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王祯 黃道婆 忽思慧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王祯
王祯的身世和勸農活動
王祯,《元史》中無傳,《山東省通志》也未載他的事迹,隻知他是山東東平縣人。
《東平縣志》有“王構傳”附帶一筆提及:“同郡有王祯者,為豐城①縣尹,著《農書》行世。
” 王祯活動的時代,正當元朝初期至中期。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建國号為“大元”。
他在未登大位前就已采納耶律楚材等的建議,重視農業生産。
登位後,即“首诏天下,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元史·食貨志》)。
同時,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具體措施,設置農業管理機構和官員。
中統元年(1260),命各路宣撫司擇通曉農事者,充随處勸農官;中統二年,立勸農司。
至元七年(1278),“特設司農司,勸課農桑,興舉水利,凡滋養栽種者皆附而行焉”(《元史·食貨志》)。
同年,又頒布勸農立社條規十四條。
此外,還組織人編寫和多次印發《農桑輯要》一書。
元皇朝統一江南後,江南經濟得以繼續發展,東南地區北運大都的糧食逐年增加,最多時達到三百五十多萬石。
經濟作物棉花這時已推廣到淮河和長江流域。
随着全國農業的恢複和發展,迫切需要一部總結并指導南北方農業生産的農書。
而元初編寫的《農桑輯要》有很大局限性,所記載總結的農業科技知識主要是北方黃河流域旱地農業的。
王祯的《農書》正是在這一曆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王祯的家鄉東平,位于山東西部,是大運河和黃河交彙之處,元初已文人荟萃。
當時名士加王磐、李昶、徐世隆等都先後在東平設帳授徒,培養了一批學有所長的人才,著名的有宋衜、雷膺、魏初、徐琰、胡祗遹、孟祺、李謙等。
孟祺于至元七年(1270)任山東西道的勸農副使,也是《農桑輯要》的主要編纂者之一。
這些人的思想和言行,對包括王祯在内的東平知識界必然有所影響。
王祯自元貞元年(1295)至大德四年(1300)任宣州旌德縣(今安徽旌德縣)尹。
在任期間,他生活儉樸,曾捐出薪俸興修當地的學校、橋梁、道路,教農民種植樹藝,施舍醫藥給有病的窮苦人。
六年後調任信州永豐縣(今江西廣豐縣)尹。
由于王祯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所以頗有好評,人們稱他“惠民有為”(《旌德縣志》)。
據《農書》,他自稱:“愚嘗客居江淮”①,“嘗見于江浙農家”②,“又見江南春夏之間,用此挾貯泥糞”,③均反映了王祯對當時的江南農業生産是非常熟悉的。
從《農書》的字裡行間,還可分析出王祯的思想品行。
首先,他繼承了中國傳統的農本思想。
《農書·自序》開頭就說:“農,天下之大本也。
”又說:“古先聖哲敬民事也,首重農,其教民耕、織、種植、畜養,至纖至悉。
”他遵循這種農本思想,身體力行,教民耕織。
為了①此豐城應為信州永豐縣(今江西廣豐縣)。
①《農器圖譜集之一·田制門》“沙田”條。
②《農器圖譜集之八·蓧蒉門》“篩谷拐”條。
③《農器圖譜集之十二·舟車門》“劃船”條。
總結經驗,他立志編寫一部《農書》,“不揆愚陋,搜輯舊聞,為集三十有七,為目三百有七十。
”戴表元為《農書》寫序,介紹王祯在旌德時勸農事迹:“丙申歲客宣城縣,聞旌德宰王君伯善,儒者也,而施德治。
問之其法,歲教民種桑若幹株,凡麻、苎、禾、黍、、麥之類,所以時藝芟獲,皆授之以方;又圖畫所為錢、镈、耰、耧、耙、杷諸雜用之器,使民為之。
民初曰:&lsquo是固吾事,且吾世為之,安用教?&rsquo他縣為宰者群揶揄之,以為是殊不切于事..如是三年,伯善未去旌德,而旌德之民賴而誦歌之。
”①二是重視和推廣新的生産技術和農器。
王祯在寫作《農書》過程中,重視對新發明的農器和生産技術的搜集,并表現出高度的熱情。
如在推薦民間新創可兼磨、砻、碾三用的水轉輪軸時說:“一機三事,始終俱備,變而能通,兼而不乏,省而有要,誠便民之活法,造物之潛機。
”②《農書》本身就是一部收集和推廣當時先進的農業生産技術和農器的科學著作。
第三,反對虛文,重切實緻用。
王祯認為進行“勸農”工作必須“加實意,行實惠,驗實事,課實功”;“以身率先于下”,“親執耒耜,躬務農桑”,這樣農民才能“懇懇然勞之哉”。
王祯反對當時勸農工作中不講究實效,徒具虛文的做法,說:“今長官皆以勸農署銜,農作之事,己猶未知,安能勸人?借曰勸農,比及命駕出郊,先為文移,使各社各鄉預相報告,期會赍斂,隻為煩擾耳。
”在《農書》中,他從實用目的出發,着意比較南北方的農具、耕作和蠶桑方法等的優劣,加以介紹,交流推廣。
第四,同情農民,反對統治者無止境的剝削。
《農桑通訣之四·勸助篇》寫道:“今夫在上者,不知衣食之所自,唯以驕奢為事,不思己之日用,寸絲口飯,皆出于野夫田婦之手..朘削脂膏以肥己”。
指出高利貸殘酷剝削農民使“其間有收刈甫畢,無以糊口者”①。
他宣傳提倡北方農村中的“鋤社”,認為此可以發揮小農互助力量的作用,“以十家為率,先鋤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飲食,其餘次之,旬日之間,各家田皆鋤治..間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名為鋤社,甚可效也”②。
綜上所述,可見王祯是一位具有正義感又較體恤民情和克盡職守的地方官吏。
《農書》對中國傳統農學的發展王祯《農書》對中國傳統農學有重大貢獻。
關于寫作時間,《農書·雜錄》“造活字印書法”中稱:“前任宣州旌德縣縣尹時方撰《農書》”;“後二年,予遷任信州永豐縣..是《農書》方成”;在“自序”中則記為“皇慶癸醜”。
由此可知,《農書》始撰于他任旌德縣尹時,到永豐縣二年以後,即皇慶二年(1313)才脫稿。
明代和清代中期以前的官私書目都沒有著錄此書的元刻本,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書在永樂年間(1403&mdash1427)被收入了《永樂大典》。
明嘉靖九年(1530),山東布政使司根據一個抄本刻印,這可能是此書完整的最早刻本。
萬曆二年(1574),山東濟南府章丘縣縣署又翻刻①戴表元:《王伯善農書序》。
②《農桑通訣之四·勸助篇》。
①《農桑通訣之四·蓄積篇》。
②《農桑通訣之三·鋤治篇》。
一次。
萬曆四十五年(1617),鄧渼又據“嘉靖本”重刻,行款有了改變,插圖略有删減。
這刻本較稀見。
在明代共刻過三次
《東平縣志》有“王構傳”附帶一筆提及:“同郡有王祯者,為豐城①縣尹,著《農書》行世。
” 王祯活動的時代,正當元朝初期至中期。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建國号為“大元”。
他在未登大位前就已采納耶律楚材等的建議,重視農業生産。
登位後,即“首诏天下,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元史·食貨志》)。
同時,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具體措施,設置農業管理機構和官員。
中統元年(1260),命各路宣撫司擇通曉農事者,充随處勸農官;中統二年,立勸農司。
至元七年(1278),“特設司農司,勸課農桑,興舉水利,凡滋養栽種者皆附而行焉”(《元史·食貨志》)。
同年,又頒布勸農立社條規十四條。
此外,還組織人編寫和多次印發《農桑輯要》一書。
元皇朝統一江南後,江南經濟得以繼續發展,東南地區北運大都的糧食逐年增加,最多時達到三百五十多萬石。
經濟作物棉花這時已推廣到淮河和長江流域。
随着全國農業的恢複和發展,迫切需要一部總結并指導南北方農業生産的農書。
而元初編寫的《農桑輯要》有很大局限性,所記載總結的農業科技知識主要是北方黃河流域旱地農業的。
王祯的《農書》正是在這一曆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王祯的家鄉東平,位于山東西部,是大運河和黃河交彙之處,元初已文人荟萃。
當時名士加王磐、李昶、徐世隆等都先後在東平設帳授徒,培養了一批學有所長的人才,著名的有宋衜、雷膺、魏初、徐琰、胡祗遹、孟祺、李謙等。
孟祺于至元七年(1270)任山東西道的勸農副使,也是《農桑輯要》的主要編纂者之一。
這些人的思想和言行,對包括王祯在内的東平知識界必然有所影響。
王祯自元貞元年(1295)至大德四年(1300)任宣州旌德縣(今安徽旌德縣)尹。
在任期間,他生活儉樸,曾捐出薪俸興修當地的學校、橋梁、道路,教農民種植樹藝,施舍醫藥給有病的窮苦人。
六年後調任信州永豐縣(今江西廣豐縣)尹。
由于王祯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所以頗有好評,人們稱他“惠民有為”(《旌德縣志》)。
據《農書》,他自稱:“愚嘗客居江淮”①,“嘗見于江浙農家”②,“又見江南春夏之間,用此挾貯泥糞”,③均反映了王祯對當時的江南農業生産是非常熟悉的。
從《農書》的字裡行間,還可分析出王祯的思想品行。
首先,他繼承了中國傳統的農本思想。
《農書·自序》開頭就說:“農,天下之大本也。
”又說:“古先聖哲敬民事也,首重農,其教民耕、織、種植、畜養,至纖至悉。
”他遵循這種農本思想,身體力行,教民耕織。
為了①此豐城應為信州永豐縣(今江西廣豐縣)。
①《農器圖譜集之一·田制門》“沙田”條。
②《農器圖譜集之八·蓧蒉門》“篩谷拐”條。
③《農器圖譜集之十二·舟車門》“劃船”條。
總結經驗,他立志編寫一部《農書》,“不揆愚陋,搜輯舊聞,為集三十有七,為目三百有七十。
”戴表元為《農書》寫序,介紹王祯在旌德時勸農事迹:“丙申歲客宣城縣,聞旌德宰王君伯善,儒者也,而施德治。
問之其法,歲教民種桑若幹株,凡麻、苎、禾、黍、、麥之類,所以時藝芟獲,皆授之以方;又圖畫所為錢、镈、耰、耧、耙、杷諸雜用之器,使民為之。
民初曰:&lsquo是固吾事,且吾世為之,安用教?&rsquo他縣為宰者群揶揄之,以為是殊不切于事..如是三年,伯善未去旌德,而旌德之民賴而誦歌之。
”①二是重視和推廣新的生産技術和農器。
王祯在寫作《農書》過程中,重視對新發明的農器和生産技術的搜集,并表現出高度的熱情。
如在推薦民間新創可兼磨、砻、碾三用的水轉輪軸時說:“一機三事,始終俱備,變而能通,兼而不乏,省而有要,誠便民之活法,造物之潛機。
”②《農書》本身就是一部收集和推廣當時先進的農業生産技術和農器的科學著作。
第三,反對虛文,重切實緻用。
王祯認為進行“勸農”工作必須“加實意,行實惠,驗實事,課實功”;“以身率先于下”,“親執耒耜,躬務農桑”,這樣農民才能“懇懇然勞之哉”。
王祯反對當時勸農工作中不講究實效,徒具虛文的做法,說:“今長官皆以勸農署銜,農作之事,己猶未知,安能勸人?借曰勸農,比及命駕出郊,先為文移,使各社各鄉預相報告,期會赍斂,隻為煩擾耳。
”在《農書》中,他從實用目的出發,着意比較南北方的農具、耕作和蠶桑方法等的優劣,加以介紹,交流推廣。
第四,同情農民,反對統治者無止境的剝削。
《農桑通訣之四·勸助篇》寫道:“今夫在上者,不知衣食之所自,唯以驕奢為事,不思己之日用,寸絲口飯,皆出于野夫田婦之手..朘削脂膏以肥己”。
指出高利貸殘酷剝削農民使“其間有收刈甫畢,無以糊口者”①。
他宣傳提倡北方農村中的“鋤社”,認為此可以發揮小農互助力量的作用,“以十家為率,先鋤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飲食,其餘次之,旬日之間,各家田皆鋤治..間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名為鋤社,甚可效也”②。
綜上所述,可見王祯是一位具有正義感又較體恤民情和克盡職守的地方官吏。
《農書》對中國傳統農學的發展王祯《農書》對中國傳統農學有重大貢獻。
關于寫作時間,《農書·雜錄》“造活字印書法”中稱:“前任宣州旌德縣縣尹時方撰《農書》”;“後二年,予遷任信州永豐縣..是《農書》方成”;在“自序”中則記為“皇慶癸醜”。
由此可知,《農書》始撰于他任旌德縣尹時,到永豐縣二年以後,即皇慶二年(1313)才脫稿。
明代和清代中期以前的官私書目都沒有著錄此書的元刻本,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書在永樂年間(1403&mdash1427)被收入了《永樂大典》。
明嘉靖九年(1530),山東布政使司根據一個抄本刻印,這可能是此書完整的最早刻本。
萬曆二年(1574),山東濟南府章丘縣縣署又翻刻①戴表元:《王伯善農書序》。
②《農桑通訣之四·勸助篇》。
①《農桑通訣之四·蓄積篇》。
②《農桑通訣之三·鋤治篇》。
一次。
萬曆四十五年(1617),鄧渼又據“嘉靖本”重刻,行款有了改變,插圖略有删減。
這刻本較稀見。
在明代共刻過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