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國外資料

關燈
回,1347年還印度,随即返回故裡。

    後摩洛哥國王命他口述旅行見聞,由書記官術劄伊筆錄,著為旅行記。

    由于卷帙浩繁,此書一直以節本流傳,有多種歐洲文字譯本。

    十九世紀中,法國人在摩洛哥發現其全文手稿,由德弗列麥裡等校勘并譯為法文,分四卷出版(巴黎,1853&mdash1858)。

    吉伯據此本譯為英文,作了詳細注釋(劍橋,1956&mdash1971,未完)。

    拔圖塔行蹤幾遍大蒙古國全境,對所到之處都有詳細記述,其中國行記部分記載了泉州、廣州、杭州、大都等城以及所經沿途各地狀況,尤詳于這些地區的穆斯林情況;對中國與印度、波斯灣和阿拉伯交通、貿易往來,也有不少極可貴的記載。

    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彙編》據玉爾《契丹及通往契丹之路》一書中的英文摘譯本,譯出了一部分關于中國的内容。

    近年,馬金鵬将埃及出版的阿拉伯原文本譯為漢文(《白圖泰遊記》,甯夏人民出版社,1985),為全譯本,但錯誤較多。

     埃及的曆史書埃及的馬木魯克王朝(1250&mdash1517)于1259年擊敗旭烈兀西征軍,從蒙古人手裡奪取了叙利亞;其後,又多次與伊利汗國發生沖突和戰争,并力圖和欽察汗國建立聯盟以對抗伊利汗國。

    馬木魯克王朝與波斯、欽察蒙古王朝頻繁的敵對和友好關系,使這個時期的埃及曆史家對蒙古有相當多直接或間接的了解,并載入他們的著作。

    當然,這些著作對我們的主要價值在于記載了蒙古與埃及的關系。

    其中重要的有:諾外利(al-Nuwayri,1279&mdash1332)所著《應用于文學各門之成果》(Nihayatal-ArabfiFununal-Adab),為馬木魯克朝三大百科全書之一。

    分五部,第五部為教俗曆史,始于亞當傳說,迄于十四世紀初。

    其蒙古史部分取材于《劄蘭丁傳》、《全史》,價值不高,而所載埃及與伊利汗國關系史事,則系其親身見聞,翔實可信。

     烏馬裡(Ibnal-Umari,1301-1349)著有《眼曆諸國行記》(Masalikal-absarfimamalikal-amsar)。

    書中所載貴由汗與拔都的沖突、阿裡不哥即位後曾得到西北宗藩的承認等内容,可補其他史籍之缺,極為可貴。

    德國學者萊西(K.Lech)于1968年出版了此書阿拉伯原文摘錄與德譯文合璧本,題為《蒙古世界帝國&mdash&mdash烏馬裡在其<眼曆諸國行記>中對蒙古帝國的描述》(韋斯巴登)。

     第三節 歐洲文字資料《蒙古史》 普蘭諾·卡爾平尼(GiovannideplanoCarpini,1180-1252)著有《蒙古史》(HistoriaMongalorum)。

    作者出生于意大利中部佩魯賈附近之PlanoCarpini。

    他是方濟各會創始人聖方濟(SaintFrancisdaAssisi)的弟子,先後在德意志、西班牙擔任大主教,學識淵博,忠勤教務,為建立北歐、西歐的方濟各會作出很大貢獻。

    此書是他1245&mdash1247年作為教皇使節出使蒙古汗廷(出使經過見本書《中外關系》章)歸來所寫的報告,分九章,前八章分别記述蒙古的地理、人民、宗教、習俗、國家、戰争、被征服國家、對付蒙古人的方法,第九章叙述其往返路程和在蒙古宮廷的情況。

    這是歐洲人根據親身見聞所寫的關于蒙古的第一部詳細報告,同時人文森特(VincentdeBauvais)的百科全書式名著《大鑒》(SpeculiMajoris)第四部《史鑒》(SpeculumHistoriale)中收錄了其部分内容。

    原書抄本傳世者有五種。

    十六世紀以來出有多種刊本和譯本,重要者有1839年達維紮克(D&rsquoAvezac)的拉丁原文校訂與法文譯注合刊本(巴黎地理學會《旅行記與回憶錄叢刊》);1903年必茲裡(C.R.Beazley)的原文校訂與英譯合刊本;1929年溫加爾(P.A.Wyngaert)的原文校訂本(《中國方濟各會》SinicaFranciscana第1卷,佛羅倫薩。

    最好的原文刊本);1930年裡希(F.Risch)的德文譯注本;1955年道森(C.Dawson)編《出使蒙古記》所收英譯本;1957年莎斯齊娜(Н.Л.Щастина)的俄文譯注本(對1911年馬列英Мадеин俄文譯注的訂正和補注);1965年貝凱(D.J.Becqet)與韓百詩(L.Hambis)的法文譯注本。

    此外,普蘭諾·卡爾平尼使團的随員波蘭人本笃(Benedict)也著有一篇簡短的出使記,附錄貴由汗緻教皇信的拉丁譯本,達維紮克首次将巴黎國立圖書館藏此件抄本與前述《蒙古史》一起刊行。

    《東方行記》盧勃魯克(GuillaumedeRubruquis)著有《東方行記》(ItinerariumadPartesOrientales)。

    作者出生于法國佛蘭德爾之Rubruquis村,生卒年不詳。

    他是法國國王聖路易身邊的許多方濟各會教士之一,1248年從聖路易東征(第7次十字軍東征,1248&mdash1254)。

    1253年奉命以傳教士身份前往蒙古探明虛實。

    1255年回到塞浦路斯,聖路易已回法國,大主教命他留在阿克爾(Acre,今以色列海法地)講授神學,将蒙古之行寫成書面報告,派人送呈國王。

    這篇很長的報告書(即《東方行記》)詳細記述了其往返行程和所曆各地山川湖泊、城郭以及蒙古、欽察阿蘭、不裡阿耳、畏兀兒、吐蕃、唐兀、契丹等各民族情況(他最早指出“大契丹”即中國的居民就是古代所稱之Seres人),對蒙古人的衣食住行、風俗、信仰、政治、軍事等各方面情況記載得尤為詳細,特别是着重報告了拔都斡耳朵、蒙哥汗廷及蒙古國都哈剌和林的情況,記載了所見所聞的許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報告之末他要求到法國面見國王,大概獲得了準許,因為不久後羅傑·培根(RogerBacon)在法國曾遇見他并聽他談了蒙古之行,培根在其著名的《大著作》(PousMajus)地理門中大量收錄了他的報告書内容。

    原書抄本現存者有五種,相互差别不大,應是同源。

    自1599年哈克魯特(R.Hakluyt)首次刊布其部分内容(拉丁原文與英譯)以來,出了多種原文刊本和譯本,重要者有1839年巴黎地理學會《旅行記與回憶錄叢刊》原文校本(最早的全文刊本);1900年柔克義(W.W.Rockhill)的英文譯注本(含普蘭諾·卡爾平尼行記的譯注);前述1929年《中國方濟各會》第1卷所刊原文校本;1934年裡希的德譯本;前述《出使蒙古記》中的英譯本和莎斯齊娜俄文譯注本(道森編的《出使蒙古記》有呂浦、周良霄的漢文譯注本,1983年出版)。

    1985年出版的克勞德與卡普勒(ClaudeetReneKappler)法文譯注本吸收了前人(主要是伯希和的《中亞與遠東基督教徒研究》)的成果,是最新、最好的譯本。

     《寰宇記》馬可波羅(MarcoPolo,1254&mdash1324)著有《寰宇記》(Ledi-visamentdoumonde)。

    馬可波羅旅居中國達17年,遊曆了很多地方(詳見本書《中外關系》章),1291年從泉州啟程回國,1295年返抵故裡。

    次年,他參加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海戰,被俘,在熱那亞獄中講述其東方見聞,同獄比薩人魯思梯切諾(小說家)筆錄成書,1298年完成。

    同年獲釋回家,因其東方旅行經曆和擁有巨大财富而聲名顯赫,被稱為“百萬”(IlMilione)。

    其書原稿使用法、意混合語寫成(已佚),傳抄中又出現拉丁語、意大利語及其他歐洲語譯本,現存各種文字抄本達數十種,相互歧異甚多,其中最接近原稿文字者為巴黎國立圖書館藏B.N.fr.1119抄本,最古老、最完整者為西班牙托萊多圖書館藏哲拉達(Zelada)拉丁文抄本。

    十五世紀以來出版的各種文字本子也數以百計,最重要者有玉爾的英文譯注本(倫敦,1871年初版,1903年戈迪埃改訂本);伯内德托(L.F.Benedetto)校訂本(佛羅倫薩,1928);穆勒、伯希和合作完成的諸本集成、英譯本(倫敦,1938)。

    漢文譯本有四種,以馮承鈞譯本《馬可波羅行記》(據沙海昂法文譯注本譯出,1936)最通行。

    ①傳教士書信①本書多采用伯希和、穆勒英譯本,書名則仍沿用馮譯本作《馬可波羅行記》。

    來華方濟各會教士書信(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先後奉教皇之命前來中國傳教的孟特戈維諾、安德魯、帕列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