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阿尼哥 朱思本賈魯

關燈
第一節 阿尼哥 來自尼波羅的優秀工藝師阿尼哥(Anigo,1244&mdash1306)①,尼波羅國(今尼泊爾)人,為王室後裔②。

    其祖名密迪迩,父名臘可納。

    阿尼哥自幼誦習佛書,并通梵文。

    有從事畫塑業的同學讀《尺寸經》,他一聽即能默記,稍長大後,就善于畫塑和鑄金為像。

    尼波羅國曾屬于吐蕃王國,九世紀瑪剌(Malla)王朝建立後,仍與吐蕃保持着密切的往來。

    其國人擅長建築、雕塑、繪畫等工藝。

    中統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命八思巴建黃金塔于吐蕃,以尼波羅國多良工,發诏書征召,其國搜羅得80人應征,令推一人為領隊,阿尼哥自清任之,時年僅17歲。

    遂率諸匠至吐蕃,受命督役,次年塔成請歸,八思巴奇其才,勸其入朝,乃為之祝發,收為弟子,授以秘典,并薦之元廷。

    元世袒遣使召阿尼哥至京,問以“汝來何為?”答曰:“臣世家西土,奉诏構塔于吐蕃者二載,見彼土兵難,願至尊安戢之,特為蒼生來耳。

    ”又問其能,答曰:“臣以心為師,粗知繪塑鑄镂。

    ”元世祖遂命他修補一尊針灸銅人像,系窩闊台時王檝出使南宋時所得獻進者,關膈脈絡皆備,但年久損壞,諸匠皆不敢承命修補,阿尼哥請試為之,于至元二年(1265)補成,令諸匠折服,歎為天巧。

    此後凡大寺廟建塔、造像及重要畫塑、鑄镂等工事多以委之。

     至元十二年,立諸色人匠總管府,下統梵像局等18個司局,授阿尼哥為總管①。

    時其妻尚留本國,察必皇後遣人賜金。

    至元十三年,特命中使攜黃金500兩乘驿往召之來京。

    至元十五年,诏命阿尼哥還俗,授光祿大夫、大司徒,兼領将作院;以宋景獻太子孫女妻之,并賜景獻太子所有之府庫田宅。

    至元十六年,因建聖壽萬安寺塔成,賜京畿良田萬五千畝、農夫百人及牛具等物。

    元貞元年(1295),以建五台山萬聖佑國寺,皇太後闊闊真賜銀萬兩,并賜貴戚女為妻。

    次年,崇真萬壽宮建成,诏為其設位置像②。

    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病卒于大都。

    至大四年(1311),加贈開府儀同三司、太師、涼國公,谥敏慧。

     建築工藝上的非凡成就阿尼哥巧思絕人,凡塔廟之建築,像設之鑄镂、雕塑或繪織以及其餘器①藏文《漢藏史集》載其名作E-ner-dga&rsquo。

    《元史》卷二○三本傳謂“其國人稱之曰八魯布”,其義不詳。

    達斯《藏英辭典》有Par-bu一詞,據Schmidt《藏德辭典和藏文文法》,同于梵文patra,意為圖畫,繪畫,未知是否即此。

     ②程钜夫:《涼國敏慧公神道碑》,《雪樓集》卷七。

    以下未注出處者皆本于此碑。

    ①神道碑作“至元十年立諸色人匠總管”,據《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諸色人匠總管府系至元十二年始置,其所屬11司局,除鑄瀉等銅局置于至元十年外,其他10局亦皆置于十二年。

    頗疑阿尼哥初授者僅為鑄瀉等銅局官,兩年後立諸色人匠總管府,始授總管。

     ②崇真萬壽宮系為張留孫所建江南龍虎山正一道教之道觀,建成于元貞二年,見《元一統志》(輯本)卷一。

    阿尼哥像,見程钜夫《題涼國敏慧公畫像》,《雪樓集》卷二五。

     物之鑄造刻镂,無不精湛。

    仕元四十餘年,主持的大型工事有塔三座,大寺九座,祠祀兩座,道宮一座,像設多出其手。

    著名者如西園之“淩空”玉塔、大聖壽萬安寺塔(今北京白塔寺之白塔),五台山佛塔,大都護國仁王寺之莊嚴佛像,涿州護國寺及所塑摩诃葛剌(大黑天神)主從之像,大都東花園寺所鑄丈六金身佛像,聖壽萬甯寺所塑千手千眼菩薩及所鑄五方如來,大都和上都國學文廟所祀之孔夫子及十哲肖像,元世祖和察必皇後之織像,真金和其長妃闊闊真之織像等。

    此外還先後鑄成内廷之大鵬金翅雕和尚醞巨甕;制造了镔鐵自運法輪,元世祖行幸時用于前導;又創渾天儀及其他司天器物。

    阿尼哥對中國藝術的主要貢獻,其一為創作、傳授了佛教造像的“西天梵相”,至元七年建護國仁王寺時,漢族巧匠劉元被召參加塑造佛像,從阿尼哥學西天梵相,得其神妙,遂為絕藝,成為僅次其師的元代最著名的塑像工藝家,這種造像式樣也日益盛行。

    其二設計建造了尼泊爾式塔,最著名的就是現存元大都西城大聖壽萬安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建于至元八年,高50.9米,磚造,塔基上建二重複合式方形折角須彌座,其上為覆蓮承托之圓瓶形碩大塔身,塔頸作圓錐形相輪狀,頂端華蓋直徑9.9米,其周邊懸挂36個銅質透雕之流蘇和風鈴,其上之塔頂為一銅質小塔(原為一寶瓶)。

    因塔座、塔身通體用石灰粉妝,故俗稱“白塔”。

     阿尼哥有子六人,長阿僧哥,授大司徒;次阿述臘,任諸色人匠總管府達魯花赤。

     第二節 朱思本 遁世入道 朱思本(1273&mdash?),字本初,号貞一,江西臨川(今撫州)人。

    生于南宋鹹淳九年(1273),祖父以科舉入仕,任淮陰縣令。

    父不仕。

    入元後,家庭開始破落。

    至元十二年(1275)底,撫州被元軍占領。

    宋亡之痛,籠罩着朱思本一家,長輩們抱着與新皇朝不合作的态度,堅決不仕元。

    長輩們厭世遁迹、薄視名利的處世心态,對年幼的朱思本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年不滿十四的朱思本曾到信州(今江西上饒)龍虎山學道。

    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教派的中心,自四代張天師起即據此山傳教。

    元平江南時,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應召入觐,元世祖忽必烈命其主領江南道教。

    後其徒張留孫留大都,建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