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王祯 黃道婆 忽思慧
關燈
小
中
大
,三種刻本均為同一來源。
清代中期以前,本書流傳不多。
乾隆時編纂《四庫全書》收入本書,稱“庫本”。
“庫本”比“明刻本”多一篇作者“自序”,書的次序和内容都有些出入。
“武英殿聚珍闆叢書”也收入了本書,這是清代的第一次印本,系據“庫本”,參考“明刻本”改訂的,有的地方甚至與這兩個版本都不同,即後來流傳很廣的幾種版本之祖本。
晚清時,全國上下提倡“實學”,福建、廣東、上海也都有翻刻。
民國以後,有1924年山東農業專科學校排印本。
1937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收入“萬有文庫”。
新中國建立後,有1956年中華書局鉛印本,仍用“萬有文庫本”紙型,稍有修改①。
1981年,農業出版社出版王毓瑚校訂本,文字以“庫本”為主,用“嘉靖本”校補,并參考其他版本,此是迄今最好、也較接近《農書》原貌的本子。
王毓瑚校訂的《王祯農書》,内容大體如下:開頭是王祯寫的“自序”;接着是正文,共計三十七集,三百七十一目,分《農桑通訣》、《百谷譜》、《農器圖譜》三大部分;最後是“雜錄”二目。
《農桑通訣》共六集,二十六目。
屬農業總論性質。
開卷根據古代傳說等叙述農事、牛耕和蠶事的“起本”,即曆史淵源,為中國古農書中所首見。
接着以“授時”、“地利”、“孝悌力田”三篇說明天時、地利的作用和人力的重要性。
然後轉入正題,泛論農、林、牧、副、漁各業。
農業生産中從耕種到收獲止的一些共同基本措施,如墾耕、耙勞、播種、鋤治、糞壤、灌溉、收獲;再有“種植”(種植樹木)、“畜養”(包括馬、牛、羊、豬、家禽、魚、蜂)、“蠶缫”三篇,作為農家副業。
另有“勸助”、“蓄積”、“祈報”三篇。
概而言之,其主要内容貫穿着農本觀念與天時、地利、人力共同決定的思想,與《齊民要術》“序文”中“教民”的主導思想一脈相承。
《百谷譜》共十一集,八十三目。
屬農作物栽培各論。
“谷屬”十四目,記述粟、水稻、旱稻、大小麥、黍、大豆等十五種糧食和油料作物的栽培、管理、收獲、貯藏、利用的技術與方法。
“蓏屬”十三目,介紹甜瓜、冬瓜、芋、蘿蔔、蔓菁、蓮藕等十二種作物;“蔬屬”十九目,介紹葵、芹、芸苔、菌、蒜等二十種作物;“果屬”十八目,包括有梨、桃、梅、杏、荔枝、柑橙等二十三種果樹。
此外,還有二十一種竹木、纖維、藥材等經濟作物的栽培、管理、收獲、收藏,以及利用的技術和方法。
這一部分的資料來源,主要根據《汜勝之書》到《農桑輯要》已有各種農書,新增的隻有十幾條。
後為“飲食類”,原有“豳風七月詩說”、“食時五觀”和“備荒論”三篇,今僅存“備荒論”。
從積谷倉和區田、櫃田等積極防荒的措施談起,又列舉了許多可以代糧用的野生植物,最後是抄錄的一些不可信的民間相傳的所謂“辟谷方”。
《農器圖譜》是全書的重點。
收有插圖共三百零六幅,分為二十門(二十集),二百六十一目。
田制門(十四目)、耕作工具耒耜門(十六目)、钁臿門(十二目)、錢镈門(十一目)等;收獲工具铚艾門(十二目)、杷朳門(十五目)、蓑笠門(十目)等;蓧蒉門(二十目),即搬運工具;以及杵臼門(十目,包括油榨)、倉廪門(十二目)、鼎釜門(八目,包括炊①有關《農書》版本情況,據王毓瑚校《王祯農書》“校者說明”縮寫。
具和盛具)、舟車門(九目,包括田廬、守舍、牛室)、灌溉門(二十三目,包括設備和工具)、利用門(十四目,包括水利工具和水力設備)、麥門(八目,收麥的特殊工具)、蠶缫門(二十目)、蠶桑門(十目)、織絍門(七目)、纩絮門木棉附(十二目,包括制作絲綿和棉花加工)、麻苎門(十六目)。
每一幅圖均附有文字說明,記述構造、來源、用法、演變和性能等等。
并附有一段韻文,或一首詩賦,有的錄自前人作品,但大半為王祯自己所作。
這些圖經過輾轉複刻,自然會有些走樣,但所繪的實物,大體上還是精細正确的。
“田制門”包括的區田、圃田、圩田、沙田、塗田、櫃田、架田等,是一些特殊的土地利用和改良,反映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溫飽和生存,在人多地少的條件下是如何千方百計找地種的。
從豐富多樣的農具圖像中,也看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需要而創造出不同用途的農具,顯示了農業技術的進步。
還有少數不屬農具範圍的“梧桐角”(用梧桐葉卷成角形的哨子)、“薅鼓”(薅田時,挂在村頭樹上,敲擊時能起召集和娛樂之作用)、“擊壤”(一種農村老農玩的遊戲)。
此與農民的生産和生活關系密切,反映了當時農村的民俗風習。
王祯《農書》在中國農學遺産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是綜合了黃河流域旱地農業和江南水田農業兩方面的實踐經驗寫成的。
其次,《齊民要術》奠定了中國古代農學體系的基礎,而《王祯農書》,則是中國古代農學體系形成的标志,比前者更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
第三,《農器圖譜》篇幅占《農書》的十分之八,把農具列為綜合性農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則是從王祯開始的。
此後的農書和其他書籍所記述的圖繪農具多以此為範本。
多才多藝王祯多才多藝,在機械學等方面也頗有發明創造,是一位出色的工藝學家。
他所編的《農器圖譜》,把當時農業生産所用的各種器物分門别類詳盡地用文字介紹,一一繪有圖樣。
有的已失傳的農業機械,他大力搜集加以複原,如西晉時劉景宣制作的磨,“奇巧特異,策一牛之任,轉八磨之重”。
此磨用力少而功效大,但久已失傳。
王祯“尋繹搜索,度其可用,述此制度”,名之為“連磨”①。
東漢時杜詩發明的水排,可用水力鼓風來煉鐵,到元代時制法已不可考,王祯也是特意“多方搜訪,列為圖譜”。
他對輪軸特别感興趣,在《農器圖譜》中有“杵臼門”、“灌溉門”、“利用門”,收集了五十七種與輪軸有關的生産工具。
在此基礎上,他還創制出“水砻”和“水輪三事”。
尤以“水輪三事”最為機巧,王祯稱之為“誠便民之活法,造物之潛機”②。
創制木活字和轉輪排字盤,是王祯對印刷排字技術的一大貢獻。
王祯開始寫《農書》,因字數較多,雕闆印刷有困難,他就請工匠創制木活字約三萬多。
其方法是先用紙寫好字樣,糊于木闆上刻字。
刻後把每個字鋸開,用小刀修理成一樣大小。
然後一行行排字,用竹片夾開來,排滿一闆框,用小竹片墊平,木楔塞緊,使每個字都堅牢不動。
再于活字上刷墨,鋪紙,用棕①《農器圖譜集之九·杵臼門》“連磨”條。
②《農器圖譜集之十四·利用門》“水排”條
清代中期以前,本書流傳不多。
乾隆時編纂《四庫全書》收入本書,稱“庫本”。
“庫本”比“明刻本”多一篇作者“自序”,書的次序和内容都有些出入。
“武英殿聚珍闆叢書”也收入了本書,這是清代的第一次印本,系據“庫本”,參考“明刻本”改訂的,有的地方甚至與這兩個版本都不同,即後來流傳很廣的幾種版本之祖本。
晚清時,全國上下提倡“實學”,福建、廣東、上海也都有翻刻。
民國以後,有1924年山東農業專科學校排印本。
1937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收入“萬有文庫”。
新中國建立後,有1956年中華書局鉛印本,仍用“萬有文庫本”紙型,稍有修改①。
1981年,農業出版社出版王毓瑚校訂本,文字以“庫本”為主,用“嘉靖本”校補,并參考其他版本,此是迄今最好、也較接近《農書》原貌的本子。
王毓瑚校訂的《王祯農書》,内容大體如下:開頭是王祯寫的“自序”;接着是正文,共計三十七集,三百七十一目,分《農桑通訣》、《百谷譜》、《農器圖譜》三大部分;最後是“雜錄”二目。
《農桑通訣》共六集,二十六目。
屬農業總論性質。
開卷根據古代傳說等叙述農事、牛耕和蠶事的“起本”,即曆史淵源,為中國古農書中所首見。
接着以“授時”、“地利”、“孝悌力田”三篇說明天時、地利的作用和人力的重要性。
然後轉入正題,泛論農、林、牧、副、漁各業。
農業生産中從耕種到收獲止的一些共同基本措施,如墾耕、耙勞、播種、鋤治、糞壤、灌溉、收獲;再有“種植”(種植樹木)、“畜養”(包括馬、牛、羊、豬、家禽、魚、蜂)、“蠶缫”三篇,作為農家副業。
另有“勸助”、“蓄積”、“祈報”三篇。
概而言之,其主要内容貫穿着農本觀念與天時、地利、人力共同決定的思想,與《齊民要術》“序文”中“教民”的主導思想一脈相承。
《百谷譜》共十一集,八十三目。
屬農作物栽培各論。
“谷屬”十四目,記述粟、水稻、旱稻、大小麥、黍、大豆等十五種糧食和油料作物的栽培、管理、收獲、貯藏、利用的技術與方法。
“蓏屬”十三目,介紹甜瓜、冬瓜、芋、蘿蔔、蔓菁、蓮藕等十二種作物;“蔬屬”十九目,介紹葵、芹、芸苔、菌、蒜等二十種作物;“果屬”十八目,包括有梨、桃、梅、杏、荔枝、柑橙等二十三種果樹。
此外,還有二十一種竹木、纖維、藥材等經濟作物的栽培、管理、收獲、收藏,以及利用的技術和方法。
這一部分的資料來源,主要根據《汜勝之書》到《農桑輯要》已有各種農書,新增的隻有十幾條。
後為“飲食類”,原有“豳風七月詩說”、“食時五觀”和“備荒論”三篇,今僅存“備荒論”。
從積谷倉和區田、櫃田等積極防荒的措施談起,又列舉了許多可以代糧用的野生植物,最後是抄錄的一些不可信的民間相傳的所謂“辟谷方”。
《農器圖譜》是全書的重點。
收有插圖共三百零六幅,分為二十門(二十集),二百六十一目。
田制門(十四目)、耕作工具耒耜門(十六目)、钁臿門(十二目)、錢镈門(十一目)等;收獲工具铚艾門(十二目)、杷朳門(十五目)、蓑笠門(十目)等;蓧蒉門(二十目),即搬運工具;以及杵臼門(十目,包括油榨)、倉廪門(十二目)、鼎釜門(八目,包括炊①有關《農書》版本情況,據王毓瑚校《王祯農書》“校者說明”縮寫。
具和盛具)、舟車門(九目,包括田廬、守舍、牛室)、灌溉門(二十三目,包括設備和工具)、利用門(十四目,包括水利工具和水力設備)、麥門(八目,收麥的特殊工具)、蠶缫門(二十目)、蠶桑門(十目)、織絍門(七目)、纩絮門木棉附(十二目,包括制作絲綿和棉花加工)、麻苎門(十六目)。
每一幅圖均附有文字說明,記述構造、來源、用法、演變和性能等等。
并附有一段韻文,或一首詩賦,有的錄自前人作品,但大半為王祯自己所作。
這些圖經過輾轉複刻,自然會有些走樣,但所繪的實物,大體上還是精細正确的。
“田制門”包括的區田、圃田、圩田、沙田、塗田、櫃田、架田等,是一些特殊的土地利用和改良,反映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溫飽和生存,在人多地少的條件下是如何千方百計找地種的。
從豐富多樣的農具圖像中,也看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需要而創造出不同用途的農具,顯示了農業技術的進步。
還有少數不屬農具範圍的“梧桐角”(用梧桐葉卷成角形的哨子)、“薅鼓”(薅田時,挂在村頭樹上,敲擊時能起召集和娛樂之作用)、“擊壤”(一種農村老農玩的遊戲)。
此與農民的生産和生活關系密切,反映了當時農村的民俗風習。
王祯《農書》在中國農學遺産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是綜合了黃河流域旱地農業和江南水田農業兩方面的實踐經驗寫成的。
其次,《齊民要術》奠定了中國古代農學體系的基礎,而《王祯農書》,則是中國古代農學體系形成的标志,比前者更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
第三,《農器圖譜》篇幅占《農書》的十分之八,把農具列為綜合性農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則是從王祯開始的。
此後的農書和其他書籍所記述的圖繪農具多以此為範本。
多才多藝王祯多才多藝,在機械學等方面也頗有發明創造,是一位出色的工藝學家。
他所編的《農器圖譜》,把當時農業生産所用的各種器物分門别類詳盡地用文字介紹,一一繪有圖樣。
有的已失傳的農業機械,他大力搜集加以複原,如西晉時劉景宣制作的磨,“奇巧特異,策一牛之任,轉八磨之重”。
此磨用力少而功效大,但久已失傳。
王祯“尋繹搜索,度其可用,述此制度”,名之為“連磨”①。
東漢時杜詩發明的水排,可用水力鼓風來煉鐵,到元代時制法已不可考,王祯也是特意“多方搜訪,列為圖譜”。
他對輪軸特别感興趣,在《農器圖譜》中有“杵臼門”、“灌溉門”、“利用門”,收集了五十七種與輪軸有關的生産工具。
在此基礎上,他還創制出“水砻”和“水輪三事”。
尤以“水輪三事”最為機巧,王祯稱之為“誠便民之活法,造物之潛機”②。
創制木活字和轉輪排字盤,是王祯對印刷排字技術的一大貢獻。
王祯開始寫《農書》,因字數較多,雕闆印刷有困難,他就請工匠創制木活字約三萬多。
其方法是先用紙寫好字樣,糊于木闆上刻字。
刻後把每個字鋸開,用小刀修理成一樣大小。
然後一行行排字,用竹片夾開來,排滿一闆框,用小竹片墊平,木楔塞緊,使每個字都堅牢不動。
再于活字上刷墨,鋪紙,用棕①《農器圖譜集之九·杵臼門》“連磨”條。
②《農器圖譜集之十四·利用門》“水排”條