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地理學
關燈
小
中
大
爾盆地、渡伊犁河、錫爾河、阿姆河、到裡海南面的纥立兒。
1260年回國,往返用了14個月的時間。
他的行蹤比耶律楚材、邱處機都遠,已到達伊朗高原西北部①。
中統四年(1263)三月,由常德口述,劉郁筆錄,寫成《西使記》。
全書約2500字,内容比《西遊錄》豐富。
如所記撒爾馬罕的藥物十數種,“皆中國所無”,當時地中海的采珠方法與中國類似,等等。
此外,還介紹了印度的地理及物産。
周達觀,溫州人,自号草庭逸民。
1266年左右生,終年八十多歲。
他出使真臘時是以欽使随員的身份去的,并非朝廷命官②。
1296年3月,他随使團由溫州出發,經過5個月到達真臘國都吳哥,在吳哥停留約一年,1297年7月回國。
1297&mdash1312年,周達觀寫成《真臘風土記》。
書中介紹了真臘國的名稱演變,随使團訪問真臘的經過,真臘的城郭、宮室、服飾、山川、村落、物産、宗教、文化、風俗、生産、貿易、交通、生活等。
《真臘風土記》是現存最早全面介紹柬埔寨吳哥時期情況的專著。
翔實可信,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1819年被譯成法文。
汪大淵,字煥章,南昌人,生平不詳。
20歲以後即參與商船航海,前後兩次,分别到印度洋沿岸及南海諸島國旅遊,遊蹤之廣,在清代中葉以前,可居前列。
1349年寫成《島夷志略》。
全書收錄域外地名達220個,有些地方的描述比《馬可·波羅遊記》詳細。
1888年以後,該書先後被譯成英、法、日等國文字。
還有一本《大德南海志》,作者陳大震,1304年成書。
原書20卷,僅見《文淵閣書目》著錄。
北京圖書館有殘本6&mdash10卷,其中隻有第7卷物産篇附列舶貨與諸蕃國,收錄地名較多,是元代海外交通的寶貴文獻①。
①陳正祥:《中國遊記選注》第一集,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79年版。
①《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第376頁。
②段立生:《關于<真臘風土記>的作者周達觀》,《學術研究》1985年1期。
①姚楠:《島夷志略校釋前言》,中華書局1981年版。
第二節 地志 元世祖時,開始官修全國地理志。
至元二十三年(1286)命劄馬魯丁、陳俨、虞應龍等編纂全國地理志,至元二十八年(1291)完成,共755卷,名曰《大一統志》,藏之秘府②。
元成宗時,因得《雲南圖志》、《甘肅圖志》、《遼陽圖志》,所以有人倡議增修,後由孛蘭肹、嶽铉等主持,于大德七年(1303)完成,定名為《大元大一統志》,簡稱《元一統志》。
全書1300卷,至正六年(1346)在杭州刻闆印行。
此書體例繼承了《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的傳統。
所引資料,基于各行省撰送圖志,大江以南各行省,大多取材于《輿地紀勝》和宋、元舊志;大江以北各行省,大多取材于《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和金、元舊志。
此書規模很大,但由于民族矛盾的影響,流傳時間卻很短促,明朝官府拒不收管,私家無力保藏,因而很快散失。
清代收集殘本,隻遺留15卷。
1944&mdash1965年,趙萬裡以《元史·地理志》為綱,将元刻殘帙、瞿本、袁本與其他文獻所引文字,彙輯成《元一統志》10卷,約450000字。
1966年由中華書局分上、下兩冊出版③。
朱思本著有《九域志》80卷,于大德元年(1297)刻印刊行。
此書明代以後沒有重版,原刻早已殘缺難尋,成為稀有珍本。
朱思本在自序中說:“自嬴秦破九州為郡縣,中古以下,迄而不改..暇日因取郡集,參考異同,分條晰理,一以《禹貢》九州為準的。
乃以州縣屬府,府屬都省,以都省分隸焉”①。
可見他是把元代的省、府、州、縣分隸《禹貢》九州。
由于元代官修的《一統志》比《九域志》面世更早,因此,朱思本的這部私人著作在曆史上沒有發揮多大作用。
但他精心繪制的《輿地圖》有很高水平,并對後世産生了重要影響。
元代地方志約10餘種,如:至元五年(1268)于欽纂修《齊乘》6卷;至元二十五年(1288)單慶、徐碩纂修《至元嘉禾志》32卷;元貞二年(1296)駱天骧纂修《類編長安志》10卷;大德二年(1298)馮複京、郭薦等纂修《大德昌國州圖志》7卷;大德五年(1301)李京纂修《雲南志略》1卷;延祐七年(1320)袁桷纂修《延祐四明志》20卷;至順三年(1332)脫因、俞希魯纂修《至順鎮江志》21卷;至正元年(1341)楊譓纂修《昆山郡志》6卷;至正二年(1342)王元恭纂編《至正四明續志》12卷;至正二年李好文纂修《長安志圖》3卷;至正四年(1344)張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15卷;此外,還有佚名《河南志》4卷,贍思《東陽續志》,洪焱祖《新安後續志》,以及《歲
1260年回國,往返用了14個月的時間。
他的行蹤比耶律楚材、邱處機都遠,已到達伊朗高原西北部①。
中統四年(1263)三月,由常德口述,劉郁筆錄,寫成《西使記》。
全書約2500字,内容比《西遊錄》豐富。
如所記撒爾馬罕的藥物十數種,“皆中國所無”,當時地中海的采珠方法與中國類似,等等。
此外,還介紹了印度的地理及物産。
周達觀,溫州人,自号草庭逸民。
1266年左右生,終年八十多歲。
他出使真臘時是以欽使随員的身份去的,并非朝廷命官②。
1296年3月,他随使團由溫州出發,經過5個月到達真臘國都吳哥,在吳哥停留約一年,1297年7月回國。
1297&mdash1312年,周達觀寫成《真臘風土記》。
書中介紹了真臘國的名稱演變,随使團訪問真臘的經過,真臘的城郭、宮室、服飾、山川、村落、物産、宗教、文化、風俗、生産、貿易、交通、生活等。
《真臘風土記》是現存最早全面介紹柬埔寨吳哥時期情況的專著。
翔實可信,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1819年被譯成法文。
汪大淵,字煥章,南昌人,生平不詳。
20歲以後即參與商船航海,前後兩次,分别到印度洋沿岸及南海諸島國旅遊,遊蹤之廣,在清代中葉以前,可居前列。
1349年寫成《島夷志略》。
全書收錄域外地名達220個,有些地方的描述比《馬可·波羅遊記》詳細。
1888年以後,該書先後被譯成英、法、日等國文字。
還有一本《大德南海志》,作者陳大震,1304年成書。
原書20卷,僅見《文淵閣書目》著錄。
北京圖書館有殘本6&mdash10卷,其中隻有第7卷物産篇附列舶貨與諸蕃國,收錄地名較多,是元代海外交通的寶貴文獻①。
①陳正祥:《中國遊記選注》第一集,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79年版。
①《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第376頁。
②段立生:《關于<真臘風土記>的作者周達觀》,《學術研究》1985年1期。
①姚楠:《島夷志略校釋前言》,中華書局1981年版。
第二節 地志 元世祖時,開始官修全國地理志。
至元二十三年(1286)命劄馬魯丁、陳俨、虞應龍等編纂全國地理志,至元二十八年(1291)完成,共755卷,名曰《大一統志》,藏之秘府②。
元成宗時,因得《雲南圖志》、《甘肅圖志》、《遼陽圖志》,所以有人倡議增修,後由孛蘭肹、嶽铉等主持,于大德七年(1303)完成,定名為《大元大一統志》,簡稱《元一統志》。
全書1300卷,至正六年(1346)在杭州刻闆印行。
此書體例繼承了《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的傳統。
所引資料,基于各行省撰送圖志,大江以南各行省,大多取材于《輿地紀勝》和宋、元舊志;大江以北各行省,大多取材于《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和金、元舊志。
此書規模很大,但由于民族矛盾的影響,流傳時間卻很短促,明朝官府拒不收管,私家無力保藏,因而很快散失。
清代收集殘本,隻遺留15卷。
1944&mdash1965年,趙萬裡以《元史·地理志》為綱,将元刻殘帙、瞿本、袁本與其他文獻所引文字,彙輯成《元一統志》10卷,約450000字。
1966年由中華書局分上、下兩冊出版③。
朱思本著有《九域志》80卷,于大德元年(1297)刻印刊行。
此書明代以後沒有重版,原刻早已殘缺難尋,成為稀有珍本。
朱思本在自序中說:“自嬴秦破九州為郡縣,中古以下,迄而不改..暇日因取郡集,參考異同,分條晰理,一以《禹貢》九州為準的。
乃以州縣屬府,府屬都省,以都省分隸焉”①。
可見他是把元代的省、府、州、縣分隸《禹貢》九州。
由于元代官修的《一統志》比《九域志》面世更早,因此,朱思本的這部私人著作在曆史上沒有發揮多大作用。
但他精心繪制的《輿地圖》有很高水平,并對後世産生了重要影響。
元代地方志約10餘種,如:至元五年(1268)于欽纂修《齊乘》6卷;至元二十五年(1288)單慶、徐碩纂修《至元嘉禾志》32卷;元貞二年(1296)駱天骧纂修《類編長安志》10卷;大德二年(1298)馮複京、郭薦等纂修《大德昌國州圖志》7卷;大德五年(1301)李京纂修《雲南志略》1卷;延祐七年(1320)袁桷纂修《延祐四明志》20卷;至順三年(1332)脫因、俞希魯纂修《至順鎮江志》21卷;至正元年(1341)楊譓纂修《昆山郡志》6卷;至正二年(1342)王元恭纂編《至正四明續志》12卷;至正二年李好文纂修《長安志圖》3卷;至正四年(1344)張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15卷;此外,還有佚名《河南志》4卷,贍思《東陽續志》,洪焱祖《新安後續志》,以及《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