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國外資料

關燈
納都曾寫信給本國教友,報告其經曆與見聞),是了解元代中國天主教會情況的最重要第一手資料。

    梵蒂岡和巴黎國立圖書館藏有這些書信的寫本。

    方濟各會史家瓦丁(L.Wadding,1588-1657)發現了這些書信,編入其巨著《方濟各會年鑒》;玉爾據瓦丁書譯為英文,收在所著《契丹及通往契丹之路》一書(1866年初版第1卷)中。

    道森編《出使蒙古記》也收有這些書信的英文譯本(據《中國方濟各會》第1卷所刊拉丁原文)。

     鄂多立克、馬黎諾裡行記鄂多立克(OdoricofPordenone,1274或1286&mdash1331)著有《旅行記》。

    他出生于意大利弗留裡省的Pordenone,年輕時即進入烏弟納的方濟各會僧院。

    大約于1314年開始到東方遊曆傳道,先在亞美尼亞、波斯各地過了7年,1321或1322年由忽裡模子乘船到達印度西海岸之塔納(Tana,元代譯作靼拿),再到俱蘭(今奎隆),乘船到馬八兒,由此渡洋東來,經蘇木都剌、爪哇、占城等國,到達廣州。

    他從廣州到泉州,由此北行經福州、杭州、金陵、揚州、臨清等城,到達大都。

    在大都居住了3年,然後由陸路西行,經東勝、甘肅諸地,取道波斯北境(原木剌夷國)回到故鄉。

    1330年5月,他在帕度亞(Padua)口述旅行經曆和見聞,由教友威廉(WilliamofSolagna)用質樸的拉丁文筆錄下來。

    此書有很多種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抄本傳世。

    十六世紀以來出了多種刊本,最好的是1928年出的《中國方濟各會》版拉丁文校訂本。

    有玉爾的英文譯注本(收在《契丹及通往契丹之路》,初版第一卷,1866),戈迪埃的法文譯注本(巴黎,1891)。

    清光緒十五年(1889),留學意大利的郭棟臣将鄂多立克旅行記譯為漢文并加注釋,刊于武昌,名《真福和德裡傳》,後香港《公教報》重印其譯文。

    最近,何高濟根據玉爾譯本譯成漢文(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

     馬黎諾裡(GiovannidaMarignolli)著有《東遊回憶錄》。

    他出身于意大利佛羅倫薩的貴族世家,生卒年不詳。

    為當地聖克魯契(SantaCroce)方濟各會僧院教士。

    1338年奉教皇本笃十二世之命出使元朝(見本書《中外關系》章),1353年回到阿維尼翁,向教皇(英諾森六世)呈遞了元順帝的書信。

    1354年,他被任命為意大利南部小城比西納諾(Bisignano)的主教。

    同年,他受到前來意大利接受教皇加冕的德皇卡爾四世的賞識,被聘為皇家牧師,遂從皇帝至布拉格,奉命重修《波希米亞編年史》。

    次年,在編撰此書第一部“世界史”開頭部分世界創造之後講到伊甸樂園,随即插入了他本人的奉使元朝回憶錄,記述其往返行程和所曆各地見聞。

    其中,關于阿力麻裡基督教情況,他在元廷受到的接待和汗八裡(大都)基督教情況,“蠻子”(江南)地區和刺桐城(泉州)情況,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此書僅有一種完全的古抄本(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傳世,藏于布拉格,但在威尼斯另有一摘抄本(十五世紀),包含了其有關亞洲記述的所有最重要内容。

    1820年,德人梅納特(J.G.Meinert)首次将馬黎諾裡的東方旅行記述輯錄出來,加以整理和注釋,刊于《波希米亞科學學會論文》第7卷,始顯于世。

    有玉爾的英文譯注本(編入《契丹及通往契丹之路》,1866年初版第2卷),張星烺從玉爾書中摘譯了一部分,編在《中西交通史料彙編》中。

    其他資料在羅馬教廷和歐洲各國檔案以及中世紀各種史籍中還保留有大量蒙元史史料,包括書信(如各國君主和教會有關蒙古問題的通信,教皇緻蒙古諸汗的書信和給來華教士的命令書底本,蒙古方面來信的原文和譯件,來華教士寫信給教友的書信),使者的報告和旅行記,有關與蒙古通使和交涉的記載等。

    例如1245年教皇英諾森四世派多明我會教士阿塞林(Asscelin)和西門(Simon)等出使波斯西境蒙古軍統帥拜住營地,西門在歸來後著有題為《鞑靼人史》的報告書,原書已佚,幸而同時人文森特的《史鑒》收錄了其大部分,得以保留下來。

    伯希和所著《蒙古人和教廷》第二章對這份史料進行了精密研究;理查德(J.Richard)從《史鑒》中輯編出西門的《鞑靼人史》(SimondeSaint-Que-ntin,HistoiredesTartares,拉丁原文校訂、注釋,《十字軍史有關文獻》Ⅶ,巴黎,1965)。

    1248年法國國王聖路易派多明我會教士安德魯(AndreWofLongjumeau)率領使團出使貴由汗廷,莊維爾(Joinville)的《聖路易傳》和其他同時代史籍對此次出使有詳細記載,大量引述了安德魯的出使報告。

    伯希和在《蒙古人與教廷》中也有一節專門研究這些重要史料。

    前已提及的溫加爾神甫所編《中國方濟各會》第1卷除普蘭諾·卡爾平尼、盧勃魯克行記外,還收入了許多重要檔案資料。

    伯希和在得到此書後,進一步研究有關蒙元時期曆史的拉丁文史料,其成果《中亞與遠東基督教徒研究》(遺著之一,1973年,巴黎)旁征博引,包含有豐富的以前未曾被利用的原始資料。

    最近,哥肯揚(H.G.ckenjan)和斯維尼(J.R.Sweeney)将幾種有關蒙古進兵東歐的拉丁文史料譯為德文并加注釋,彙編為《蒙古風暴&mdash&mdash目擊者和同時代人的報告》(1985年出版),其中包括大約1236&mdash1237年旅行到蒙古人統治區的玉連(Julian)寫給意大利佩魯賈主教的信(這是歐洲人對蒙古西征的最早報導)、匈牙利一教區兩位副監有關蒙古入侵的詳細記載、匈牙利國王别剌四世、主教及貴族寫給教皇等的書信。

     第四節 亞美尼亞文資料《海屯行記》 系小亞美尼亞國王海屯一世(HethumI,1224&mdash1269在位)赴蒙古朝見大汗的往返旅程記載。

    小亞美尼亞(西利西亞)是小亞細亞東南部的基督教國家,1244年歸附蒙古,成為臣屬國。

    1254年春,海屯一世遵從拔都之命親身入朝蒙古大汗。

    他與随臣經大亞美尼亞、谷兒隻境,過高加索山,5月至拔都營帳(伏爾加河下遊)谒見,然後渡紮牙黑河(今烏拉爾河)東行,9月到達蒙哥汗廷(哈剌和林)朝見、貢獻,得到蒙哥頒賜的庇護诏書;11月離汗廷西還,經畏兀兒、河中地區、波斯北境、阿塞拜疆和大亞美尼亞,行程8個月,回到本國。

    這篇《行記》收錄在其随員、曆史家乞剌可思·剛紮克(KirakosofGandjak,1201&mdash1272)所著的《亞美尼亞史》中,因記載行程尤其是回途所經各地地名甚詳,作為十三世紀東西交通和中亞地理的重要資料早就受到學者的注意,先後被譯成俄、法、英、德各種文字。

    以前,布萊資奈德(E.Bretschneider)的英文譯注(收在《中世紀研究》第1卷,1910)最通用,有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彙編》收)、唐長孺(《海桑東遊錄》,載《國學論衡》,1935年)漢譯本。

    1964年波義耳(J.Boyle)在《中亞雜志》發表的英文譯注,利用了1961年出的乞剌可思《亞美尼亞史》原文精校本,并吸收了巴托爾德、伯希和、米諾爾斯基、哈密爾頓等人的新研究成果,是最佳譯本(有何高濟漢譯本,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

    《亞美尼亞史》乞剌可思的《亞美尼亞史》是蒙古征服時代亞美尼亞曆史家的多部同類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書中除收有上述《海屯行記》外,還有得自親身見聞(乞剌可思本人曾被蒙古人俘虜)的關于蒙古征服西亞史事以及蒙古人面貌、習慣、語言等多方面情況的珍貴記載。

    其他曆史家如瓦爾丹(VardanVardapet,1200或1210&mdash約1270)、斯蒂潘(StephanOrbelian)、森帕德(Sem-padofConnetable)等人的亞美尼亞編年史著作也都含有不少有價值的蒙元史史料。

    都洛裡埃(E.Dulaurier)的《亞美尼亞史家所載之蒙古人》(《亞洲雜志》1858、1860)摘譯乞剌可思、瓦爾丹書有關章節為法文;帕特卡諾夫(К.П.Патканов)的《根據亞美尼亞史料的蒙古史》(Ⅰ,Ⅱ,1873,1874)摘譯乞剌可思、瓦爾丹、斯蒂潘書中有關部分為俄文;A.Г.Галстян從十幾種十三到十四世紀亞美尼亞編年史及其他文獻手稿中輯錄有關資料譯為俄文,編成《關于蒙古人的亞美尼亞史料》(1962,莫斯科)。

     《引弓民族史》另一種重要的亞美尼亞文史料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