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地理學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東西方地理知識的交流
元代東西方交通盛況空前,各類人員的交往頻繁。
在這種形勢下,人們的地理視野得到擴大,地理知識得到發展,對西方各國的地理情況有較深的了解。
同樣,西方各國對中國也有了進一步認識,激起了對于中國文明的向往。
元代有許多西方旅行家來中國旅行。
最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馬可·波羅(MarcoPolo,1254&mdash1323)、鄂多立克(舊譯和德理,Odoric,1286&mdash1331)、馬黎諾利(JohnMarignolli),摩洛哥人伊本·拔圖塔(亦常譯作伊本·白圖泰,IbnBattutah,1304&mdash1378)。
馬可·波羅是第一個把中國情況詳細介紹到歐洲去的人①。
他于1271年随父親、叔父經中亞來到東方,1275年到上都(多倫),後又到大都(北京),在中國住了十七年,為元朝服務多年。
1295年由海道回國。
旅居中國期間,他到過新疆、甘肅、内蒙、甯夏、河北、山西、陝西、四川、西藏、雲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等省區和五十多個城市。
回國後在戰争中成了熱那亞人的俘虜,被關進監獄。
在獄中,由馬可·波羅口述,難友魯思蒂謙諾(Rusticiano)筆錄,寫成了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遊記》。
另一位鄂多立克,是意大利聖芳濟各會教徒,1316年開始東遊,由印度乘船來中國。
1322&mdash1328年在中國旅行。
回國後由鄂多立克口述,另一人筆錄寫成《鄂多立克東遊錄》。
書中介紹了廣州、泉州、杭州、北京等城市的地理風貌。
伊本·拔圖塔是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
從二十一歲起,遍遊世界各地。
除地中海沿岸外,還東至東歐、中亞、印度、錫蘭、蘇門答臘、中國等地。
向西橫越撒哈拉沙漠到達尼日爾河流域、蘇丹、馬裡等地。
曆時28年,行程12萬公裡。
1346年,他以印度蘇丹使者的身份來到中國的泉州、廣州、杭州、大都等地遊覽。
回國後,由伊本·拔圖塔口述,穆罕默德·伊本·米贊·凱洛比筆錄,1356年編成《伊本·拔圖塔遊記》,又名《異域奇遊勝覽》。
除了西方旅行者到東方來旅行外,中國也有不少旅行者西往。
他們有的走陸路,有的走海路。
如耶律楚材、邱處機、常德等人的中亞、西亞之行,周達觀、汪大淵等人的航行南海,都是比較有名的。
耶律楚材是元初的學者和佛教徒。
1218年,成吉思汗把他召至蒙古,第二年随成吉思汗大軍征西域。
1224年東歸,1228年寫成《西遊錄》,第二年自己刻印發行。
由于印數少,不久即成“人所罕見”的書,今原刊失傳。
1926年日本神田信暢在日本宮内省圖書寮發現一部舊抄足本《西遊錄》,是照元代原刊本抄錄的。
1927年神田據圖書寮本排印出版。
後來羅振玉又據神田本重印。
1927年王國維又據神田抄本重抄,現藏北京圖書館。
1980年中華書局又将向達校注的《西遊錄》與周緻中的《異域志》合刊。
《西遊錄》分上、下兩部分。
上部約1500字,記述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行的經過,描述了沿途地理風貌,是研究十三世紀楚河、錫爾河、阿姆河地區曆史地理的重要文獻。
下部約3400餘字,專門攻擊長春真人邱處機,這①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學簡史》第39頁,科學出版社1962年版。
部分内容沒有什麼地理價值。
邱處機是道教全真派道士,山東栖霞人。
少年時代,父母早亡,無機會讀書。
但天資聰明,有志向學。
19歲到山東昆侖山學道,被重陽真人王喆看中,命掌文翰。
經過四十多年的修煉、學習,邱處機成了聞名四方的北方道教領袖,并曾被元太祖任命總領道教。
1219年,應成吉思汗之召前往兩域,途經宣化、和林、阿爾泰山、天山、楚河、錫爾河、阿姆河等地區,1223年東歸,往返兩年零七個月。
西遊時,邱處機的弟子李志常将沿途見聞及邱處機的詩詞言談作了記錄。
回北京後,很快将草稿整理成書,名曰《長春真人西遊記》。
全書分上、下兩卷,約18900餘字。
書稿當時未刊行,曆元、明兩代無人過問。
直到1795年,錢大昕在蘇州玄妙觀閱《道藏》時發現,借抄一部,才公開流傳。
道光年間,收入《連筠簃叢書》及《皇朝藩屬輿地叢書》,以後又被譯成俄文、法文、英文①,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
此書的地理内容比耶律楚材的《西遊錄》豐富。
在他們兩人都旅遊過的地方,《西遊錄》沒有描述或是描述簡略,而《長春真人西遊記》則作了詳細描述。
常德,字仁卿,元憲宗蒙哥九年(1259)奉命前往波斯朝觐旭烈兀。
從和林出發,經蒙古高原、準噶
在這種形勢下,人們的地理視野得到擴大,地理知識得到發展,對西方各國的地理情況有較深的了解。
同樣,西方各國對中國也有了進一步認識,激起了對于中國文明的向往。
元代有許多西方旅行家來中國旅行。
最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馬可·波羅(MarcoPolo,1254&mdash1323)、鄂多立克(舊譯和德理,Odoric,1286&mdash1331)、馬黎諾利(JohnMarignolli),摩洛哥人伊本·拔圖塔(亦常譯作伊本·白圖泰,IbnBattutah,1304&mdash1378)。
馬可·波羅是第一個把中國情況詳細介紹到歐洲去的人①。
他于1271年随父親、叔父經中亞來到東方,1275年到上都(多倫),後又到大都(北京),在中國住了十七年,為元朝服務多年。
1295年由海道回國。
旅居中國期間,他到過新疆、甘肅、内蒙、甯夏、河北、山西、陝西、四川、西藏、雲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等省區和五十多個城市。
回國後在戰争中成了熱那亞人的俘虜,被關進監獄。
在獄中,由馬可·波羅口述,難友魯思蒂謙諾(Rusticiano)筆錄,寫成了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遊記》。
另一位鄂多立克,是意大利聖芳濟各會教徒,1316年開始東遊,由印度乘船來中國。
1322&mdash1328年在中國旅行。
回國後由鄂多立克口述,另一人筆錄寫成《鄂多立克東遊錄》。
書中介紹了廣州、泉州、杭州、北京等城市的地理風貌。
伊本·拔圖塔是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
從二十一歲起,遍遊世界各地。
除地中海沿岸外,還東至東歐、中亞、印度、錫蘭、蘇門答臘、中國等地。
向西橫越撒哈拉沙漠到達尼日爾河流域、蘇丹、馬裡等地。
曆時28年,行程12萬公裡。
1346年,他以印度蘇丹使者的身份來到中國的泉州、廣州、杭州、大都等地遊覽。
回國後,由伊本·拔圖塔口述,穆罕默德·伊本·米贊·凱洛比筆錄,1356年編成《伊本·拔圖塔遊記》,又名《異域奇遊勝覽》。
除了西方旅行者到東方來旅行外,中國也有不少旅行者西往。
他們有的走陸路,有的走海路。
如耶律楚材、邱處機、常德等人的中亞、西亞之行,周達觀、汪大淵等人的航行南海,都是比較有名的。
耶律楚材是元初的學者和佛教徒。
1218年,成吉思汗把他召至蒙古,第二年随成吉思汗大軍征西域。
1224年東歸,1228年寫成《西遊錄》,第二年自己刻印發行。
由于印數少,不久即成“人所罕見”的書,今原刊失傳。
1926年日本神田信暢在日本宮内省圖書寮發現一部舊抄足本《西遊錄》,是照元代原刊本抄錄的。
1927年神田據圖書寮本排印出版。
後來羅振玉又據神田本重印。
1927年王國維又據神田抄本重抄,現藏北京圖書館。
1980年中華書局又将向達校注的《西遊錄》與周緻中的《異域志》合刊。
《西遊錄》分上、下兩部分。
上部約1500字,記述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行的經過,描述了沿途地理風貌,是研究十三世紀楚河、錫爾河、阿姆河地區曆史地理的重要文獻。
下部約3400餘字,專門攻擊長春真人邱處機,這①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學簡史》第39頁,科學出版社1962年版。
部分内容沒有什麼地理價值。
邱處機是道教全真派道士,山東栖霞人。
少年時代,父母早亡,無機會讀書。
但天資聰明,有志向學。
19歲到山東昆侖山學道,被重陽真人王喆看中,命掌文翰。
經過四十多年的修煉、學習,邱處機成了聞名四方的北方道教領袖,并曾被元太祖任命總領道教。
1219年,應成吉思汗之召前往兩域,途經宣化、和林、阿爾泰山、天山、楚河、錫爾河、阿姆河等地區,1223年東歸,往返兩年零七個月。
西遊時,邱處機的弟子李志常将沿途見聞及邱處機的詩詞言談作了記錄。
回北京後,很快将草稿整理成書,名曰《長春真人西遊記》。
全書分上、下兩卷,約18900餘字。
書稿當時未刊行,曆元、明兩代無人過問。
直到1795年,錢大昕在蘇州玄妙觀閱《道藏》時發現,借抄一部,才公開流傳。
道光年間,收入《連筠簃叢書》及《皇朝藩屬輿地叢書》,以後又被譯成俄文、法文、英文①,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
此書的地理内容比耶律楚材的《西遊錄》豐富。
在他們兩人都旅遊過的地方,《西遊錄》沒有描述或是描述簡略,而《長春真人西遊記》則作了詳細描述。
常德,字仁卿,元憲宗蒙哥九年(1259)奉命前往波斯朝觐旭烈兀。
從和林出發,經蒙古高原、準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