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國外資料
關燈
小
中
大
斯科,1971)。
《兀外思史》(Ta&rsquorikh-iShaikhUwais)胡特比·阿哈裡(AbuBakral-Qutbial-Ahari)著。
作者為阿塞拜疆人,生活于十四世紀前、中期。
此書著成後呈獻于劄剌亦兒朝算端兀外思(1355&mdash1374年在位),故名,像其他穆斯林史書一樣,此書也是從亞當講起。
其蒙古王朝史部分,前半取材于《史集》等書,愈接近作者的時代,獨立的叙事漸多,對伊利汗國後期及其後繼者劄剌亦兒朝曆史以及阿塞拜疆地區的史地記載尤詳,伊利汗國與欽察汗國的關系和欽察汗國史事也有很多記載。
僅有一種抄本傳世,最後一部分(第134&mdash184頁,即伊利汗國和劄剌亦兒朝曆史部分)有J.B.VanLoon的英譯本,并附刊原文(海牙,1954) 《命官文書規範》(Dastural-KatibfiTa&lsquoyinal-Marateb)納黑乞瓦尼(MuhammadNakhchiwani)編。
編者可能是伊利汗不賽因朝宰相吉雅太丁(拉施都丁之子)下屬書記員,吉雅太丁奉旨命他集伊利汗國的官文書,曆30多年,至1366年始完成,呈獻于劄剌亦兒朝兀外思算端。
除序言、結語外,分兩部,第一部為書簡,第二部為任命文書範例,計收蒙古長官、宰相及财政長官、伊斯蘭聖職者三類任命書95件,是研究伊利汗國制度史的第一手資料。
有蘇聯學者阿裡劄德校訂本(分三卷,莫斯科,1964&mdash1976)。
《選史》(Ta&rsquorikh-iGuzida)可疾維尼(Hamd-AllahMustaufiQazwini)著。
1330年成書。
第四章波斯諸穆斯林王朝史,含蒙古王朝,除主要依據《史集》外,還參考了其他二十多種史籍,也屬于當代人所著史書。
有布朗的原文摹寫本和英文節譯(2卷,萊頓一倫敦,1910,1913)。
《心之喜》(Nuzhatal-Qulub)可疾維尼的另一部著作,1339年成書。
是蒙古時代的波斯地理志,詳載各州行政區劃、城鄉情況及稅額、道裡等,非常有用。
有斯特朗治的原文校訂與英譯本(2卷,萊頓&mdash倫敦,1915,1919)。
這個時期還有多部波斯各地方史志留傳下來,如《也裡史志》(Ta&rsquorikhnama-iHarat,作者SaifiHerawi)、《洩剌失志》(Shiraz-nama,作者IbnZarkubShirazi)等。
帖木兒朝時代的史書帖木兒朝時代編纂的許多史書,也有不少重要的蒙元史資料,特别是有關察合台汗國和伊利汗國的史料。
著名的有:尼咱馬丁·沙密(Nizamal-DinShami)的《勝利之書》(Zafarnama,1404年寫成)和撒剌法釘阿裡(Sharafal-Din&rsquoAliYazdi)的同名著作,兩書都是帖木兒的傳記,前者有NecatiLugal的土耳其文譯本(安卡拉,1949),後者有PetisdelaCroix的法文節譯本(Delft,1723),以及法文本的英文重譯本(倫敦,1723,譯者J.Darby)。
《木陰曆史選》(Muntakhabal-TawarikhMu&lsquoini)作者為Muinal-DInNatanzi,編年史,可能利用了蒙古文或畏兀文史料,所載察合台史事較他書為詳(有關察合台汗國部分已譯為俄文,收入《吉爾吉斯史資料》,莫斯科,1973)。
哈菲茲·阿布魯(Hafiz-iAbru,沙哈魯汗廷史家)的《全書》(Majmu&rsquoa-iHafiz-iAbru)為通史著作,其伊利汗完者都、不賽因至劄剌亦兒朝後期的波斯史部分,已由K.Bayani以《拉施都丁史集續編》(Dhail-iJamial-Tawarikh-iRashidi)之名刊行(德黑蘭,1931),并譯為法文,加上注釋後出版(《伊朗蒙古諸王編年史》,巴黎,1936)。
《貴顯世系》(Mu&rsquoizzal-Ansab)著者佚名,内容為成吉思汗系和帖木兒系諸王世系及其後妃、諸大臣姓名表,其成吉思汗世系是以拉施都丁之《五世系》為根據編的,或疑此書亦哈菲茲所作(作者稱系奉沙哈魯汗之命編纂),經後人增補。
迷兒宏(Mirkhwand1433-1498)《潔淨園》(Raudatal-Safa),通史著作,其第五、六卷分别為蒙古史、帖木兒朝史。
其外孫宏達迷兒(khwandamir,1475-1535)于十六世紀前期也編有一部通史,題為《旅行者之友》(Habibal-Siyar),其第三卷為蒙古時代至1524年的曆史,此書有M.C.Defremery法文節譯及注釋本(《突厥斯坦與河中的蒙古諸汗史》,巴黎,1853)。
祖孫二人都是也裡(明譯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著名史家,他們的著作于察合台汗國事記載較詳。
第二節 阿拉伯文史料《全史》 伊本·阿昔兒(&rsquoIzzal-DinAbual-HusaynAliIbnal-Athir,1160-1234)著有《全史》(Kamilal-Tawarikh)。
作者精通曆史,著作豐富。
編年史巨著《全史》是其代表作,分12冊,始于人類開創,迄于1231年。
第12冊中記述了1220年以來蒙古入侵河中、波斯、美索不達米亞、谷兒隻等地戰事,是最早記載蒙古西征的穆斯林史書,屬于同時代親身見聞的記錄(多得自目擊者的講述),十分可貴。
俄國學者齊曾高曾将這一部分譯為俄文,收入《金帳汗國曆史資料》之第1卷(聖彼得堡,1884)。
《劄蘭丁傳》奈撒維(Shihabal-DinMuhammadal-Nasawi)著有《劄蘭丁傳》(Siratal-SultanJalalal-DinMangubirni)。
作者為呼羅珊之奈撒人,與花剌子模高官有往來,熟悉其國事,且目睹蒙古之入侵。
1223年蒙古軍班師東還後,花剌子模算端劄蘭丁從逃亡地印度返回波斯,複興破敗之故國,奈撒維被任為書記,自此追随劄蘭丁直到他敗亡(1231)。
此書著于1241年,從花剌子模算端摩诃末在位後期寫到劄蘭丁之死,所載多親身見聞,尤詳于呼羅珊地區情況,是記述蒙古攻滅花剌子模的主要史料。
有O.Houdas的校本及法譯(2卷,巴黎,1891,1895)。
《蘇拉赫詞典補編》劄馬勒·哈兒昔(JamalQarshi1230-?)的《蘇拉赫詞典補編》(Mulhaqatal-Surah)是留傳至今唯一的元代察合台汗國人所著的曆史。
作者出生在阿力麻裡,先仕于該城主、哈剌魯首領昔格納黑的斤及其繼承者,1263年移居可失哈耳,從事宗教、文化活動,曾遊曆錫爾河流域各地,并在海都處服務過。
1282年,他用波斯文編譯了十一世紀詞典家朱哈裡(Jauhari)的阿拉伯文詞典,稱為《蘇拉赫詞典》(al-Surahfial-Lughat),其後又用阿拉伯文撰寫了《補編》(完成于十四世紀初)。
書中簡略叙述了蒙古早期(前四汗)史,而對海都和察合台汗國史則有較詳細的記載,還分别記述了牙老瓦赤、麻速忽的生平、政績,以及當時阿力麻裡、可失哈耳、和阗、忽氈、費爾幹納、察赤、巴耳赤邗、氈的等地的情況及其顯貴、名流(主教、學者)的事迹,正好彌補了漢文和波斯文史料對中亞地區、特别是這一地區社會狀況記載的不足。
由于是當時當地人親身見聞的記錄,更加可貴。
十九世紀末俄人安德烈夫在中亞發現此書抄本,轉送彼得格勒亞洲博物館。
巴爾托德據此抄本節錄、校訂,收入所著《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第一卷《史料》中,此後學者都通過這個節錄的刊本利用該書資料,未有他種文字譯本,最近才由華濤譯為漢文并加簡單注釋(載南京大學《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0、11期,1986、1987)。
《伊本拔圖塔行記》作者拔圖塔(1304&mdash1377),摩洛哥丹吉爾人,1325年開始遊曆世界,到麥加朝聖後,遊曆了阿拉伯半島、波斯各地、叙利亞、小亞細亞、君士坦丁堡、欽察汗國、河中。
1333年至印度,在德裡留居八年。
1242年奉德裡算端之命随元朝使臣來朝,未及登舟而船因風漂沒,遂輾轉馬爾代夫、僧加剌、馬八兒等地,大約1245年始從朋加剌乘船至泉州。
在遊曆了廣州後,複從泉州北上大都,但大概隻到杭州即折
《兀外思史》(Ta&rsquorikh-iShaikhUwais)胡特比·阿哈裡(AbuBakral-Qutbial-Ahari)著。
作者為阿塞拜疆人,生活于十四世紀前、中期。
此書著成後呈獻于劄剌亦兒朝算端兀外思(1355&mdash1374年在位),故名,像其他穆斯林史書一樣,此書也是從亞當講起。
其蒙古王朝史部分,前半取材于《史集》等書,愈接近作者的時代,獨立的叙事漸多,對伊利汗國後期及其後繼者劄剌亦兒朝曆史以及阿塞拜疆地區的史地記載尤詳,伊利汗國與欽察汗國的關系和欽察汗國史事也有很多記載。
僅有一種抄本傳世,最後一部分(第134&mdash184頁,即伊利汗國和劄剌亦兒朝曆史部分)有J.B.VanLoon的英譯本,并附刊原文(海牙,1954) 《命官文書規範》(Dastural-KatibfiTa&lsquoyinal-Marateb)納黑乞瓦尼(MuhammadNakhchiwani)編。
編者可能是伊利汗不賽因朝宰相吉雅太丁(拉施都丁之子)下屬書記員,吉雅太丁奉旨命他集伊利汗國的官文書,曆30多年,至1366年始完成,呈獻于劄剌亦兒朝兀外思算端。
除序言、結語外,分兩部,第一部為書簡,第二部為任命文書範例,計收蒙古長官、宰相及财政長官、伊斯蘭聖職者三類任命書95件,是研究伊利汗國制度史的第一手資料。
有蘇聯學者阿裡劄德校訂本(分三卷,莫斯科,1964&mdash1976)。
《選史》(Ta&rsquorikh-iGuzida)可疾維尼(Hamd-AllahMustaufiQazwini)著。
1330年成書。
第四章波斯諸穆斯林王朝史,含蒙古王朝,除主要依據《史集》外,還參考了其他二十多種史籍,也屬于當代人所著史書。
有布朗的原文摹寫本和英文節譯(2卷,萊頓一倫敦,1910,1913)。
《心之喜》(Nuzhatal-Qulub)可疾維尼的另一部著作,1339年成書。
是蒙古時代的波斯地理志,詳載各州行政區劃、城鄉情況及稅額、道裡等,非常有用。
有斯特朗治的原文校訂與英譯本(2卷,萊頓&mdash倫敦,1915,1919)。
這個時期還有多部波斯各地方史志留傳下來,如《也裡史志》(Ta&rsquorikhnama-iHarat,作者SaifiHerawi)、《洩剌失志》(Shiraz-nama,作者IbnZarkubShirazi)等。
帖木兒朝時代的史書帖木兒朝時代編纂的許多史書,也有不少重要的蒙元史資料,特别是有關察合台汗國和伊利汗國的史料。
著名的有:尼咱馬丁·沙密(Nizamal-DinShami)的《勝利之書》(Zafarnama,1404年寫成)和撒剌法釘阿裡(Sharafal-Din&rsquoAliYazdi)的同名著作,兩書都是帖木兒的傳記,前者有NecatiLugal的土耳其文譯本(安卡拉,1949),後者有PetisdelaCroix的法文節譯本(Delft,1723),以及法文本的英文重譯本(倫敦,1723,譯者J.Darby)。
《木陰曆史選》(Muntakhabal-TawarikhMu&lsquoini)作者為Muinal-DInNatanzi,編年史,可能利用了蒙古文或畏兀文史料,所載察合台史事較他書為詳(有關察合台汗國部分已譯為俄文,收入《吉爾吉斯史資料》,莫斯科,1973)。
哈菲茲·阿布魯(Hafiz-iAbru,沙哈魯汗廷史家)的《全書》(Majmu&rsquoa-iHafiz-iAbru)為通史著作,其伊利汗完者都、不賽因至劄剌亦兒朝後期的波斯史部分,已由K.Bayani以《拉施都丁史集續編》(Dhail-iJamial-Tawarikh-iRashidi)之名刊行(德黑蘭,1931),并譯為法文,加上注釋後出版(《伊朗蒙古諸王編年史》,巴黎,1936)。
《貴顯世系》(Mu&rsquoizzal-Ansab)著者佚名,内容為成吉思汗系和帖木兒系諸王世系及其後妃、諸大臣姓名表,其成吉思汗世系是以拉施都丁之《五世系》為根據編的,或疑此書亦哈菲茲所作(作者稱系奉沙哈魯汗之命編纂),經後人增補。
迷兒宏(Mirkhwand1433-1498)《潔淨園》(Raudatal-Safa),通史著作,其第五、六卷分别為蒙古史、帖木兒朝史。
其外孫宏達迷兒(khwandamir,1475-1535)于十六世紀前期也編有一部通史,題為《旅行者之友》(Habibal-Siyar),其第三卷為蒙古時代至1524年的曆史,此書有M.C.Defremery法文節譯及注釋本(《突厥斯坦與河中的蒙古諸汗史》,巴黎,1853)。
祖孫二人都是也裡(明譯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著名史家,他們的著作于察合台汗國事記載較詳。
第二節 阿拉伯文史料《全史》 伊本·阿昔兒(&rsquoIzzal-DinAbual-HusaynAliIbnal-Athir,1160-1234)著有《全史》(Kamilal-Tawarikh)。
作者精通曆史,著作豐富。
編年史巨著《全史》是其代表作,分12冊,始于人類開創,迄于1231年。
第12冊中記述了1220年以來蒙古入侵河中、波斯、美索不達米亞、谷兒隻等地戰事,是最早記載蒙古西征的穆斯林史書,屬于同時代親身見聞的記錄(多得自目擊者的講述),十分可貴。
俄國學者齊曾高曾将這一部分譯為俄文,收入《金帳汗國曆史資料》之第1卷(聖彼得堡,1884)。
《劄蘭丁傳》奈撒維(Shihabal-DinMuhammadal-Nasawi)著有《劄蘭丁傳》(Siratal-SultanJalalal-DinMangubirni)。
作者為呼羅珊之奈撒人,與花剌子模高官有往來,熟悉其國事,且目睹蒙古之入侵。
1223年蒙古軍班師東還後,花剌子模算端劄蘭丁從逃亡地印度返回波斯,複興破敗之故國,奈撒維被任為書記,自此追随劄蘭丁直到他敗亡(1231)。
此書著于1241年,從花剌子模算端摩诃末在位後期寫到劄蘭丁之死,所載多親身見聞,尤詳于呼羅珊地區情況,是記述蒙古攻滅花剌子模的主要史料。
有O.Houdas的校本及法譯(2卷,巴黎,1891,1895)。
《蘇拉赫詞典補編》劄馬勒·哈兒昔(JamalQarshi1230-?)的《蘇拉赫詞典補編》(Mulhaqatal-Surah)是留傳至今唯一的元代察合台汗國人所著的曆史。
作者出生在阿力麻裡,先仕于該城主、哈剌魯首領昔格納黑的斤及其繼承者,1263年移居可失哈耳,從事宗教、文化活動,曾遊曆錫爾河流域各地,并在海都處服務過。
1282年,他用波斯文編譯了十一世紀詞典家朱哈裡(Jauhari)的阿拉伯文詞典,稱為《蘇拉赫詞典》(al-Surahfial-Lughat),其後又用阿拉伯文撰寫了《補編》(完成于十四世紀初)。
書中簡略叙述了蒙古早期(前四汗)史,而對海都和察合台汗國史則有較詳細的記載,還分别記述了牙老瓦赤、麻速忽的生平、政績,以及當時阿力麻裡、可失哈耳、和阗、忽氈、費爾幹納、察赤、巴耳赤邗、氈的等地的情況及其顯貴、名流(主教、學者)的事迹,正好彌補了漢文和波斯文史料對中亞地區、特别是這一地區社會狀況記載的不足。
由于是當時當地人親身見聞的記錄,更加可貴。
十九世紀末俄人安德烈夫在中亞發現此書抄本,轉送彼得格勒亞洲博物館。
巴爾托德據此抄本節錄、校訂,收入所著《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第一卷《史料》中,此後學者都通過這個節錄的刊本利用該書資料,未有他種文字譯本,最近才由華濤譯為漢文并加簡單注釋(載南京大學《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0、11期,1986、1987)。
《伊本拔圖塔行記》作者拔圖塔(1304&mdash1377),摩洛哥丹吉爾人,1325年開始遊曆世界,到麥加朝聖後,遊曆了阿拉伯半島、波斯各地、叙利亞、小亞細亞、君士坦丁堡、欽察汗國、河中。
1333年至印度,在德裡留居八年。
1242年奉德裡算端之命随元朝使臣來朝,未及登舟而船因風漂沒,遂輾轉馬爾代夫、僧加剌、馬八兒等地,大約1245年始從朋加剌乘船至泉州。
在遊曆了廣州後,複從泉州北上大都,但大概隻到杭州即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