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地理學

關燈
華紀麗譜》、《吳中舊事》、《平江紀事》等。

    在這些地方志中,南方占多數,北方占少數。

    其中尤以《長安志圖》和《類編長安志》頗具特色。

     《長安志圖》與一般地方志的體例不同,它是以地圖和圖說的形式組成。

    上卷原有15幅地圖,今存12幅,無圖說。

    中卷有5幅地圖,外加19篇圖說。

    下卷有2幅地圖,8篇圖說。

    圖說詳略不均,差别很大,字數少的100多字,多的11000多字。

    如《圖志雜說》5300餘字,内容涉及龍首山、北鬥城、小②許有壬:《大一統志序》,《至正集》卷三五。

     ③趙萬裡:《元一統志·前言》,中華書局1966年版。

     ①王成組:《中國地理學史》上冊第51頁,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兒原、村名曆史、出土文物、樊川、杜陵等名勝古迹的地理位置、規模、以及古迹之間的關系等。

    《泾渠圖說》11000多字,講各渠的開鑿曆史,灌溉面積,渠道長度,渠道配套工程等,是一部水利工程專著。

     駱天骧的《類編長安志》,是記載長安州郡變遷、城郭遷移以及山川名勝沿革、宮室第宅、丘陵冢墓興廢的地方志。

    此書原刊本無存,北京圖書館藏有明抄殘本5冊,缺1&mdash2卷。

    卷首目錄之前有《安西路州縣圖》一幅。

    此書體裁與一般地方志也不同,除曆史資料外,又增加了金、元材料。

    特别是金、元詩文,所載尤多。

     《元史·地理志》和《元史·外夷列傳》,是元代中國地理和外國地理著作。

    《地理志》的範圍,隻是以元政府管轄的各省、府、州、縣為限,與前代地理志差别不大。

    地名沿革追溯到唐代為止。

    《外夷列傳》介紹了高麗、耽羅、日本、安南、緬、占城、暹、爪哇、瑠求、三嶼、馬八兒等國的地理位置,主要内容則是記載各國與元皇朝交往的情況。

    《元史·食貨志》中有部分經濟地理内容,如關于全國的礦産資源及其分布,海運及其航線,河運,對外貿易與主要港口,國内市場等都有較詳細的記載。

    《元史·五行志》有部分氣象氣候、水文、地震資料,如水災的日期,霜凍災害,雪雹災害,氣候異常,山崩地震等。

     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有較豐富的地理資料。

    如鹽、鐵、礬、坑冶、漕運、氣象氣候、水災、地震、中國地理、外國地理等。

    此外,還表述了他本人的一些地理學觀點。

    如關于建都條件問題,馬端臨不同意過分強調客觀地理條件,主張客觀地理條件應與國力配合,都城才真正安全。

    如果國力很弱,即使客觀地理條件再好,都城也會受威脅,不安全。

    在河源問題上,他贊同杜佑、歐陽忞對河出昆侖說的非議。

     第三節 官方首次派人實地考察河源 黃河之源自古以來就得到人們的密切注意,公元前五至四世紀,人們就已知道黃河發源于今青海省,出現了“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尚書·禹貢》)的記載。

    不過由于河源地區環境惡劣,人迹罕至,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沒有專人實地考察過河源。

     元代由于政治上的統一,“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使,使驿往來,如行國中。

    至元十七年(1280),命都實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

    都實既受命,是歲至河州。

    “州之東六十裡,有甯河驿。

    驿西南六十裡,有山曰殺馬關,林麓穹隘,舉足浸高,行一日至巅。

    西去愈高,四閱月,始抵河源。

    是冬還報,并圖其城傳位置以聞”(《元史·地理志》河源附錄)。

    這是中國曆史上官方首次派人實地考察河源,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真正發現了河源。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翰林學士潘昂霄根據都實的弟弟闊闊出的口述,寫成《河源志》,這是我國關于河源的第一部專著。

    與此同時,朱思本從八裡吉思家得帝師所藏梵字圖書中,也有一本記載河源的書,并把它譯成漢文。

    這本書與潘昂霄的《河源志》互有詳略,很有價值,惜已佚,幸在《元史·地理志》河源附錄中保存了部分内容。

     根據潘昂霄的記載,黃河源出星宿海:“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餘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渙,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裡。

    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火敦惱兒。

    火敦,譯言星宿也。

    群流奔辏,近五、七裡,彙二巨澤,名阿剌腦兒,自西而東,連屬吞噬,行一日,迤逦東骛成川,号赤賓河。

    又二三日,水西南來,名亦裡山,與赤賓河合。

    又三四日,水南來,名忽闌。

    又水東南來,名也裡術,合流入赤賓,其流浸大,始名黃河”(《元史·地理志》河源附錄)。

     根據朱思本翻譯的梵字本記載,則黃河源在火敦腦兒西南一百多裡,即星宿海西南面的一條河流上。

    有人認為就是現在的喀喇渠①。

    梵字本寫道:“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之正兩三千餘裡,雲南麗江宣撫司之西北一千五百餘裡,帝師撒思加地之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