡江北撤,蒙古攻宋戰争至此暫告一段落。
史稱蒙哥“剛明雄毅,沉斷而寡言,不樂燕飲,不好侈靡”,“凡有诏旨,必親起草,更易數四,然後行之”①。
“下令鸠括符玺,督察郵傳,遣使四出,究核徭賦,以來民瘼;污吏濫官,黜責殆遍。
其願治之心亦切也。
”②但他固守蒙古舊制,不願變通,而任用的管理漢地主要官員仍然是貪殘之徒,又由于與忽必烈的利益沖突,撤銷了行之有效的幾個地方的改革,緻使漢地的治理狀況未能改善。
長期圍困合州,不知變更戰略,也是他軍事上的一大失策。
蒙哥正後忽都台,生長子班秃、幼子玉龍答失;他妃生子阿速歹、昔裡吉、辯都③。
①《元史·憲宗紀》。
②郝經:《立政議》,《陵川集》卷三二。
③《史集》所載蒙哥子無辯都。
此據《元史·宗室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